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態環境刑法保護研究

時間:2022-12-06 10:29:58

導語:森林生態環境刑法保護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森林生態環境刑法保護研究

摘要:森林生態環境刑法保護目的是防止為經濟利益而過度開發森林資源,破壞森林生態環境。現行森林生態環境刑法關于入罪量刑的規定比較單一,過多考慮經濟因素,而較少考慮生態保護的相關因素,應當加入區位、采伐方式、林種、樹種和林木起源等定罪量刑標準。

關鍵詞:森林;生態環境;刑事制裁;罪狀

一、問題的提出

森林在給人類提供林產品的同時也在不斷發揮生態功能,被稱為“地球之肺”。我國是一個缺少森林資源、生態環境脆弱的國家,雖然國土面積位列世界第三,但是我國的森林覆蓋率和人均森林面積均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國一直在持續不斷的努力保護森林資源。如何有效應對森林資源犯罪行為,現有研究主要針對盜伐林木罪、濫伐林木罪這兩個罪名展開討論。實踐中破壞森林生態環境的犯罪行為并不限于盜伐、濫伐林木的行為,盜伐林木罪主要關注的是林木的財產價值,濫伐林木罪關注的是森林采伐限額管理制度。為實現對森林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需要立足于刑法的特點進行定罪量刑標準的制度設計,以此檢討現行立法存在的問題。

二、森林生態環境刑法保護的特征

(一)基于刑法的“保障法”屬性實現對森林生態環境的全面保護。理論上,刑法被界定為是第二位的法,當第一位的法不足以發揮規范的力量,不足以實現對相關利益關系的調整時,就需要運用刑法規范。因此,刑法對森林生態環境的保護應該是全面的,覆蓋民法、行政法的等法律部門對森林生態環境的保護范圍。(二)基于刑事制裁的嚴厲性實現對森林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刑事制裁的嚴厲性使得刑法成為其他部門法的保障法。刑法規范的功能一方面在于對以往過錯的懲罰,安撫被害人,另一方面在于防止未然風險的發生。對森林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依賴于充分利用刑事制裁的嚴厲性特征。破壞森林生態環境的行為通常具有潛伏性、長期性等特征,往往難以認定。因此,在我國現行刑法體系下,破壞森林生態環境的犯罪行為通常具有顯著的行政犯特征,其構成要件中的部分要素需要借助于行政法來確定,例如如何認定“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是否構成“濫伐”等,均須以行政法上的相關規定和解釋為依據。

三、森林生態環境刑法保護的立法現狀及問題

現行刑法對森林資源的保護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森林資源的一般性保護,例如盜伐林木罪、濫伐林木罪、非法收購、運輸盜伐、濫伐的林木罪;二是對珍稀植物資源的保護,例如“非法采伐、毀壞國家重點保護植物罪”和“非法收購、運輸、加工、出售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制品罪”。(一)對森林資源的一般性保護。根據《刑法》第345條規定,盜伐林木罪是指盜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數量較大的行為。濫伐林木罪是指違反森林法規,未取得采伐許可證,或者雖然持有采伐許可證,但違背采伐許可證規定采伐本人所有的林木,或者超過采伐許可證規定的數量采伐他人所有的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數量較大的行為。從定罪量刑的相關規定來看,“盜伐”和“濫伐”的林木“數量”是構成犯罪和升格法定刑的唯一條件,這種規定表明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時只關注林木在數量上的減少對森林資源會造成損害,對森林資源的刑法保護存在以下問題:首先,入罪罪狀不全面。現行立法僅考慮所伐林木數量,不僅不同采伐方式可能帶來對森林資源的破壞,而且對特定區位的林木、不同起源的林木以及特定種類的林木的破壞,即使數量較少也可能對生態環境造成難以恢復的損害。其次,量刑標準過于單一。現行立法僅以數量作為法定刑升格的標準。不同林種、不同森林起源、不同地理位置的森林所承擔的生態功能都是不同的,因而即使盜伐、濫伐相同數量的林木,其行為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程度也并不是完全一致的,需要在定罪和量刑時需要更加全面的考慮與森林生態功能相關的多種因素。再次,“以非法占有為目的”是盜伐林木罪的犯罪構成要件之一。由此可見,盜伐林木罪實際上是盜竊罪的特殊條款,其犯罪客體在于被害人的財產權益,并不是為了更好地保護森林資源和生態環境。(二)對珍稀植物的保護。珍稀植物是指在植物體系中數量稀少并且價值珍貴的林木。珍稀植物如果得不到有力保護,隨著其數量的不斷減少,是對生物多樣性的破壞同時勢必對生態環境產生不利影響。《刑法》第344條主要是為了保護國家重點保護植物以及植物制品、珍貴樹木或者國家重點保護的其他植物以及制品,將相關非法采伐、毀壞行為和非法收購、運輸、加工、出售的行為納入刑事制裁范圍。《關于審理破壞森林資源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對《刑法》第344條規定的“珍貴樹木”和“情節嚴重”予以明確規定,基于該規定可知,現行刑法對珍惜植物資源的保護側重于植物的歷史價值、科學研究價值,同時,在定罪量刑的標準上同樣存在僅關注“數量”的弊端,無法實現對森林生態功能的全面保護。(三)對行政機關的規制。為了保護森林資源,國家對森林的采伐采取了許可證管理制度,林木的采伐必須按照國家審批的限額進行。我國《刑法》第407條規定了違法發放林木采伐許可證罪,目的在于制裁林業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的行為,當行為人超過批準的年采伐限額發放采伐許可證,或者有其他濫發林木采伐許可證行為,情節嚴重,以至于森林資源遭受嚴重破壞時,即構成此罪。構成此罪名的關鍵在于“情節嚴重,致使森林遭受嚴重的破壞”。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破壞森林資源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2條規定,可以發現“情節嚴重”依然僅限于數量的多少,難以全面實現森林生態保護的立法目的。

