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床旁環境消毒集束化管理策略

時間:2022-06-17 04:05:07

導語:ICU床旁環境消毒集束化管理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ICU床旁環境消毒集束化管理策略

摘要:目的探討icu床旁環境消毒集束管理策略的制定及效果。方法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ICU床旁環境作為研究對象,按時間點分為對照組(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和觀察組(2020年7—12月)。對照組采用常規方式進行消毒,觀察組采用集束化管理,評估消毒效果,比較兩組清除消毒效果、空氣菌落情況和住院時間及護理人員依從性。結果干預后,觀察組儀器設備、床單位、操作臺面及治療帶的熒光劑標志物清除率均高于對照組,物體表面細菌及手部細菌合格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觀察組護理人員依從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制定ICU危重癥患者床旁環境消毒措施流程并進行集束化管理,有助于提高護理人員的自覺性與依從性,增強消毒效果,降低多重耐藥發生率,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ICU床旁環境消毒;集束化管理;消毒效果;空氣菌落;依從性

重癥監護病房(ICU)是以救治各類重癥及多系統功能衰竭患者為主的診療體系,集中必要的儀器及各科室專家,經過專門訓練的護士對各科急危重患者集中加強治療和護理[1]。ICU重癥監護病房是醫院發生感染的高風險區域,其環境、醫療設備及護理人員衛生等成為多種致病菌和多重耐藥菌的存留與定植的場所,進而導致醫院感染暴發[2-3]。新生兒免疫抵抗力低下,是醫院感染的高發人群,特別是新生兒病房和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更是醫院感染的高危場所,感染范圍較廣、易感染因素多且病情變化快,病死率高。因此,尋找科學合理的預防措施,降低醫院感染,改善患者的預后尤為重要[4]。但關于ICU床旁環境消毒集束化管理策略的制定及效果研究較少。基于此,本研究選取不同時間ICU床旁環境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ICU床旁環境消毒集束化管理策略的制定及效果,現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ICU床旁環境作為研究對象,按時間點分為對照組(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和觀察組(2020年7—12月)。ICU床旁環境包括病房地面和墻面、治療帶、床單位、操作臺面以及相關儀器設備表面等。1.2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方式進行消毒。按照《層流潔凈病房醫院感染管理制度》進行常規的消毒、隔離工作,采用清水清理地面,采用250mg/L含氯消毒劑將抹布浸潤,擦拭物體表面,包括儀器設備表面、窗臺等,每天2次,床單位每天1次,7d內更換,并使用500mg/L含氯消毒液進行終末消毒,每個床位配備手部消毒液并定期采用熒光劑檢查物體表面清潔消毒質量及檢測物體表面、護理人員的手微生物的情況,每月1次[5-6]。觀察組采用集束化管理進行消毒。首先成立醫院感染管理小組,對全體成員進行加強培訓,組織各科室全體護理人員和保潔人員學習醫院感染方面的規章制度,每月1次,學習內容包含正確的清潔方法、消毒方法,提高護理人員的防感染意識,加強控制能力,確保各人員均能明確規章制度,控制感染的方法。其次,針對重癥監護病房內的物品放置情況及手消毒的放置點進行調整,確保清潔用品的供應,定期抽查,檢查基本措施的預備情況并公布基本設施消耗情況。科室的儀器設備表面清潔及消毒工作由專人排班執行,保潔人員在護理人員指導監督下完成清潔消毒工作,包括病房地面、操作臺、床單位、治療帶等物體表面,做好清潔消毒記錄并采用物體表面清潔消毒量化評價,均采用熒光劑標記法由小組成員對物體表面的清潔、消毒效果進行評價,每周2次,用時2d,當天感染控制小組人員獨立布置熒光標記物,次日進行檢查,每月采用0.9%氯化鈉溶液浸潤棉拭子,收集護理相關人員的手機物體表面,進行細菌培養檢測,提高各科室的合作默契度,積極配合感染小組的檢查并將每次記錄進行整理,每個季度進行1次醫院感染綜合分析報告,按時反饋。1.3觀察指標①清除、消毒效果。分別對儀器設備、床單位、操作臺面及治療帶的熒光標志物清除情況及物體表面、人員手的細菌情況進行評價;②空氣菌落情況和住院時間。記錄兩組干預后空氣菌落數和消毒5h的菌落總數,并比較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③依從性。通過查閱資料自制調查問卷表[7],分別從護理人員接觸患者前、進行無菌清潔操作前、接觸體液后、接觸患者后及接觸患者周圍環境后手部衛生清潔情況進行評價,分為完全依從、基本依從、不依從3個方面,完全依從:全部按照規章制度進行手部清潔;基本依從:大部分遵從規章制度進行手部清潔;不依從:不遵從規章制度進行手部清潔。依從率=完全依從率+基本依從率。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c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清除消毒效果比較干預后,觀察組儀器設備、床單位、操作臺面及治療帶的熒光劑標志物清除率均高于對照組,物體表面細菌及手部細菌合格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2.2兩組菌落情況和住院時間比較干預后,觀察組空氣菌落數及5h菌落總數均低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2.3兩組護理人員依從性比較干預后,觀察組護理人員的依從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討論

