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學生藝術團管理創新研究
時間:2022-06-26 03:13:22
導語:高校學生藝術團管理創新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學生藝術團作為推動藝術教育的主渠道,越來越受到當代高校的重視。在此背景下,東華大學藝術教育中心積極探索“藝術+”高校學生藝術團建設方案。本文就學生藝術團未來發展方向展開深入探討,以期尋找文化體制改革完善下的學生藝術團創新探索之路,提高大學生藝術素養,實現藝術教育價值最大化。
關鍵詞:高校學生藝術團;藝術教育;“藝術+”
1高校學生藝術團藝術教育發展的政策支持
藝術是滿足人類生存需求的精神工具,為人們帶來美的體驗。發展高校藝術教育,對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有重要意義。國家出臺了系列關于教育改革的方針和意見,為我國藝術教育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持。2016年,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美育教育是素質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是實現人全面發展從被動性向主動性轉變的自我完善的重要策略。發展美育教育是實現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的內在精神力量。建設高校學生藝術團,施行美育傳播藝術,傳承優質藝術文化,有助于推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學生藝術素養,為大學生提供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施展美的舞臺,為高校建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做出貢獻。
2東華大學學生藝術團發展綜述
為全面貫徹和落實國家教育方針和政策,東華大學學生藝術團自2004年重組至今,歷經三個階段的遞進式發展,闡釋了當代高校學生藝術團在文化體制改革完善下的創新探索之路。2.1第一階段:與思政教育高度結合,藝術團雛形初現。(2004-2008年)2004年,東華大學藝術教育中心正式成立。隨之東華大學學生藝術團重新組建,團員由各院系非藝術專業的200多名在校本科學生組成,設立合唱隊、舞蹈隊、古箏隊、民族打擊樂隊、戲劇表演隊、鍵盤隊、禮儀隊、國標舞隊、舞臺人物造型隊、民樂室內樂隊等,由藝教中心聘請校內外優秀教師指導。2005年,藝教中心結合思政教育創作并舉辦,由師生獻演的大型晚會《走,到黃河去!》,切實展現了當代大學生青春奮發、不懈進取的風采,榮獲2007年教育部校園文化優秀成果獎。2.2第二階段:搭起學生與藝術間橋梁,創立“藝術與我”。品牌(2008-2014年)2008年東華大學藝術教育中心創立“藝術與我”品牌,成功創作了多臺富有精神文化內涵和較高藝術水準的主題晚會。這一品牌,通過鼓樂、合唱、舞蹈、鋼琴、民樂、戲劇等多種藝術表現手法,推出一批形式多樣、內容鮮活、展現當代大學生風貌的藝術作品,成為東華大學獨具校園文化特色的標志性晚會品牌。2.3第三階段:積極探索推陳出新,藝術團實現爆發式蛻變。(2015年至今)2015年起,東華大學藝術教育中心規整藝術團隊,以小型化多樣化、多模式多渠道的管理教學及藝術實踐活動推動藝術團快速健康發展。藝教中心全面優化課程體系和師資,整合組建合唱團、西樂團、民樂團、戲劇團、舞蹈團五大團隊,推動藝術教育廣度和深度建設。將藝術團的綜合性晚會拓展為連續性、多形式的校園文化活動,如主題活動、專場演出、藝術快閃、民樂音畫等多種傳播模式,推動校園藝術人文氛圍建設。大膽采用跨院系、跨學科、跨專業的合作模式,驅動藝術形式多元化發展。2015年,藝教中心教師首次聯合服裝學院教師創立“琴箏雅裳文化傳習基地”,成為校園文化品牌項目。2017年,東華大學民樂團作為國家漢辦派出的巡演團,赴肯尼亞多所大學巡回演出,獲得高校師生和在肯華人華僑代表的一致贊賞。2018年,東華大學合唱團在學校及校友基金會資助下,赴匈牙利參加第十二屆康特姆斯國際合唱音樂節,憑借出色表現榮獲金獎。東華大學藝術團充分借鑒優秀高校學生藝術團發展經驗,結合自身學科優勢,成功打造成為學校對外展示的平臺,提高了學生藝術素養,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擴大學校影響力和知名度,成為校園建設、人才培養、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
3東華大學師生對藝術團發展建議的調研綜述
