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傳播過程中的犯罪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30 03:39:00

導語:文化傳播過程中的犯罪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化傳播過程中的犯罪研究論文

關鍵詞:文化傳播/犯罪/控制

內容提要:文化傳播是各種文化資源和文化信息在時間和空間的流變、共享、互動和重組,是主體間進行文化交往的創造性的精神活動。文化傳播方式與犯罪傳播方式具有同一性。文化傳播方式是通過傳播犯罪觀念、犯罪信息、犯罪手段和犯罪經驗等來影響犯罪發生的。所以,控制文化傳播是控制犯罪的重要手段。

人的活動離不開文化環境,更離不開文化傳播。實際上,任何文化環境都是文化傳播造成的。人的一切活動,包括犯罪活動都與文化傳播密不可分。傳播是人的天性,也是文化的本性。所以,文化傳播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深度地卷入了人們的行為活動之中,成為當代人類重要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空間。正因如此,文化傳播與人的犯罪行為,共振起伏、互動互進、休戚相關,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之一。

一、文化傳播方式與犯罪傳播方式

文化傳播能促進和推動文化發展,這只是其正面功能,此外,文化傳播還有其負面功能,就是文化傳播亦伴隨著犯罪傳播。又由于文化與犯罪不可分,凡是犯罪都在文化之內發生的,都是文化的產物,脫離一定文化的犯罪根本不存在。所以,文化傳播與犯罪不可分就具有了必然性,文化傳播伴隨著犯罪傳播,就具有了現實性,文化傳播方式與犯罪傳播方式就具有了同一性。事實上,文化傳播的每一種方式,包括人際傳播、書刊傳播、影視傳播、網絡傳播等,無一不是犯罪的傳播方式。

(一)人際傳播與犯罪傳播

人際傳播是文化傳播的一種原始的也是基礎的傳播方式,它同時也是犯罪傳播的一種方式。犯罪的人際傳播從傳播主體來講,大體有三類:一是故意傳播者。此類傳播者有特定的動機和目的,一般表現為在傳播文化信息的過程中亦傳播犯罪,如趁機攻擊社會制度,散布反社會的謬論。二是傳播嗜好者。這種人往往在從事其他活動的過程中,四處游說,八方打聽,捕風捉影,嘩眾取寵,尤其喜歡議論一些犯罪案件,描述犯罪過程,刻畫犯罪分子的“英雄”和“勇敢”,有意無意地鼓動人們仿效。三是隨機傳播者。這種人在文化活動中,并無明顯的心理傾向,只是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因某種刺激引發了早已積淀于思想意識中的犯罪文化內容,于是慷慨陳詞,大發議論,坦露各種不健康的思想意識。

人際傳播從傳播的對象來講,包括在個人之間的傳播和在社會群體中的傳播。在個人之間的傳播,危害最大的就是有些富有犯罪經驗者對他人直接進行犯罪教唆。這種人本身往往都是罪惡累累的犯罪分子,其從事任何活動都有明確的目的性。他們根據自己特有的價值標準,物色教唆對象,然后向其灌輸犯罪思想,傳播犯罪技術和手段,目的是促發他人犯罪。在社會群體中的傳播,包括在一般社會群體中的傳播和在特殊群體中的傳播。一般社會群體是因職業活動、工作關系而形成的社會群體,如學校班級、企業班組、部隊班排等。由構成這種社會群體的職業、社會地位及年齡等特點所決定,這類群體的成員一般都有大體相同的志趣、愛好和追求,因而他們在共同的文化活動中,一旦有危害社會的傳聞和淫穢的故事等發生,并引起共鳴,就會很快在暗中傳播開來。特殊社會群體是由特殊原因形成的社會群體,如因共同的反社會需要組成的犯罪團伙、黑社會性質犯罪組織、工讀學校班級、勞動教養集體、被看守所、拘留所、監獄、少年管教所關押的群體等。在犯罪團伙和黑社會性質犯罪組織,頭面人物和骨干分子經常向其他成員傳授犯罪經驗、組織紀律等。在工讀學校、勞動教養場所、看守所和監獄中,犯罪傳播更是司空見慣。因為在這些群體中,許多人犯罪意識根深蒂固,他們在勞動學習的空余時間,會情不自禁地講述自己的犯罪經歷和抓捕前腐朽糜爛的生活,搞“精神會餐”,成員之間互相交流犯罪體會和反偵查經驗,更是非常普遍。不少人在這種場所,接受了更多的犯罪信息,掌握了更多的犯罪技能,學會了更多的反偵查本領,回到社會以后,就實施更嚴重的犯罪行為。

