司法保障殘疾人升學就業的政策
時間:2022-04-07 04:09:00
導語:司法保障殘疾人升學就業的政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殘疾人升學和就業語境下的司法介入
殘疾人是指在心理和生理上具有某種障礙的人。殘疾人要和健全人一樣在社會生活中實現自己的價值,創造自己的生活,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需要全社會的幫助和關心。社會保障對于殘疾人的自立是極其重要的,升學和就業是殘疾人實現權利的核心體現。升學和就業是殘疾人平等享有權利的關鍵,是其權利體系中的基本要素,尤其需要關注和保障。
(一)殘疾人升學和就業的困境
現實生活中,殘疾人的升學和就業狀況不容樂觀。在同等條件下,很多學校都不愿意招收殘疾人學生,可以說像普通人一樣接受正常的社會教育,對于很多殘疾人來說是不敢奢望的待遇。對殘疾人而言,即使順利地解決了升學的問題,就業問題又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坎,他們不得不面對部分健全人偏見的審視和無情的拋棄。重慶聾啞女大學生熊小蕓雖然在最后得到了社會各界的熱情幫助,但其初期就業的波折充分說明了大多數殘疾人的就業現狀:殘疾人就業率低,就業難。據統計,我國8000萬殘疾人中,只有不足1/3的人能夠自己養活自己,大多數靠家庭和親友供養;另外,多數殘疾人福利企業由于技術設備落后、人才資金缺乏而陷入困境。盡管國家規定社會各單位按比例錄用殘疾人,但是由于對殘疾人的偏見和殘疾人自身的困難,他們在求職時會遇到重重阻力。殘疾人的升學和就業問題是一個亟須解決的社會問題。殘疾人作為社會中特殊的一個群體,解決好殘疾人的問題,對整個社會的和諧具有重要的意義。對殘疾人的生存照顧,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努力,而國家權力機關的重視不僅重要,而且有效。國家權力機關擁有廣泛的社會和公共資源,其權威性能保證對殘疾人的生存照顧措施落到實處。其中,司法權對殘疾人受教育權和就業權的保障又是權利保障中相當重要的一環。
(二)司法介入殘疾人升學和就業保護的必要性
司法介入殘疾人升學和就業保護,是指將法律精神滲透到殘疾人升學和就業糾紛中,用法律來規范殘疾人升學與就業環節各參與者的行為,并對違法犯罪者啟動司法審查程序,從而使殘疾人升學及就業過程更加公開、公平、公正。司法介入殘疾人升學和就業保護是必要的。一方面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需要。對于殘疾人升學與就業這一問題,國家公權力應做到在整體原則下保障弱勢群體實際占有和支配教育資源及其份額,在比例平等原則下不同情況不同對待。要給予殘疾人群體以優待,保證他們和正常群體一樣獲得同等對待的機會。另一方面是司法權本身特點決定的。“有權利必有救濟”,沒有救濟的權利不是權利。殘疾人天生的生理缺陷導致其在日常的社會生活中遭受到許多不公正的待遇,如果一旦失去救濟,那么社會保障所帶來的權利補償都將會落空。而司法權是公正的象征,天生就是救濟的提供者。司法權的保障性和救濟性正是殘疾人權利保障的的需要,只有司法權的有效實施,才能使殘疾人的社會權利落到實處。
二、殘疾人升學和就業司法介入的制度完善
(一)完善法律制度,強化司法基礎
在殘疾人升學和就業的特殊保護上,我國已經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殘疾人教育條例》《殘疾人就業條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并對《民法》《刑法》等相關法律進行了制定和修改,但是,就殘疾人特殊保護的整體而言,我國的法律體系構建仍有許多工作要做。要進一步加強對殘疾人升學和就業的司法保障力度,就必須首先加強殘疾人教育和勞動保障的立法,并保障殘疾人廣泛參與立法活動的權利。為了避免殘疾人產生對主流社會的認同危機,對社會出現逆反心理,我們應當保障殘疾人參與殘疾人權利保障的立法活動。讓殘疾人表達出自己的意志,影響立法的進程和立法的思路,通過法律條文的形式,把殘疾人權利加以完善,符合殘疾人的需要。只有當法律條文本身符合殘疾人權利保護的需要,才能影響司法活動的方向和進程,使司法行為有效地保障殘疾人的權利。
(二)完善殘疾人基本權利的司法性
殘疾人的升學和就業的權利來源于憲法的受教育權和勞動權的基本權利,它們是憲法基本權利的特殊類型,屬于憲法權利的范疇。實現現有基本權利的直接司法性更為直接,也更有效,尤其是殘疾人入學和就業問題,入學和就業是受教育權和勞動權的基本內容,而殘疾人的入學和就業較之一般人而言對其社會地位和生存現狀的意義影響更大。受教育權和勞動權具有完全的權利內容,如殘疾人的入學權。因此,建立完善受教育權和勞動權的直接司法制度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三)完善公訴和起訴支持制度
要真正有效保障殘疾人升學和就業權利,需要完善相關輔助制度,讓殘疾人愿意尋求司法救濟,也有能力進行訴訟活動。一是建立起民事和行政公訴制度,允許殘疾人在權利受損的時候,向檢察機關尋求幫助,由檢察機關代表國家幫助殘疾人進行相關訴訟,在殘疾人和司法機關之間建立起一條綠色通道;二是建立并完善支持起訴制度,殘疾人的知識條件和經濟條件造成訴訟困難,需要組織社會各界力量,規范化、制度化地向殘疾人提供訴訟相關的智力支持和經濟支持,讓殘疾人不再顧慮,堅決地使用法律的手段來維護自己的利益。
