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民事訴訟法與國家根本法的關聯
時間:2022-04-28 02:58:00
導語:淺析民事訴訟法與國家根本法的關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兼論中國民事訴訟法修訂的憲法理念
內容提要:任何人在其權利受到侵害或與他人發生爭執時都享有請求獨立的、不偏不倚的司法機關公正審判的權利。這一權利就是各國憲法上的裁判請求權。為保障人權,中國民事訴訟法的修訂,應當以裁判請求權的保障為最高理念。在修改中國民事訴訟法的今天,我們應當找出現行的民事訴訟立法在裁判請求權保障方面存在的問題,通過新的制度設計,來保障公民的裁判請求權得以全面順利的實現。
關鍵詞:裁判請求權民事訴訟法修訂中國憲法
民事訴訟法與憲法關系的研究已經成為一個國際性的課題,在國際上,有關民事訴訟法和憲法關系的國際性學術討論開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第七屆國際訴訟法大會將民事訴訟法與憲法的關系作為中心議題進行研討,國外學者從憲法對裁判請求權(或曰接受裁判權、正當程序權、公正審理權、訴訟權)保護為切入點對民事訴訟法與憲法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我國法學界關于民事訴訟法與憲法的關系向來不受重視,長期以來,我國民事訴訟法學界沒有充分意識到民事訴訟法與憲法的密切關系,沒有將憲法理念特別是裁判請求權的保護作為構建民事訴訟法理論和運作民事訴訟制度的最高指導原理。在我國,對民事訴訟法與憲法關系的研究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它有助于我們明確民事訴訟法的憲法理念,從而為我國民事訴訟制度的修訂提供指導原理;它有助于加強人權的司法保障,從而有利于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目標的實現;它有助于提升我國民事訴訟法學的研究品位,擴大民事訴訟法的研究領域,推動民事訴訟法學科的深入發展。關于民事訴訟法和憲法關系的研究,可以從憲法對裁判請求權的保障、憲法對司法組織保障等角度展開,本文著重從裁判請求權保護與民事訴訟的關系來探討這一問題,并由此揭示我國民事訴訟法修訂的憲法理念。
一、裁判請求權:公民的一項憲法權利
裁判請求權是指任何人在其權利受到侵害或與他人發生爭執時都享有請求獨立的、不偏不倚的司法機關公正審判的權利。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憲法都規定了裁判請求權,從而使這一權利成為一國公民的憲法權利或曰基本權利。如日本《憲法》第32條規定:“任何人在法院中接受裁判的權利,均不得剝奪。”意大利《憲法》第24條第1款規定:“任何人為保護自己的權利和合法利益,均享有提起訴訟的權利。”1789年美國以憲法修正案的形式,在憲法中增加了關于公民基本權利的“權利法案”,美國憲法并沒有直接規定公民的裁判請求權,這一基本權利主要隱含在有關正當程序等憲法條款中。
1789年通過的憲法修正案第5條規定,任何人“未經正當法律程序不得剝奪任何人的生命、自由和財產。”1868年通過的憲法修正案第14條規定,“各州不得未經正當的法律程序,即行剝奪任何人的生命、自由和財產。”修正案第14條還規定,“各州不得在其轄境內拒絕任何人享有平等的法律保護。”這些正當程序條款中可以推導出任何人有獲得正當程序審判的權利。不少全球性的和區域性的國際公約也規定了裁判請求權,如《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4條第1項規定:“人人在法院或法庭面前,悉屬平等;任何人受刑事控告或因其權利義務涉訟須予判定時,有權受依法設立的合格的、獨立的和無私的法庭公正、公開審判。”《歐洲人權公約》第6條第1項規定:“在決定某人的民事權利和義務或決定對某人的刑事指控時,任何人都有權在合理的時間內受到依法設立的獨立公正的法庭公平與公開的審判。”
