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環境權及入憲必要性分析

時間:2022-03-05 02:07:12

導語:公民環境權及入憲必要性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民環境權及入憲必要性分析

摘要:公民環境權這一概念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作為一項新型權利,它隨著地球生態環境的逐步惡化而進入公眾視野。但是在公民環境權的概念界定、權利屬性和其是否具有入憲的必要性等方面,我國學界還存在著爭議。本文從公民環境權的基本概念入手分析,并在對其基本權利屬性進行定位的情況下,分析闡明了將其寫入憲法的必要性。

關鍵詞:公民環境權;基本權利;入憲

一、分析與闡釋:公民環境權的概

公民環境權這一概念,是全球化的環境危機和自然資源稀缺背景下的產物。它的提出為的是協調人類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從限制經濟發展的無序自由入手,保障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實現人類社會長久的可持續發展。我國學者對公民環境權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公民環境權的討論當中,相關的論著也相繼發表、出版。但是對于公民環境權這一概念究竟該如何定義,學者們依舊各持己見,難以統一。蔡守秋教授認為,環境權法律關系主體對其賴以生存的環境既享有基本權利,也需要承擔基本義務。①他提出,環境權的法律關系主體應當分為三部分:國家、法人和公民,因此環境權也應當劃分為國家環境權、法人環境權和公民環境權。呂忠梅教授則將環境權定義為:公民享有的在不被污染和破壞的環境中生存及利用環境資源的權利。②她認為,公民環境權的權利客體應該是人類生存的整體自然環境,也就是說無論是天然存在的還是人工創造的環境,都應當成為公民環境權的對象。陳泉生教授所持的觀點與呂忠梅教授的類似,即她所使用的“環境權”概念指的也僅僅是公民環境權。徐忠祥教授則從人權發展歷史分期的視角剖析了公民環境權的含義,他提出,真正的環境權則是產生于環境危機時代,以自負義務的履行為實現手段的保有和維護適宜人類生存繁衍的自然環境的人類權利。③這種權利不同于生存權,是一種自得權利,其權利主體是人類,義務主體也是人類。不同的學者對于公民環境權這一概念有著不同的定義,產生分歧的本質原因還是由于權利主體和客體的不確定導致權利的內容模糊不清,以至于無法在概念上形成統一的認識。此處就權利主體而言,鑒于國家并無實體,其所享有的對自然資源的所有權其實只是國家主權的一種表現,自然資源事實上的所有人是全體公民,且國家對環境的好壞并無感知能力,將其列為環境權主體并無必要,還會造成混淆權利與權力概念的風險。而對于法人而言,一些學者所主張的法人環境權實質上只是排污權和對環境資源的開發利用權,其內容完全可以被財產權涵蓋,這與本文所討論的應當由憲法規定的環境權存在本質的區別,故而認為法人也不適宜成為環境權的權利主體。因此,本文擬將公民環境權定義為:指公民能夠有尊嚴地在一個舒適良好的環境中生存發展并且有權享有對環境資源的合理利用的權利。其中舒適良好是指公民所生活的環境應當不受一定程度的污染,能夠適宜居住且可以滿足人類生存發展的各方面需求,使得人類能自由、尊嚴地生活,繼而推動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這也是公民環境權中最核心的部分。

二、剖白與定位:公民環境權的基本權利屬性

將公民環境權視為公民的基本權利之一這一觀點在學術界已經基本達成了一致,在我國大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理念的當下,將公民環境權歸入基本權利中意味著保護環境的生態價值可以與財產權所保護的經濟價值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第一,良好舒適的環境是人類生存必要基石之一,任何人從出生到死亡的這段時間里,其生活與發展都離不開適宜的生存環境這一必要條件。只要是人,對于生存所需環境都會有要求,其中包括對清潔水源、潔凈空氣以及陽光日照等生態性環境資源的要求,也包括對土地使用、礦藏開發利用等經濟性環境資源的要求。這與其他基本權利一樣,是人獲得獨立的人格并保證展現人格的必要一步。第二,公民環境權是其他權利無法取代的。在實踐中,侵害公民環境權的行為并不必然侵害公民的人身權或財產權,例如建筑物之間距離不符合規定標準導致室內日照不充足通常被認為是侵犯了權利人的日照權,但這種侵權與人身侵權和財產侵權又不能一概而論。因此認為可以用財產權和人身權來替換公民環境權的理論其實存在邏輯上的漏洞,公民環境權應當屬于單獨的一種基本權利,其具有不可取代性。第三,公民環境權和其他基本權利一樣,具有不可轉讓性。放棄享受良好舒適的環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權利的舉動無異于自殺。人類無法在過度污染的環境下存活,也無法在不利用自然資源的前提下進行發展。公民環境權中的生態性環境權利與其他基本權利一樣,是按人格分配的,即便將該權利轉讓給他人,他人也無法享有雙份的權利。第四,基本權利作為憲法修改的限制和立法權劃定界限的尺度,其必然具有穩定性。而公民自出生開始便自然平等地享有在舒適良好的環境中生活發展的權利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權利,這種權利不但與人的生死存亡息息相關,也跨越人一生的始終。從必要程度和時間跨度上來說,它都是一種必須穩定享有且具有永久性的權利。第五,公民環境權具有繁衍其他權利的功能,它在整個權利的大系統中起著中軸的作用,以它作為軸心起始可以推導出很多權利,它們之間的關系就類似于憲法與其他法律之間的關系。例如,從公民環境權可推出良好生存環境所必須的凈水權、潔凈空氣權、日照權、通風權、安寧權等等子權利,這些子權利都是使權利主體享有公民環境權所必須實現的內容。第六,在以保障人權最低限度為文明標準的現代各國之間,基本權利應當是具有共同性或者相似性的。公民環境權便具有這樣的特質,它既存在于許多國家包括憲法在內的國內法中,也出現在了宣言性及有約束力的國際文件當中。世界各國普遍認為,將公民環境權作為一種基本權利予以法律規定,對于國家人權水平的發展進步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公民環境權的共似性自然不言而喻。

