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審判公開原則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15 03:19:00

導語:我國審判公開原則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審判公開原則研究論文

我國憲法第125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案件,除法律規定的特殊情況外,一律公開進行。”法院組織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都在總則中規定了審判公開原則。可見,審判公開原則是我國訴訟法中的一項重要原則。自從我國1979年第一部《刑事訴訟法》頒布以后,人民法院對貫徹執行審判公開原則極為重視,經過20多年的司法實踐,取得了較為豐富的經驗。隨著社會的發展,審判公開這一原則的內涵日趨豐富,它作為一條國際司法原則,在刑事訴訟中反映一個國家的民主程度,而我國目前的法律規定和司法實踐仍有一定的差距,人們對審判公開的認識通常還停留在法律一般規定上。雖然有關探討審判公開的理論文章頗多,但隨著我國審判方式改革的不斷深入及受外國司法制度的影響,筆者以為,對這一原則的內涵、適用范圍及公開程度等方面的認識有必要作進一步的探討。

一、審判公開原則的概念及內涵的再認識

審判公開這一重要的訴訟原則的產生絕非偶然,它是針對歐洲中世紀封建主義專橫、秘密審判、法官擅斷和酷刑等制度提出的。18世紀意大利杰出的法學家貝卡利亞在猛烈抨擊封建社會拷問、秘密審判和酷刑等制度,極力倡議對刑事制度進行理性主義和人道主義的改革的同時,在其名著《論犯罪與刑罰》中提出“審判應當公開,犯罪的證據應當公開,以便使或許是社會唯一制約手段的輿論能夠約束強力和欲望。”貝卡利亞這一閃光思想的提出,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使審判公開原則逐漸為各國所接受。

我國1979年第一部《刑事訴訟法》在總則中明確規定了審判公開原則,該法第8條規定:“人民法院審判案件,除本法另有規定的以外,一律公開進行。”修訂后的《刑事訴訟法》第11條對原條文未作任何修改。一些教科書把審判公開原則概括為:審判公開是指,人民法院審理案件和宣告判決,公開進行,允許公民到法庭旁聽,允許新聞記者采訪報道,也就是把法庭的全過程,除了休庭評議之外,都公之于眾。具體而言,其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審理過程公開。法院審理案件的活動包括證據的提出、調查與認定等除法律規定的特殊情況以外,一律在公開的法庭上進行,允許公眾旁聽,允許新聞媒介采訪、報導。二是審判結論公開,即公開宣判。判決書及其據以下判的事實和理由應以公開的形式宣布,允許新聞記者報導,法庭也應向社會公告。三是審判公開的對象既包括向當事人公開,也包括向社會公開。此外,筆者認為,審判公開還應包括裁判文書公開。宣判公開,即將判決結論以公開的形式宣布,這是法律規定的程序。然而僅僅是公開宣告判決是不能充分體現審判公開的真正內涵的,應將其內容也公開。換言之,就是要將裁判文書通過媒體、網絡向社會公開,準許公民自由查閱和接受社會監督。對此,法律雖沒有明確規定,但實際上,公開裁判文書是現代各國司法制度的通例。在英美法系的一些國家,如美國、英國都定期或不定期發表判決書。目前,我國有些地方的法院也已經建立起專門的網站,通過網絡的形式向社會公開裁判文書,這一舉措真正完整地體現了公開審判原則的精神內涵。裁判文書公開除了公開判決書之外,還應有選擇地公開裁定書,如維持原判的二審裁定書等。一些只涉及簡單的程序問題的裁定可不必刻意去追求形式上的公開。

