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憲政經驗分析論文

時間:2022-08-31 03:13:00

導語:我國憲政經驗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憲政經驗分析論文

風云際會的二十世紀已然成為歷史。沉思百年中國行憲史的屈辱與光榮、苦難與奮爭,當有益于未來的再造與復興、昌盛與輝煌。

百年中國的行憲歷程自清廷的欽定憲法大綱始。清人不堪擔當舊邦維新的重任,示國人以行憲之騙局。辛亥志士在維新六君子的血泊中痛定思痛,而啟傾覆帝制之政局。孫中山先生創三民主義五權憲法,軍政、訓政、憲政三時期之學說,并以臨時約法初建中華新政制之格局。然而君主雖除,皇權與臣民心理未去,袁氏、張勛復辟,曹錕賄選憲法等畢現行憲之艱難。內憂頻仍之際,又加日人入侵的外患。經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戰之后,中華民族仍無化干戈為玉帛、和平民主建國的智慧,而兄弟鬩墻,遂使1946年中華民國憲法不具全民共識之基礎。中共建國之后,33年中四易憲法。自八二憲法以來則三次修憲,以適應風雷激蕩之變局。

觀察與反思百年憲政史,乃可有以下的基本經驗

一、古今中西的文化問題關系到憲政問題的解決。中西文化問題方案主要有中體西用論(張之洞以及梁漱溟熊十力等新儒家)、全盤西化論(胡適等)和綜合創新論(的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以及張岱年)。中華文化政治問題與文化問題本不分為兩片,而天人關系、群己關系、身心關系綜括為內圣外王關系。這一問題乃是中國新文化建設的根本問題,至今仍未最后解決。

二、政治與宗教的關系為憲政問題的一大關鍵所在。百年中國有三大主流意識形態:三民主義、新民主主義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其皆是思想、信仰與實踐的統一(牟宗三),但中國的新道統、學統、政統尚未建立。新宗教、新中道尚在孕育之中。

三、公民社會的建設乃是憲政建設的基礎,亦是中國憲政問題的最大難題。憲政建設的核心:公民權利與國家公共權力的恰當安排實就是國家與社會關系的適當調整。憲政建設有三個觀念:人道政府(關心公民的權利:財產權和人權)、有限政府(關切國家公共權力:通過主權和分權制衡的原理既授予權力又限制、約束權力,以達致權力的正當行使)、法治政府(法治:權利與權力資源的恰當乃至最優化配置)。而這三個觀念都需要公民社會的支持。

四、重視上層結構與下層結構的關系,以及中層結構的建設。國民黨建立了中國的上層結構,中共建立了中國的下層結構(黃仁宇)。新的變革任務是建立和優化溝通上下結構的中層結構,進而建立中國現代社會的整體結構。而憲政制度恰是中層結構的核心部分。下層結構主要是經濟結構,上層結構是文化結構,中層結構主要是政治結構。而憲政法治是現代國家的通行治理方式。

五、恰當理解革命與改良的關系。從維新變法的改良到20世紀初的辛亥革命,中國在傳統政制轉型的政治博弈中選擇新瓶裝新酒。二十世紀中國發生了革命的五次浪潮:辛亥革命、五四思想革命、國民革命、共產主義革命、。20世紀后20年鄧小平改革乃是對改良的復歸。未來中國的民主化建設即憲政建設仍需國人對于革命與改良問題作深入的思考,進而形成憲政建設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