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刑社會化理論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30 03:54:00
導語:行刑社會化理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提要:以罪犯復歸社會為目標的行刑社會化,集中體現著行刑的人道價值。行刑社會化既是法律的民主價值的具體體現,又是在行刑領域實現法律的民主價值的重要手段。行刑社會化是合理配置刑罰資源、促進刑罰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徑,因而行刑社會化具有效益價值。
行刑社會化是二戰后興起的一種刑罰思潮,它主張為了緩解監禁刑所固有的封閉性同罪犯重歸社會之間的矛盾,而盡可能慎用監禁刑,推行社區處遇方式,同時適度弱化監獄的封閉性,擴大監獄行刑的社會參與,以利于罪犯的再社會化。行刑社會化作為刑罰權運作的一種理念和模式,對其價值基礎進行探討十分必要和重要。正如美國法理學大師龐德所指出的,價值問題雖然是一個困難的問題,但它是法律科學所不能回避的。[1]行刑社會化的價值蘊涵是十分豐富的,筆者以為,其最基本的價值體現在人道、民主、效益三個方面。
一、行刑社會化的人道價值
人道一詞與人道主義這一概念是緊密聯系的。人道主義(humannism)一詞源自拉丁文humanistas,在古希臘時意指一種身心的全面訓練,以使人有教養、有文化從而與野蠻人相區別。雖然人道主義的思想蘊含在人類歷史上源遠流長,但其真正成為系統的思想體系,成為普遍的價值觀,卻始于近代西方的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時代。人道主義的實質是“人如何對待人”,人道主義的中心在于“人”,以人為根本目的和最高價值,維護人的尊嚴,關注人的權利,促進人的幸福。人道主義思潮的興起大大推動了近代以來的刑罰改革。行刑發展的歷史也就是不斷人道化的歷史。
我國學者陳士涵將行刑實踐中的人道主義劃分為三個層次:第一,關心和改善罪犯的物質生活,包括衣、食、住、醫療、衛生、體育等,這是行刑人道主義的最基本的層次。第二,尊重罪犯的人格,維護罪犯的人權等,這是行刑人道主義的較高層次。第三,使罪犯的人格得到改造并健康發展,實現其作為人的價值,這是行刑人道主義的最高層次。[2]上述第三個層次的行刑人道主義,實際上蘊含著行刑社會化思想,因為人格改造的目標正是使罪犯復歸社會??梢哉f,行刑社會化同行刑人道化是密不可分的兩個命題,美國學者D·霍吉斯在考察了人道主義的淵源及流變以后,曾經一言中的地斷定,人道主義傳統的中心就是關于人格的全面發展的觀念。[3]以人格矯正為前提、罪犯復歸社會為目標的行刑社會化,集中體現著行刑的人道價值,可以說是行刑人道化的深層展開和必然歸宿。
在領會行刑社會化的人道價值時,有兩個問題需要注意:
首先,人道價值具有終極性意義,不能在工具意義上理解人道主義,在人道之上再設置其他目的。實踐中有人把對罪犯的改造作為行刑人道的目的,將對罪犯的人道待遇視作服務于感化和改造的手段,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對罪犯的人格改造是人道價值的重要體現,但并非因改造罪犯需要才實施人道主義,恰恰是人道主義的發展孕育出人格改造的思想,如陳士涵先生所言,人道主義才是人格改造的母體。[4]曲新久教授也精辟地指出:刑罰人道主義,作為一項原則,作為一項倫理精神,它不僅不是一種手段,而且還不是一種功利目的,相反,它是判斷功利目的與手段是否合理與正義的尺度。[5]
其次,要理性地看待行刑人道主義,協調好行刑的懲罰性同行刑的人道性之間的關系。懲罰是刑罰的內在屬性,行刑總是意味著對罪犯的某些權利、自由的剝奪或限制,必然會給罪犯帶來一定程度的痛苦。正如陳興良教授指出的,盡管現代社會刑罰已經輕緩了,但只要刑罰存在一天,它給罪犯帶來的就只能是痛苦,問題僅僅在于:如何把這種痛苦控制在人的尊嚴所能接受的限度之內,這就是刑法的人道性。[6]行刑人道性同行刑懲罰性之間是一種辯證、互動的關系,它們在罪犯改造過程中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輔相成。單純的懲罰降低了罪犯作為人的價值和尊嚴,抑制了他們人格完善的原動力,甚至于加劇國家與犯罪人之間的對立,強化其反社會心理;而人道主義的感化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弱懲罰的負效應,激活罪犯改悔自新的進取心。但另一方面,不能片面地、過分地強調行刑的人道性,尤其是不能脫離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去追求罪犯物質待遇的提高,否則便會損害刑罰的懲罰機能,背離社會的正義要求。“從罪犯改造的角度看,完全缺乏痛苦性的行刑過程,松懈的管理,安逸舒適的生活,也不利于罪犯的人格改造”。[7]
