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圖書館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4 04:59:00

導語:大學圖書館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圖書館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大學圖書館準公共產品公益性

【論文摘要】:文章從"圖書館服務"的兩對特性,公共性與私有性,公益性與經營性之統一入手,探討大學圖書館的公益性質,認為大學圖書館目前還沒有條件對外開放,最后提出大學圖書館走向社會,成為社會智能公共食堂的六點必要措施。

大學圖書館是學術研究的堅強橋頭堡,是高??茖W研究的三大支柱(師資力量、圖書館、實驗室)之一,它的建設情況是評價一個高等學校整體實力的重要標準之一。從服務的對象來看,更主要的是廣大師生,而且在經費提供上,大學圖書館把巨額的經濟開銷從學校財政里走帳,而不是轉嫁給它的主要用戶群。這是大學圖書館公益性最具體現的一個方面。但是,據此就定性大學圖書館是一個開放的公益性組織,就顯得很不全面且不科學。不能僅僅從大學圖書館的服務內容和方式對其定性,作為一個經濟實體,它已成為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一個有機整體,與出版、印刷等其他經濟體有著緊密聯系。所以,從經濟學的角度對大學圖書館的性質進行討論,可以針對關于大學圖書館是社會的智能公共食堂的說法給出一個比較合理的解釋。

1.大學圖書館是公共性與私有性的統一

服務即產品。按服務的一般性質來分類,可分為純公共產品、準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三大類,大學圖書館的服務產品屬于哪一類呢?

純公共產品是指具有非排他性和消費上的非競爭性的產品或服務。非排他性指無法排除他人包括“搭便車”者從公共產品中獲利,即對公共產品的供給不付任何費用的人同支付費用的人一樣能夠享有公共產品[1]。消費上的非競爭性是說每個人對公共產品的消費都不會減少任何其他人從該產品消費中獲得的效用,各消費行為之間不具有對抗性。

保羅·薩繆爾森以路燈為例對純公共產品作出了解釋。路燈給路人提供照明,你路過時承接了照明服務,他路過亦然;今天亦然,明天還是如此。但誰也不能也不會說,自己將不會在那路過,而要求取消那兒的路燈[2]。這公共照明服務,無法建立起對路人收費的機制,困難在于收費的操作成本與效率不成正比。警察、軍隊、司法、政府行政管理等服務,都屬于典型的純公共產品。這類產品一般是由政府部門提供,其消耗只能通過向企業與居民收稅,以財政支出的方式來支付。

與純公共產品相對應的是私人產品,是指在使用和消費上具有個人排他性的產品。該類物品在特定的時空條件下只能為某一特定的主體所使用,如“一條褲子在某個時間只能為一個人穿著”,“一輛汽車不能同時朝兩個不同的方向行駛”[3]。這種排他性和消費上的競爭性,使其供給由市場決定,取得方式一般基于等價交換。

介于純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之間,還有一類產品稱為準公共產品,這類產品消費時不是獨占的,但也不是全社會人人都可共享的,因為人人共享勢必造成擁擠或容量缺乏,這就是準公共產品的擁擠性特征。擁擠性是由公共產品的空間不可分割性帶來的,當消費者的數目增加到一定值后,就會出現邊際成本為正的情況,即每增加一個消費者將會減少全體消費者的效用,如博物館、公園等。擁擠性直接孕育了購票制的出現,進入公園、電影院等需要付出個人的消費代價——門票。但其并不具有消費上的競爭性,即不同于消費一個蘋果、一條褲子,某個人在消費則完全排斥了其他人消費的可能性,也就披上了部分公共產品的色彩。

