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政的政治學角度解析
時間:2022-11-21 04:50:00
導語:憲政的政治學角度解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憲政以憲法性法律文件的完善為前提,以法治建設為基礎,以實現人民幸福、國家正義為宗旨,是實現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應有之義。憲政不僅是一個法學概念,更是一個政治學概念,只有在現有政治制度的框架內實行憲政,才能真正彰顯憲政的價值。因此,從政治學角度對憲政的內涵與價值進行研究,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憲政就是對憲法的良好實現
近代意義上的憲法最早產生于17世紀英國的憲政革命,美國在獨立戰爭后創立了第一部成文憲法。而近現代意義的政府之所以稱為立憲政府,是因為政府是憲法的派生物,由于憲法而產生與存在,政府的功能和意義正在于實現憲法及其所設定的價值目標。
憲法具有雙重性質,憲法不僅是法,而且是一個國家的根本法。憲法的根本法性質決定了憲政的內容。根本法的性質要求憲法法律關系的主體不是諸如公民、社會團體等普通社會主體。而是國家權力機關,不僅在橫向上包括國家立法、司法、行政等各職能部門,而且在縱向上包括國家各個行政層級上的權力機關;調整的不是普通社會主體之間的關系與準則,而是國家權力之間、國家權力與公民權利之問的關系,國家權力的行使以及公民權利的保障的準則。憲法將建立國家的合法性基礎用法律的形式規定下來,包括國體、政體、權力機構制度、各種權力制衡機制與利益平衡原則等。簡而言之,憲法調整的是一個國家的根本政治制度。
憲法的法律性質決定了憲政的行使要求。因為法律必須得到切實有效的實施,才能發揮其功能,實現其價值,無法得以實施的法律等于一張廢紙。憲法雖然是根本法,但其本質上也是法律,違反憲法的行為必須受到懲罰,如此才能維護憲法的權威,體現憲法的價值。各類社會主體,無論其擁有多大的政治權力,都必須在憲法的范圍內行使其權力;違反憲法的社會主體,無論政治地位高下,都應該受到憲法與法律的懲罰;任何立法主體制訂的法律規范,如果其宗旨和條款與憲法的基本精神和條款相違背,都應視為無效。簡單地說,憲政就是對憲法良好的實施。
由此可見,憲政以憲法為前提,國家實施憲政,首先必須有自己的憲法,一個國家有自己的憲法并不僅僅要求國家的立法機關制訂了成文憲法,而且要求憲法在其宗旨與內容上必須反映出民主國家的本質,代議制政府的原則與民主法治的價值等。所謂“惡法非法”,如果憲法作為國家獨裁或對內鎮壓的工具,則該憲法并不是我們所說的現代意義上的真正的憲法,并不具有憲法的真正價值。
其次,在憲政的實施過程當中,必須貫徹憲法自身的價值。制訂得再好的憲法,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實施,憲法所確立的社會秩序同樣無法得以實現。如何使憲法得以有效實施,關鍵在于如何將憲法所確立的國家權力運行規則付諸實踐,使得國家權力機關在憲法的框架內運行,以此保障公民權利,使得公民權利從紙面上的權利變成現實的權利。而且,憲政的實施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國家、政府對憲法的尊重和遵守,國家雖然是實際上的立憲主體,是憲政的締造者與實踐者,而憲政本身也需要國家、政府的公權力來推動其實施。但憲政以制約國家、政府的公權力行使為己任,這與權力本身的擴張性相矛盾。公權力同時是憲政的實施主體和被制約的對象,一旦執政者對權力的欲望無限擴大,完全有可能廢除自己制訂的憲法,將憲政制度毀于一旦。因此,在實施憲政的過程當中,必須將憲法的價值貫徹到憲政的每一個實施主體當中去,將憲政的規則貫徹到國家權力運行的每一個環節當中去。
再次,憲政本質上是一種政治形態和政治過程。由于憲法調整的是一個國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憲政自然也是圍繞國家根本政治制度來行使的。政治的核心問題是權力,政治制度的核心問題是權力的分配,是如何在國家中合理地配置政治權力,使得政治權力能夠有效有序的運行,能夠兼顧、平衡社會不同階層的利益關系,增添社會福祉,增加民眾對政府權力的認同,從而維護國家的合法性基礎。權力配置與運行的好壞,能使得國家產生不同的政治狀態。憲政調整的是國家根本政治制度的運行規則,制度的運行規則必然取決于權力的配置方式。憲政所追求的,恰恰就是國家以憲法為依據,將國家權力的行使納入憲法的框架內,權力的有限使用的一種政治形態。同時,從動態的角度考察。憲政是對憲法良好的實施,對憲法的實施也是經過國家決策后,對民眾的民主、人權需求的一種政治輸出,以憲法的形式作用于社會政治經濟環境,是政治系統內的一種政治過程。
