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基本原則人身危險性見解
時間:2022-08-13 05:25:42
導語:刑法基本原則人身危險性見解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人身危險性要從刑法基本原則的內涵來進行理解,這將是確保其價值地位的最核心的內容之一。人身危險性是對于行為人人格特性的重點內容進行一定程度的延伸和擴充,是對于罪性相適應原則的進一步強調。在刑法的運作過程中,始終要貫徹落實人身危險性概念,確保刑法基礎原則的堅守。
關鍵詞:刑法;基本原則;人身危險性;見解
在刑事追責過程中,是否存在罪行成為進行判刑追責的最重要的標準。隨著人身危險性理論的不斷完善,對于以往的只見行為不見行為人的觀念在不斷的優化。人身危險性逐漸在刑法基礎理論層面占據了一定的地位,同時也應該始終強調人身危險性同刑法基礎原則之間的不同之處。
一、人身危險性理論和罪行法定原則的價值追求的吻合
罪行法定原則是刑法實踐中最基礎的內容,對于各國的法治產生了十分長遠的影響。實際上,罪行法定原則的發展也經歷了非常漫長的階段。封建刑法的罪行擅斷和踐踏人權的現象,隨著資產階級革命而被顛覆。1979年,罪行法定原則被運用在法國刑法之中。但是絕對的罪行法定主義表現出的不容選擇以及不容變通的特性,嚴重制約了法院和法官的權限。1810年法國啟用了相對罪行法定,保證刑法的必要彈性,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得到了尊重。由此,罪行法定原則在其他國家不斷的發展和完善,最終成為刑事體法的最基礎內容。當前,我國處于在罪行法定原則的實踐和優化階段,司法理性還處于最初探索階段。過分的強調實質性的罪行法定原則,對于國內形勢理性而非實質理性的影響是巨大的。極端的罪行法定是不可取的,在刑法的框架之內凸顯出法治主義也要有一定的德治痕跡。即出現罪行法定的理論并不適用于實際世情的時候,就要更加堅定的追隨實際罪行法定原則。實際上,具體的案件中存在形式理性和實質理性的糾纏,并不能將其進行十分明顯的劃分。確保罪犯的人權,這是罪行法定原則的核心內容之一。罪行法定更多的體現的是現世作用,要能夠兼容和面對多元價值的沖擊。在價值觀由個人本位向國家雙本位變遷的現代社會,罪行法定原則的機能也在不斷的實現優化。罪刑法定的保障機能和保護機能是可以共存的,正是因為價值權衡的兼容并讓罪行法定原則保持了生存的可能。人身危險性指的是行為人犯罪的可能性。在一些理論實踐中,個人危險性被提出來保衛社會。實現犯罪人對刑法保護功能的侵犯,對社會秩序構成巨大挑戰,進一步對規范力量構成嚴重威脅。刑法不是萬能的,同時也不能無所作為。刑法將預先防范犯罪人的人身危險,這將是刑法發展的正確方向。針對犯罪人行為的具體情況,法定犯罪原則應積極發揮其自身的擴張功能,這表明法定犯罪的保護功能與人身危險理論是一致的。
二、人身危險性理論是對于刑法人人平等原則的保障
人身危險性和刑法適用平等原則的關系也是十分親密的,要正確理解刑法的平等原則有助于人身危險性的促進作用。明確人身危險性和罪行法定相互適應的基礎之后,對于人身危險性和刑法平等原則之間的關系認知,就變得更加簡單。結合人身危險性對于刑法平等原則進行討論,就會出現以下問題。讓行為人的人身危險性來適應刑事法律,這樣就無法確保同罪同罰的實現。同時又如何才能保證人人平等的準則?即人身危險性的引入可能會虛化刑法的平等原則,實際上。平等的基準和行為人的行為密不可分的,如果剝離行為人對于客觀的行為進行平等的討論,就會顯得非常的無力。刑事犯罪是不存在一模一樣的案例的,那么同罪同罰在嚴格意義上是不存在的,不能忽視行為人人格特性。關注違法者的個體差異并不用上升到軟化法律的平等層面,行為人的人身危險性并不能在違法前后出現割裂。刑法追求的平等的意義在哪里?這將是人身危險和刑法適用的最核心的內容。平等的價值保護正義的環境,這反映在刑法的創立和適用上。根據不同的社會危害性和人身危險性,將決定不同的犯罪和刑罰。犯罪者的罪行將是一致的,懲罰的數量將是平衡的。刑罰中不會因為身份和地位的不同出現特殊待遇,刑法的平等原則是存在與形式上的平等之中的。“不斷地將人們追求實質平等的理想態轉化為法律所維護的平等的現實,在法律所維護的現實中不斷地增加、擴大人類實質平等的理想的內容,不斷地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從形式平等變為實質平等,這既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也是現代法治國家的基本任務。”刑法的適用應杜絕對絕對平等概念的侵犯,犯罪的內涵不應游離于人身危險性之外,所以平等的標準應關注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和人身危險性,即平等的判斷不應與抽象判斷的標準相分離。
三、結束語
不論是社會公眾,還是刑事犯罪人,更加關注的還是更加具象的正義。司法人員對于客觀的行為的社會危害性進行價格提取,將其進行提取之后用在罪行的確定以及刑罰的裁定和執行之中。人身危險性理論和罪行法定原則的價值追求的吻合,為后續的工作開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人身危險性理論是對于刑法人人平等原則的保障,社會發展追求的絕對的平等和正義是可望不可即的,但要將人身危險性進行重視并進行實踐。在大力倡導民主法治的當下,要重新對于人身危險理論進行學習和討論,更加謹慎地進行操作并引導。
[參考文獻]
[1]趙秉志,陳志軍.社會危險性與刑事違法性的矛盾及其解決[J].法學研究,2015(03).
[2]陳興良.形式與實質的關系:刑法學的反思性檢討[J].法學研究,2016(05).
[3]鄧正來.西方法律哲學文選(上)[J].法律出版社,2015(37).
作者:劉乃嘉 單位:吉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
- 上一篇:刑法職業禁制令及司法適用研究
- 下一篇:憲法意識與憲法實施路徑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