三、需求與探討:公民環境權入憲必要性

(一)公民環境權入憲有助于推動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的七大戰略之一,其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可持續發展并非限制發展,相反可持續發展理念正是在肯定發展的正當性的前提下所提出的。發展是人類通往向往的美好生活的必經之路,無論是發展中國還是發達國家,都有謀求更好發展的權利。但這種發展的權利又是受到限制的,即需以不損害其他國家、個人當下的發展和未來發展的能力為限度。人類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不應損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統,不能超過資源與環境的承載能力。在達成了這樣的共識之后,全球自然觀念經歷了由“人類中心主義”向“生態中心主義”的演進。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推動下,不但經濟發展的方式和秩序產生了變革,法律制度的重心也在保障生存權的基礎上向保障環境權邁進了一步。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偉大目標,將公民環境權引入憲法作為基本權利之一已經成為大勢所趨。(二)公民環境權入憲能夠整體提高公民的環保意識。我國的環境危機并非單一的工業化發展所致,環境保護治理方面的壓力也不僅僅在城市區域。近幾年來政府在鄉村環境治理上大刀闊斧,各省市也出臺了一批城市環境保護的相關文件,卻都沒有起到理想中的效果。其根本原因是因為我國多年以來長期推行的環境保護政策均以政府為主導,公民的環境保護參與程度較低,長此以往使得公民在環境保護方面已經形成一種惰性,環境保護與治理缺乏堅實的群眾基礎。由于憲法中并未明確規定公民享有環境權,使得它僅作為一項應有權利而非法定權利,不能充分發揮其應有作用,導致其他法律法規對于這項權利的保障力度削弱,進而也影響到了公民參與環境保護的積極性。將公民環境權歸入憲法的基本權利范疇,隨著憲法普法的深入和公民法治意識的增強,此舉必然能夠起到提高公民環境意識、調動公民環境保護積極性的作用。(三)公民環境權入憲有利于保障公民實現環境訴權。從法理學的角度來看,具有現實意義的權利,都是能夠成為決定當事人利益的審判規則的權利。英美法系主張無救濟即無權利的理念,認為救濟是權利的來源。這一點在大陸法系中雖然并無體現,但一項權利若是缺少了救濟途徑,公民在權利受到侵害時便無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權利至此形同虛設,其自身價值更是無從實現。因此,救濟對于權利而言是其發揮作用的必要保障。訴權便是一種救濟性權利,其目的就是為了在原權利受到侵害時,請求政府或司法機關對自己正當的權利進行救濟和維護。我國憲法作為根本大法,其中尚未規定公民環境權有關的內容,這導致了其他下位法中相關權利內容的缺位,也使得大量以侵害公民環境權中某些子權利——例如日照權——為由提起的訴訟案件中,原告絕大數因無正當的法律依據而失去了勝訴權。公民環境權是直接與公民生活的尊嚴和質量相關的權利,若不為之設定相應的救濟,是否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基本價值觀念相沖突呢?

四、結語

我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對外需要承擔起大國責任,對內則需要直面環境問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帶來的挑戰。想要越過環境問題造就的這道發展鴻溝,我們就必須將公民環境權作為梯子的一部分加以利用。這種嚴峻的環境危機形勢使得將公民環境權憲法化具有了現實的必要性,沒有公民的支持和參與,政府在環境保護方面終究面臨孤掌難鳴的局面。無論是為了保證可持續發展的動力,還是為了提升全民參與環保的意識,從立法的源頭上對環境法律體系予以完善,將公民環境權明文寫入憲法的解決路徑,都不失為一種最優解。而將公民環境權列入憲法規定的基本權利之中,亦是為其他環境資源相關法律法規開山引路的良策,這對于保障公民的環境相關權利,讓他們活得更有質量、更有尊嚴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蔡守秋.環境權初探[J].中國社會科學,1982,3(1).

[2]徐祥民.環境權論——人權發展歷史分期的視角[J].中國社會科學,2004(4):125-138.

[3]蔡守秋.論環境權[J].金陵法律評論,2002(1).

[4]谷德近.論環境權的屬性[J].南京社會科學,2003(3):66-73.

[5]呂忠梅.再論公民環境權[J].法學研究,2000(6):129-139.

[6]徐祥民,張鋒.質疑公民環境權[J].法學,2004(2):68-74.

[7]呂忠梅.環境權入憲的理路與設想[J].法學雜志,2018(1):23-40.

[8]劉爭明.環境權入憲的思考[J].前沿,2010,14(10):112-115.

作者:曹美羿 單位:寧夏大學政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