(二)書刊傳播與犯罪傳播

現在,書刊在傳播通俗文化方面,其中不少是明顯傳播犯罪的。他們打著“大眾化通俗化”的招牌,大肆刊登黃色的或反動的作品。也有不少書刊,形式上是打“擦邊球”,實際上從骨子里想更多地宣傳犯罪的內容。不少武俠小說、公案小說、報告文學,不是著力描寫為民除害、扶正去邪的英雄人物,不是宣傳愛國主義精神,而是胡亂編造,隨心所欲,著力刻畫門派爭斗、個人恩怨,竭力宣傳家長制、三從四德、因果報應等封建迷信思想。一些“言情”小說,則著力向“言性”發展,不稱頌“梁祝”式的忠貞愛情,把對男歡女愛的描寫,由“愛欲”轉化為“性欲”,赤裸裸地表現性心理、性行為和性混亂。更有甚者,有些所謂“法制文學”,正不壓邪,大力宣揚暴力犯罪和性犯罪,無異于變相教唆犯罪。這些低劣的通俗文學作品,嚴重毒害人們的心靈,污染社會空氣,應堅決予以鏟除。

(三)影視傳播與犯罪傳播

影視作為一種文化傳播方式,因其具有直觀、生動、刺激的特點,而在群眾中有著不同尋常的影響。因此,影視傳播犯罪對人們,特別是對青少年有更大的毒害。有人對某省少管所被管教人員作過調查,結果顯示,在他們接觸最多的媒介中,電視占34%,錄像占30%,電影占26%,三項之和為90%。可見,影視傳播對青少年犯罪影響之廣。而他們最喜歡的影視片則是警匪片、武俠片,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看過色情片。這些片子一般都充滿兇殺、打斗、床上戲。一些錄像廳和縣級電視臺播放的電影片更是俗不可耐。老百姓將其稱之為“文盲加流氓”和“拳頭加床頭”,因為他們多表現血淋淋的黑社會、黑老大、黑吃黑現象,表現嫖客和妓女赤裸裸的下流動作,所以對青少年犯罪影響極大。筆者在對少管所被管教人員的調查中,在讓其回答“你認為警匪片和黃片有何影響”時,95%以上的人回答“能誘導犯罪”。可見,影視傳播對青少年犯罪影響之深。

(四)網絡傳播與犯罪傳播

網絡傳播極大地促進了不同文化形態間的交流與對話,形成文化的共享,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使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利用網絡欣賞和了解全球優秀的文化,它是人類文化傳播載體的劃時代變革。但與此同時,網絡傳播使文化變異更迭的頻率大大加快,在眼花繚亂的文化轉換中,不但使優秀文化得以傳播,而且使各種腐朽的文化垃圾也粉墨登場,并伴隨著犯罪傳播,渙散人們正確的價值理想,減弱文化傳播的正功能。從大量事實看,網絡傳播犯罪主要表現為:傳播計算機病毒,破壞通信網絡,使其遭受損害;傳播有害信息,煽動顛覆國家政權或煽動分裂國家,破壞國家統一;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破壞民族團結;組織邪教組織,聯絡邪教組織成員,進行破壞活動;傳播淫穢書刊、影片、音像、圖片;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等等。網絡傳播犯罪有很強的擴散性和隱蔽性,社會危害性極其嚴重。

二、文化傳播方式何以傳播犯罪

文化因其傳播大大增加了誘發犯罪的能量,這不僅表現為每一種傳播方式都是犯罪傳播方式,而且表現為每種文化傳播方式都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傳播犯罪。

(一)傳播犯罪信息

犯罪信息是實施犯罪行為的依據,所以,任何犯罪人在實施犯罪前都要搜集與其準備實施的犯罪相關的犯罪信息。而文化傳播每時每刻都在傳播大量犯罪信息,從而為犯罪人選擇和利用犯罪信息創造了極為方便的條件,這是導致我國犯罪大幅度上升的又一個重要原因。

