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犯罪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15 05:26:00

導語:單位犯罪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單位犯罪分析論文

一、單位犯罪的概念

單位犯罪,通常是指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的危害社會的、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行為。單位既包括法人組織,也包括非法人組織。我國刑事立法從一開始就采用“單位犯罪”的概念。

二、單位犯罪的特征

(一)、單位犯罪的主體特征

單位犯罪的行為主體是依法成立、擁有一定財產或者經費、能以自己的名義承擔責任的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單位本身的特征就是要求單位本身具有合格性和廣泛性。所謂合格性,即看這個單位本身的資格,是不是一個合法的、合格的單位.根據相關司法解釋,如果是為了實施違法犯罪而設立的一個公司、企業,然后以這個公司、企業的招牌為幌子實施違法犯罪的,則不以單位犯罪論處,而直接以個人犯罪處理.所謂廣泛性言外之意就是這是里的“單位”,不論是法人還是非法人,不管是國有性質還是非國有性質,甚至是國家機關、人民團體等社會組織,依法都有可能成為單位犯罪的主體。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單位犯罪案件具體應用法律有關問題的解釋》之規定,除了獨資、私營企業外,即使不具有法人資格的,只要有一個合格的單位,就可以作為單位犯罪的主體存在.

1、單位犯罪主體的認定

(1)單位犯罪主體的基本要求。單位要構成單位犯罪須符合以下基本要求:①必須是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和團體。②必須是依法成立的合法的單位。合法單位不僅依法履行了一定的報批和登記手續,以從事合法經營活動為宗旨.非法單位實施犯罪的,只能按照自然人犯罪處理.③必須是相對獨立的單位,即有自己的名稱、機構、場所,有獨立的財產和經費,并進行獨立核算的單位,才可以成為單位犯罪的主體。對于實踐中以單位的分支機構或者內設機構、部門的名義實施犯罪,違法所得也歸分支機構或者內設機構、部門所有的,應認定為單位犯罪。不能因為單位的分支機構或者內設機構、部門沒有可供執行罰金的財產,就不將其認定為單位犯罪,而按照個人犯罪處理。

(2)單位犯罪主體的特殊要求。這是指在符合上述單位犯罪主體的基本要求的基礎上,刑法對某些單位犯罪的主體所有制等方面所作的限制。具體包括有:一是有的單位犯罪要求單位具有特定的所有制性質。二是有的單位犯罪要求單位具有特定的職能性質.三是有的單位犯罪要求單位具有特定義務.四是有的單位犯罪對單位經營的業務范圍作了限制。

2、單位犯罪主體的種類

刑法第30條規定的單位犯罪主體是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下面分述之。

(1)公司

公司是指依法成立的,以營利為目的,而組織其生產和經營活動的經濟組織。根據我國《公司法》的規定:公司具備的要素:第一,依法成立;第二,以營利為目的;第三,以股東投資為設立的基礎;第四,獨立的企業法人。根據公司的概念和具備的要素可以把公司與其它單位或組織區別開來。例如,事業單位法人不是以營利為目的,不是公司。合伙雖然是共同出資經營的組織,但由于不具備法人的資格,也不是公司。公司可以按照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

(2)企業

企業是指以從事生產、流通、科技等活動為內容,以獲取利潤和增加積累、創造社會財富為目的一切盈利性的社會經濟組織。企業的基本特征是:第一,由人和物要素(生產資料、生產者、經營者)組成的經濟組織;第二,以營利目的;第三,獨立和連續地從事商品生產或提供勞務等經濟活動;第四,依法成立。根據不同標準,企業有不同的分類。

(3)事業單位

事業單位是指依照法律或者行政命令成立的,從事社會各種公益活動,擁有獨立的經費或財產的各種社會組織。其特點是:第一,主要從事以社會利益為目的的具體的社會事業活動;第二,有獨立的經費和財產,多數事業單位要靠國家財政撥款或自己的事業活動收入,少數事業單位的經費來源于公民或社會組織捐助;第三,多數依照法律或行政命令成立,少數是個人創辦。事業單位可以按照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

(4)機關

機關是指行使黨和國家的領導職能和保衛國家安全職能的政治組織。國家機關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級國家權力機關、國家行政機關、國家軍事機關、國家審判機關和國家檢察機關。在我國,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它的機關應視為國家機關,如果觸犯刑律同樣可以成為單位犯罪的主體。

(5)團體

團體是指為了一定的宗旨自愿組成、進行某種社會活動的合法組織。如工會、共青團、婦聯、學聯、宗教協會等。

(二)單位犯罪的主觀特征

單位犯罪的主觀特征是指單位對于危害社會行為的主觀心理態度。

1、單位犯罪主觀特征的界定

這里涉及兩個問題:一是單位是否具有認識和意志能力;二是單位成員的過失何種情況下歸咎為單位的過失。

(1)單位的認識和意志能力

罪過是指行為人對于危害社會的結果的主觀心理狀態。這種主觀心理狀態必然涉及認識與意志的因素。那么,單位(法人)是否具備這種認識和意志能力?