那么,大學圖書館的服務是哪種性質的產品呢?我們知道,純公共產品不能私有化,個人擁有軍隊、司法權將會給社會帶來巨大威脅;私有產品很難公共化,會降低資源配置的效率。而準公共產品,在形式上可以向兩個方向轉化。當其轉化為純公共產品時,需要強大的綜合國力支持,包括財政、技術、法律等。大學圖書館服務的資源是充裕的,足以支持相當數量的用戶(校內師生)同時“消費”,當用戶數量在一個可接受的范圍內時,邊際成本不為正,能夠更有效地發揮其作用;但它的資源又是有限的,不可能滿足全社會的需求,甚至不能滿足社會的一部分讀者的需求,在沒有根本解決資源稀缺問題的情況下,就必須建立起一套保護機制,使大學圖書館在向社會開放后能夠平穩運作。由此可見,大學圖書館服務帶有擁擠性特征。

大學圖書館服務既非純粹的公共產品,亦非純粹的私人產品,而是介于二者之間的準公共產品,這也正是問題的復雜之處。從效率角度分析,應按私人產品方式供給;從公平性角度考慮,則應按公共產品方式供給[4]。大學圖書館要轉化為社會的智能公共食堂,走向社會,做到注重公平,兼顧效率,確實還存在著巨大的困難,面對社會巨大的用戶群以及更龐大的潛在用戶群體,大學圖書館除了資金、技術、設備、館藏資源等硬性指標的物質稀缺,在經驗、理念等軟性因素上也存在著很大的不足。那么這種印象中的“公共食堂”型的圖書館似乎只有在柏拉圖的時代里出現了,但那時的公眾僅僅是指貴族和一部分的非奴隸平民。

2.大學圖書館是公益性與經營性的統一

從經濟學的角度可以將服務分成兩類,即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二者有著本質區別,公益性服務主要追求的是社會效益,純公益性服務有國防、交警、氣象測報等,由于其服務對象的非具體性,所以不可能具有經營性或者商業性;而經營性服務追求的是經濟效益,雖然在客觀上對社會產生影響,但卻主要地是為個別人或團體提供的利益性服務,如商店、酒家、賓館的服務[5]。

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給第62屆國際圖聯大會討論的宣言中提到:“圖書館是一種公共機構?!贝髮W圖書館的功能可以概括為以下四項:保存文化遺產,傳遞信息資源,弘揚人類文化,輔助教學科研,以求獲得最大的社會效益。因此,從原則上講,大學圖書館應該是公益性的。

但國內眾多圖書館的公益性卻在各方面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脅。

(1)環境挑戰。伴隨著咨詢業、情報業等信息產業的發展,給傳統圖書館帶來巨大的競爭壓力。目前相當數量的社會圖書館還停留在粗放式地“借借還還”階段,遠遠不能滿足廣大用戶對文獻信息深層挖掘的需求。如針對企業提供項目研究背景資料,針對科研工作者提供詳盡的最新成果統計等。

(2)經費短缺。一方面政府的投資越來越少,另一方面圖書館運營需要更多的經費。書籍漲價、更新設備、系統維護、員工培訓都給圖書館的公益性服務造成強烈的沖擊。

GATS簽訂后,服務市場逐漸向外資開放。圖書館提供有償服務將成為一種行之有效的生存途徑。

為了適應這種市場環境的變化,提高大學圖書館的競爭力,我國《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指出:“有條件的高校圖書館,要發揮學校的資源和人才優勢,開展面向社會的文獻情報和技術咨詢服務,可根據材料和勞動的消耗或服務的實際效益收取適當費用?!边@為大學圖書館經營性運營勾畫了初步的藍圖,但是大學圖書館走向社會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

根據職業不同可將公共圖書館的主要用戶群劃分為五個群體:學生、企業職員、事業單位人員、退休干部、漂流族等。大學圖書館要向社會開放,成為社會的智能公共食堂,它的信息資源要經過針對性的整理,因為不是所有的社會成員都能對其運用自如;其次,大學圖書館將為開放承擔巨大的開支,而這筆費用即使由廣大的讀者分攤,對于個體來說,仍然價格不菲,必然會減少圖書館的用戶,那么圖書館的單位成本會越來越高,形成惡性循環,從而不利于大學圖書館的持續發展,也不利于高校的正常教學。這將成為大學圖書館升級為社會的智能公共食堂的瓶頸。

3.大學圖書館走向社會的障礙

通過分析大學圖書館的一些性質,顯示出目前狀況下,大學圖書館還不可能成為社會的智能公共食堂。那么大學圖書館就可以安心高臥在高校校園內嗎?