裁判請求權具體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訴諸法院的權利,即任何人在其民事權利受到侵害或與他人發生爭執時,有請求獨立的合格的司法機關予以司法救濟的權利;二是公正審判請求權,即當事人在其權利受到侵害或與他人發生爭執時有獲得公正程序審判的權利和獲得公正結果的審判的權利,即有公正程序請求權和公正結果請求權。作為一項憲法權利,裁判請求權屬于受益權的范疇,并且屬于司法上的受益權。受益權是指公民可以請求國家為某種行為,因此而享有一定利益的權利,作為司法上的受益權,裁判請求權實際上是請求國家積極地為一定行為──公正審判行為的權利。日本學者美濃部達潔認為,裁判請求權是受益權中最為重要的內容,它具有要求國家為一定行為的積極內容。在文明社會,國家禁止當事人以武力解決糾紛,既然如此,國家就應當設立專門的機構來解決當事人之間的糾紛,這一機構就是法院。國家應當保障人人享有通過法院解決糾紛的權利,為此,國家負有責任設立獨立的法院,建立合格的法官隊伍,設計公正的程序和制度來保障公民的裁判請求權得以實現,不容許任何人尤其是行使國家權力的國家機關侵犯這一權利,法院更不得無故拒絕接受當事人的訴訟。第四,判請求權是程序基本權。根據權利內容的性質不同,權利可以分為實體權利和程序權利。實體權利如果被憲法確認就成為實體基本權利或曰實體基本權,程序權利如果被憲法確認則成為程序基本權利或曰程序基本權。裁判請求權是公民的基本權利,而且是公民的程序基本權利。日本學者鵜飼信成認為,國民在自己權利受到侵害的所有場合,必須具有在正規的法院接受裁判的權利;沒有這一權利,無論基本人權怎樣被保障都得落空。為了使國民能充分享有如上各種基本權,必須在其周圍設置若干為了保障它的基本權。由此,他認為,裁判請求權是基本權的基本權。
二、裁判請求權與訴權、訴訟權利、審判權的關系
研究民事訴訟法與憲法的關系首先應當研究憲法上的裁判請求權與民事訴訟中相關的權利與權力的關系。
首先,憲法上的裁判請求權與民事訴訟中的訴權和訴訟權利是密切相關的。第一,裁判請求權是訴權、訴訟權利的憲法基礎或曰憲法淵源。訴權、訴訟權利是民事程序法上的權利,應當找到其憲法上的根基,裁判請求權在憲法上的確立正是訴權、訴訟權利憲法化的表現。憲法具有抽象性,它不可能一一列舉具體的民事訴訟權利,具體的民事訴訟權利由民事訴訟法依據憲法(實際上是依據憲法上的裁判請求權)予以規定和確認。如裁判請求權中訴諸法院的權利派生出起訴權、應訴權等訴訟權利,裁判請求權中的公正審判請求權可以派生出證明權、質證權、回避請求權、上訴權、申請再審權等具體的民事訴訟權利。第二,訴權、訴訟權利使得裁判請求權實在化,裁判請求權需要通過當事人行使訴權、訴訟權利得以實現。訴權是跨入法院“門檻”的權利或者說是“進入”法院的權利,是一項實實在在的權利,裁判請求權是“高高在上”的抽象的權利,公民基于裁判請求權請求司法救濟獲得司法保護的前提就在于其發動訴權和行使訴權。只有通過當事人行使訴權,利用民事訴訟制度,才能實現憲法所確認的裁判請求權。沒有當事人的訴權及其行使行為,裁判請求權是無法實現的。換句話說,訴權是公民的裁判請求權與公民使用訴訟制度具體享有民事訴訟權利的中介,訴權是一種“中介性”權利。正因為如此,我們可以說,訴權是憲法與民事訴訟法的“橋梁”,是訴權將憲法與民事訴訟法聯系了起來。在具體的民事訴訟過程中,民事訴訟權利的行使實際上是裁判請求權中的公正審判請求權的實現條件。民事訴訟法對訴權行使條件的規定、對民事訴訟權利的規定不得妨礙裁判請求權的實現并應能夠有效地實現裁判請求權。如果民事訴訟法對訴權、訴訟權利及其行使條件的設定有礙于裁判請求權的實現或者訴權、訴訟權利的行使不能有效地實現公民的裁判請求權,那么,這種民事訴訟立法是不符合憲法要求的甚至是違憲的。
其次,裁判請求權與審判權也是緊密相聯的。兩者的關系為:第一,裁判請求權是審判權的存在根基和目的。在現代社會,人民的權利具有本源性的地位,政府的權力是為保障人民的權利而存在的,離開了人民的權利,政府的權力就沒有存在的根基。公民享有裁判請求權,為保障這一基本權利的實現,國家必須設立獨立的、合格的、公正的法院,在當事人發生糾紛時,由法院行使審判權以解決當事人之間的糾紛。如果公民沒有裁判請求權,那么,國家就沒有必要設立獨立的法院、建立職業化的法官隊伍,法院根本用不著行使審判權,更用不著公正地行使審判權,法院的審判權也就失去了根基。