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信息刑法保護論文

時間:2022-12-09 04:36:59

導語:個人信息刑法保護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個人信息刑法保護論文

當今國家經濟快速增長的發展模式,對我國的科研技術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互相流通的公民信息更是使得彼此的交流更加密切。然而,事物的過快發展大都會不可避免的產生出一些弊端。近年來,不法分子侵犯個人信息的案件時有發生,其違法行為不僅侵害了公民的人身權益和財產權益,更危及到了社會權益,擾亂了社會公共秩序。本文主要從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刑法現存法律狀況著手,分析現今規定留存的不足之處,從而探討我國公民個人信息罪的司法認定。

一、個人信息特性概述

個人信息包括我們自身的身份信息,以及我們在日常工作生活和學習中所產生的各項信息。它具有以下幾項特性:(一)個人信息的可識別性。可識別性是公民個人信息的最本質的特點,它是通過個人數據信息中所包含的內容,來“識別”出個人獨特的性質,也就是個人資料,由公民個人數據信息的相關材料和界定刑法個人信息的標準兩部分組成。即直接識別與間接識別。(二)個人信息的私密性。公民個人信息的私密性程度與信息數據的屬性息息相關。我國刑法中規定的公民個人信息包括:1.國家公職機構通過合法途徑獲取的用于工作需要的信息數據,比如籍貫,教育情況,信用等級等;2.非經本人同意,任何組織和個人都無權刺探的信息,如各類賬戶密碼等。由此可見,在刑法能夠予以保護的范疇中,公民的個人數據信息具有相當的私密性。(三)個人信息的有價值性。當今社會,信息的價值十分重要,業已成為經濟社會重要的資源。信息作為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集合產物,能夠衍生出一系列相關的經濟利益。也基于此,部分不法分子利用某些非法渠道獲取不菲的灰色收入,擾亂他人的日常生活。為此,為了從根源上保護公民的個人隱私,刑法需要與時俱進,在法治實踐中推陳出新以求更好的保護公民個人信息。

二、立法現狀以及相關不足

2015頒布的《刑法修正案(九)》在原有法律基礎上有了許多修正與發展,修正案將此前的出售、非法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罪及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改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使得該罪的行為主體范圍得以延伸,并提出了按照情節的輕重程度界定刑事責任的方法,由此可以發現我國立法機關對公民個人信息保障的重視。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信息的內涵被賦予新的時代的含義,它同時具有財產屬性和人格屬性,因此對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提出進一步的要求。然而,對公民個人信息的侵犯案件層出不窮,法律對現實生活中的約束還是暴露出了相對的不足。在保護個人信息領域,主要體現在以下情況:(一)個人信息相關權利含義界定不明確。我國的刑法中沒有規定個人信息的含義,只有許多學者們的解釋,并且界定標準不一,難以應用于司法實踐中。在某種情況上說,現有刑法只是籠統規定了公民個人信息的所有權、使用權和知情權,且只是零散分布于刑法中,不能形成體系,降低了其應用的可操作性和公正性。(二)缺乏量刑規則的界定標準。“情節嚴重”是衡量行為主體侵犯個人信息的行為是否可入罪的基準,即只有行為主體的違法行為達到“情節嚴重”的層次才能對其定罪量刑;刑法總則中規定“情節”一詞多是指犯罪行為產生的過程、使用手段的方式、發展的過程和造成的結果,總則根據“情節”起到的不相同的作用將其進行劃分為定罪情節和量刑情節依次而言,《刑法修正案(九)》是將“情節嚴重”作為侵犯個人信息犯罪的定罪情節,然而它并未在初立法之時就明晰“情節嚴重”的標準,僅通過之后的司法解釋大略闡述。(三)追訴方式和刑罰設置較單一。目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追訴方式只有公訴這一種,刑罰方面僅規定“情節嚴重”和“情節特別嚴重”分別適用不同的刑期,刑罰體系較為單一。我認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是窺探個人隱私的行為,僅僅采取公訴這一方式追責,實際上會阻礙保護個人信息的發展進程。

三、完善刑法保護的建議

(一)明確“個人信息”的含義。美國、加拿大、法國和德國均對“個人信息”的保護制定了專門性法律,這些專門性法律中大多對于“個人信息”的含義有明確界定,公民因此享有個人信息不受侵犯的權利,和相應的保護他人信息的義務和違反此義務應該承擔的責任,這就使公民能正確的規范自身行為,減少社會糾紛。現在我國尚未擬定一部專門保護個人信息的法律,未從根源上防患于未然,且在司法實踐中出現諸多的爭議,致使個人的信息受保護權利不受重視,因此要從根源入手,在立法上推陳出新,制訂一部單獨的個人信息保護法,明確“個人信息”的含義。(二)完善相關刑事追責制度。為便于被害人及時尋求法律上的救濟,盡快維護個人信息安全,可以建議將侵犯個人信息的犯罪設置為親告罪。對此,可以借鑒其他國家的立法經驗,將自訴方式納入到此罪的追訴方式中,具體而言,即對嚴重侵害國家利益和公共管理秩序的行為仍保留公訴方式,而一般的侵犯個人信息的行為,即社會危害性小,沒有必要公安機關檢察院偵查的,被害人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三)完善定罪量刑的刑罰設置。我國刑法法定刑中有并處或者單處罰金的規定。然而在具體適用時,由于未界定罰金數額和適用標準,最高院和在最高檢的解釋也只在該違法行為獲得了經濟利益的時候適用,對那些難以界定實際經濟所得的行為不能適用罰金刑,使得在司法實踐中不得不將其舍棄。因此我們應將罰金刑的具體規定細節化,整合多種因素進行多方面全方位綜合分析,將犯罪分子違法所得的金錢數額作為主要標準,多角度結合其他的判斷因素情節,完善罰金刑的基準。

四、結論

互聯網時代快速發展以來,其開放性、交互性和全球性三大特性深刻地改變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信息共享速度的加快也便利了我們的生活,然而,一些因個人數據泄露引發的社會問題也相繼出現,不僅侵擾了公民的個人隱私,甚至破壞了社會的穩定發展。我國關于個人信息的刑法保護雖然隨著刑法修正案的頒布有了很大發展,但是其完善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本文針對我國的立法現狀,對目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提出相關完善建議,以期為我國個人信息法的完善提供幫助,使公民個人信息處于安全狀態,為創造良好穩定的社會狀態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周漢華.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專輯建議稿)及立法研究報告[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潘度文.如何認定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J].人民檢查,2012.16.

[3]張玉華,溫春玲.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安全犯罪解讀[J].中國檢查官,2009.08.

作者:王慧 單位:北京大成(哈爾濱)律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