應當指出,行刑人道主義是具體的、現實的,是在一定歷史和社會條件制約下的人道主義。無論是罪犯在獄內接受的待遇還是出獄后得到的社會幫助,都要受到當時、當地的社會條件的限制。正如美國學者胡薩克所說:“不同國家的不同物質條件,將會影響是否尊重個人權利和在什么程度上尊重個人權利。”[8]菲利在其《犯罪社會學》一書中也寫道:“絕對不能忘記,當數百萬誠實的工人比釋放罪犯還不幸的時候,不應當夸大對這些犯罪分子的幫助。盡管罪犯幫助團體對此很傷感,但我認為如果一個工頭選擇一個誠實的工人而不選擇一個釋放罪犯來補其車間的空缺,這不管怎么說都是合理的。”[9]
那么,如何合理地確定罪犯應受物質待遇的標準?高于社會平均生活水平顯然是不合理、不現實的。在此問題上主要有兩種意見,有人主張監獄的生活水準應當低于社會平均水準,否則不足以體現出刑罰的懲罰性;另有人主張罪犯待遇應達到社會平均水準,因為低于社會平均生活水平的待遇不符合人道要求,刑罰——自由刑的懲罰性不應該被認為體現在物質待遇的惡劣或低于社會生活水準上,而應當是受刑人的自由被剝奪。[10]筆者傾向于后一種意見。給罪犯以社會平均生活水準的待遇是人道價值的體現,也是行刑社會化原則的要求。行刑社會化要求使獄內生活盡可能接近獄外正常生活,監禁刑對罪犯造成的痛苦應主要體現在與外部社會的隔離、行動自由受到限制上,監獄的條件不應該加重這種固有的痛苦?!堵摵蠂舴复鲎畹紫薅葮藴室巹t》第57條也規定:“監禁和使犯人同外界隔離的其他措施因剝奪囚犯的自由而導致囚犯不能享有自決權利,所以使囚犯感受折磨。因此,除非為合理隔離和維持紀律等緣故,不應加重此項事實本身所固有的痛苦?!边@一規則常被用一句話概括,即“囚犯被送入監禁是作為懲罰而不是為了懲罰。”[11]
二、行刑社會化的民主價值
民主一詞,源于希臘文demokratia,原意是指“民眾主權”或“多數人的統治”,本意是指同專制相對立的一種國家形式,是人類社會用以安排政治關系的一種制度設計。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民主的內涵已經超出了政治領域的局限,成為社會的普遍精神,甚至成為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李德順教授指出,民主是社會共同體或群體內部進行價值方面的選擇、決策和評議的一種方式。民主只有在事關價值的問題上,而且只是在一定人群內部之間,才是適用的。[12]刑事執行是涉及國家如何對待罪犯的具有明顯價值色彩的活動,而民主是行刑社會化的重要價值內涵之一。筆者認為,對行刑社會化的民主價值的解讀,應從兩個方面入手:
第一,從國家及社會對待犯罪人的態度看,民主首先意味著一種寬容精神,對實施了反社會行為的罪犯,國家和社會并不拋棄他們,而給予他們重返社會的希望和機會,這正是寬容性的體現。其次,民主是一個主體性的概念,行刑的民主性以肯定罪犯的主體地位為前提,不僅承認其作為人類一員的資格,而且承認其社會公民的地位,罪犯不僅是義務的主體,而且是權利的主體,其未被依法剝奪的權利仍受法律保護,行刑機構的任意和專橫為法律所否定,行刑過程中應認真考慮和對待罪犯的意見和訴求,甚至在一定范圍內讓罪犯參與對獄內事務的管理。正如澳大利亞學者鮑博·塞蒙斯指出,犯人除應知曉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外,還應知道,民主權利及其程序,像對待其他人那樣,也同樣向他們敞開著;民主教育帶來的較強的歸屬感,會減低其對于法律的敵視程度和違犯率,有助于增強社會重新整合刑釋者的能力。[13]再次,民主雖有多數之治的含意,但同時強調對少數人意見的尊重,對少數人利益的保護。少數服從多數的民主決策原則并不等于簡單地犧牲少數人的利益。民主越發達,越重視對少數群體或弱勢群體的保護。罪犯屬于社會中的少數群體,同時在強大的國家暴力機器控制下處于弱勢地位,因而現代各國刑法都極為重視對罪犯權利的特殊保護,這正是法律民主的縱深體現。
第二,從國家和社會在行刑過程中的相互關系看,民主意味著開放和參與,即行刑活動對社會的適度開放和社會對行刑過程的積極參與。從某種意義上講,行刑社會化就意味著行刑民主化,而行刑民主化是法律民主化的表現形式之一。英國學者羅杰·科特威爾指出:“法律民主化對于不同的學者而言,可能意指許多不同的事物。然而,在這里我們可以提出有關民主化的一個簡單而又非?;镜墓ぷ鞫x,即每一個人像所有其他的人一樣在確定影響他或她的生活的條件時,在相同程度上自主行動的能力。這樣,法律民主化的可能性是指公民能夠以這種方式行動來影響法律學說內容以及借以產生、解釋、應用和實施法律學說的各種機構的可能性?!盵14]科特威爾將法律民主化的表現歸納為四個方面:
