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分析論文

時間:2022-09-22 11:14:00

導語: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高校教育成本;會計核算體系;可行性建議

論文摘要:高等學校教育成本核算是高校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校財務管理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以高校現有會計核算體系為依托,分析進行教育成本核算的緊迫性,剖析教育成本核算的弊端,進而提出建立科學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模式可行性建議。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的管理體制和運營機制正在發生變革,高等學校逐漸成為面向社會的法人實體單位。高等教育產業化已被社會各界廣泛認可。隨著高等教育經費投入機制的轉變,作為辦學主體的高校也有責任向社會公開辦學成本及其核算方法。但目前由于高校會計體制的局限再加上高等教育成本的非精確性和不確定性等特點,使得高校教育成本核算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核算體系與辦法。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問題既是理論研究的課題,又是實踐工作的重點和難點。

一、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研究的緊迫性

(一)高校自身特點及教育資源的稀缺性要求進行成本核算

現階段,我國高等教育已逐步從公益化向產業化發展,高等教育不再是免費的午餐。高等學校作為以教學科研活動為中心的事業單位,雖然不能像企業那樣直接從事物質資料等有形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但通常可被看作是一個生產性部門,具有一定知識和技能的人才就是它的產品,高等學校培養出來的人才通過對人類社會的貢獻實現其價值。而人才培養和產品生產一樣,需要消耗大量的資源,因此高校與其它物質生產部門一樣,同樣存在“投入”和“產出”的經濟活動,同樣需要講究投入產出效益。教育資源的稀缺性客觀上也要求高等學校必須充分利用辦學資源,以有限的辦學資源培養出盡可能多的優質學生。而辦學資源的充分利用,則有賴于高等學校加強財務管理、節約辦學成本、提高辦學效益。

(二)公平合理的學生培養成本分擔機制要求進行成本核算

《中國高等教育法》規定,高等教育不屬義務教育,需要建立由國家、社會、學生個人共同分擔培養成本的機制。按照國家教育部規定,學費應為學生培養成本的25%。但由于國家沒有出臺教育成本的具體核算規范,各高校一般按各自的理解和需要制定學費標準,造成學費收費標準在近20年的時間里上漲了近25倍,從1989年前的200元/年,1995年漲到800元/年,2005年再漲到5000元/年。實行學生培養成本核算,可以為制定合理的高校收費標準,確定國家、社會補償教育成本的額度提供科學依據。它對克服國家教育投入的隨意性、增加高校收費透明度、規范高校收費行為起著積極作用。

(三)學校內部資源的合理配置要求進行成本核算

目前我國高校存在著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一些弊端,例如,高校至今尚未形成有效的成本約束機制;資源的短缺與浪費并存;部分高校盲目擴大規模,在各類學生的規模、質量和效益方面缺乏系統的、理性的思考等等。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研究,可對不同專業的培養成本進行計算,建立成本意識,可發現管理上的漏洞,進而達到科學地配置資源、進一步優化人員結構、強化內部管理和提高效益的目的進而提高高校教育資源利用率。

二、高校教育成本、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基本內容

在社會經濟活動中,我們始終會涉及到各類商品、服務、活動和產出的成本問題。教育成本是教育經濟學的重要內容,是指為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服務而耗費的資源的價值。高校教育成本是從高等學校提供教育服務的角度考慮的教育成本,它指高等學校在教育活動中用于培養學生所耗費的教育資源的價值,它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來說,高校教育成本是指高等學校開展教育活動消耗的所有資源的價值,包括社會和受教育者個人或家庭直接或間接支付的全部費用。狹義的高校教育成本是指高校用于培養學生所耗費的,可以用貨幣計量的教育資源的價值,屬于財務范疇的以貨幣實際支付的成本,而不包括社會和個人投資于高等教育喪失的機會成本。本文所指的是狹義的高校教育成本。

另外,所謂教育成本核算是指審核、匯總、核算一定時期內教育費用的發生額和計算教育成本工作的總稱。教育成本核算包括兩個基本環節:第一,按規定的成本開支范圍對教育費用進行匯集,計算教育費用的實際發生額;第二,根據教育成本核算,采用適當的方法,計算出教育總成本和單位成本。筆者所指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是以高校為主體所進行的核算工作,即實際發生并可以直接計量的財務成本,不包括經濟學意義上的機會成本,也不包括學生個人成本等。三、現有會計核算制度已不能適應成本核算的需要

