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學研究狀況與走勢
時間:2022-04-17 10:55:00
導語:刑法學研究狀況與走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刑法學研究的現狀與未來,可以從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和研究重點三個維度予以勾勒。就研究方向而言,應當強調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并重、實現全面發展,并應著力把科學發展觀和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如何在刑事法治建設中貫徹落實之研究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注重開展對改革開放30年來刑法學成果的總結性研究和大力開拓對刑法學交叉學科的研究。就研究方法而言,應倡導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有機結合;重視思辨研究與實證研究的合理并用;繁榮、優化比較研究;根據課題研究的需要,注意借鑒、引進其他社會科學和現代自然科學的某些研究方法;始終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探討和解決實踐問題的研究道路。就研究重點而言,應加強在刑法的解釋性研究、刑法基礎理論、外向型刑法、刑法學體系和我國刑事法治道路的模式選擇以及刑法現代化問題等薄弱環節上的研究力度,努力推進我國刑法學術的深入發展和繁榮。
一、前言
新中國法學發展的進程中,刑法學的研究歷來較受重視。尤其是自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中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新階段以來,刑法學研究在我國法學研究的全面繁榮中迅猛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成為公認的我國法學領域中最為繁榮發達的主要學科之一。時至今日,我國“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方略已經確立,改革開放進入繼續深化和全面推進階段,法治建設需要進一步科學化與現代化,刑法學研究也面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局面。值此我國改革開放30周年以及即將迎來建國60周年之際,我們試從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和研究重點等三個維度對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刑法學研究發展的基本脈絡予以簡要的勾勒與梳理,并略為分析和展望刑法學研究未來的發展趨勢,希冀對我國刑法學研究的深化拓展及刑事法治的發展完善有所裨益。
二、關于刑法學研究的方向問題
研究方向對任何學科均至關重要。刑法學的研究方向不僅關系到研究力量的合理有效配置,更關系到刑法學的發展與繁榮。建國后,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我國刑法學研究的整體狀況是應用(注釋)刑法學研究取得了長足發展,但理論刑法學卻未得到應有的關注。晚近十余年來,隨著刑法哲學、刑法方法論等理論刑法學研究領域的日益勃興,這種狀況有了一定的改觀。但總的說來,我國偏重應用(注釋)刑法學研究而輕視理論刑法學研究的格局,并沒有能夠得到有效地平衡與協調,存在著不少顧此失彼的地方。總的傾向仍是應用(注釋)刑法學的研究比較發達,并逐漸形成了以刑法的注釋與適用研究為中心的研究模式,而相反理論刑法學的研究則存在很大的不足。就刑法學研究的整體狀況而言,也不容樂觀,如研究布局不平衡、研究視野狹窄、研究方法欠缺、研究成果脫離國情、罪情以及低水平重復、社會效益低下等問題不同程度地存在。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從根本上說,與我國刑法學研究的方向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具有密切的關系。正因為刑法學研究中存在上述方向性的偏差,我們認為,有必要對以往刑法學研究的方向進行適當地糾正。在今后的刑法學研究中,應當強調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并重、實現全面發展。因為長期以來,我國的刑法學研究的確過于偏重應用研究了,但我們不能把如今刑法學的不足完全歸之于應用研究,如今刑法學的不足是因忽視理論研究之故,而非因應用研究的發達。正因如此,我們認為,在今后一段時期內,刑法學研究應強調加強理論刑法學的研究,但這決不是要忽視應用刑法學的研究,而是基于二者平衡、協調發展的需要。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我們還認為,今后的刑法學研究,還應著力從以下幾個研究向度上作出努力:
(一)應把科學發展觀和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如何在刑事法治建設中貫徹落實之研究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學發展觀是中央從新世紀新階段國家和社會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是我國在構建和諧社會的背景下確立的當前及今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應當堅持的基本刑事政策。新時期的我國刑事法治建設理當融入科學發展的理念,實踐和貫徹科學發展的目標和要求,并按照科學、理性、務實的精神逐步推進。同時,由于基本刑事政策是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靈魂,因而在我國刑事法治建設中也應當切實貫徹落實寬嚴相濟的基本刑事政策。當前,應進一步提高關于以科學發展觀引領刑事法治建設和貫徹落實寬嚴相濟刑事政策意義的認識,并對科學發展觀和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如何在刑事法治建設中貫徹落實的問題展開較為系統、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不僅是正確把握刑法學的研究方向和目標的當然要求,而且也是刑法學研究為國家刑事法治建設服務的題中應有之義。因而,在今后的刑法學研究中,應自覺將此課題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二)應注重開展對改革開放30年來刑法學成果的總結性研究。改革開放至今已屆30周年。30年來,伴隨著國家的昌盛、民族的振興,我國的法治建設事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我國的刑法學研究在廣大刑法理論和實務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同樣有了長足的發展。此間,刑法學界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主題,產出了大量的科研成果,深化了我國刑法學的研究,有力地推動了社會主義刑事法治事業的進步。在我國改革開放30周年以及即將迎來建國60周年的重要歷史時刻,系統梳理我國刑法學研究取得的成就,特別是分析我國以往刑法學主要研究方向的進展情況,取得了哪些突破,在主要研究方向上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地方和不足之處,要明辨其得失,認真總結經驗,從中汲取有益的教訓,這對于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明確我國刑法學研究的方向與目標,努力開創我國刑法學研究的新局面,繼續把我國刑法學研究事業不斷推向前進,乃至推動我國整個法治建設和社會的進步,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三)應大力開拓對刑法學交叉學科的研究。刑法學作為一門傳統學科,既有自律性也有他律性。自律性是指其專業性,而他律性則是強調刑法學作為社會科學之一,與其他社會科學存在密切的相連互動關系,而發現和揭示這種相連互動關系正是跨刑法來考察刑法自身的重要途徑,表現為一種“外在的”研究[1]。通過這種“外在的”研究,隨著刑法學的進一步發展,久而久之,交叉學科的出現將是必然。如刑法學與社會學結合形成刑法社會學,刑法學與經濟學結合形成刑法經濟學,刑法學與文化學結合形成刑法文化學,等等。學科之間交叉形成新的學科,這是學科研究深入的重要標志。毋庸諱言,我國刑法學界對刑法學交叉學科的研究關注明顯不夠,刑法交叉學科至今仍是我國刑法學研究中的軟肋,尚未引起學者們的應有重視,相關研究成果可謂屈指可數,從而嚴重影響和掣肘了我國刑法學研究的橫向拓展與全面繁榮。因而這種狀況亟待改變。
三、關于刑法學研究的方法
方法,是指為達到某種目的而采取的途徑、步驟、手段等,是人們在實踐活動中必須服從它所接觸的那些事物的內在客觀邏輯。印度學者拉姆·納斯沙瑪指出:“一個學科之所以稱之為科學,是由于應用了科學方法,科學的成功是由于科學方法的成功。”[2]科學方法制約著人們的思維方式,科學方法的變革,科學方法論的創新,直接影響著人們主觀創造性的發揮。它能拓展認識主體的視野、思路,有效地收集信息,排除各種認識干擾,達到認識客體的目的。認識方法的變革必然導致科學本身的變革,理論的創新往往源于方法論的創新。關于刑法學研究的方法,改革開放30年來,刑法學界在該領域作了有益地探索,取得了不少頗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尤其值得稱道的是,近年來,有學者提出了“刑事一體化”的思想。