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憲法權利中司法運用

時間:2022-11-21 05:01:00

導語:國內憲法權利中司法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內憲法權利中司法運用

從制度文本到社會實踐是兩個不同的領域,憲法權利的實施不僅看法律規范的實施,更要看憲法權利在社會生活中的實踐,在中國尤其要如此。從邏輯上說,有憲法就應該有憲法權益的爭議。然而,就所能見到的報紙、雜志、新聞報道材料看中國的憲法實踐,憲法案件卻是稀少的或者說根本就沒有。憲法學界關于憲法實施已經有了很多的研究,世界各國的模式也介紹了不少,然局限于理論探討和違憲審查制度設計的研究多了一些,而純粹理論上的研究又很難影響老百姓對憲法的態度,“實踐的推動力對老百姓樹立憲法信仰遠遠大于空泛的憲法學理論研究。”因之需要從案例出發來研究我國憲法實施,將究重心放在我國憲法現象的“真實”、“有用”上。

一、憲法權利案例出現的社會背景

美國憲法學家K?羅文斯登認為,“一個國家、一個社會要產生出名實相符的憲法,即‘成活的憲法’,就要向它提供對其成活是恰到好處的‘水土條件’。”三十年來的改革開放與經濟突飛猛進的發展,使中國社會的結構發生了深刻的、根本性的變化,“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所有制結構由單一的公有制向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并存的轉變,治國方略從人治向法治的轉變,社會環境由封閉型逐步向開放型發展,以及國家社會高度統一的一元化結構向‘國家??社會’二元結構的過渡”。正是這種社會基礎的轉型,使憲法權利產生了社會需求,為憲法權利的實施帶來了契機。

1.社會結構轉型。中國傳統社會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社會,人口在正常情況下是不會大量流動的,是典型的熟人社會。新中國成立后到改革開放之前,我國實行的是公有制的所有制結構,導致在社會組織結構上,個人依附于單位,單位又隸屬于國家。單位不僅是個人的工作單位,也是個人的生活革,個人生活在熟人社會中。國家幾乎壟斷了全部的社會資源,通過單位對個人社會生活實行嚴格而全面的控制。“社會盡管存在著眾多的個人和組織,但其并不具有獨立的主體地位,因為他們都程度不同地隸屬或依附于國家機構,由國家機構對其發號施令,國家成為唯一的主體。”這種個人對單位和國家的全面依附關系,強化了國家的權威,弱化了個人的權利,壓抑了個人的自主性與選擇性。個人的自由權利更多是國家權力的“恩賜”,盡管憲法規定了、肯定了公民的各項權利,但由于權利不存在司法實施的社會根基,憲法權利就不需要司法實施,也沒有司法實施。改革開放后,原有的社會結構面臨著實踐的沖擊并被解構,人口大量的流動,原有的熟人社會轉變為陌生人社會,個人逐步從單位人轉變為社會人,個人的生活資源不再由國家完全壟斷,個人逐步從社會獲取生活資源,個人對國家的依附性明顯地減弱。社會結構的變遷極大地促進了個人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公民不再被動消極地附屬于政府,而是積極要求政府不侵犯和保護其獨立的生活空間。文本權利的形式化和表面化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個人和組織積極尋求機制來實施憲法中的權利。

2.社會多元利益沖突。自生產資料公有制改造完成后,社會利益表現出高度的整體性,國家幾乎壟斷所有利益資源,國家和集體成為利益的源泉,個人利益只能包含在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中,個人沒有完全獨立的利益,也不存在分化的社會利益。政治經濟一體化、經濟生活單一化、利益存在統一化便是當時社會結構的主要特征。在這種社會結構下,不需要用憲法去維護個人利益,即使存在中央與地方的利益沖突,單位組織之間的利益沖突,個人與單位的利益沖突,也無須由憲法來解決。然而,當我國經濟逐步市場化后,就很快出現了市場主體多元化,資源分配市場化的局面。經濟成分的多元化引起利益的主體化、多元化,利益主體向獨立化方向發展,利益矛盾日益復雜,利益的沖突成為社會中無法回避的現實。此外,社會公正體系失衡,利益矛盾和沖突在數量上、規模上都急劇增長,解決利益沖突,保障和實現多元利益成為當前社會發展中必須要解決的社會問題。利益主體需要一種法律機制來解決利益沖突,并最終在憲法層面予以反映,所以利益沖突推動憲法實施。

