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刑法的人道主義探索
時間:2022-03-30 04:27:00
導語:我國刑法的人道主義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刑法是一把雙刃劍,用之得當,保障個人合法權益與社會秩序的安寧;用之不當,危害個人合法權益與社會秩序安寧,因此,對于刑法的可能擴張和濫用,必須保持足夠的警惕。不得已的惡只能不得已而用之,此乃用刑之道。刑法是規范和懲罰人們的犯罪行為,作為社會的最后一道防線,對人的強制性和懲罰性最為明顯,因此刑法的制定,刑法的施行,刑罰的實施都無時無刻的需要從“人”出發,刑法只有體現人道主義原則,才能真正的發揮刑法的規范和保障作用,在維護社會秩序的同時,人的個體價值也得到體現和保障。
一、什么是人道
何謂人道?人道一詞經常和人道主義聯系在一起。人道主義是文藝復興時期文化領域的一種思想,與自由、平等、博愛思想一起,是反對封建專制、刑法封閉、刑罰濫用的一種思想。在這種思想的引導下,隨著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刑法基本原則的確立,西方法治世界才逐漸從中世紀的黑暗中走出來,進入文明、人道和寬和的法治世界。當今社會人權意識覺醒、人道尊嚴成為人類社會共同追求的價值,刑法人道主義也成為一種主流的刑法觀念。從古至今,從中至外,法律思想家們從各自不同角度詮釋人道主義,卻始終未有定論。人道主義也逐漸發展為廣義和狹義之分。就其廣義來說,人道是基于人是最高價值的博愛行為,是視人本身為最高價值而善待一切人、愛一切人、把任何人都當人看待的行為。就其狹義來說,人道是視人本身的完善為最高價值而使人成為或可能成為的完善的人的行為,簡言之,就是“使人成為人”的行為。今日的“人道”概念主要是指狹義的人道主義概念中“人道”,僅僅是一種人道主義道德原則,是與獸道、非人道相對應的。刑法的人道性立足于人性,出于良知而表出仁愛與寬容,刑法的制定和實施都與人道的思想相符合,把任何人當作人看待,包括犯罪人等。
二、近代刑法之人道主義體現
罪刑法定原則和罪刑均衡主義原則是人道主義在刑法中的體現。17、18世紀,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針對封建專制刑法中的罪刑擅斷、踐踏人權的黑暗現實,提出了罪刑法定原則和罪刑均衡原則。罪行法定主義作為近代刑法基本原則的誕生,使刑法規范公正透明的展現在人們眼前,人們可以根據刑法規范來引導自己的行為,而使刑法不再是貴族階級所壟斷和任意化。每個人犯罪,刑法給予與其犯罪罪行相適應的刑罰,使每個人在其行為前可以預知,防止貴族階級濫用刑罰,防止不定期刑,防止刑罰的不公正不透明。
貝卡里亞,刑事古典學派主要理論者,秉承古典自然法思想,提出罪行法定的原則第一人。貝卡里亞認為,公民的自由權分出一部分形成國家懲罰權。懲罰權的存在是為了防止公民的自由受到私人的侵犯,同時,它又是對國家權力的一種限制。如果刑法超過了保護集體公共利益這一需要,它本質上就是不公正的。基于此,貝卡里亞得出三個結論:第一,只有法律才能為犯罪規定刑罰。任何貴族和官員不得以任何借口杜攥罪名和任施刑罰,防止罪行擅斷,防止侵犯公民的權利。第二,代表社會的君主制定普遍的法律,而由司法機關對犯罪做出裁判。第三,即便嚴酷的刑法有助于促進社會福利和預防犯罪,也應斷然禁止酷刑。貝卡里亞這里的三點都是基于人道主義原則,從保護人權出發,從法律上尤其是從刑法上規定犯罪與刑罰,防止封建貴族杜纂罪名和濫施刑罰,使刑罰明確而寬緩。費爾巴哈認為人人都有追求快樂、避免痛苦的本性,一個人之所以犯罪是因為犯罪能夠給其帶來巨大的利益和快樂。在此趨利避害的基礎上,提出了費氏的“心理強制說”。為了起到心理強制作用,他認為“刑罰必須是國家用法律規定的根據的該法律科處的善惡”。由此引出三個原則:第一,無法律則無刑罰;第二,無犯罪則無刑罰;第三,無法律規定的刑罰則無犯罪。并把罪刑法定主義寫入刑法典,由此成為近現代刑法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則。
罪行均衡原則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以血還血、以牙還牙”的同態復仇和等量報復。針對中世紀刑罰殘酷、濫施重刑的弊端,啟蒙思想家強調罰當其罪,反對殘酷刑罰。格老秀斯主張懲罰之苦等于行之惡。霍布斯要求量刑適當,罰必當罪,認為刑罰輕于罪行便不可能達到刑罰的目的。孟德斯鳩主張犯罪與刑罰之間應當有適當的比例,刑罰的輕重應當協調,對不同的犯罪,刑罰一定要有區別,輕罪輕罰,重罪重罰,必要時可以赦免刑罰。
近代罪行相適應原則的提出者也是貝卡里亞。貝卡里亞提出“犯罪對公共利益的危害越大,促使人們的犯罪的力量越強,制止人們犯罪的手段就應該越強有力。這就需要刑罰與犯罪相對稱”。