高校教育成本研究的關鍵,就是如何準確、可靠地核算成本,量化各種直接成本,獲取各種可靠數據。會計核算的基礎有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兩種,我國會計制度實行收付實現制。收付實現制以貨幣資金的增減直接來確定收入和支出的發生,而不考慮該項資金的取得和付出的歸屬期間,從而阻斷了收入和支出的配比過程,掩蓋了高校各個期間業務的真實情況,這樣就難以準確反映高校的成本項目和成本水平,對學生培養成本的計算造成了困難。另外,多年來,國家對高校實行“供給制”,高校只核算經費支出,至于開支是否合理和必要,則無人問津。雖然后來國家對高校實行了“核定收支,定額或定向補助,超支不補,節余留用”的預算管理模式,但其仍局限于計算預算收支余超的階段。一方面,高校利用所獲得的資金主要關注于如何擴大學校規模、如何增強實力,對于能否合理和優化資源配置以及降低學校的風險,關注的程度較低;另一方面,作為非營利性的事業單位,不存在市場經濟中的企業破產機制,導致高校相關領導的理財觀念也存在一種誤區,即認為高校財務管理的目標就是盡量獲取盡可能多的資金來發展,而成本核算則可有可無。我國高校面臨著教育經費短缺與教育資源嚴重浪費同時并存的問題,這種教育成本核算的滯后性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種弊病,嚴重制約著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這難以適應市場經濟及優化資源配置的需要,與發展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不相適應。因此,必須改革高校現行的會計核算模式。

四、科學確立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體系的三個建議

(一)參考權責發生制核算成本的原則,適當修正現行的收付實現制

從目前的研究現狀和可利用的手段分析,教育成本計量的方法可以歸納為三類:統計調查方法、利用現有學校會計資料轉換計算方法、進行教育成本核算方法。第三種會計核算法變革現行的高等學校會計制度,即通過對高等學校會計制度的重新設計以適應教育成本核算的需要。正如前面所說的,目前我國高校會計采用收付實現制,但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日益擴大,財務收支量增多,這種以實現收支為基礎的會計核算方法,很難適應當前高校財務管理的需要,容易形成財務管理漏洞。

權責發生制,又稱應收應付制或應計基礎,是指對收入和費用的確認均以權利的形成和責任(義務)的發生為標準。按照這一原則,對于收入,無論其款項是否收到,以權利的形成確定其歸屬期;對于費用,無論其款項是否付出,以責任的發生確定其歸屬期。顯然,采用權責發生制原則來確認收入和費用的歸屬期,避免了現金收付具體時間對成本核算信息的影響,能夠準確地進行成本核算。這種方法應該成為一種趨勢,因為用它核算教育成本最為直接,會隨著高等學校日常會計核算的進行自然而然地產生教育成本信息。但是,由于目前高等學校非營利組織性質和高校管理體制制約了教育成本核算理論研究的深入,按照成本核算的要求重新修改現行的高等學校財務制度和會計制度還需要一段時間。

(二)加強固定資產管理,實行固定資產折舊制度

現行《高等學校會計制度》規定,固定資產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單位價值在規定的標準以上,并在使用過程中基本保持原來物質形態的資產,包括房屋和建筑物、專用設備、一般設備、文物和陳列品、圖書、其他固定資產等。固定資產折舊是指固定資產在使用過程中,通過損耗而逐漸轉移到產品成本或商品流通費中的那部分價值。而現今高校會計制度規定,固定資產是按賬面原值核算的,不計提折舊,這種做法的缺陷是無形中增大了高校的資產數量,作為凈資產的固定基金嚴重不實,不符合衡量會計信息質量的客觀性原則;同時,當前高校正進行后勤社會化改革,固定資產實行有償使用,不計提折舊,有償使用缺乏依據;另外,教育作為一項產業是要計算人才培養成本的,不提取折舊,人才培養成本的數據就不準確。

因此,高校應加強固定資產的管理,編制年度固定資產更新改造及購建計劃,對報廢、封存和有待更新、改造的固定資產要及時辦理有關手續;同時,高校還要根據國家有關規定,按照《國營企業固定資產折舊施行條例》,并結合高校詩集,制定一套實施辦法,另外,選擇固定資產折舊方法時,由于固定資產用途、性質不同,高校應根據實際情況,首先將固定資產劃分歸類,然后根據不同類別,選用不同折算方法。

(三)改革現行的高等學校會計科目

要實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就必須根據高等教育經濟活動的特點制定一套以權責發生制為會計核算基礎,既能夠正確核算高校教育成本,又符合高校預算管理要求的高校會計科目。為核算高校教育成本的需要,可相應增設一些會計科目:增加“教育成本”科目,用于核算全部教育產品的完全成本作為對外提供教育成本信息的主要來源;增加公共費用科目,按合理的標準在不同的教育產品中分配;增加教育結轉科目,便利互相提供教學服務的成本的結轉;增加待攤費用科目,核算本期支出但效益跨學年的費用;增加預提費用科目,核算應由本期教育成本負擔在以后期間支付的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