3.傳統權力與社會現實沖突。中國傳統的國家集權使社會成為權力本位的社會,而不是以權利為本位的社會。計劃經濟下行政權力把社會資源的分配關系變成一種權力關系,幾乎所有的領域都是權力領域,社會秩序的維護、資源的分配以及社會糾紛的解決都通過權力完成,造成了個人權利的殘缺。憲法上規定的權利在這種權力社會中變得可有可無,因為壓根行政權力就不會和憲法權利沖突產生憲法爭議,也無須訴諸于憲法來解決爭議。以市場為取向的改革使中國社會現實發生了根本變化,農民在生產和經濟上有了自主權,國有企業逐步成為獨立的經濟活動主體,越來越多的公民和私人企業都有了獨立于國家權力的地位,然而由于出身于計劃經濟的國家集權的慣性,“權力在行使過程當中的一些要求和規定,適用于計劃經濟體制,而并不適用于市場經濟體制。或者說,與市場經濟體制是相抵觸和矛盾的。”專統權力的慣性與在市場體制下的社會現實產生沖突,由于市場主體獨立利益的追求,把憲法及其權利作為維護利益的手段,而與現實脫節的傳統行政權力就與憲法規范之間產生了直接明顯的沖突,自此以憲法名義維護權利的案件就自然大量涌現,行政權力與公民權利的爭議最終就演化為憲法上的爭議。

4.公民權利意識覺醒。現行憲法是在傳統計劃經濟、國家社會一體化的社會背景中產生的。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公民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也缺乏維護權利的意識,因為一切權利都是國家“安排”好的,不需要個人去追求和維護權利,是對“自由權利意識的抑制”。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帶來的不僅僅是社會產業的發展,更多的是一種自由、平等、競爭等價值理念的植入,公民獨立思考、自主抉擇的自由度增加,多元利益和價值觀念促進了公民的獨立性、自主性、主體性、差異性、競爭性,催生出公民對權利的維護,公民的權利觀念開始覺醒與成熟,公民真正開始了權利的選擇。“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公民財富的增加,獨立人格、公民社會正在形成,多元化的利益產生多元的權利訴求,中國公民開始越來越強烈地、自發、自覺地為自己的權利而斗爭……”公民重視自己的財產權利、勞動權利、政治權利等權利,把權利看作是一種普遍性的存在,“公民逐漸要求兌現憲法中規定的權利”,在自身利益遭到侵害時勇于以憲法上的權利來維護自己的利益。

另外,媒體也為憲法實施形成了強大的輿論氛圍。通過廣播、電視、報紙、刊物、網絡等媒體表達意見形成公眾輿論,使違憲問題不再是個體性事件、地方性事件。同時社會輿論對國家權力活動進行審視與監督,將憲法爭議交給社會大眾評價,形成強大的糾正違憲行為的社會氛圍。“獨立的媒體和輿論監督的出現,是推動中國憲政發展的重要力量。”

二、我國行政訴訟案件對憲法權利實施的推動

案件是法律規范與社會現實關系的表現,司法解決機制對憲法權利糾紛的處理直接反映憲法權利的規范與現實是否一致。司法不僅是對個案當事人之間權利爭議的解決,其最重要的價值在于通過個案發現憲法權利規范和憲法權利保障機制存在的問題。憲法權利規范在司法裁判糾紛的過程當中獲得生命力。我國行政法案例中所體現的是,行政訴訟通過把社會中存在的行政權力與公民權利沖突轉化為具體的訴訟問題加以解決,回應著社會對于憲法權利規范的需求。因此,要通過司法化的過程使憲法由“紙上的法”變成“生活的法”,激活全社會的憲法權利意識,推動憲法的司法實施。

1.以憲法的名義維權。涉及憲法權利的行政訴訟案件表明,“過去高高在上遠離公民的憲法現在已經落到了地上,過去只是政治家手中政治文件性的憲法現在已經成為百姓手中的法律武器。”民對自身權利已經不滿足于普通法律的保障,他們更希望通過憲法實現權利的充分保障。行政法案件中更多表現出的就是為保護利益而訴求憲法權利。憲法權利的全面實現正是以利益的追求和平衡為核心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我國公民意識覺醒,憲法權利要求的呼聲高漲,憲法權利爭議更是日漸增多。憲法權利的保障問題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個案中表現出公民憲法權利意識的高漲和對司法救濟手段的期待,體現了現階段公民渴望用行政訴訟手段來制約行政權力和維護憲法權利。這些個案中所涉的受教育權、人身自由權、財產權、平等權、言論自由權等,公民要求法院適用法律來保護其利益。“當人權意識以及民主、法治等觀念滲透到社會的血脈中,憲政才會獲得真正的生命力。從孫志剛案件引發的收容審查制度廢除,到廣大公民利用憲法維護私有財產權,我們看到人權正在從一種精英意識轉化為平民意識,由少數人的呼吁變成了多數人的追求。”雖然我國目前還沒有憲法訴訟制度,但不斷以憲法權利受侵害名義提起的行政訴訟案件,正在積極培養公民自覺維護憲法權利的意識。