貝卡里亞還別具匠心的提出罪刑階梯論,試圖確定一個與犯罪輕重相適應的刑罰階梯,以實現罪行均衡的思想。近代刑事人類學派在此基礎上主張刑罰不僅要與犯罪行為相適應,也要與行為人的主觀方面相適應,更加發展了罪刑均衡原則。至今幾乎各國刑法都主張罪刑均衡的原則,以達到保護人權的目標。不僅如此,在刑法的具體制度上也體現了刑法人道主義原則。未成年犯罪不適用死刑、在審判期間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正當防衛緊急避險的限度問題、期待可能性制度、從舊兼從輕原則、死刑的執行、監禁制度的改革等等都體現了刑法的人道主義思想。
三、現代刑法之人道主義完善
(一)確立刑法人道主義原則
刑法曾經以一種暴力與血腥的形象存在過,盡管現代社會刑法已經輕緩了,但只要刑罰存在一天,它給罪犯帶來就只能是痛苦。如何把這種痛苦控制在人的尊嚴所能接受的限度之內,這就是刑法的人道性價值所在。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人道性越來越成為現代刑法追求的價值目標。刑法的人道性的最基本的,也是最根本的要求可以歸結為:犯罪人也是人。作為人,犯罪人也有作為人的人格和尊嚴,對于犯罪人的任何非人對待都是不人道的或者反人道的。在不尊重人、不把人當作人的前提下,任何公正都不過是謊言與虛偽。近代刑法思想確立之初,貝卡里亞在其天才之作——《論犯罪與刑罰》中,深刻揭露了舊的刑事司法制度的蒙昧,并根據啟蒙思想家的人性論等哲學觀點分析了犯罪與刑罰的基本特征,明確提出了后來為現代刑法制度所確認的三大刑法原則,即:罪刑法定主義原則、罪刑相適應原則和刑罰人道主義原則。可以說刑罰人道主義原則與罪刑法定原則一樣成為近現代刑事法治進步的一個重要標志,在反對封建野蠻殘酷的刑罰制度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成為近代刑事法區別于傳統刑事法的一個重要標志。然而刑罰人道主義并未在我國引起足夠的重視,我國刑罰制度存在一些問題。具體而言:死刑的設置與世界潮流不相符合,死刑牽涉面過寬,現行刑法規定的死刑不僅罪名繁瑣,而且還涉及侵犯較普通的社會關系的犯罪(如某些財產型犯罪、貪利犯罪)。
有期徒刑為代表的重刑在刑罰結構中的比重過大,從人道主義及合理性的立場看刑罰還是過于嚴酷等等。刑法基本原則問題作為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中一個帶有全局性、根本性的問題,是刑法學的基石。我國刑法規定了罪刑法定原則、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等,卻沒有規定刑罰的人道主義原則。現實中刑法的一些規定雖然體現著人道主義,比如:未成年人的處刑原則,孕婦的不死刑原則等等,但和世界潮流相比還是遠遠不夠的。1997年1月1日起生效的《俄羅斯聯邦刑法典》第7條,首開先河地把“人道原則”作為其刑法的一項基本原則而明文規定在刑法典中。所以將刑法人道主義確立為刑法的基本原則才能從根本上,整體上體現刑法的人道主義,才能促使刑法不斷地走向文明、人道和寬和。
(二)限制重刑主義,主張刑法謙抑主義
謙抑,即為謙和抑制之意。刑法的謙抑性,按照陳興良教授的說法,是指立法者應力求以最少的支出——少用甚至不用刑罰,獲取最大的社會效益——有效地預防和控制犯罪。這種觀點實質上是主張盡量減少刑罰適用,刑罰適用寬緩平和,刑罰適用達到最好的社會效果。具體而言,刑法的謙抑性包括刑法的緊縮性、刑法的補充性和刑法的經濟性三個方面的含義。所謂刑法緊縮性亦即盡量減少刑罰的干涉性及嚴厲性,以給人類最大自由為目的,盡量少地發動刑罰權。這就是主張應當多種手段規范人們行為,在有其他規范手段可以施行的前提下,盡量不適用刑罰,刑罰應當成為最后手段。日本刑法學家平野龍一指出:“即使刑法侵害或威脅了他人的生活利益,也不是必須直接動用刑法。可能的話,采取其他社會統制手段才是理想的。可以說,只有在其他社會統制手段不充分時,或者其他社會統制手段(如私刑)過于強烈、有代之以刑罰的必要時,才可以動用刑法。
這叫刑法的補充性或者謙抑性。”刑法經濟性是指刑法節儉,但不是指一味地裁減刑法,而是指以最少的刑法資源投入——少用甚至不用刑罰,獲取最大的刑法效益——有效的預防和抗制犯罪。如果說刑法達到的社會效果是收入的話,刑罰適用就是支出,刑法的經濟性就是減少支出,增進收入,達到利潤最大化。貝卡里亞指出:一種正確的刑罰,它的強度只要足以阻止人們犯罪就夠了。這樣一種刑罰,不僅是正確的,而且也是經濟的。
刑法的謙抑性在本質上體現的是一種“慎刑”的思想。我國古代社會有治亂世用重典的法治主張。新中國成立后,重刑主義的觀念由于幾千年的傳統思想的影響仍然根深蒂固,特別是近十多年來,國家實行從重從快嚴厲打擊刑事犯罪和經濟犯罪,重刑主義抬頭。不少人認為刑罰的嚴厲能降低犯罪率,于是不斷提高法定刑增設死刑,濫施刑罰,反復嚴打,周而復始,然而結果卻事與愿違,犯罪分子產生了強烈的抗體,犯罪率并未降低而仍是居高不下。自此刑法學家及社會各界刑法學者不斷地探索,尋找刑罰新的治世之道。因此,現在我們應當不懈地努力宣揚刑法的謙抑觀念,應投入盡量少的刑罰或者以較輕的刑罰而獲取較佳的政治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 上一篇:招投標綜合監管通知
- 下一篇:鎮委作風教育活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