1.法律的非形式主義傾向。作為國家法律體系擴大形式的非正式機構,它的發展為公民更容易接觸到法律體系開辟了多種可能性。非形式主義使法律免受強權者的控制。由此,依靠法律規則和正式程序作為權力要素的基礎的最沒有權力者就能從法律制度中獲得更多的利益。
2.法律的非專業化傾向。即法律職業的壟斷被打破,未受過專門法律訓練的普通公民越來越多地參與法律的運作,法律工作的明確的職業界限在某種程度上淡化。如非正式的鄰里糾紛處理機構的增加等,即是這種趨向的體現。法律工作的非職業化的發展對于縮短實施國家法的人與那些必須接觸法的公民之間的距離具有積極作用。
3.公民參與法律機構和法律訴訟。這是與非職業化密切相關的問題。不過,非職業化意味著由非專業人員取代專業人員或由前者控制后者,而參與則指非專業人員與專業人員在法律機構和法律訴訟中的某種合作關系。在此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英美的陪審團制度和治安法官制度。
4.可獲得消息,即提高法律運作(包括立法和執法)的透明度,使公民不僅能夠了解正在發生之事而且能夠以某種方式影響事件。不過這是有難度的,因為所有的政府都害怕公開他們的行動會造成不利的結果,但是,過分保護政府秘密的代價是對公民的不信任和譏諷。“開放性政府”尋求通過公開讓人批評并且理性的證實其行動的合理性以鞏固其合法性基礎。至于法律機構也是如此。[15]
法律民主化的核心在于司法民主化。近代以來,司法權逐步擺脫了政治附屬物的地位,成為具有獨立品格的社會制衡力量,司法活動也演變為高度技術性的專門職業,這是人類歷史的重大進步。隨著社會民主化進程的加速和公民素質的不斷提高,在一些法治發達的國家,司法活動在一定范圍內呈現出由專門化向大眾化、由職業化向民主化嬗變的跡象,這是法律發展史上的又一次飛躍,是法律現代化的必然趨勢??梢哉f,司法民主化代表著法治發展的最高境界,如謝暉先生所言,人類對價值追求最大化的天性必然使法律價值刺激主體積極投身于立法活動、執法活動、法律監督活動等,而主體自主地廣泛地參與法律活動則是實現法律價值最大化的保障。[16]當然,司法民主化是有一定的范圍和條件限制的,在我國這樣一個法治尚不發達的國家,目前主要的任務仍是解決司法的職業化和獨立性問題,但在某些特定的領域進行司法民主化的嘗試并無不可,刑事執行就是可以進行這種嘗試的領域之一。
傳統意義上的行刑載體——監獄,是一個高度封閉的場所,而在缺乏外部力量滲透的封閉環境下,權力極容易濫用,腐敗很容易滋生,犯人的權利很難得到保障,古代監獄中獄吏橫行的局面即是明證。行刑社會化打破了監獄的完全封閉狀態,通過社會力量對行刑過程的參與,有助于增強獄政事務的公開性和透明度,有助于監督和制約行刑權的規范運作,使犯人的合法權利得以維護和實現。應當說,行刑社會化既是法律民主價值的具體體現,又是在行刑領域實現法律民主價值的重要手段。
三、行刑社會化的效益價值
效益的基本含義是:從一個給定的投入量中獲得最大的產出,即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獲取最大的有用效果。筆者認為,效益的內涵包括兩個方面,即效率(efficiency)加收益(benefit),效率是指事物過程的經濟性、節省性;收益則是講結果的有用性、利益性。效益是法律的基本價值目標之一,“法律對于人們的重要意義,應當是以其特有的權威性的分配權利和義務的方式,實現效益的極大化”。[17]
刑罰是一種重要的犯罪控制手段,同時也是一種有限的社會資源,刑罰的運行成本極為昂貴,監禁刑尤其如此。正如英國學者喬治·B·沃爾德曾經指出:在刑罰實踐中,監禁刑作為最為普通的刑罰方法被普遍接受,但是監獄卻是一個異常昂貴的機構——修建、維持和運作需要花費大量財富。[18]刑罰的成本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國家為了保障刑罰的正常運行,而在人、財、物等方面的投入和耗費,包括在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刑事執行等各個環節所發生的費用,這是一種有形的、物質性的成本,是可以用數學方法計量的;二是由于刑罰的運行而伴生的各種負作用,這是無形的、非物質性成本,如加劇罪犯同社會的對立情緒、獄內的交叉感染和非正式群體的形成、受刑人家屬所受到的精神痛苦和物質損失,等等。如果刑罰權濫用或出現其他形式的非規范運作,還會導致冤及無辜、妨害公正、破壞法律的公信力等更為嚴重的后果。有鑒于此,刑罰的效益問題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
在一些刑法學論著中,刑罰的效益價值又表述為刑罰的經濟性、節儉性或謙抑性。如陳興良教授在其《刑法哲學》一書中,將謙抑作為刑法的三大基本價值之一。謙抑一詞本義指縮減或者壓縮,引伸而言,刑法的謙抑性是指應當以最小的支出——少用甚至不用刑罰(而用其他刑罰替代措施),獲取最大的社會效益——有效地預防和抗制犯罪。[19]