犯罪信息之所以被大量傳播,首先在于大眾傳播種類多,數量大,形式新。現代大眾傳播,包括圖書、報刊、電影、電視片、音像帶、影碟和光盤等,其數量每年都在幾十倍甚至幾百倍地增長,而且不少都是以前沒有過的新形式。傳播學家麥可盧漢講過一句名言,就是“媒體即信息”。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文化信息的內容和數量要受傳播方式的制約,什么樣的傳播方式承載什么樣的信息。事實確是如此。文字與圖像,靜止的圖像與動態的圖像,對于接受者來說顯然是不同的。傳播媒體不一樣,同樣的信息內容會產生不同的效果。電視的出現,使圖像文化越來越普及,計算機的發展,則從另一個方面強化了圖像文化。這些不僅為犯罪信息的大量傳播創造了條件,而且強化了犯罪信息的傳播效果,實際上增大了犯罪信息量。其次在于所有的大眾傳播都特別關注犯罪案件的宣傳和報道。現在,隨便打開一份報刊,幾乎都能看到反映犯罪偵破的紀實文學及相關報道,以犯罪案件偵破為題材的電影和電視連續劇更占滿了電視頻道和屏幕。這些影視作品詳盡地展現了各類案件的犯罪過程,描述了不同犯罪分子的犯罪心理,介紹了達到不同目的的犯罪方法。可以說,從現代文化傳播中,能夠發現各種各樣的犯罪信息。至于血淋淋的尸體,多種多樣的兇器,兇神惡煞的犯罪形象,女人的大腿,做愛的鏡頭等,在屏幕上更是隨處可見。所以,對此表示憂慮的學者創造了“視覺污染”這個新詞來描述圖像文化的負效應,應該說是很恰切的。

從文化傳播的實際情況看,不僅“視覺污染”嚴重,“聽覺污染”亦是如此。在這方面,特別值得一提的就是搖滾樂。應該肯定,世界上的搖滾青年是有政治熱情的。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大凡地球上發生戰爭、暴力、饑荒、疾病、種族岐視,環境污染等不幸事件,緊隨其后都能看到搖滾青年在緊急行動,聽到各大洲四處轟鳴的搖滾節奏,對世人起到了喚醒和警示的作用。但搖滾樂伴隨性的騷動也是人所共知的。其很多歌名都有濃厚的色情意味,如《初夜做愛》、《再來一次》、《震撼你的身體》等。不少歌詞更是明顯地在鼓動熾熱的情欲,如《在我的拇指下》竟然模擬性交結束,極富挑逗性。[1]“聽覺污染”和“視覺污染”一樣,都傳播了大量的犯罪信息。

大量犯罪信息傳播的危害,在于它向社會提供了太多的不良社會暗示。社會心理學的理論證明,人們服從權威的傾向是普遍存在的,因此暗示者的威望會對暗示的效果產生直接的影響,其威望越高,暗示的效果就越好,這就是所謂威信暗示。一般來說,大眾傳播在人們心目中的威信較高,所以,它通過傳播犯罪信息將某種價值觀念及行為模式暗示給受眾,后果會是很嚴重的。它會導致一些人的社會認知發生偏離,欲望得到極大的膨脹,如果這種欲望因自身能力和經濟實力的限制而無法通過正常途徑得到滿足,就會轉化為違法犯罪行為。大量事實證明,大眾傳媒對犯罪信息傳播的強度和密度與其暗示效果成正比,強度高、密度大,會對受眾形成更強烈的刺激,使他們中有些人處于不間斷的興奮狀態之中,久而久之就會對這些強烈刺激形成心理上的認同,由此導致違法犯罪行為發生。

(二)傳播犯罪手段

犯罪手段是實施犯罪行為的途徑和方法。犯罪人如果缺少這種途徑和方法,會很難達到犯罪目的。所以,任何犯罪人在實施犯罪行為前,或在實施犯罪行為中,都要認真思考和選擇犯罪手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犯罪之所以呈不斷上升的態勢,與大眾傳媒對犯罪手段的肆意傳播也是密切相關的。

