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管理體制論文

時間:2022-04-20 03:18:16

導語:高等教育管理體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等教育管理體制論文

一、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中存在的不足

1.行政干預性。因為我國政治形勢的獨特發展情況,行政命令、行政干預曾一度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而隨著經濟的日益發展,改革進程的不斷加快,在高等教育領域諸多不合理的矛盾也就越發尖銳,其中最為突出的,便是政府的行政管理不再適應高等教育發展的步伐,其管理思想上的陳舊落后,及體制方面的僵硬、缺少柔性變通,都成為現代高等教育前進過程中的障礙,而固有的管理層級觀念,又要求高校應以政府有關部門所制定的具體行事準則來做事,因此,這其中就不免出現形式主義、官僚作風。“高校圍著政府轉,教育圍著領導轉”,這類現象的產生,絕非偶然,因為重要的事項,都需由政府來審批,才能進行具體的實施,所以教育人員在日常工作中,很容易與行政權力發生交集,尤其是一些重大科研項目的申請。作為一位工作在教育一線的學者,在教書之余,如果還需經常考慮如何與行政人員搞好關系及處理好繁雜的人情世故,那他在教學過程中就難免不會分心,因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這里用一些,那里分一點,也就沒剩下什么了,況且人際關系的處理并非易事,因此,我們可以想見,這位學者會一定因這些瑣事而影響其治學的成就,而后者,才恰恰是我們這個時代最緊缺的東西,以至于當代社會,能稱之為大師的學者,已寥寥可數。

2.辦學自主性。由于政府仍舊是高校的實際領導者,所以眾多高校目前也多是照章辦事,按令辦學,缺少自己的東西與思想,缺乏辦學的自主性。這就令我想到了北大,北京大學的治學與管理之所以令人稱道,并不是因為其成立之久,而在于其辦學之初的獨立與個性,自主辦學也并不是現在才有的理念,在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時,就已經初現雛形,并得以在其繼任者身上傳承發揚。當時的北大對于教育局的態度是:所撥經費,留下;所發文書,退回。完全以一幫學者的思想、學者的態度來治理學校,讓教育不被權利所裹脅,百家思想皆可爭鳴于三尺講堂。其辦學的理念更傾向于“做教育之教育,而不是行政之教育”。從曾經的北大著眼,回看當今我國的高等教育,已全無當年的凌氣,國家辦學且由國家領導,呼吁高校自主辦學的聲音雖是此起彼伏,但這一理念卻一直都沒能真正有效地貫徹執行,其核心控制力依然集中在教育管理部門手中。但近幾年,我們也看到高校在自主辦學的道路上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比如說自主招生考試、對有特殊才能的學生予以考試時的特別照顧,以及一批優秀的私立院校的創辦等,都為高校自主辦學提供了積極的借鑒,成為其能最終走上自主發展道路的踏腳石。

3.教育管理工作人員的素質。無論是治學還是管理,其主體和核心都是人,因此,教育的實施者與管理者都應當被予以足夠的重視,而就目前的實際情況而言,這兩類人在承擔高校給予他們的角色時,“水準”的發揮都不是很理想。

二、關于我國高等教育管理中出現問題的對策

通過對上述問題的研究,可以讓讀者對我國高等教育存在的弊病有一個更明確的認識和理解,而更深入地了解為的是更妥善地解決,這其中,有些屬于歷史遺留,有些又具有時代特色,這就要求教育改革的設計者在制定相關改良方案時,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應全面考量每一類問題的特性及其產生的時代背景,抓住主要矛盾,針對性地采取措施,才能合理有效地解決問題,進而促進高等教育以更加科學健康的狀態發展下去。