法人具有認識和意志能力。理由:第一,法人犯罪的意識具有能動性。法人雖然不具有自然人的屬性,但每個法人都有自己的決策機關或決策人員。法人的行為包括犯罪行為都是受自然人支配的;第二,決策人員的意志上升到法人意志后,就不是自然人的意識,它成為法人整體對社會的能動反映。法人的意志與法人成員的意志是不能劃等號的;第三,法人作為一個系統,在進行任何具有法律意義行為時都是以整體的面目出現的。法人是超個人的社會人格化的主體,法人具有其獨立的認識能力和意志能力,盡管這種認識和意志的形成有賴于法人的成員,也就是說法人的認識和意識能力是通過其成員實現的,但我們仍然可以將法人的認識和意志與法人成員的認識和意志區別開來。我們應當肯定法人是有思想、有人格的社會活動主體,完全具有構成犯罪主觀要件的心理前提。轉2、單位故意犯罪

所謂單位故意犯罪是指單位的主管人員、直接責任人員和其他單位成員,在單位意志的支配下,以單位的名義或為了單位的利益,故意實施的犯罪行為。

3、單位過失犯罪

單位在業務活動中,其主管人員、直接責任人員或單位成員,違反法律對單位責任的規定或不履行單位應盡的義務,過失造成危害社會的結果的,是單位過失犯罪。

三、單位犯罪和自然人共同犯罪的區別

單位犯罪同樣可以分為單位單獨犯罪和單位共同犯罪。一般情況下的單位犯罪是指單位單獨犯罪。刑法規定對單位犯罪多數情況下采取雙罰制,因而在處理單位犯罪時,在對單位判處罰金的同時,往往還要對該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判處自由刑或者罰金。處罰單位犯罪和共同犯罪存在共同之處,即都表現為對兩個以上的自然人判處刑罰;同時又存在明顯區別,即處罰單位犯罪時,除了對兩個以上的自然人判處刑罰,同時還要對單位判處罰金(雙罰制),而處罰共同犯罪,則只對兩個以上的自然人判處刑罰。因此,司法實踐中有必要準確區分單位犯罪和共同犯罪,以防將共同犯罪當作單位犯罪,或者將單位犯罪當作共同犯罪。

單位犯罪與共同犯罪的區別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產生犯意的時間不完全相同。單位犯罪中,犯意只能產生于犯罪行為實施以前。這是因為,單位犯罪總是在單位集體研究決定或單位負責人決定之后才去實施,因而必然是在犯意產生之后才去實施。共同犯罪中,犯意產生的時間是較為隨意的,既可以是在實施犯罪以前,也可以在實施犯罪過程中。

二是產生犯意的方式不完全相同。單位犯罪中,犯意只能以兩種方式產生,即由單位集體研究然后產生犯意,或者是由負責人員直接決定產生犯意。共同犯罪中,犯意產生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既可以是幾個人聚在一起不分主次地進行商議然后產生共同犯意,也可以是由明顯的首要分子在產生犯意后再將其犯意傳達給其他人從而形成共同犯意,還可以是一個有犯意者唆使一個或幾個無犯意者產生犯意從而形成共同犯意。

三是犯意的種類不同。單位犯罪中的行為人在主觀上表現為直接故意。共同犯罪的行為人在主觀上既可以都表現為直接故意,也可以有的表現為直接故意,有的表現為間接故意,還可以都表現為間接故意。

四是承載犯意的最終主體不同。單位犯罪中,除了存在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的犯意外,還存在一個單位犯意,并且最終是以單位整體犯意來追究的,即在單位犯罪中,犯罪活動是以單位的名義實施的,個人意志要通過單位的意志表現出來。共同犯罪中,除了各個共同犯罪人的犯意外,不存在其他犯意,犯罪活動一般就是以犯罪分子的名義實施的,不存在以另一個單位的名義實施犯罪的情況,即使是以另一個單位的名義實施的,也不能代表該單位的意志。這是區分單位犯罪和共同犯罪的一個重要標準。