二、審判公開原則的適用范圍和公開的程度

在我國刑事訴訟中,審判公開原則適用于絕大多數刑事案件包括一審、二審和再審除法律規定不公開審理的特殊情況外的案件。但如果當案件的公開審理可能危及社會安全利益或損害公民的基本人權時,則不應公開審判。我國刑訴法和有關司法解釋均規定了審判公開的例外情形。《刑事訴訟法》第152條規定:“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應當公開進行。但是有關國家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的案件,不公開審理。十四歲以上不滿十六歲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開審理。十六歲以上不滿十八歲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開審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21條第2款還規定:“對于當事人提出申請的確屬涉及商業秘密的案件,法庭應當決定不公開審理。”除了刑訴法和司法解釋規定的刑事審判公開的例外情形之外,還有以下兩類案件在審判實踐中大多屬于不公開審理的范疇:1.二審書面審理的刑事上訴案件。《刑事訴訟法》第187條規定:“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上訴案件,應當組成合議庭,開庭審理。合議庭經過閱卷,訊問被告人、聽取其他當事人、辯護人、訴訟人的意見,對事實清楚的,可以不開庭審理。”實踐中,對上訴案件,二審法院往往從訴訟經濟和訴訟效率方面考慮,審理的方式為:合議庭經過閱卷,提審被告人及聽取其他當事人、辯護人、訴訟人的意見后,認為案件事實與第一審認定的沒有變化,且證據充分的,一般都不開庭審理。當然,開庭審理與審判公開是兩個不同性質的概念,但開庭是審判公開的前提條件,不開庭就不可能旁聽。2.減刑、假釋案件。實踐中,人民法院審理減刑、假釋案件一般都是采取書面形式進行,即根據刑罰執行機關提出的減刑、假釋建議書裁定。可見,這兩類案件在實踐中也屬于不公開審理的范圍。筆者認為,前述兩類案件應盡可能地公開審理,公開的方式可以是多樣的。如二審書面審理的刑事上訴案件,可以由人民法院以召開新聞會的方式,向新聞媒體介紹不開庭審理案件的二審情況,或者將二審裁判文書通過網絡向社會公開,以彌補案件審理過程不公開這一程序的不足;至于減刑、假釋案件,完全可以公開開庭審理,不少法院都已采用了這一做法,我們海南中院今年上半年也開始大規模地實行公開開庭審理減刑、假釋案件,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既增強了審理案件的透明度,又提高了辦案的效率和質量,對促進服刑犯人接受教育改造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關于審判公開的程度問題,我國法律沒有明確的規定。審判實踐中,對于審判公開,法官大多機械地依照現有的法律規定來操作:1.在開庭三日以前先期公布案由,被告人姓名、開庭時間和地點,定期宣判的案件,也應先期公告宣判的時間和地點;開庭審理和宣判時,允許公眾旁聽,允許新聞媒介采訪、報道。2.凡法律規定應當公開審判的案件,除了休庭評議之外,其他的審判環節一律公開;凡法律規定不公開審理的案件,所有審判程序一律不公開。筆者認為,審判公開的程度,涉及審判過程的每一個環節,要把握好這個“度”,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進行研究和探討。1.靈活掌握審判環節的公開或不公開。在開庭審理的過程中,對于哪個環節應公開,哪個環節不應公開,或是公開的內容是什么,盡管法律和司法解釋沒有規定,但在具體操作時,法官完全可以在不違反法律規定的訴訟程序的前提下,根據個案的具體情況靈活掌握。也可以參照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的法律規定和借鑒其好的做法。如美國聯邦憲法修正案第六條規定,在一切刑事案件中,被告享有被公開審判的權利。需要注意的是,這個權利是給予被告的而不是公眾的。換句話說,如果被告放棄這一權利,而法官認為審判應該閉庭進行,那么公眾沒有權利要求法庭必須讓審判對公眾開放。如果公開審判不僅不會促進,反而會損害司法公正,那么法官可以全部閉庭或者禁止某一部分人旁聽。我們不妨作這樣的嘗試:在某些案件的審判中,如果遇到涉及個人的隱私時,法庭可以宣布暫時禁止公眾旁聽,等這一環節審理完畢再恢復公開;或是證人出庭作證時,為了保護證人的人身安全,法庭也可以作出暫時不公開審理由或禁止某一部分人旁聽的決定,待證人作證完畢時再重新對公眾開放,等等。同樣,在審理一些法律規定不公開審理的案件過程中,如果被告人要求公開某個環節或法庭認為某個環節公開有利于維護被告人的合法權益的,也可以公開這個環節的審判。這樣的做法,筆者以為,不僅沒有違反法律有關公開審判的規定,而且更能體現審判公開的程序正義,促使法官改變執法觀念,更好地維護被告人及其他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建議在今后的立法中予以明確。2.全面公開法庭審判過程的實質內容。(1)庭審過程公開。即控辯雙方的舉證、質證、辯論及法庭的認證都應在法庭上展示;(2)宣判公開。如前面介紹的宣判時僅宣讀裁判文書是不夠的,應將裁判文書認定的事實、證據,下判的理由、法律依據以及裁判結果向社會公開。