1.引入人性化的管理模式。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以能否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教育管理成功與否的衡量指標,才是最合理的。而傳統高校管理模式相較于這一點就顯得過于僵化,用教條式的程序規則壓制學生的創新能力,其中一些極不人性化的處理方式,甚至會使學生產生敵視情緒,厭惡老師、厭惡學校,不利于學生良好心性的培養。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學生作為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人,就更不可能不犯錯誤,而一些高校,對于犯錯誤的學生不給予任何解釋的機會,一些小的錯誤也毫無回旋的余地,由此而受到留級、留校觀察甚至勸退處分的學子多不勝數。而這也已經背離了教育的初衷。所以,柔性化的管理模式應當引入高等教育,讓高校以更為靈活也更人性化的方式,來培養國家未來的人才。教育應給予學生的是肯定、包容及個性的釋放。一次豁達的原諒,有時會比取消學位證書更能讓學生體會到教育的可貴與偉大。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立的個性,或溫順、或桀驁,而教育本就應該給予二者差異化的引導,對于桀驁者,給予更大的寬容,一味地懲罰,很多時候都顯得蒼白無力。也許就是因為那一次不經意的或是簡單的原諒,就挽救了一個處在生活邊緣孩子的人生。

2.弱化行政干預。政府介入教育一直都是各國極力避免的現象,而我國因為一些歷史原因,使得這類現象從那段計劃體制時期遺留到了現在,即使在當今社會,行政權力干涉教育的情況也時有發生,而若要提升高等教育的質量,促進高等教育的發展,就必須實現教育從行政強權下的“解套”,使學術真正成為獨立的部門,而不是政府教育職能機構的附屬組織。引入“治理”的概念,政府行政權力應當以領路人的角色重新為自己定位,在教育這座大廈的建設過程中,行政權力應是設計圖紙的起草者,是高層次理念的提出者和方向性、前瞻性戰略的設計師,而這時,高校則以工程施工者的身份,進行具體的大樓建設。教育與行政權力應建立一種相互合作、共贏的關系,建立健全雙向的溝通交流機制,而不是傳統的類似行政審批程序的單方向的命令與執行機制,雙方從教育發展的實際出發,結合每所高校具體情況特點,協商一致,本著互利共贏的原則,制定出真正符合現代高等教育發展規律、真正對學生負責的策略,從而切實促進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的發展。

3.強化高校自主辦學的能力。秉承著北大教育先驅蔡元培先生的理念,一代教育人共同的目標,就是能夠實現我國高等教育管理上的真正獨立,真正做到教育人自主辦學,政府權力下放,行政部門更多地去為教育的發展鋪路,讓政府的作用更多地發揮在努力解決教育工作者在辦學過程中遇到的難題方面,而不是干涉其能力才華的施展。同時,作為辦學主體的高校,要加強對自身的定位,明確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辦一所有特色的大學。

4.鼓勵教職人員參與管理決策。一所高校中,最了解教學情況及學生狀態的,并不是每天坐在辦公室里在公文上簽字的領導,而是實際工作在教育一線的講師和教授,因此,在管理的過程中,加入這些人的觀點和看法就顯得十分重要,也可以使決策制定得更加合理,由于對教育工作的了解及豐富的實務工作經驗,老師往往可以提出很好的建議,以改進教學活動中存在的漏洞,就像工作在汽車生產流水線上的工人,當老板要求其提出一些對汽車生產方面的改進建議時,他們往往語出驚人,使那款汽車的生產效率提高很多。至于講師參與管理的形式,可以是每周的例會,可以是定期交一份教育管理改革的建議書,或者是經常性地與管理人員交流溝通,向其說明一些自己對教育管理工作的看法,總之,加入教師的建議這一元素,對于管理決策方面的制定,百益無害。一國的發展,在科技,科技的發展,在教育。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在發展的過程中雖然遇到了種種困難,但仍然有著很多有益的嘗試,只要高校能夠在管理體制改革進程中頂住壓力,充分調動社會的各種資源,創新體制機制,注重決策的合理性,積極采納教職工的優秀建議,筆者相信,高等教育管理方面的改革一定會收效顯著。高等教育水準的提升,將培養更多的高端人才,為社會的發展注入強大活力,實現社會總效益的全面提高。

作者:吳鵬飛單位:南京郵電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