(四)完善程序保障制度
殘疾人升學和就業問題的訴訟保障,是一個系統化的工程,需要科學地構建每一個程序,才能真正將殘疾人權利保障的目標體現在整個訴訟過程之中。例如法律規定,必須到庭的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有正當理由沒有到庭,當事人臨時提出回避申請的,需要通知新的證人到庭、調取新的證據,重新鑒定、勘驗或者需要補充調查的,可以申請延期審理。對殘疾人而言,可能有許多其他原因可能引起訴訟的暫時難以進行,如醫治的需要或者是由于行動不便難以在預定時間出庭等原因,由此,針對殘疾人的特殊情況,有必要對訴訟中的某些程序進行必要的修正,在程序上對殘疾人進行適當的傾斜,以有效維護殘疾人的合法權益,更有效地把殘疾人權利保護落到實處。
三、殘疾人升學和就業司法介入的司法能動性思考
司法和立法、行政一樣,需要主動地去適應社會的發展,促進法律制度的完善。司法實踐中,由于司法能動性的短缺,造成了法院在審判實踐中缺乏創造性,被動司法和死板的法條司法,使司法權成為促進經濟發展和維護社會穩定的工具。尤其是在殘疾人的升學和就業保障中,司法能動性的缺失,使法官在司法行為中難以通過對殘疾人具體情況的把握能動地調整司法的具體程序和法律適用,以彌補固化制度和法律的不足。因此,司法介入殘疾人升學和就業問題,需要在制度進一步完善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司法的能動性,提高殘疾人權利保障中的司法能動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思考:
(一)探尋個案正義與利益的平衡點
司法活動不同于立法活動,其目標是對受損的權利進行修復,通過個案的審理糾正違法行為,保障合法權益的實現。司法實踐中,法官在審理具體案件時,需要分析案件的具體情況,準確地把握案件的實質,從而準確地適用法律條文,以實現案件實體正義。個體正義的實現是法院在具體案件審理中的目標,但是,絕對真實是難以實現的,因為我們沒有照相機般的功能,不能準確無誤地觀察、固定以及復憶在我們眼前所發生的一切。我們所觀察、敘述的事物受到了自身認識能力、周圍環境狀況、個人成見、預期傾向性以及律師對有關事物做出的技術描述的極大影響。正義的實現來自法官對雙方辯解的分析和采納,來自法官對利益的比較衡量。糾紛的背后是利益的沖突,而一個好的判決是各種利益沖突的相對平衡,尤其是在殘疾人利益糾紛之中,法官不得不綜合考慮社會公平、公共利益和雙方利益等多種要素的平衡,在紛亂復雜的案件事實當中,找到最佳的立足點。另外,正義并非只是一種結果的表達,還需要以一種正義的方式表現出來,在殘疾人權益糾紛中更是如此,殘疾人的問題涉及社會穩定和群體沖突,只注重司法的結果而忽視司法的形式同樣可能造成預期目標的不能實現。正如英國古老的法律格言所說的:“正義不僅應當得到實現,而且還應以人們能夠看得見的方式得到實現。”
(二)樹立正確的司法觀念
司法是權利救濟的最后屏障,無論是民事訴訟還是行政訴訟,司法的目標都應該是一致的,就是保障社會活動主體的合法權利不受侵害,恢復受損的權利。司法就是救濟,不應該帶有社會調節器的功能,維護社會穩定只是通過利益的保障間接表現出來的。在解決殘疾人升學和就業問題的司法活動中,殘疾人合法權利才是司法的考慮范疇,保證司法的純潔性,避免司法的行政化和工具化。另外,必須樹立起司法不是萬能的觀念,避免法官在司法過程中打著司法能動的口號脫離現實的強行司法。在解決殘疾人升學和就業的司法活動中,法院唯一能做的只能是彌補殘疾人已經受損的權利,而不能代替行政機關和社會主體去行為。正如龐德所說的,一個法院能使一個原告重新獲得一方土地,但是不能使他重新獲得名譽。法院可以使一個被告歸還一件稀有的動產,但是它不能使他恢復一個妻子已經疏遠的愛情。法院能強制一個被告履行一項轉讓土地的契約,但是它不能強制他去恢復一個私人秘密被嚴重侵犯的人的精神安寧。
(三)建立起司法判例制度
在發揮司法能動性的同時,有必要建立一種機制使司法過程既能保持靈活性又能保持規范性。判例制度的建立,能夠有效實現這一目標。判例制度可以打破法院判例的封閉狀態,充分開發利用“判例”這一長期封閉和浪費的司法資源,可以較大限度地縮短審判周期,節約訴訟資源,降低訴訟成本,提高司法效率。殘疾人升學和就業問題是一個社會性的問題,我國有8000余萬殘疾人,其中聽力言語殘疾的2000萬;智力殘疾人550萬,其中肢體殘疾的2400萬,視力殘疾的1200萬,精神殘疾的600萬,多重及其他殘疾的1300萬。任何一個殘疾人權益的司法救濟行為都不是獨立的,過度地強調靈活而忽視規范,則可能造成殘疾人權益保障的非制度化,個案的偏移,反而會損害殘疾人的權益,偏離司法保障的預期目標。在殘疾人升學和就業的司法保障環節,需要建立起健全的司法判例制度,以制度化的手段規范司法能動性的發揮,充分保障殘疾人的合法權益。殘疾人的升學和就業問題的司法介入是影響社會整體和諧的重要問題,社會的發展離不開殘疾人的發展。因此,有必要進一步加強殘疾人升學和就業的司法保障能力,使司法權真正成為殘疾人群體權利的避風港。
- 上一篇:禁荒活動方案
- 下一篇:提升新農村建設水平實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