實際上,審判權是以保障當事人的裁判請求權為直接目的和價值取向的,司法獨立、司法公正與司法效率等都是由裁判請求權派生出來的,都是以保障當事人的裁判請求權為價值取向的。法院的審判工作必須服務于、服從于當事人的裁判請求權,審判權的存在與行使應當以保障當事人的裁判請求權的實現為根本宗旨。第二,審判權受制于裁判請求權。在權利與權力的關系上,公民的權利是國家權力配置和運作的目的和界限,權力要受到權利的制約,權利對權力具有最終的取舍力量。裁判請求權與審判權也不例外。例如,法院的審判權所及的范圍即主管范圍要同與裁判請求權密切相關的糾紛可訴性的范圍保持一致;審判權的啟動取決于當事人基于裁判請求權行使訴權,當事人有裁判請求權,但如果當事人在糾紛發生時,不行使這一基本權利,不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這就不會啟動訴訟程序,法院更不會行使審判權;當事人基于裁判請求權行使訴權提起訴訟且符合條件時,法院必須受理并行使審判權,而不能拒絕受理或拒絕審判,法院的審判權不得侵犯當事人的裁判請求權,法院無故不受理當事人的起訴,是對當事人的裁判請求權的侵犯,是一種違憲行為;法院的審判權必須公正行使,以保障當事人的公正審判請求權為己任,如果審判權的行使出現不公正現象,當事人基于裁判請求權中的公正審判請求權,可以對法院的行為提出異議和聲明不服,如對于法官應當回避而未回避的,當事人可以提出回避申請,對不公正的審判,當事人可以提起上訴、申請再審等。第三,裁判請求權的實現有賴于審判權。即使憲法規定了公民享有裁判請求權,但如果國家不設立獨立公正的法院,裁判請求權也只能成為空談。即使國家設立了獨立的法院,但是,當當事人基于裁判請求權而向法院提起訴訟,如果法院拒絕審判,那么,當事人的裁判請求權也是不能實現的;或者,即使法院進行了審判,但是,由于法官在審判過程中是不獨立的,法官沒有依據法律獨立審判,或者法官的審判是不公正的,那么,當事人的裁判請求權還是沒有得到真正實現。裁判請求權的實現,不僅要有法院行使審判權的行為,而且要有法院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的行為。也就是說,法院獨立、公正的審判是裁判請求權的基本保障。
三、裁判請求權保護:中國民事訴訟法修訂的憲法理念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民事訴訟制度的設計與運作應當以裁判請求權的保障和實現為最高理念。事實上,從國外的實踐情況來看,在裁判請求權成為憲法權利或曰基本權利以后,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都以裁判請求權的保護與實現作為其民事訴訟制度的憲法理念,他們不僅給予裁判請求權憲法保障,而且通過具體的制度設計和司法運作來保障裁判請求權得以實現。首先,采取切實措施,保障當事人的訴諸司法的權利。這些措施主要有:一是法律規定簡便的起訴條件,使當事人較容易地進入法院。如果由于起訴條件的嚴格而造成的法院“門檻”太高,那將會導致許多當事人無法進入法院,不能獲得法院的實體審理。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的國家和地區的民事訴訟法都規定,只要當事人起訴,就產生訴訟系屬的效果,而且,起訴只要具備形式要件即可。如《美國聯邦民事訴訟規則》第3條規定,民事訴訟自原告向法院提起訴訟時開始;《法國民事訴訟法》第54條規定,民事訴訟開始的具體方式有當事人以書面方式向法院書記室提出書狀、以口頭方式提起訴訟、雙方當事人自愿到法院要求開始訴訟、當事人提出傳喚狀、當事人雙方向法院提出共同訴狀,依照法律規定享有“訴訟權利”的人提起的訴訟,法院都應受理;《德國民事訴訟法》第253條和261條的規定,起訴以書面的訴狀為之,訴狀應當記明當事人、法院、提出的請求的標的與原因,以及一定的申請;訴訟案件于起訴后即發生訴訟系屬。《日本民事訴訟法》規定,在地方法院,只要當事人提交的訴狀符合條件,就有可能產生訴訟系屬的效果。二是實行訴訟救助、訴訟廉價化政策和法律援助制度。為保障當事人的裁判請求權得以實現,不少國家對于經濟困難而無力交納有關訴訟費用的當事人給予訴訟救助,減免其應當向法院交納的費用。