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農業生物多樣性的法律保護

時間:2022-04-15 10:50:00

導語:小議農業生物多樣性的法律保護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農業生物多樣性的法律保護

加大對農業生物多樣性法律保護,是我國依法治國的具體體現,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基礎,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農業生物多樣性關系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影響到全球的糧食安全。對其進行必要的保護,符合時展的主題。各國對其應該加以重視。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有著豐富的農業生物資源,但同時也存在著破環比較嚴重的問題。

一、農業生物多樣的概念與特征

農業生物多樣性是一個社會與自然相互作用的區域綜合體,是人類文化多樣性與自然生物多樣性相互作用的結果,與之相關的技術、文化、政策和物質信息流動是農業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狹義的農業生物多樣性是指物種水平上的多樣性,即所有的農作物、牲畜和它們的野生近緣種以及與之相互作用的授粉者、共生成份、害蟲、寄生植物、肉食動物和競爭者等的多樣性問題。也可以指與食物及農業生產相關的所有生物的總稱。農業生物多樣性有如下的特征:

(一)整體性

農業生物多樣性是由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農業生態系統多樣性和農地景觀多樣性等四個部分組成的統一整體,它們相互聯系互相制約,其中任何一部分發生變化,都會引起其他部分甚至整個農業環境的變化。

(二)地域性

不同地域組成農業環境的要素是不同的,在農業生物多樣性上表現為不同區域各個部分的差異性。這就要求我們因地制宜的去保護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改善農業環境。

(三)不穩定性

農業生物多樣性在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其內在的結構和狀態會發生相應的變化。當自然災害和人類農業活動使農業環境的改變超過一定的限度,農業生物多樣性就會失去其自身的調節能力,導致不同部分的環境質量下降。從而影響農業生物多樣的可持續發展。

(四)層次性

農業生物多樣分為基因、物種、農業生態系統和農地景觀四個層次。其中,基因是內層次的,表現為農業生物所攜帶的遺傳信息。其它三個層次具有外部性的特點,表現為農業生物物種的生存環境和外部環境。

二、我國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現狀及評析

我國自1992年加入《生物多樣性公約》以來.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保護生物多樣性工作。自1993年中國批準公約以來,為了加強物種資源的保護,遏制生物多樣性銳減的趨勢,16年來中國已制定和頒布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中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和《中國國家生物安全框架》等生物多樣性保護法律、法規20多項,特別是2007年10月制定并的《全國生物物種資源保護與利用規劃綱要》,明確了2006~2020年全國生物物種資源保護與利用的總體目標和階段性目標,提出了l2個重點領域的主要任務,確定了十一五期間優先開展的行動和項目。針對農業轉基因安全狀況,國務院和工業部制定和頒布了《農業轉基因安全管理條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管理辦法》、《農業轉基因進口安全管理辦法》和《農業轉基因標識管理辦法》。農業部還制定了《農作物物種資源管理辦法》,全國人大制定和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

在依法保護農業生物多樣性的同時,政府根據我國農業的實際情況陸續出臺了相關的政策。2006年,農業部國際合作司與德國技術合作公司(GTZ)在京簽署了“中德農業生物多樣性可持續管理項目”執行協議。德國政府為該項目提供350萬歐元的技術援助,項目執行期計劃為4年。湖北省推廣良種計劃,通過對優良品種的審定,在水稻、棉花、油菜等領域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河南專門成立了外來生物入侵領導小組,及時向社會公布外來物種入侵的名單,有效防止了外來物種的入侵。

三、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法律制度的思考和完善

我國政府一直致力于保護農業生物多樣性并取得了一些顯著成績,但任然存在制度上的不足。主要表現在:法律制度不夠完善,現有的環保法過分強調污染的防治,目前我國還沒有一部專門保護農業生物多樣性的法律,特別是針對基因遺傳的保護沒有明確的法律保護,對農業生物多樣性的法律保護比較零散;我國農業地域性特征使得對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落實困難,且地方性法規不健全,很難有效地進行地方保護;對于破壞農業生物多樣性的法律責任不明確缺乏有效的執法監督;缺少專門保護農業的生態功能保護區。

(一)完善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法律

1.憲法的完善

將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作為公民的一項基本義務在憲法中加以確認。世界上很多國家,例如1977年蘇聯憲法規定:“每一個公民都有保護自然和環境,動物和植物的規定。”在憲法中規定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是我國公民的基本義務,有利于強化公民的環保意識,進而增強公民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

在憲法中增設公民尊重其它生命物種的權利。這樣可以準確地體現生態主義的可持續發展法律思想和承認其他生命物種種群價值的可持續發展法律價值取向,從而彌補傳統憲法在保護其他生命物種問題上沒有將其與人類共同視為生命共同體的缺憾,使對其他生命物種的法律保護獲得更為明確的憲法依據。

2.環境保護法的完善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本該作為我國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的基本法律。然而,該部法律這種強調了污染防止,應該做出必要的修改,著重強調保護的重要性。使人們認識到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的必要性。在環境保護法中增加自然資源保護的內容,對污染防治和自然資源保護綜合規定的基礎上,增加對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保護的比重,從而制定出人類活動與自然的容許能力相適應的恰當分配和調整環境資源利用的環境保護基本法。另外,把保護生物多樣性作為環保法的一個基本內容。進而達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目的。