我國現有大學圖書館(公辦)1794所,藏書約6.6億冊。但大多數大學圖書館的館藏利用率極其低,平均只有40%左右,更有甚者還不到20%。也就是說大學圖書館里有4億多冊的書籍在睡覺,相當于全國公共圖書館的總藏書量[6]。這是一個巨大的資源浪費,在提倡建立節約型和諧社會的今天,大學圖書館走向社會,引入競爭機制,提高管理效率和使用效率是一個十分有必要進行的研究課題。

那么在大學圖書館需要采取哪些手段來克服面臨的困難,并成功地使大學圖書館真正成為社會的智能公共食堂?私以為,以下五點是當務之急,必須處理好才能使大學圖書館物盡其用。

(1)革新理念。長久以來的本位主義思想貫徹在高校之間,使得對外開放本身成為一種難以令大學圖書館產生興趣的課題。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學習美國,制定出一部《圖書館法》,實行“依法治館”,以完善操作上的流程。另外還需廣為宣傳,一來是增強各大學圖書館之間的聯系,其二是要讓廣大的社會民眾參與進來。

(2)建立共建共享機制。在信息爆炸的年代,要試圖以一館之力完成如此大業恐怕還是有些難度。所以各大學圖書館要“手拉手”的進行活動,盡量參加區域性的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各館之間,相互競爭,提高服務質量;相互合作,提高資源利用率[7]。

(3)推廣數字資源。圖書館自建館之日起就有個矛盾,即館藏文獻的有限性和用戶讀者的無限性。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和互聯網絡的發展,逐漸地解決了這個問題。適當地提高數字文獻資源的購入量,并更多的將借閱量大的傳統文獻資源轉化為數字文獻資源。既為讀者提供了方便,也緩解了傳統文獻資源“供不應求”的狀況。

(4)延伸服務。打破空間限制,走出圖書館,比如舉辦講座、“科普宣傳月”、送書下鄉等途徑都是充分利用大學圖書館的有限資源創造更高更好的效用,體現了大學圖書館的社會責任。

(5)區別對待。對于外來讀者必須有個類似于本校讀者章程的文件,關于借閱的紀律、費用等方面給于嚴格的規定,這樣既保護了外來讀者的利益,也維護了本校讀者的利益,而且給圖書館帶來了一些管理收入。

(6)政府財政支持。這一點至關重要。大學圖書館的準公共產品性質決定了它的非盈利性,一旦開放了社會這個更大的用戶群體,各方面的開支將急劇增長,于是財政支持成為大學圖書館可持續發展的命脈。

大學圖書館走向社會的道路盡管充滿著荊棘,但也還是有很多的前輩,如深圳大學圖書館、武漢醫學院圖書館對此進行的有益嘗試[8]。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通過解決這些實際困難,大學圖書館必然可以真正成為社會的智能公共食堂。

參考文獻

[1]陸永.論作為一種公共產品的社會治安[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

[2][4][5]張鐵明.淺論教育服務產品的特性[J].教育科學,1998,(3).

[3]陳曉春.私人產品與公共產品的性質與成因研究[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6).

[6][7][8]周過忠.高校圖書館社會化服務之我見[J].重慶圖情研究,2006,(1).

[9]余彩霞.公益性服務,何去何從——對圖書館公益性服務生存之路的考察[J].圖書館界,2003,(4).

[10]顏小燕.創新服務構建和諧——論高校圖書館的外借服務[J].重慶社會工作職業學院學報,2006,(2).

[11]邵銳.淺談如何構建公共圖書館的和諧環境[J].長春金融高等??茖W校學報.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