公民憲法權利意識的增強必然要求憲法的司法適用,訴求憲法權利的訴訟案件成為推動憲法實施的強大動力。維護憲法權利是憲法司法實施的核心。公民憲法權利意識在個案中逐漸覺醒。個案中所指向的憲法權利成為憲法實施中最有活力的部分。高考錄取以地域來劃分錄取標準已經不新鮮,新鮮的是三名考生由此對自己憲法權利所進行的理性思考和采取的理性行為,并且這種思考和行為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面對我國當前就業壓力過大、就業形勢嚴峻的現實,維護公務員錄用中平等權成為對憲法實施的要求。公眾憲法權利意識的高漲,使憲法權利的實施成為擺在社會面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公眾要求憲法權利能在社會生活中起作用。雖然涉及到憲法權利的行政案件大都以公民敗訴告終,但個案結果已經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喚醒了人們對自己所享有憲法權利的珍愛和重視。個案中以憲法的名義維護權利已經把憲法實施推到了社會利益沖突的風頭浪尖。憲法實施的動力不是宣傳和普法,“一個案例勝似一百篇的宣傳口號和講話。”總之,沒有權利就沒有利益。公民利益的要求激發出公民維護憲法權利的積極性,成為推動憲法實施源源不斷的動力。“憲法權利受侵害卻與憲法卻無關的現狀應當終結了。”這些涉及憲法權利的行政法案件,大大激發了公民憲法權利的積極性,并成為推動中國憲法司法實施的強大動力。

2.挑戰行政規則和政府回應。由于憲法規定的原則性、綱領性,憲法權利一般都是要通過相應的法律的具體化才能實現。行政制度規則在具體化的過程中,既是在保障憲法權利,但也更多是在限制甚至剝奪憲法權利。實施憲法權利首先面對的是行政制度規則的合憲性問題。“在權力與權利的現實關系上,“我國是先有強大的國家權力,很弱的公民權利。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也就是中國由集權走向分權,由人治走向法治的過程。這個過程要求政府的權力逐步退出對社會和公民生活的不當干預,憲政面臨強大的挑戰是以弱勢的法律去限制、約束強大的政府權力。”在強大的政府權力面前,當行政法現實制度無以保障公民憲法權利時,要求司法對憲法中的公民基本權利給予直接實旌,這也是憲法權利案例中之所以要挑戰行政制度規則的原因所在。在個案中,行政法規范與憲法發生沖突并不少見,行政機關依據違憲的行政法規侵犯公民權利的現象比比皆是,要實施憲法保護憲法權利就要對違憲的行政制度規則發起挑戰。

“孫志剛案”中違憲的《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最終被廢除,安徽張先著“乙肝歧視案”后,一些省已修改了公務員錄用標準,把“乙肝”等不合憲、不合法的要求從錄用標準中去掉,2005年人事部、衛生部也聯合制定了《公務員錄用體檢通用標準(試行)》,首次統一了全國公務員錄用的體檢標準,乙肝病毒攜帶者被視為合格,對殘疾人和患婦科、色盲等疾病者也未規定限制條款,消除了公務員錄用中的健康歧視。這些案件所產生的影響對推動我國憲法的實施起到了積極作用。這是政府面對憲法向社會所作的回應。“正如美國的司法復審權是在政治實踐中演化出來的一樣,我國社會也會從個別事件中生發出可操作的憲政規則,例如孫志剛案就激活了《憲法》和《立法法》,開啟了對行政部門外部制衡的制度化先例。”以《救助辦法》取代《收容辦法》,從乙肝歧視到《公務員體檢標準》的修訂,“不是法律制度形成了社會生活,而是社會生活塑造了法律制度。”憲法權利中的挑戰和政府的積極回應使憲法對行政制度規則真正發揮了制約作用,也使民間努力和政府改進通過憲法權利的維護推動了憲法實施,這也是“中國走向憲政的希望。”