大量使用抗菌藥物并頻繁使用呼吸機等可誘發ICU患者病房感染;同時,醫療設備、床單位表面及護理人員的手等均為細菌提供繁殖的場所,易出現感染情況[8]。臨床上,通過衛生清潔劑消毒,可最大程度上清除細菌,控制醫院感染。近年來,ICU危重癥患者床旁環境消毒采用集束化管理,取得良好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儀器設備、床單位、操作臺面及治療帶的熒光劑標志物清除率均高于對照組,物體表面細菌及手部細菌合格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ICU床旁環境消毒采用集束化管理可提高物體表面的清除率,提升消毒效果。臨床研究表明,傳統清潔模式不能徹底清除污染細菌,因此,尋找科學有效的預防措施尤為必要。集束化管理是集醫療、綜合護理干預措施為一體的管理方式,通過全面的預防和護理,有針對性、有目標的形成一套完整、科學的管理策略,進而實現預防和干預的目的[9-10]。集束化管理策略通過組建質控小組,從人員進行干預,加強培訓,優化物品放置布局;同時,對物體表面清潔程度進行評估,加強各科室之間的聯系,采取無縫管理,并大范圍應用熒光標記布點,從而加強物體表明清潔程度,提高消毒質量,促使管理持續增強,提高環境質量。利用熒光標志物評價清除效果并檢測物體表面的細菌,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細菌監測合格率,降低醫院感染的發生率[11]。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空氣菌落數及5h菌落總數均低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說明ICU床旁環境消毒采用集束化管理可顯著增強效果,降低患者感染的風險,促進患者恢復,縮短住院時間。既往研究[12]表明,護理人員通過手傳播細菌所引發醫院感染約占30.00%,因此,保持手部衛生尤為重要且手部衛生屬于可控因素。預防護理人員手部衛生是醫院感染控制的重要途徑,且控制感染方式較為方便、簡單、有效,通過集束化管理可提高護理人員的預防感染的意識,養成護理人員保持手部衛生的習慣,提高洗手的依從性和正確率,有效阻斷手作為醫院感染的傳播途徑,降低感染發生風險。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護理人員依從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ICU床旁環境消毒采用集束化管理可提高護理人員的依從性。集束化管理不僅能加強護理人員的培訓,增進各科室的聯系,還能優化環境消毒程度,加強消毒效果,明顯改善病房環境,減少環境中致病菌和多重耐藥菌的定植,降低醫院感染的發生率,為患者的康復創造良好的環境,促進患者恢復,縮短住院時間,減輕患者家庭的經濟負擔[13]。綜上所述,通過對ICU危重癥患者床旁環境消毒措施流程的制定,進行集束化管理,有助于提高護理人員的自覺性與依從性,提升消毒效果,降低多重耐藥發生率,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張煜偉,王宏鑫,吳丹,等.神經重癥監護病房院內感染情況分析[J].中國醫藥,2018,13(10):1576-1578.

[2]陳志偉,賴英,鄧宇聰.集束化干預措施對某醫院綜合重癥監護室多重耐藥菌防控效果的研究[J].華西醫學,2019,34(3):267-271.

[3]李娜,劉麗君,馮艷萍,等.新生兒重癥監護室VAP危險因素及防控措施效果評價[J].現代預防醫學,2018,45(11):2090-2093.

[4]趙會杰,王力紅,張京利,等.重癥監護病房導尿管相關性泌尿系統感染集束化干預策略的效果研究[J].中國護理管理,2018,18(7):92-96.

[5]梁娜,潘成梅,蔣維娜.集束化干預預防ICU病人呼吸道多重耐藥菌感染/定植的臨床研究[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8,43(5):680-682.

作者:周軍麗 徐萍 單位: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外科IC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