“刑事一體化”既是一種發展繁榮刑事法學的策略思想,同時也是刑法學研究的方法論。“刑事一體化”思想的倡導,有利于在更廣闊的視域下拓展刑法學的研究空間,這無疑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客觀地說,檢視30年來的·35·刑法學研究,繁榮的背后隱藏著一個令人深感憂慮的現象,是偏重使用注釋方法來研究刑法問題,為數不少的研究成果是作者對刑法條文的闡釋,以至于刑法學的研究唯刑事立法、刑事司法馬首是瞻,缺乏獨立的、高層次的理論品格。這不僅影響到刑法理論水平的提高,也大大降低了刑法學對刑事立法、刑事司法的指導和促進作用。究其根源,這種現象的產生與刑法學研究方法的欠缺和薄弱有著密切的關系。長期以來,刑法學界對刑法學研究方法之研究的重視程度是很不夠的,相關研究成果零散而缺乏體系的建構,不論是刑法學研究方法的一般理論還是在具體方法的應用上,不論是從數量上看還是從質量上著眼,都還有待進一步探討和提高。例如,“從宏觀方面來說,中國刑法學除了堅持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外,能否吸收西方法學方法論如實證主義、價值分析的合理內容?能否借鑒主觀主義和客觀主義的合理因素?刑法學研究方法具有哪些功能?刑法學研究方法究竟有什么意義?從中觀上講,法律文本注釋、立法建議、基礎理論研究以及案例研究可以采用哪些研究方法?如何建立刑法學研究平臺?刑法學研究方法與刑法應有方法有什么聯系?從微觀上看,各種研究方法的邏輯起點和研究步驟如何?這些問題,在刑法學界都很少有人論及。”[3]由于這些基礎性問題尚未得到很好的解決,我們看到,固然我國刑法學研究已經取得了不少有益的成果,從事刑法學研究的人越來越多,并且成果也將越來越多,但是,研究方法欠缺、視角有限,已經在相當程度上抑制了刑法學研究的發展,大量成果實際上是在進行相當程度上的重復研究。由此看來,刑法學研究方法確迫切需要革新。我們認為,在今后的刑法學研究中,應著力改進其研究方法。詳言之:
(一)應倡導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有機結合。我國刑法學研究歷來較為重視定性研究,而往往忽略定量研究,致使研究過于抽象、空泛,缺乏可操作性。從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是學科進步的標志。定量研究是刑法學科面臨的課題,也是新的挑戰。它不僅要求研究人員掌握數理統計知識、現代科技工具,并把它運用到刑法理論與實踐研究中去,而且需要研究人員耗費大量精力,深入調查研究,搜集數據資料。
(二)應重視思辨研究與實證研究的合理并用。思辨方法可以彌補實證方法無法揭示事物本質的缺陷,實證方法則可以彌補思辨方法過于空泛的不足,兩者的合理并用乃至結合可以相互取長補短。我國刑法學者大多還缺乏實證精神,在思辨研究方面也不完美。可以說,實證分析的匱乏是思辨不完美的一個重要原因。此外,我國刑法學研究還存在一種不良現象:閉門造車、紙上談兵。這種現象雖非主流,但亦應引起注意和糾正,因為這種研究于刑法理論和司法實踐都無益處。
(三)應繁榮、優化比較研究。總體上來說,我國刑法學研究對比較方法的運用還是粗淺的,往往停留在表面上、邏輯上的比較分析,這是遠遠不夠的。進行比較研究時,必須掌握科學的比較方法,即應盡可能廣泛地了解比較對象各自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法律傳統和現政治經濟情況的差別及其在實踐中的情況,實事求是地剖析其是非優劣,切忌片面、機械地進行比較研究。另外,還應注意運用各種比較方法,如規范比較和功能比較、宏觀比較和微觀比較以及敘述比較和評價比較等。
(四)根據課題研究的需要,應注意借鑒、引進其他社會科學和現代自然科學的某些研究方法。刑法不是孤立存在的社會現象,它與政治、經濟、政治、倫理、文化等社會現象存在著相互影響,甚至存在著相互制約的關系。因此刑法學和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倫理學等社會學科也存在著相同之處,其研究方法也是可以互相借鑒的。此外,現代自然科學方法論已經不同程度地被引進法學領域。而刑法學研究方法中現代化、科學化氣息不濃,這與刑法學界對現代自然科學方法論缺乏基本了解、缺乏足夠的敏感性和迫切感有關。事實上,刑法理論的突破,也許有賴于這些方法論的引進。當然,這要求刑法學者掌握這些方法論及相關學科知識,將這些方法與刑法學融為一體,切忌機械套用。
(四)特別應予強調的是,刑法學研究必須始終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探討和解決實踐問題的研究道路。應當力戒脫離國家法治發展現實、脫離刑法立法與司法實務的經院哲學式的研究道路與方法。這樣,刑法學研究才能切實擔當起引導和促進國家刑事法治建設與社會進步的使命。脫離實踐的刑法理論研究必將是灰色的,而植根于實踐的刑法理論研究才會生機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