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原創:高校學生社團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成因與動力分析
時間:2022-08-27 10:40:00
導語:獨家原創:高校學生社團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成因與動力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校學生社團在校園文化中起著重要作用,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其原有管理體制弊端日漸顯露,那么,如何對其進行改革,以鞏固其地位呢?本文通過對當今高校社團的地位、發展困境進行剖析,對社團的發展出路和應有理念進行思索。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大學生學習、生活方式出現了許多新變化,學生社團以其組織的自發性、活動的自主性和符合青年學生特點,正越來越受到青年學生的歡迎。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進社團,對加強學生社團的建設和管理,推進大學生素質教育和維護高校穩定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進社團的任務越來越緊迫。
關鍵字:社團;管理;初探
1.高校學生社團的產生
高校學生社團是在共青團組織領導下,由志趣和愛好相同的學生自愿組織起來的具有固定名稱和活動范圍的學生群體組織。它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基礎,以“能力鍛煉、學習提高”為目的,以“活動”為紐帶,可以打破專業學科和年級的界限,正日益成為學生課堂、寢室之外的重要活動空間。其宗旨是把學生組織起來,有領導、有計劃、有成效地開展課外活動,以擴大學生知識面,豐富課外生活,培養廣泛的愛好與志趣,鍛煉組織活動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學生成才創造良好條件,促進校園文化建設。
2005年1月13日,共青團中央、教育部聯合出臺了《關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團工作的意見》[1]。《意見》指出,高校學生社團活動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方式,在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引導學生適應社會、促進學生成才就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是新形勢下有效凝聚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織動員方式,是以班級年級為主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補充。隨著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高校學生社團在高校的發展中、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地位越來越重要。
高校社團是大學生在志趣相投的基礎上自愿組成的,能代表和反映廣大會員意愿和利益的社會團體。它既是同學們發現自我,展現自我,超越自我的舞臺,也是大學生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增強社會實踐能力,為豐富大學生活,為將來走進社會打好基礎的前沿陣地。大學生社團的健康發展,有利于豐富校園文化,有利于學生第二課堂的拓展,有利于正確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的興趣愛好和社會責任感,理應受到學校領導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視。
2.高校學生社團的發展
高校學生社團是學生自發組織的群眾性團體,是創新能力培養、實踐能力培養、興趣愛好培養的廣闊舞臺。近年來高校學生社團發展迅速,除了自發性、群眾性、廣泛性等傳統特點外,在新時期又呈現出新的特點:
學生社團組織呈多樣性和規模化發展
目前,學生社團多樣性發展,社團種類越來越豐富。理論研究類、文體活動類、科技創新類、志愿服務類、心理健康類、語言學習類等等,可謂種類繁多,分類精細,活動形式多樣紛呈,活動內容空前豐富多彩。學生社團規模化發展,會員人數眾多的大規模社團比例提高。從以往二十幾人的小社團成長為超過五百人的大型社團,社團規模的發展壯大,為社團活動品質的提高,社團管理制度的更新,社團影響力的擴大奠定了基礎,創造了條件。學生社團的專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專業教師參與活動的指導和各大高校對社團建設加大了投入,每個社團至少有一名專業教師作為指導教師,參與社團活動,對社團的活動進行專業上的指導,且校團委在活動經費上給予大力支持。
1)學生社團管理的規范化有所提高
當今學生社團種類多、人數多、活動多,為了加強社團管理和規范運行機制,每個社團都制定了自己獨立的社團章程,學校團委也成立了專門的社團聯合會,對社團進行宏觀的管理和協調,基本保證了社團活動順利開展。
2)學生社團的社會化程度提高
社團不斷走出校園,不僅在社會上開展公益性活動,而且與企業加強聯系,利用自身的智力和專業優勢支持企業發展,同時得到企業的經濟資助,擴大社團在社會上的影響力,提高社團的社會地位。
3.高校學生社團存在的分析
1)學生社團成為學生管理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
高校學生社團拓展了學生管理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覆蓋面。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高校社會化的進程,高校中原有的班級和年級界限被逐漸淡化,不同層次的學生依據相同的興趣和愛好融合在一起,這就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開辟了新的途徑。在學生管理教育中,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分層次進行政治理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科學文化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將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學生的成長成才過程中,提高廣大學生思想政治覺悟、科學文化水平和心理健康素質,充分發揮社團組織的教育引導作用,不斷拓寬思想政治教育的覆蓋面。