犯罪手段的影響因素固然是多方面的,包括科學技術的普及狀況,犯罪人對犯罪手段的積累狀況和犯罪群體的交叉感染狀況等,無疑都會對犯罪手段的水平有影響作用,但在多種多樣的影響因素中,大眾傳播的影響無疑是引人注目的。一些以真實犯罪案件為題材的電視連續劇、推理小說和紀實文學作品,在展現犯罪過程的同時,著力描述犯罪的細節,渲染犯罪手段的新、奇、特。凡犯罪過程中使用的新手段,都會很快見諸大眾傳播,如遙控爆炸、信用卡詐騙、雇傭殺人、注射空氣滅口、各種新型藏毒方法等,無一不是這樣。

大眾傳播大量傳播犯罪手段造成的一個惡果,就是能優化犯罪人對犯罪手段的心理選擇。具體表現為:第一,優化選擇性注意。注意是選擇的前提和基礎,不引起犯罪人的注意,就談不上選擇。由于大眾傳媒傳播的犯罪手段是大量的,而且各有其特點,因而足以引起犯罪人的注意,使其根據自己實施犯罪的現實需要對犯罪手段進行選擇,并高度關注那些最能有效地達到犯罪目的的犯罪手段,而舍棄掉那些實際效果可能不很理想的犯罪手段。第二,優化選擇性理解。理解是選擇的根本,犯罪人只有對某種犯罪手段真正理解了,才能下決心予以選擇,并加以運用。理解實際上是對不同犯罪手段進行比較的過程。由于大眾傳播提供的犯罪手段是大量的,而且充分顯示了其在犯罪過程中的作用,因而為犯罪人進行充分的比較提供了現實樣本,從而使其能正確地理解犯罪手段,并保證有可能選擇出最佳犯罪手段。第三,優化選擇性記憶。記憶是選擇的必要條件。沒有這個條件,犯罪人亦不能保證做出正確的選擇。由于大眾傳媒傳播的犯罪手段是大量的,而且是經常不斷的,因而能給犯罪人的大腦形成強刺激,加深其記憶,需要時能使其快速地從大腦中檢索到相關的犯罪手段信息,并做出有效的選擇。

大量傳播犯罪手段對犯罪人心理選擇的優化,無疑能極大地強化其社會危害性。一是加大了犯罪手段的滲透力。犯罪手段的大量傳播,使無論是成年人還是涉世未深的青少年,無論是遵紀守法的公民還是有犯罪經歷者,無論是受過高等教育的還是文盲,一般都比較熟悉一些犯罪手段,而且,懂得犯罪手段作用的愈來愈多。資料顯示,我國的犯罪不斷低齡化,不少犯罪人年齡很小,運用犯罪手段都很嫻熟,原因蓋出于此。二是強化了犯罪人的作案心理。由于犯罪人熟悉了解犯罪手段,對如何達到犯罪目的心中有底,由此必然使其膽量大增,作案心切,使犯罪心理得以強化。三是提高了犯罪技能。犯罪人由于能熟練地掌握犯罪手段,并不斷進行摸索和積累,使犯罪技能日臻成熟和完善,由此提高了犯罪效率,加大了犯罪的社會危害性。

(三)傳播犯罪經驗

犯罪經驗是實施犯罪行為的一個重要因素,犯罪人掌握了一定的犯罪經驗,一般比較容易達到犯罪目的,所以,凡是犯罪人都非常重視研究經驗。這些年,我國的犯罪之所大幅度上升,與大眾傳播大量傳播犯罪不無關系。犯罪經驗,包括直接犯罪經驗和間接犯罪經驗兩個方面。直接犯罪經驗是犯罪人從自己的犯罪活動和犯罪經歷中總結出的犯罪經驗。間接犯罪經驗是從他人犯罪活動經歷中發現和總結出的犯罪經驗。由于親眼看到別人犯罪實際過程的極少,所以初犯者的犯罪經驗只能從大眾傳播中獲得,慣犯和累犯的犯罪經驗,雖然可以從親身犯罪經歷和大眾傳播兩條途徑中獲得,但事實證明,比較高明的犯罪經驗都是從大眾傳播中獲得的。由于大眾傳播,特別是一些以偵破為題材的電視連續劇,詳盡地披露公安機關與犯罪人偵查與反偵查的反復較量及偵查工作的切入口,因而其對犯罪經驗的介紹和傳播,不僅真實客觀,而且能給人們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這就能為犯罪人獲取有價值的犯罪經驗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從大量情況看,犯罪人特別重視從中發現并總結反偵查的經驗,其中包括消極的反偵查經驗和積極的反偵查經驗。所謂消極的反偵查經驗,就是掩蓋犯罪信息、躲避偵查視線,對偵查工作進行防御的經驗。所謂積極的反偵查經驗,就是破壞犯罪信息,轉移偵查視線,對偵查工作采取進攻性措施的經驗。這兩種犯罪經驗,大眾傳媒均有大量傳播,犯罪人能夠很容易學到。