3.借助于行政訴訟保護憲法權利。我國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憲法訴訟制度,在侵犯憲法權利的案件中,維護憲法權利大部分都是通過行政訴訟的方式進行的,這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憲法權利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體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任何政府行為都有可能最終構成對憲法權利的侵害;二是行政權力本身的功能所決定的。我國是一個行政至上的傳統國家,政府行為是“雙刃劍”,一方面能促進公民憲法權利的實現,另一方面也容易侵犯公民的憲法權利,憲法權利面臨的侵害更多是行政權力的侵害;三是行政訴訟是為解決行政爭議、審查行政行為而設置的機制,行政訴訟原本是解決行政法問題的,即只限于解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人身權和財產權爭議,人身權、財產權以外的其他合法權益,如憲法規定的平等權利、政治權利、受教育權和勞動權等一般是不受行政訴訟救濟和保障的,但由于保護公民的權利是行政訴訟的目的,通過行政訴訟保障公民憲法權利,已成為一個迫不得已的現實選擇。公民權利不僅僅依賴行政權力去實現,還在行政訴訟的救濟中實現,發揮人民法院在行政訴訟中救濟公民憲法權利的呼聲日益高漲。

在社會轉型時期,有許多憲法權利行政法規范尚未來得及規定或與憲法權利規定不一致,在這種情況下行政法規范就無法滿足保障公民憲法權利的社會需求。由于憲法權利規范具有普遍性、原則性和概括性,憲法權利規范進入司法領域,更有利于保護公民權利。現實生活中不斷涌現的憲法權利案件,理應屬于憲法訴訟,但由于制度欠缺,這些案件都通過行政訴訟案件的方式出現,行政訴訟就成為憲法權利保障的主要司法途徑。行政訴訟是一種對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司法審查的制度,也是公民權利的救濟制度。行政訴訟程序為公民抵抗和防御來自公權力的侵害提供了制度保障,可以解決憲法訴訟中的一些問題,特別是可以直接適用憲法權利規范來維護公民的一些被虛置的憲法權利。憲法實施需要借助于訴訟,訴訟是憲法實施的前提,訴訟使憲法獲得了實施的通道。當然,行政訴訟對憲法適用是不完整的??如不能進行對立法的違憲審查,但是行政訴訟對于保障公民的憲法權利的意義是不可否認的,也是不可或缺的,立足于現有的行政訴訟制度,實現憲法權利規范在行政訴訟中的適用,借助于行政訴訟來實現公民憲法權利的保護。

4.建立憲法權利的訴訟機制。我國當前社會轉型時期中出現的案例表明,正是社會轉型和發展豐富了權利的內容,急劇變化的社會結構和紛繁復雜的利益沖突使人們將憲法的權利保障功能更多地寄希望于建立憲法權利直接實施的司法機制上。憲法司法實施的特點決定了憲法權利的訴訟機制保護權利的最終途徑。憲法規范的原則性和概括性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由于立法的局限性,新的利益不斷出現,權利難免落入法律規范的隙縫中,陷入正當利益沒有法律規范依據的境地,新的利益不斷出現,如在“禁摩”和“禁乞”的嚴厲行政措施下財產和乞討難以獲得合法的地位,憲法權利的直接實施無疑可以彌補普通法律規范的缺漏。如果憲法能在司法訴訟中直接起到法的作用,成為處理行政爭議和權力糾紛的最高標準,那么侵犯憲法權利的行政行為就能被糾正,憲法所保障的權利價值將因憲法的直接適用而得到落實。“權利救濟之大端莫過于憲法救濟。”㈣能只有憲法權利的訴訟機制才能充分保護權利,這是訴訟案件中權利的要求。“傳統的憲法權利依賴于普通法來保障的方式也越來越不能適應要求,憲法權利的司法化、憲法權利的可訴性和直接效力也越來越成為時代關注的主題。”

中國有的是違憲行為,而缺的是有效的違憲審查。現行的違憲監督機制沒有很好發揮作用,其原因在于啟動違憲審查的國家機關沒有對違憲審查的主動需求,一方面由于它們是違憲審查的對象,從權力的本性上拒絕接受審查,另一方面是它們不需要通過違憲審查來調整其之間的權力和利益關系。真正對違憲審查需求的是公民的憲法權利遭受立法和行政侵犯時。公民對違憲審查的迫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