從上可知,憲政是國家以憲法為基礎,實現憲法價值的政治形態和政治過程。
二、憲政的價值
憲政是通過憲法的行使,將憲法的原則與精神最終作用于國家和公民,憲政的價值就是指憲政滿足國家與公民發展的需要,對于國家和公民的發展所具有的肯定作用。并且,該價值應當具有普適性與客觀性,即憲政應當具備全人類普遍認同的價值。憲政的價值與憲法的價值也有所區別,憲法的價值是靜態的價值,僅僅反映憲法所追求的理想的政治目標,而憲政的價值則是動態的價值,反映了憲法對當前政治的改造過程。憲政的價值應當包括:民主的有效運作,權力的合理配置,人權的切實保障。
1.民主的有效運作
保障民主的有效運作是憲政的首要價值。近現代意義上的憲政學說的問世與近代民主政治有著緊密的關系,民主政治是憲政的基礎。對于民主有多種不同角度的理解。在國家政治制度層面,民主是一種人民平等、廣泛地進行政治參與的國家形態,民主的制度化只有在憲政秩序里才能得以實現。憲法是人民主權的產物,是人民確定其國家主權擁有者合法地位的保障,是人民保護其對國家事務擁有決定權的保障,民主是憲政的應有之義。
民主在運行過程當中會表現出其中的缺陷。首先,民主要求通過公正的選舉程序將權力委托給政黨或代議制機關,然而,權力本身的擴張性則會侵蝕權力的來源,使得執政的政黨或掌握權力的代議制機關以利益集團的身份進行“少數人的暴政”。因此,民主需要憲政來保障其有效的運作,憲政所追求的民主,是最具有普遍意義的民主,是合法性基礎最大的民主。其次,民主需要代議制的政府形式來運行,代議制需要通過選舉所產生的代表來表達民意,獲得較多選票而當選的代表表達的必然是社會中主要階層的意志,卻不能代表所有階層,尤其是部分弱小階層或新興階層的利益。然而,民主的制度要求“少數服從原則”,多數人的意志即能夠代表整個國家的意志,這對少數人而言是一種不平等.可能導致“多數人的暴政”,隨著社會階層強弱勢力的變化,這種不平等會影響甚至動搖整個社會的合法性基礎。甚至當權者還能夠通過民主程序來實現其個人的暴政。然而,憲政保護的是全體民眾的權益,主張對國家權力進行制約,憲政比民主具有更加廣泛的合法性基礎,憲政通過規定公民的基本權利,以及賦予公民尋求平等的合法途徑,從而對國家的民主制度形成制約,任何個人或社會階層如果受到“多數人的暴政”,都能夠通過憲政維護其自身的權益。
2.權力的合理配置
進行權力的合理配置是憲政的主要價值。依前所述,憲法調整的是一個國家的根本政治制度,而權力是政治的核心問題,只有對權力進行合理配置與制約,才能保證國家機器的正常有序運行。一個國家要實現憲政,必須通過憲法將權力在各國家機關之間以及各行政層級之間進行劃分,限定權力行使的范圍。憲法是權力合法性的淵源,因為所有國家權力均來源于憲法的授權,憲法是人民主權的象征。如果國家權力侵犯了個人權利,民眾有權對國家權力提出質疑與反抗。憲法正是將國家權力的淵源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
憲政要求權力必須進行分立,包括橫向分權與縱向分權。橫向分權指國家權力根據不同的職能進行分解。西方國家主張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三權相互獨立,相互制約,防止權力專制的出現,隨著時代的發展,三權逐漸相互滲透,出現了權力交叉的現象。我國則堅持議行合一原則,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的代議制權力機關,其性質既是立法機關,又是法律的執行機關,國家權力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統一行使,地方權力由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行使。政府、法院、檢察院等行政、司法機關由人大產生,對人大負責。縱向分權則是由國家的行政層級決定的。在目前世界上大約二百個國家中,除了梵蒂岡、新加坡等微型國家,只需設立中央一級政府,西方主要國家大多采用三級制,即:中央??地方??基層。我國主要采用五級制:中央??省(自治區、直轄市)??市(自治州)??縣(自治縣、縣級市)一一鄉(鎮),除此之外,在我國部分地區還設有縣的區公所、鄉鎮的辦事處等派出機關,實際的行政層級最多可達七級。縱向分權產生的行政層級主要受到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首先是國土的面積,國土面積的大小一般與行政層級的多少成正比;其次是政治的傳統,如我國許多省的地域劃分與主要市的設置就是由封建社會開始流傳至今,沒有太大的變動;再次是國家集權的程度,權力越是集中的國家,其行政層級相對較多,權力下放越多的國家,其行政層級相對較少。