五是犯罪動機不同。單位犯罪中,各犯罪人實施犯罪活動的動機是為了實現單位利益。共同犯罪中,各共同犯罪人實施犯罪活動的動機是為了實現個人目的。這是區分單位犯罪和共同犯罪的另一個重要標準。當某些犯罪分子利用單位的名義實施犯罪時,究竟是按照單位犯罪處理,還是按照共同犯罪處理,就必須考查是為了個人利益還是為了單位利益。

六是單位犯罪的情況下,單位成員并非都有犯罪意圖和犯罪行為。共同犯罪尤其犯罪集團的參加人都有犯罪意圖和相應的犯罪行為。

七是單位組織與共同犯罪中組織不同。在單位犯罪的情況下,單位都是合法組織。共同犯罪中組織即犯罪集團是為了犯罪而建立起來的非法組織。在某些情況下,建立非法組織的行為本身就構成犯罪的既遂。多數情況下,建立犯罪集團是犯罪的預備行為。

五、單位犯罪的處罰

(一)處罰原則

單位犯罪的處罰,在刑法理論上存在單罰制與雙罰制之分。

單罰制,又稱代罰制或者轉嫁制,是指單位犯罪中只處罰單位中的個人或只處罰單位。刑法學者何秉松指出:無論是兩罰還是單罰,也無論是單罰制中的任何一種情況(只處罰法人或只處罰自然人),受處罰的都是犯罪主體,即直接實施犯罪的人,而絕非其他沒有犯罪的人,這里不存在任何替代他人受罰或把刑罰轉移他人的情況。因此,把單罰制稱之為代罰制或轉嫁制是不正確的。本文認為,這一觀點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代罰制或轉嫁制的稱法雖然形象,但卻給人一種“代人受罰”的感覺,不符合罪責自負的原則,易生誤解。雙罰制又稱為兩罰制,是指單位犯罪中既處罰單位又處罰個人。

多數人認為雙罰制比單罰制更為科學。理由是:第一,單位是一個具有整體性的主體,它應當對其意志支配下的犯罪活動承擔刑事責任,不應把責任推卸或轉嫁給個人。另一方面,單位畢竟是自然人的組合體,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有權代表單位作出決定和實施犯罪行為,那么他們就應該對自己決定實施的單位犯罪承擔刑事責任,不能將這種責任全部推脫或轉嫁給單位;第二,對單位犯罪實行雙罰制,既處罰單位又處罰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能夠反映對單位犯罪的全面的刑法的否定評價。在某些情況下,雖然犯罪是以單位形式實施的,但是社會危害性實際上主要反映在個人的行為上,沒有必要對單位進行處罰,只要處罰單位中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就可以了。據此,刑法規定少量單罰制是可以的。這種情況如我國刑法第396條規定的私分國有資產罪、私分罰沒財務罪。

(二)單位犯罪的雙罰制

97年刑法對單位犯罪的處罰,大多情況下實行雙罰制。

1、對單位的處罰

我國刑法對單位犯罪的處罰就一個刑種即罰金。有的國家對單位犯罪刑罰的規定并不僅有罰金一種。如《法國刑法典》關于單位犯罪的刑罰種類,規定得十分具體全面。對單位判處的刑罰除罰金刑以外,還規定了解散、禁止從事職業活動或社會活動、逐出公共市場、禁止向公眾募款、禁止簽發支票、沒收用于犯罪和犯罪產生的財產、公告或傳播宣告的判決等10種刑罰方法。

我國刑法對單位判處的罰金,采取的是無限額罰金制。為何未規定罰金數額,主要考慮單位犯罪的規模、危害程度、涉案金額等情況比較復雜,單位承擔責任的能力各不相同。

2、對單位成員的處罰

在雙罰制中,刑法規定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判處刑罰。這里的刑罰既包括罰金也包括自由刑,主要是自由刑。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判處自由刑的輕重有兩種情況:一是多數情況下,判處與個人犯罪相同的刑罰。二是少數情況下,判處低于個人犯罪的刑罰。。

關于對單位成員的處罰,《關于審理單位犯罪案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是否區分主犯、從犯問題的批復》規定:“在審理單位故意犯罪案件時,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可不區分主犯、從犯,按照其在單位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判處刑罰。”

(三)單位犯罪的單罰制

在某些情況下,刑法對單位犯罪的處罰實行單罰制,即只處罰直接責任人員,而不處罰單位。本文認為,在單位犯罪單罰制的情況下,對直接責任人員罪責的認定仍可以采取雙罰制中所說的罪責認定原則。

以上是筆者在總結多位法律學者論述和自己一些審判經驗的基礎上,發表的一點淺見,望各位批評指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