行刑效益是刑罰效益的重要構成部分,通過行刑活動,刑罰的效益價值才由立法上的規范形態、裁判時的宣告形態演化為現實形態??梢哉f,刑罰的效益能否發揮、發揮到什么程度,行刑是關鍵因素,而行刑社會化是合理配置刑罰資源、促進刑罰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徑。通過行刑社會化的實踐,監禁刑的適用受到合理的限制,這使刑罰的運作成本有所降低,刑罰的負效應也得到相當程度的抑制,同時,社會公眾的參與為行刑機構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鞏固和提高行刑改造的效益創造了有利條件。
論及行刑社會化的效益價值,不能不提到效益價值同公正價值之間的關系問題。公正與效益的沖突與調諧,是古往今來人類社會面臨的永恒的主題和難題,是哲學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法學家和政治家都在苦苦思索的重大課題。公正和效益都是法律的基本價值,如何協調好公正和效益的關系,是事關行刑社會化的理論根基是否穩固、實踐運作能否成功的大問題。公正,也稱公平、正義,是法的生命線所在,正如美國學者羅爾斯在其名作《正義論》中指出的,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某種法律和制度,不管它如何有效率和有條理,只要它們不正義,就必須加以改造或廢除。行刑社會化無論是作為理念還是制度,都必須建構在社會正義的基礎之上,正義的缺失就意味著其生命力的衰竭。20世紀70年代以后,行刑社會化理念在西方一些國家受到沖擊,就同行刑實踐中濫用緩刑、假釋、不定期刑等制度,相對忽視了刑罰的公正價值有關。實踐證明,失去了公正依托的行刑社會化,其效益價值最終也無從體現。從根本上講,刑罰的公正價值和效益價值是統一而不可分割的關系,公正就是最大的效益,行刑社會化的效益價值,應是“體現社會正義的效益”。
【參考文獻】
[1][美]龐德.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法律的任務[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55.
[2][4][7]陳士涵.人格改造論(下卷)[M].北京:學林出版社,2001.677.670.667.
[3]高瑞泉.人格論[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23.
[5][10]曲新久.刑法的精神與范疇[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559.558-559.
[6]陳興良.刑法的價值構造[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430.
[8][美]道格拉斯·N·胡薩克.刑法哲學[M].謝望原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4.中文版序.
[9][意大利]菲利.犯罪社會學[M].郭建安譯.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0.147.
[11]《聯合國囚犯待遇最底限度標準規則》詳解[M].于南譯.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20.
[12]李德順.立言錄[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433.
[13]許章潤,徐平.法律:理性與歷史[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429-430.
[14][15][英]羅杰·科特威爾.法律社會學導論[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346.
[16]謝暉.法律信仰的理念與基礎[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7.162.
[17]張文顯.馬克思主義法理學[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3.273.
[18]謝望原.刑罰價值論[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1999.68.
[19]陳興良.刑法哲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6.
- 上一篇:醫療險個人賬戶運用途徑探究論文
- 下一篇:醫保管理信息化分析探討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