隨著信息技術、傳播途徑的不斷革新,高校藝術教育和藝術團建設面臨諸多挑戰。針對如何改進藝術團管理,發揮藝術教育最大價值,課題組以東華大學為研究范圍,就藝術團發展愿景、存在問題等,以訪談、問卷的形式對藝術團成員、非藝術團成員及部分老師共300人展開調研。近三分之一的大學生具備較高藝術認知水平,能從藝術活動中獲知藝術內在價值。學生的藝術素養逐步提高,期望獲得深度藝術知識,提升個人藝術審美品格。參與調研的教師一致認為,東華大學從政策及經費上大力支持藝術團,為學生更好地接受藝術教育、營造良好的藝術氛圍提供重要保障。對于校園藝術教育和藝術團活動是引領學生而非迎合學生,需注重藝術作品的思想性、深刻性,提高學生對藝術作品的深層思考能力及藝術審美品味。
4“藝術+”,即“1+3”型高校學生藝術團建設方案
課題組針對調研結果,結合各高校學生藝術團發展經驗,提出“1+3”型高校學生藝術團建設方案,即在“藝術+”理念指導下夯實“三大課堂”藝術教育工作,優化藝術團管理。“藝術+”代表一種新的美育形態,即將藝術教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到大學生美育、德育、智育之中,充分發揮藝術教育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在藝術教育中提高學生藝術素養及全面素質。“三大課堂”旨在通過互相獨立又緊密聯系的聯動教學模式,形成“點上活躍、面上繁榮、層上深入”的藝術教育方式。本課題組分課堂提出以下藝術團管理創新對策:4.1第一課堂——藝術教育課程。4.1.1優化藝術團課程設置。依托學校相關學科和教育資源優勢,將第一課堂藝術理論與第二課堂藝術實踐結合,減少教學資源浪費。以東華大學藝教中心所設課程為例,第一課堂課程設計理念涵蓋藝術理論教育、技能教育、鑒賞教育。在技能教育訓練課程基礎上,優化課程內容,開設指向性課程。如“聲樂訓練”“基本樂理”等課程,為提高藝術團成員藝術素養提供良好的教學資源。4.1.2開發高校美育課程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大力推進傳播便捷快速、受眾范圍更廣的數字教育建設。依據《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相繼完成“藝術微課程”“中國民族音樂賞析”東華大學易班在線課程錄制,為第三課堂藝術陣地建設提供大量網絡素材。4.1.3藝術團日常訓練納入第一課堂教學將藝術團訓練納入第一課堂教學體系。嚴格規范藝術團訓練、教學、考核,給予優秀團員學分獎勵,有效利用學科教學體系,緩解藝術團訓練與學生主業學習的時間沖突。4.2第二課堂——藝術實踐活動。4.2.1藝術實踐深入課堂。藝術團學生是受教育者、踐行者、傳承者,以藝術團成員為核心,將第二課堂以“以身說法”的形式融入第一課堂中,提高學生對藝術的感知力。4.2.2完善藝術團隊伍的梯隊化建設在管理建設中,建議學校開啟以藝術團為龍頭、以藝術團成員為骨干的藝術類社團渠道,吸納優秀隊員加入藝術團,“以點帶面”地普及藝術教育工作模式,規避人員斷層風險。學校可增設直研生、直博生、保研生等保送名額,推動學生參與藝術團實踐。4.2.3建立個性化藝術團品牌積極建設藝術團文化品牌,提高藝術團向心力、合聚力,推動藝術活動向目標性、主題性、專業性發展。以藝教中心創立的“藝術與我”品牌為例,該品牌為藝術團樹立了鮮明標識,增強團隊凝聚力,擴大了藝術團的活動影響力和知名度。4.3第三課堂———藝術陣地建設。4.3.1建立藝術教育公共展播室。建立涵蓋民族藝術之花、行為藝術奇妙夜等方面的藝術教育公共展播室,與第一、二課堂互為聯動,讓學生從視覺、聽覺、觸覺多方位感知藝術魅力,獲取藝術知識,加深對各類優秀藝術文化的理解。通過數字媒體定期舉辦公益藝術教學、公益藝術沙龍等活動,為學生提供藝術親體驗的場所。4.3.2打造藝術文化網絡資源共享平臺。依托先進的網絡傳播分享技術,整合優質教育資源和藝術文化成果,打造涵蓋在線藝術欣賞、在線藝術課程、在線校園藝術雜志、藝術成果展示中心等模塊的高校藝術文化網絡共享中心。通過有效整合校內外資源,規避藝術成果浪費,為廣大學生提供開放式學習渠道,也為三大課堂聯動教育奠定重要基礎。“藝術+”型建設方案改變了以前三大課堂相對獨立的局面,深度挖掘藝術教育價值,從廣度上普及了藝術教育的價值,將藝術教育推向廣大師生。同時讓藝術團成為整個藝術教育中的聯動紐帶,融入學校整個藝術教學過程中,最大限度地發揮藝術團的教育價值及教育功能。
5結語
高校學生藝術團向內是“思政教育”的有力手段,是培育高校藝術人才的搖籃;向外成為一張展現當代中國大學生整體風貌、帶有強烈標識性的明信片。“藝術+”方案是為建立全方位的藝術教育模式而進行的一次探索,在藝術領域的專家學者、老師及藝術團成員的共同努力下,在實踐中探索,在成長中提高,在提高中推動藝術人才的培養,推動藝術教育事業、美育教育事業取得更大的成就,為國家民族復興點燃星火。
參考文獻
[1]王勇杰,何漢武,等.通識理念下高校學生藝術團建設的文化責任[J].高教探索,2012(4).
[2]王建.突破公共藝術教育發展的瓶頸———基于認識、設計與體制的角度[J].中國大學教學,2015(2).
[3]孫立軍.高校學生藝術團建設與管理的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6(1).
作者:張曉冬 周紀來 鄭慶華 單位:東華大學
- 上一篇:互聯網+中小企業管理創新研究
- 下一篇:校企合作與基地建設管理創新探討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