權力的配置與運行規則必須由憲法嚴格規定。對于國家權力的橫向與縱向分權,憲政不僅要規定各項權力的行使范圍與程序,而且要使各項權力相互制約,以權力制約權力,如果權力本身的擴張性使得權力不斷擴大,超出其界限,不僅會侵害民眾的權利,而且會威脅到國家的合法性基礎。因此,進行權力的合理配置是憲政最核心、最重要的價值。
3.人權的切實保障
切實保障人權是憲政的基本價值。憲政的發展無不伴隨著對人權的保障,“人權”最早是在反對君權神授、等級特權等封建統治思想時提出的,憲政形成伊始,即將保障人權作為其追求的價值目標。在英國,《人身保護法》(1679)、《權利法案》(1689)、《王位繼承法》(1701)的制訂,以限制王權保障權利為基本精神,標志著英國憲政制度的確立。美國的《獨立宣言》確立了以人權為根本,權力來自于權利并受到制約的憲政精神,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對公民權利進行確認和保障。法國1791年制憲會議通過《人權宣言》作為整個憲法的序言。現代各國憲法幾乎都有專門章節規定公民的基本人權。
憲政對人權的保障并不是絕對的,個人的權利并非完全自由,沒有界限。個人權利的行使可能會與他人的權利發生沖突。為了維護國家正常運行的秩序,國家有權對公民之間的關系進行調整,有權規定公民權利的界限,使個人權利不能無限制擴大,不能侵犯他人的合法權利。只有國家有權對公民的違法行為進行處罰,而禁止私人處罰。
國家的這些規定限制人權是手段,保障人權是目的,并需以憲法的形式規定下來,而且對人權的限制只能由憲法來規定,如此才能實現憲政本身保障人權的目的。
三、憲政的核心價值
憲政在維護民主的有效運作,權力的合理配置,人權的切實保障等三個方面價值均指向憲政的核心內容??權力。首先,民主是一種人民平等、廣泛地進行政治參與的國家形態,而人民能夠平等、廣泛地進行政治參與必須依靠國家權力的良好運行,以切實保障社會的公平正義,使得國家權力與公民權利能夠達到人民主權原則所要求的和諧、理想狀態。而憲政通過對“少數人的暴政”與“多數人的暴政”的制約來實現民主的制度化,民主的制度化只有在憲政秩序里才能得以實現。因此,憲政是保障權力合理有序運行的根本途徑,是保障權力的運行符合公平正義目的最佳途徑。其次,憲政以根本法律的形式對權力運行的結構與規則進行配置,引入獨立的司法權力對國家權力的運作進行監督,彌補了公民權利與國家權力自下而上進行對抗的不足,在制度層面上遏制了權力的擴張性。將權力的運行納入法治國家的軌道,是現代民主政治發展的重要成果。再次,人權是公民的基本權利,是公民維護其獨立自主的政治主體地位,以對抗公權力的基本屬性。公民在組建或承認國家的時候,確認協調個體之間關系的國家權利,形成國家權力。而保留下來的維持自身生存的自然屬性與不服從自然必然性的社會屬性,組成了基本人權。人權居于政治運行層面的最頂端,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國家運行的根本目的就是在于保護作為國家成員的公民的基本人權。而憲政以規范國家權力運行為宗旨,需要保證國家權力的運行符合國家權力組成的應有之意與根本目的.不僅起到協調公民權利之間關系的作用,而且最為根本的是保護公民的基本人權不受國家權力的侵害,為權力的運行劃定界限。
可見,權力滲透在憲政價值的每個方面.民主的有效運作、權力的合理配置和人權的切實保障都體現出對權力運行的規范與限制。權力也是政治的核心內容,是所有政治形態所分配的資源和政治過程指向的目標,而憲政是限制權力行使的一種權力配置方式,是以憲法的形式規范權力行使內容與程序的一種政治形態和政治過程。無論是保障民主的有效運作、權力的合理配置,還是維護人權的切實保障。其根本目的均在于將權力的行使納入一定的軌道之中,而這條軌道就是憲法法律文件,這條軌道的搭建必須符合最大限度的民主與人權保障。權力運行的規范與限制是憲政的核心價值。
總之,憲政不僅是一個法律問題,更是一個政治問題,憲政需要國家的政治制度來匹配其實施,需要國家與社會具備適應憲政發展需要的政治文化,需要社會的政治參與機制在憲政的框架下有序運行.需要國家權力的行使以維護憲政目的與價值為宗旨。我國在依法治國、實現政治文明的基本國策的實施中,需要憲法的統領作用,需要通過憲政來規定整個國家的政治制度,對憲政從政治學的視角進行研究有助于為我國依法治國、為實現政治文明的基本國策提供理論支持。
- 上一篇:州長在廉政動員會講話
- 下一篇:中學寄宿生管理考察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