三、違反審判公開原則的法律責任及后果

公開審判是國家民主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人民群眾作為國家的主人,當然有權利對司法工作進行了解、監督,這種權利的充分行使,是一個國家民主與法制健全與否的重要標志。從這個意義上說,實行審判公開,就是要將法官的全部審判活動置于社會監督之下,最大限度地體現審判活動的公開性,避免關門辦案、神秘辦案。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11條把審判公開作為一項重要原則加以確認,第152條規定了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應當公開進行和適用審判公開原則的例外情形,第191條還規定了第二審人民法院發現第一審人民法院的審理違反刑訴法有關公開審判的規定的,應當裁定撤銷原判,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新審判。最高人民法院在《關于嚴格執行公開審判制度的若干規定》中對嚴格執行公開審判制度的問題也作了具體的解釋。這無疑為我們在司法實踐中貫徹執行審判公開原則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據和有力的法律保障。但筆者以為,對人民法院在審判實踐中違反審判公開原則的法律規定還有待于進一步的完善。從審判實踐看,執行審判公開原則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應當公開審理的案件沒有公開審理。按照刑訴法第191條的規定和最高人民法院《若干規定》的解釋理解,第一審人民法院對應當依法公開審理的案件沒有公開審理,在第二審人民法院審理時由于沒有公開審理,應當發回重審。也就是說,一旦出現這種情況,二審還可以以發回重審的方式進行補救。另一方面是不應當公開審理的案件進行了公開審理,而這種失誤無法補救。如有關個人隱私、未成年人犯罪、商業秘密等案件,屬于不應公開審理的,由于審判人員對工作嚴重不負責任或其他原因,對這些案件進行公開審理,實際上對當事人的權益造成了損害有些是精神的,有些是物質的,對于出現這樣的問題應如何補救,沒有法律規定。最高人民法院印發的《人民法院審判人員違法審判責任追究辦法(試行)》和《人民法院審判紀律處分辦法(試行)》,也沒有相關違反審判公開原則承擔責任的規定。有些國家在審理案件時出現程序上的問題使案件發生誤審,要解散陪審團重新進行審理,如果是違反程序收集的證據有可能不得進入司法程序或者被彈劾,也會影響到被告人可能會減輕或免除所承擔的刑事責任。在我國,審判人員違反了審判公開原則,除審判人員不承擔責任,對被侵犯了權益的當事人也沒有任何形式上的致歉以及從輕、減輕處罰的規定。筆者建議,立法部門應以出臺“辦法”或其他的方式規定追究違反審判公開原則的具體責任人員應負的法律責任。對審理案件中因違反審判公開原則出現程序上的瑕疵,可根據造成的影響以及損失的大小,考慮對被告人在量刑時作適當補償。也即對審判過程中因程序上的失誤造成的損失公平承擔責任和后果。這樣,不僅進一步提高了審判公開原則在刑事訴訟中的地位,而且對切實增強審判人員的辦案責任心,樹立程序正義的新理念,確保審判公開原則的全面貫徹執行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