高校學生社團增強了學生管理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高校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局限在第一課堂教學,以“兩課”教師為核心、以教室為主陣地、以說教灌輸為主要方式,形成了學生管理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枯燥、乏味的缺憾。而高校學生社團能夠充分發揮“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學生主動性,靈活的開展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的活動,把學生共同的興趣和積極性調動起來,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高校學生社團使學生管理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當前,隨著大學生的個性張揚的變化,呈現出需求具有多樣性、多變性的特點,如果單靠學校組織的集體活動是無法滿足學生多種需求的。高校學生社團利用其自身的優勢,通過大量的靈活的、多方面的活動,使社團成員在活動中思維活躍,發揮特長,能夠把真實的自我表現出來,成為了解大學生思想狀況的重要而真實的途徑,有利于準確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和脈搏,調整工作思路,深入細致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工作更加貼近學生生活和實際,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2)高校學生社團成為學生管理工作的新載體
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成長成才的內在需要,更是推進學校學生管理工作的重要載體。在學生管理工作中,學生社團作為廣大學生中以共同的興趣或自身需要為基礎而自愿組成的群眾性組織,開展的各種各樣的社團活動,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學生的需要,已經成為學生管理工作的新載體。學生社團拓寬了學生管理工作的育人途徑。在高等學校體制改革的的背景下,每個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范圍選擇自己的去向,或做自己喜歡的事,學生社團大大地滿足了他們的要求。尤其是在年級、專業、班級等方面在不斷弱化的過程中,最直接的、最經常的組織者就是學生社團。通過一系列的社團活動,社團成員們不但使自己的專長或能力得到發展,更重要的是將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與社團活動的開展融為一體,變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為寓教于樂。
學生社團豐富了學生管理工作的活動領域。高校學生社團一般以講座、沙龍、競賽、參觀訪問、表演、社區服務、理論探討等豐富的活動形式,吸引廣大同學的參與,廣大同學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及專業特點等選擇參加。同時也可以通過舉辦各種專業性的學術報告會、座談會、研討會等,積極影響和激發學生科研學術興趣。這些對學生的正確引導和積極影響,其重要意義超過了活動本身,而是擴展到了學生管理工作的不同領域。學生社團充分發揮了學生主體能動性。學生社團活動的實踐證明,眾多種類繁多的學生社團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更加發揮了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學生社團成員的眾多和自發、自愿的參與原則也體現了廣大同學的利益需求,幾乎每位同學都能在他喜歡的社團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在這個寬大的舞臺上展示自己、鍛煉自己。這就使在學生管理工作中由過去的被動管理變為自我管理,充分發揮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當前,學生社團已逐步成為校園學生管理工作的獨特載體,在這種模式中,學生本身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學生在這種角色轉換中大大提高了自我管理的積極性,特別是增強了學生的自我約束、自我管制能力,既“學到了知識”,又“學會了做人”。
以上是對高校社團各方面的分析,試圖找到有利于社團建設的方法,但仍對一些影響因素有所忽視,比如,社團中性別因素對社團管理的影響,等等。本文便是通過一個嶄新的視角,即社會性別視角對高校學生社團進行分析,以更全面了解社團,促進社團建設。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時期的到來和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高校學生社團作為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群眾組織,作為第二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成為大學生培養綜合素質、創新精神、展示自我的平臺,并隨著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以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服務為根本宗旨的社團管理必將給高校學生社團發展帶來強大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殷來賓.努力構建高校學生社團育人環境[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05).[2]穆奎.高校學生社團建設與管理的科學性研究[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5,(03).[3]余惠瓊,游敏惠.關于美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研究的幾個問題[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8).[4]江德平.高校學生管理的法治路徑[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6).[5]游敏惠,余惠瓊.美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研究綜述[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1).[6]柏貞堯,王培.以第一課堂機制創新高校學生社團發展模式[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8,(03).[7]焦安琴.高校學生社團管理現狀研究[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01).[8]游敏惠.美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隊伍的發展及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06,(12).[9]馮進.從學生事務管理看高校輔導員隊伍專業化建設[J].黨史文苑,2009,(02).[10]游敏惠,朱方彬.美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的法律基礎及其衍化[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3).
- 上一篇:梁啟超憲法學思想研究論文
- 下一篇:五四憲法反思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