3.刑法的完善

1997年3月14日修訂的新《刑法》中專章專節規定了“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共計9個條款14個罪名規定了哪些行為屬于破壞環境資源的犯罪。另外在2001年公布實施的《刑法修正案(二)》和2002年的《刑法修正案(四)》以及2009年的《刑法修正案(七)》中對涉及環境犯罪的一些罪名也作了相關的修改。在涉及生物多樣性方面只是在涉及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珍貴樹木和國家重點保護的植物等方面。沒有把占生物多樣性絕大部分的非珍貴、瀕危物種的保護進行相應的規定。這樣就減少了對破壞生物多樣性行為的懲處,不利于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二)針對不同地區獨特的自然條件,制定地方法規

農業具有地域性的特征,不同的地域農業的生境情況有所不同。各地應該根據本區域的實際情況制定地方法規來保護農業生物多樣性,使本地農業可以持續的發展。平原地區不應該只重視糧食的產量,應該在不損害本地農業物種的前提下發展本地農業,針對平原地區的特點應該在農戶意識方面加大宣傳力度,制定法規規范農戶的活動行為。

(三)建立遺傳資源恵益分享和防范外來物種入侵的法律制度

遺傳資源惠益分享是《生物多樣性公約》保護機制方面的熱點議題,也是公約的三大目標之一。2002年,公約就這項議題成立了“遺傳資源獲取和惠益分享不限名額特設工作組”,并對現有的國際制度進行了談判。備受爭端的議題是承諾談判將朝向一個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制度靠近。中國和發展中國家地區集團要求一項強有力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制度,作為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的鼓勵措施。而部分遺傳資源使用國對此表示反對。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對農業生物多樣性遺傳資源的恵益分享更應該建立完整的法律制度進行必要的規范和管理,為發展中國家做出榜樣,得到遺傳資源使用國的認可,從而促進全世界遺傳資源的發展。

(四)對農業生物多樣性進行專門的立法

由于對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法律規范比較零散,加上政府職能部門權限的不明確,從而加大了農業生物多樣保護的難度。鑒于此,有必要對農業生物多樣性進行專門的立法,設立《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法》。目的就是保護農業生物多樣性,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主要內容括:保護農業生物多樣性的意義;對農業生物多樣性的四個層次分別設立法律保護條文;明確政府的職責;規定應該有哪個部門享有執法權;對違反法律規定的應該承擔何種法律責任;如何進行必要的法律救濟以及對保護農業生物多樣性具有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進行獎勵等。如此以來,農業生物多樣性就有了法律保護的依據,就可以針對性集中對農業及其生境進行保護,進一步完善了保護農業生物多樣性的法律保護體系。

(五)明確法律責任,加大執法監督力度

破壞農業生物多樣性的法律責任是指,違反法律的規定,對農業生物多樣性造成破壞,依法應該承受的法律后果。原則上它分為行政責任、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然而,我國目前對破壞農業生物多樣性的責任不具體也不明確。在我國的立法和司法實踐中,行政職能部門權限不明確導致行政責任名存實亡;在民事責任方面雖然在環保法第6條中有所體現,但現實中基本沒有這方面的體現;而刑事責任目前在立法中還不存在。為了更合理的保護農業生物多樣性,必須明確政府的責任,在立法層面上完善和確立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政府是最主要的管理職能部門。

(六)開展保護農業生物多樣的國際合作

農業生物多樣性問題不是局部的、地區的問題,而是全球性的問題,這是世界各國的共識。聯合國有關組織、世界科學界和各國政府部門認為國際合作是推進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方面。因此應積極的參與國際合作,聯合應付出現的全球糧食危機問題。加強科研協作,但要注意主權與產權問題。在我國已加入的《生物多樣性公約》、《國際糧食和農業植物遺傳資源條約》等前提下,為了更好的保護農業生物多樣性,應積極開展與國際合作,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合作,多吸收別國的先進經驗(如美國、日本、德國),做到最大程度的保護我國農業的生物多樣性。并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相關的實施計劃與細則,在必要的情況下制定相關行政法規或法律。

(七)建立生態功能保護區制度

農業生態功能保護區是指在保持區域生態平衡,減輕自然災害,確保國家地區農業生態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生態功能的區域,依照規定程序劃定一定面積予以重點保護、建設和管理的區域。建立農業生態保護區應當是當今國際社會保護農業區域內生物多樣性的共同選擇。為應對農業生物多樣性日益嚴重的系統、結構性破壞,國際上普遍重視“生態系統方式”的管理,強調從單要素管理向多要素、全面系統綜合管理的轉變,強調對農業生物多樣性結構與功能的保護。長期以來,由于人們對農業生態服務功能及其重要性不甚了解,導致農業生態環境的破壞,從而對農業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造成了明顯損害,嚴重威脅著農業生物多樣性的可持續發展。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可以在東北的大面積的農場和隨著新農村建設進行而形成的規模性種植區域進行試點,先積累經驗然后在全國各個地方推廣實施。

【注釋】

[1]謝國文,顏亨梅.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2]蔡守秋.環境資源法學教程.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

[3]陳靈芝,馬克平.生物多樣性科學的原理與實踐.上海出版社,2001

[4]呂忠梅.環境法新視野.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5]李波.中國的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及持續利用.農業環境與發展,1999

[6]彭華.中國西南地區植物資源與農業生物多樣性.云南植物研究,2001

[7]盧寶榮,朱有勇,王云月.農作物遺傳多樣性農家保護的現狀及前景.生物多樣性,2002

[8]祝增榮,李紅葉,程家安.農業生物多樣性與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農業現代化研究,2000

[9]梁文舉,武志杰,聞大中.21世紀初農業生態系統健康研究方向.應用生態學報,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