大量傳播犯罪經驗造成的后果,就是為犯罪人模仿犯罪經驗提供了榜樣。一般來講,具備以下三個條件,犯罪人就會予以模仿。一是榜樣的經驗是一種犯罪經驗;二是榜樣的犯罪經驗是有效力的;三是犯罪人具備榜樣經驗應有的條件。滿足這些條件,犯罪人就會產生一種模仿的內驅力,先將榜樣的犯罪經驗貯存于記憶系統中,一旦尋找到類似的情景或遇到相同的刺激,他就會按照榜樣的犯罪經驗,實施犯罪行為。由于現代文化傳播提供的這樣的榜樣很多,因而造成了犯罪經驗向全社會的普及。A·班杜拉認為,“電視的普及事實上增加了攻擊行為榜樣的數量,正在成長中的兒童和少年們會向這些榜樣學習,學習他們的攻擊行為。一般來說,還未上幼兒園的年齡時,已經向他們提供了充分的機會來觀看慘無人道的暴力行為的各種破壞形式,例如,槍戰、搶劫、兇殺。不管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如何,今天的兒童和少年與成年人一樣,有無限的機會在自己的起居室里就能學習應有盡有的犯罪行為方式。”[2]所以,當大眾傳播不加節制地渲染、刻畫一些犯罪場面,塑造反派英雄,并將暴力視為解決人們之間矛盾的唯一辦法時,有些人,特別是有些青少年,很容易對其盲目崇拜,并自覺地加以模仿。有關調查顯示,80%的犯罪人熱衷于影視劇的暴力鏡頭,推崇黑社會老大和江湖俠客,并模仿故事中的情節策劃和實施犯罪行為。

由于這種模仿以真實的犯罪為依據,因而在不少情況下是奏效的,尤其是其對反偵查經驗的模仿,能嚴重干擾公安機關辦案,提高犯罪的成功率,逃避法律懲罰,降低犯罪的風險成本。一旦達到這樣的目的,就會大大強化犯罪人的犯罪心理,促使其實施更嚴重的犯罪行為。可見,大量傳播犯罪經驗的危害是十分嚴重的。

三、文化傳播與犯罪控制

以上分析表明,文化傳播與犯罪發生的關系十分密切。可以說,文化傳播的消極影響是導致犯罪不斷上升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控制文化傳播是控制犯罪的重要手段。換句話說,要控制犯罪,就必須在控制文化傳播上狠下功夫。

(一)控制文化傳播是國際社會通行的做法

由于大眾傳播所傳播的知識、道德和法的規范等總是反映著階級的利益,帶有社會的、階級的屬性,所以,它就必須接受法律上的檢查或經由法律以外的團體、組織所加給的種種約束。從1529年英皇享利七世查禁一些書出版,要求所有的英國出版商須獲得皇家的許可方準營業,到1709年英國制定世界上第一個出版法,國際社會從未放棄過對大眾傳播進行控制。1967年,美國總統約翰遜曾指令成立一個“暴力產生原因及防止方法全國委員會”。這個委員會組織了一個工作組,專門研究大眾傳播與暴力犯罪的關系問題。面對西方文化渣滓——性自由、吸毒、色情等帶來的消極影響,新加坡、馬來西亞等一些亞洲國家曾一起采取行動從危害甚大的電視節目開刀,并決定限制進口此類節目或關閉播放室。李光耀總理曾命令該國64個“趣味中心”在一年內關閉。1960年,南斯拉夫曾頒布全國統一的新聞法。并規定如果有人濫用新聞活動自由,傳播危及國家利益和損害公民信譽的信息,將依法受到制裁。除此以外,各新聞機構和團體還制定了本組織的規章制度,如《新聞工作者道德法規》等,自覺地對大眾傳播進行規范。