如美國最高法院主張對某些案件的當事人免收起訴手續費和其它有關費用;德國制定了《訴訟費用救助法》規定了訴訟費用的救助制度;日本對于沒有財力支付準備及進行訴訟所必要費用的人或者因支付該費用而造成生活上顯著困難的人,而且,他們并非無勝訴希望的,法院可以根據申請作出訴訟救助的裁定,緩期交納有關費用;法國則實行了訴訟廉價化的政策,以降低當事人的訴訟成本。此外,為保障當事人平等地訴諸司法,各國對貧困當事人實行法律援助的司法政策,美國除了民間的法律援助以外,20世紀60年代以后,政府也參與了法律援助,為法律援助提供一定的資金;法國建立了包括司法援助和獲得法律幫助在內的法律援助制度;德國的法律援助包含在訴訟費用援助制度之中。三是實施防治訴訟遲延政策。訴訟遲延將會使當事人遠離法院,事實上構成了當事人訴諸法院的障礙,為保障當事人的裁判請求權,各國采取了有力措施來減緩訴訟遲延。英美國家在其民事司法改革過程中所采取的一項比較有效的減緩訴訟遲延的措施就是加強法院對案件的管理,對當事人進行主義予以限制;法國實行了準備法官制度,發揮準備法官在審前程序中訴訟指揮作用,以加快訴訟進程;為加快和簡化訴訟程序,德國在20世紀后半葉先后頒布了《簡化與加速訴訟序法》和《司法簡便化法》等法律。四是建立小額訴訟程序。對于訴訟爭議額非常小的案件,如果國家沒有設立與通常的訴訟程序不同的程序,而只適用通常的審判程序,將很有可能使當事人的訴訟入不敷出,當事人很有可能因此而被迫放棄訴訟,從而使裁判請求權得不到實現。為保障小額爭議當事人的裁判請求權,不少國家設立了專門的小額訴訟程序,從而使小額請求也能獲得有效的司法救濟,當然,這些設立小額訴訟程序的國家也非常重視對當事人的基本的程序保障。其次,采取對策,保障當事人的公正審判請求權得以全面實現。各國為保障當事人的公正審判請求權,采取了許多對策,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加強程序上的保障。就第一審民事訴訟程序而言,許多國家貫徹了辯論原則、直接審理原則、言詞審理原則、公開審判原則等。
盡管我國憲法并沒有明確確認公民的裁判請求權,但這并不排斥我國以裁判請求權保護作為我國修訂民事訴訟法的最高理念。現代社會是一個尊重和保障人權、強調尊重人的尊嚴、尊重人的主體性的社會,我國民事訴訟法的修改應當反映這個時代要求,我國民事訴訟法修訂的總目標就是要建立一個為人民而存在的、溫暖而富有人性的、人人都能夠容易使用和接近的民事訴訟制度,讓權利受到侵害或與他人發生爭執的任何人都能夠得到法院公正、及時、妥當、廉價的救濟。這就要求我們設計民事訴訟制度的時候,以裁判請求權保護作為我國民事訴訟法修訂的憲法理念,充分保障當事人的裁判請求權得以實現。在我國修改民事訴訟法的今天,我們既要看到我國的民事訴訟制度在裁判請求權保障方面取得的成績,更要深刻剖析我國現行的民事訴訟制度在裁判請求權保障方面存在的問題與缺陷,然后,對癥下藥,尋找解決問題的對策。從我國的民事訴訟的立法和司法實踐來看,裁判請求權所包含的兩項內容即訴諸法院的權利和公正審判請求權的保障方面都存在一些問題。對前者保障所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法院主管的范圍較為狹窄,尚有許多糾紛的當事人不能訴諸法院;即使是民事法律關系爭議,法院出于某種考慮包括政治因素的考慮,有時也不受理;糾紛發生后,當事人不能直接訴諸法院,而由其它機關先行處理,甚至由其它機關最終處理;程序的僵硬,不能應對不同性質、類型的糾紛;起訴受理制度存在缺陷,限制了當事人訴諸法院的權利;訴訟費用制度不合理,不利于當事人訴諸司法權利的實現。對后者保障所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在民事訴訟程序中,當事人還沒有真正做到平等,當事人的程序參與請求權得不到充分保障,當事人的程序自治請求權得不到充分的實現,程序公開請求權尚未完全實現。因此,在我國的民事訴訟法修訂的過程中,為了保障當事人的裁判請求權,我們應當從起訴受理制度、管轄制度、審判組織制度、回避制度、證據制度、訴訟費用制度、庭審制度、審級制度、再審制度等多方面著手,進行系統的改革。
- 上一篇:談公民知情權的國家根本法保護
- 下一篇:關于中小企業營銷創新問題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