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汽集團自主品牌管理創新

時間:2022-12-08 08:27:59

導語:廣汽集團自主品牌管理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廣汽集團自主品牌管理創新

一、打造廣汽生產方式——以精益生產為核心的管理思想

精細生產是指通過細化管理,以最少的資源生產出市場需要的高品質、多品種的產品,以使企業達到最佳的經營業績的一種綜合管理技術。它產生的背景是市場已從企業為主導轉化為以消費者為主導,當整個市場趨于飽和之后,企業的發展必然要由外延型的發展方向轉向內涵式的發展道路,企業間競爭的重點必然要由對外擴張轉向內部潛力的挖掘。精細化管理重在向內部管理要效益,就是要盡力使企業中的有限的資源發揮出最大的效益。廣汽乘用車秉承著‘豪華車的享受、經濟車的價格’這一理念,在融合廣本的“小投資、滾動發展,精密生產”與廣豐的“高投入、世界標準工廠、質量控制模式”的基礎之上,結合自身新企業特點,融匯世界先進技術設備、筑起世界級工廠,通過精益生產模式管,形成了廣汽特有的生產方式,并創造出屬于乘用車廠的精細生產管理戰略--GPS。如果說GPS生產方式是一種領先于其他企業的先進生產方式,那未免有些言過其實,但是作為自主品牌企業在人、財、物等資源都相對比較缺乏的情況下,能做到與國內一流合資企業水平相當的生產管理水平,體現了廣汽打造高品質自主品牌的決心。GPS生產方式的核心在于通過柔性生產方式有效提高生產效率,通過零庫存管理有效控制成本,通過全面質量管理保證高端品質。

二、人才發展戰略是高品質戰略的保障

人才是一個企業最重要也最稀缺的戰略資源和核心能力,人才發展戰略管理是企業發展戰略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綜合實力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數量和質量的競爭,是人才成長和發揮作用機制的競爭。競爭是企業成敗的核心所在,現代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往往是由企業所擁有的人才決定的,因而,一個企業集團人才工作創新機制如何,能不能吸引和凝聚集團各分公司及社會上的人才特別是高素質的人才,能否合理配置、管理、開發和利用好人才,將關系到企業集團生存發展。廣汽乘用車公司成立至今,現有員工近9000余人,平均年齡27歲,是一個工廠新、員工新、產品新的“三新”企業。公司員工結構分為來自廣本、廣豐的合資企業團隊、社會招聘人員和,院校招聘人員,新的工廠、新的隊伍,平均年齡24歲。正是廣汽乘用車獨特的人才培養方式,使這年輕的一批人鑄就了傳祺的輝煌。廣汽自主品牌人才發展戰略的核心是以強烈的使命感凝聚人,以多樣化培養方式提升人,以合理的考核晉升體系激勵人。

三、供應鏈管理戰略是高品質戰略的基礎

供應鏈管理就是針對供應鏈上各節點企業的合作所進行的管理,是供應鏈中各節點企業為了提高供應鏈的整體競爭力而進行的彼此協調和相互努力。通過將供應鏈上分散在各地的、處于不同價值增值環節的、具有特定優勢的獨立企業聯合起來,以協同機制為前提,以協同技術為支撐,以信息共享為基礎,從系統的全局觀出發,促進供應鏈企業內部和外部協調發展,在提高供應鏈整體競爭力的同時,實現供應鏈節點企業效益的最大化目標,開創“多贏”的局面。廣汽傳祺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其精心打造的全球高品質供應鏈體系,在充分分析主流供應鏈管理模式和營銷模式的基礎上,廣汽乘用車公司通過整合國際國內優勢供應商和開發機構,融合主流供應鏈管理模式特點,構建以廣汽研究院為中心的廣汽全球研發網,建立歐美系占40%、中資占40%、日韓系占20%的高品質供應鏈,創新性地提出了“適度競爭”的管理模式,“選擇時,適度競爭,選一備二;選定后,共同發展、合作共贏、同等優先、淘汰落后”,打造了國內先進的供應鏈管理體系。該體系集合了歐美、日韓以及中國國內眾多優秀供應商,這些供應商與廣汽傳祺一起努力實現共同發展,實現共贏。廣汽自主品牌供應鏈管理的核心是以高標準嚴選供應商,與供應商建立戰略發展關系,有力幫扶扶植供應商。

四、結語

廣汽自主品牌的成功源于成功的戰略定位,源于一開始就把高品質作為戰略管理的核心目標,集廣汽合資合作的成功經驗,創立廣汽傳祺新發展模式,通過自主研發戰略,精細化管理戰略,人才發展戰略,供應鏈管理戰略等分戰略與總戰略的有機結合,為傳祺的高品質提供了有力支撐,有效推進了自主品牌戰略目標的實施,也探索出了適合廣汽自主品牌發展的生長型管理創新之路。作為一個年輕的自主品牌,廣汽自主品牌進入角色之快、成長之迅速,創造了自主品牌領域的一個奇跡,也為未來我國汽車自主品牌的發展提供了很有借鑒意義的成功之路。

作者:李新宇 單位: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張靜:《傳祺勝出之后》,《汽車觀察》,2016.07.

[2]伊軍令:《2017,廣汽的“傳奇”能否延續?》,《汽車縱橫》,2017.02.

[3]于杰:《廣汽生產方式下的品牌建設》,《汽車縱橫》,2016.10.

[4]吳松:《沒有自主品牌,中國汽車業就沒有明天》,《中國經濟周刊》,2012.44

.[5]劉宇鑫:《跨國公司為自主品牌打工》,《中國外資》,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