我國的大眾傳播,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上的,傳播媒介是黨和人民的喉舌,是社會主義文化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必須采取切實有力的措施加強對大眾傳播的規范,使之長期、高效、優質地為人民服務。鄧小平同志早在十二屆二中全會上就曾指出,“對于西方各種哲學的、經濟學的、社會政治的和文化藝術的思潮,不分析、不鑒別、不批判,而是一窩蜂地盲目崇拜”,這種狀況“再也不能容忍了”。近幾年,黨中央、國務院多次部署整頓清理圖書報刊及音像市場,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掃黃、打非”活動,清除不良文化傳播。這種做法與國際上的通行做法一致,因而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時的。

(二)加強對大眾傳播的立法和管理

歷來強調對外宣傳報道要統一,大眾傳播應無條件地宣傳中央的路線和政策。要做到這一點,必須走制度化、法制化的路子,這就要抓緊大眾傳播方面的立法工作。要通過制定法律、法規及司法解釋來確定一個大眾傳播的內容是否屬于傳播犯罪的標準,特別是要制定一個是否屬于傳播暴力和色情的標準,以求嚴格控制各種大眾傳媒傳播犯罪手段和犯罪經驗等。應該說,這個工作的難度是很大的,有些界限很難把握,因為由于文化與犯罪不可分的密切關系所決定,文化傳播不涉及犯罪是不可能的,但確定一個標準對其加以限制還是能做到的。總的來講,大眾傳播涉及犯罪相關情況時,不能超出社會容忍的程度,不能違反社會通行的道德規范和社會良知,不能無視他人的人性和羞恥心,不能泄露偵查手段的機密,不能渲染反偵查的方法和經驗。要通過制定行政法規,確立大眾媒介的分級管理標準,劃分出未成年人不宜品,將成人節目放在夜間晚些時候播出。在相關的法律、法規沒有制定出來之前,新聞出版管理部門應加強對大眾傳播的監督和檢查,對那些利用大眾傳播大發不義之財的違法犯罪行為應予狠狠打擊,對那些內容不健康、泄露偵查機密、侵犯知識產權的傳播物,應予堅決查封、銷毀,以免危害社會。公務員之家

(三)搞好大眾傳播的自我控制,提高大眾傳播的質量

大眾傳播的各類從業人員應充分認識傳播犯罪的社會危害性,自覺地搞好自我控制,這是一種比政府控制和法律控制更主動、更有效的控制,是搞好大眾傳播控制的根本。搞好自我控制應該做到:第一,牢固樹立質量第一的意識。要從思想深處認識到,大眾傳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決不能讓其成為傳播犯罪的工具。為此,必須牢固樹立質量第一的意識,堅決實行精品戰略。凡對外傳播的東西,都要嚴格把關。可設置專職的把關機構,如編委會、節目委員會等,專門負責對傳播的內容和形式進行審查,從而保證大眾傳播健康發展。第二,必須加強道德自律。凡從事大眾傳播的單位,都要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準則和道德規范,大力加強職業道德建設,從各個方面強化道德自律,以此規范記者、作者、編導、表演者及文化傳播的所有從業人員,使其真正樹立起遵紀守法的觀念和良好的職業道德,做到誠實、客觀、公正,堅決拒絕為不法經濟利益而傳播犯罪觀念、犯罪信息、犯罪手段和犯罪經驗等。第三,堅決實行責任追究制度。各級黨委政府應加強對大眾傳播工作的領導,對在傳播犯罪方面造成惡劣影響或嚴重后果的,應堅決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這些年,文傳傳播之所以成為犯罪高發的一個重要原因,與有些領導放棄這方面的責任是密切相關的,所以,搞好大眾傳播的控制,必須大力加強這方面的工作,并使之成為一種制度,以保證有效地提高大眾傳播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姚文放.青年文化:當代審美文化批判[J].文化研究,2001(1).

[2]田園,丁祥雄.暗示,選擇,模仿——論大眾傳播與犯罪[J].青少年犯罪研究,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