四、森林生態環境刑法保護的修法建議

森林生態環境一旦破壞,修復成本高昂,甚至可能無法修復。因此,有必要利用刑法對森林生態環境實現全面且有效的保護,對破環森林生態環境的行為實現強有力的震懾。(一)罪狀中用“情節嚴重”替代“數量較大”。“數量較大”并非反映生態安全受威脅程度的唯一指標,只是從數量上反映了森林資源受損的情況。不同的樹種、不同的林種、不同的林齡以及不同的用途均需要采用不同的采伐方式,而不同的采伐方式意味著對森林資源的不同人工干預程度,尤其是對于森林生態價值極高的林種和樹種,應盡量采用破壞力度小的采伐方式。我國對天然林采伐實行嚴格管制是考慮到相對于人工林,天然林的生態價值無法估量,且天然林被采伐后的自然修復成本高昂,因此入罪標準還應該考慮森林資源的不同起源。我國《森林法》將森林分為商品林和生態公益林兩大類。生態公益林其主要價值就是改善生態環境,維持生態平衡,保護生態安全。破壞生態公益林等特殊林木的入罪標準和量刑標準應與破壞一般經濟林有所區別,更有利于實現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態安全的保護。(二)增加非刑罰措施。破壞森林資源犯罪,不屬于普通犯罪,僅僅有刑罰措施是不夠的,強制植樹是對現行《刑法》中的非刑罰措施進行補充。刑事司法實踐中實施盜伐、濫伐林木的犯罪人,大部分都是農民,如果無法繳納應處的罰金,則可以讓他們補種自己盜伐、濫伐的同等數量的林木。

參考文獻:

[1]陳積敏、駱家林、陳鴻超、錢靜.從資源保護到國家戰略:野生動植物和森林資源犯罪研究綜述.林業經濟.2016(11).

[2]高飛.從生態法益視角重新認識犯罪本質.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

[3]韓哲、關振海.環境刑法規范的司法認定.環境保護.2012(11).

[4]呂忠梅.環境司法理性不能止于“天價”賠償:泰州環境公益訴訟案評析.中國法學.2016(3).

[5]夏尊文、謝慶國.論違法發放林木采伐許可證罪空白要素的認定.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

[6]許壽輝.關于破壞森林植物資源犯罪立法與司法的思考.東南司法評論.2010(1).

[7]王燦發.論生態文明建設法律保障體系的構建.中國法學.2014(3).

[8]呂忠梅.論生態文明建設的綜合決策法律機制.法學研究.2014(3).

[9]張梓太.結構性陷阱:中國環境法不能承受之重.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13(2).

[10]吳衛星.論環境規制中的結構性失衡——對中國環境規制失靈的一種理論解釋.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13(2).

作者:王 毅 汪海燕 單位:南京工業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