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研究型實驗室安全管理策略分析

時間:2022-03-02 08:42:50

導語:高校研究型實驗室安全管理策略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研究型實驗室安全管理策略分析

一、開放創新背景下高校研究型實驗室安全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實驗儀器和設備操作不當,疏于監控。我國各大高校的研究型實驗室都會配備許多精密的大型儀器和設備,在安裝時就已經和電腦聯機,同時還有部分儀器和設備配有高壓氣瓶或者其他的精密配件[1]。當在實驗過程中運用到這類儀器和設備時,就會涉及到氣路、電路和水路的使用安全問題,以及精密配件的安裝、調試和應用的安全問題。這就要求實驗室專職的管理工作人員要重視對大型儀器和設備的安全管理及使用,并且能夠為使用人員提供正確的上機培訓以及相應的技術支持,避免因使用人員操作不當而導致的儀器和設備受損或毀壞,甚至是發生其他的重大安全責任事故[2]。同時,又因管理工作人員在平時工作中對實驗室內大型精密儀器和設備存在疏于監控的問題,導致不能及時發現實驗室的安全隱患,不能做到“早發現,早處理”,這對安全責任事故的預防及調查造成一定的阻礙。(二)實驗物品的管理及廢棄物的處理。在開放創新環境下,實驗室的研究領域不斷擴大,研究學科逐漸增多,而許多的研究人員都是臨時組合在一起的,其將各種類型的實驗材料或化學物品帶進實驗室中來進行不同課題或項目的研究實驗[3]。加大了實驗室在安全管理上的難度,究其根源有兩點:其一,是實驗研究人員與實驗室管理人員的分配比例不均,過多的實驗研究人員使管理人員的監管工作難度加大,并且實驗研究人員的組成相對復雜以及研究人員的安全防范意識也參差不齊,這些都是實驗室安全管理的不穩定因素;其二,是各個獨立的研究團隊在準備實驗時,往往會重復購買實驗材料或化學物品,尤其是當對常規藥品和化學品不能進行分散、分類存放,研究人員在實驗結束后不能對實驗廢棄物進行明確標志以及不能及時地清理實驗物品時,大大地增加了實驗室對廢棄物的分類處理難度[4]。(三)人員組成復雜、流動性大且缺乏安全意識。高校研究型實驗室的開放使得大量的本校師生、外來訪問學者、科研所專家、項目研究的臨時聘用人員以及實驗室的管理人員都可以自由出入,或是參觀學習,或是課題研究,因此導致實驗室的人員結構變得復雜化,并且具有較大的流動性,對實驗室的安全管理沒有明確具體的責任劃分[5]。另外,因為不同層次人員的安全防范意識存在差異,對實驗室的安全管理不重視,這也會對實驗室的安全管理造成一定的影響。尤其是針對學生來講,實驗過程中粗心大意,存在僥幸心理違規操作,極容易造成實驗室發生失火、爆炸等不可估量的重大安全責任事故。

二、開放創新背景下高校研究型實驗室安全管理的策略

(一)嚴格執行操作規范,實時監控。實驗室的大型精密儀器和設備要實行嚴格的責任制度,負責人分別是使用者、導師及專職管理人員。同時,每一臺儀器設備都要制定相應的使用規范和安全規范,對于需要特別注意的事項要明確標注出來,張貼在實驗室內明顯的位置[6]。學生一定要在導師在場時才能使用大型精密儀器和設備做實驗,這時導師是第一安全責任人。專職管理人員還要有一定的相關的學科領域工作經驗,并且接受過專業實驗技能培訓,合格后方能上崗。另外,還要充分利用校園網絡構建開放的共享平臺,實現對大型精密儀器設備的實時監控,提升網絡化的安全管理[7]。(二)加強對危險實驗化學品的管控。對實驗室化學品的管控要嚴格執行《危險化學品管理條例》,制定實驗室危險化學品相關的規章制度,并且加以嚴格的管理和控制,比如:1.對含有劇毒的化學品必須進行精確的計量和記載;2.定期檢查危險化學品的使用量和存儲量;3.加強和完善危險化學品實驗室和倉庫的防護建設,運用高科技手段進行防火、防盜、防爆等;4.安排專人對易燃易爆化學品、放射性化學品以及具有其他危險性的化學品進行管理,明確第一責任人[8]。另外,對實驗廢棄物要進行分類收集,以學期為單位進行匯總,然后交給有處理資質的廢棄物處理單位進行統一處理[9]。(三)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提高安全意識。針對實驗室開放后出現的人員組成復雜、流動性大的問題,可以建立健全相應的安全管理制度:1.制定相應的安全準入制度,如:實驗室人員入室登記制度、外來參觀學習人員入室申請制度以及本校師生入室安全告知制度等;2.建立共同安全管理責任制度,導師、學生、項目課題參與人員、實驗室安全管理工作人員在進入實驗室時要簽署安全責任書;3.建立獎罰機制,提高每一位進入實驗室人員的“主人翁意識”,共同參與實驗室的安全管理工作[10]。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開放創新背景下高校研究型實驗室一定要牢固安全第一的理念,要結合本校實驗室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和應急預案,對實驗室的大型精密儀器設備、危險化學品以及來往出入人員要進行嚴格的監管和控制,確保實驗室形成高水平安全管理的研究環境,進而為實驗教學提供安全的場所。

參考文獻:

[1]林海燕,鄔克彬,王瑩.開放創新背景下高校研究型實驗室安全管理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8,(3):261-264.

[2]沈寧娟.應用型本科院校開放創新實驗室建設與管理探索[J].河南教育(高教),2017,(4):28-29.

[3]黃曉園,王紅成,徐永釗.創新實驗室管理模式和培養機制改革與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7,36(6):267-270.

[4]佚名.新形勢下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現狀與策略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8,35(11):6-8.

[5]佚名.開放模式下微格實驗室安全管理的問題與策略研究———以貴州師范學院為例[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18,v.34;No.206(4):86-89.

[6]馬吉鋒,張羽,邱小雷.新形勢下高校實驗室管理模式創新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7,(22):437-437.

[7]張志強,劉雪蕾,李恩敬,等.北京大學實驗室安全管理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7,34(10):244-248.

[8]杜奕,馮建躍,張新祥.高校實驗室安全三年督查總結(Ⅱ)———從安全督查看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現狀[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8,v.35;No.263(7):11-17.

[9]楊倩,楊惠敏,王自奎,等.完善安全管理體系確保高校實驗室安全[J].高校實驗室工作研究,2017,(01):87-89.

[10]張飛.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體系構建思考與實踐———以浙江工業大學為例[J].浙江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6(3):348-352.

作者:王波 單位:長安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