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因管理制度的道德考量

時間:2022-04-15 03:29:03

導語:無因管理制度的道德考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無因管理制度的道德考量

一、國內外無因管理制度相關規定的對比研究

(一)國內外無因管理制度相關法條的形式對比

《德國民法典》第677條至第687條對無因管理制度有相對詳細的規定,其中,第677條就管理人的義務規定如下,“為他人處理事務而未受該他人委托的人,或為他人處理事務而對于該他人無權以受委托以外的方式為之處理事務的人,必須斟酌本人真實或可推知的意思,像本人的利益所要求的那樣,管理該事務”[1]。同時第678條就違背本人意思的事務管理、第681條就管理人的附帶義務、第687條對非真正的事務管理進行了相關規定,其余法條就不再一一舉例,由此可見,《德國民法典》對無因管理制度作了比較詳實的規定。我國臺灣地區的民法發展較早于內地,關于無因管理的相關規定也較內地完整嚴密,2010年5月26日修訂的臺灣現行“民法”第172條至第178條,就無因管理制度進行了規定,其中,第172條就無因管理之要件做如下規定,“未受委托,并無義務,而為他人管理事務者,其管理應依本人明示或可得推知之意思,以有利于之方法為之。”第173條就管理人應盡之義務,第178條就無因管理經承認之效果等相關制度規定皆做了詳細規定。

(二)關于無因管理制度中的道德展望

自我國改革開放,逐步消除前蘇聯對我國民法制度嚴重沖擊影響以來,我國更多的是繼受德國和我國臺灣地區的相關民法制度,所以,有必要就此二者關于無因管理制度的研究探知一二,以對我國無因管理制度的構建產生借鑒和引領作用。此種對比更進一步說明目前我國無因管理制度從理論構建上來講不那么完善,與此同時,關于無因管理制度的相關實務案件卻少之又少,筆者查閱了北京市各個基層法院以及高院和最高院的近年裁判文書及案例匯總,關于無因管理的糾紛案件少之又少,即使出現也大多是夾雜于其他類型案件中以小塊形式存在。針對這種現象,王澤鑒先生的觀點比較中肯,實務上關于無因管理的案例尚不多見,其主要原因系管理他人事務多出于助人的善行,屬于好的撒馬利亞人,就管理所生費用的償還或損害賠償,當事人多會自行處理,非有必要,不會訴諸法律[2]。王澤鑒先生的觀點很明確的指出了無因管理制度中的道德成分,也從側面印證了緣何司法實務中此類型案例如此稀少,這背后的原因恐怕不只是法律制度的問題,往深層次考慮,道德又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對無因管理制度產生如此這般那般的影響。法律與道德這對命題似乎如影隨形,彼此相互交織相互影響,而無因管理制度中的道德成分在筆者看來,起到相當大的作用,為了更好地體現出無因管理制度中的道德作用,有必要就法律與道德此消彼長之爭的前世今生簡述一番。

二、由無因管理制度引發的道德和法律關系的思考

(一)中國古代與歐美國家的道德和法律觀

關于法律和道德的關系,古今中外的學術探討可謂是精彩紛呈。就我國而言,不同于歐美法學家著重探討法律與道德本體問題意義上的聯系,我國的先哲們似乎在潛意識里早已默認法律與道德之間必然存在某種斬不斷理還亂的關系,這種界限的劃分他們看來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在這種緊密聯系前提下所進行的種種現實思考。“德主刑輔”“明德慎罰”等一系列的傳統法制理念交織在道德與法律之間,這種不言自明的潛意識的觀念早已對國人思維方式產生根深蒂固的影響。而這種傳統必定對于道德與法律的思辨進程產生影響甚至阻礙,中國的法制進程都會夾雜著道德的評判,這種評判也許是一種法制進步的羈絆,也許是法律制度人性化的應然的倫理體現。所以,法律和道德本體問題的研究,還需要參閱歐美著名的自然法哲學派和分析實證主義法哲學派之爭。首先是自然法哲學派,自然法哲學經歷了由古典自然法哲學到自然法哲學的發展歷程,古典自然法哲學認為自然法是先于國家和法律而存在,所謂自然法,來源于大自然,法律都是在這種自然法的引領下制定的,以此為標準構建的法律對惡者施以懲罰,對善者施以保護。簡單概括之,古典自然法學派的主要觀點就是:自然法與人類同時產生并由上帝直接支配,其效力高于任何其他法,它在地球上的所有國家、任何時候,都具有普遍的約束力,所有人類認為是有效的法律規則都是從這個原始法中直接或間接的吸取其力量和全部權威的[3]。以郎•富勒為代表的新自然法哲學派拋棄了古典自然法哲學派中的關于虛幻自然的一些不切實際的主張,直接切中道德予以論述,更深入的論述了道德之與法律的無處不在。郎•富勒針對道德法律的關系,引出了內在道德和外在道德的概念,所謂法律的內在道德是指有關法律的解釋適用與具體執行的方式問題,即一種特殊的,擴大意義上的微觀的程序問題。所謂外在道德,是指法律必須符合社會的道德追求和理想,也就是法律的所追求的外在的宏觀的實體目標。正是此種概念的引入,使得自然法哲學的道德觀點更加凸顯。然而,自然法哲學派這種特別重視并追求法的本源和價值,從價值層面出發論證了法律的道德價值基礎和基本目的的方式。使得這個學說具有明顯的缺陷,他們將法律和道德的一致性不恰當的延及立法、司法等各個環節和規范、秩序等各個層面,從而必然導致法的獨立品格的丟失和至上權威的損害[4]。分析實證主義哲學經歷了從實證主義哲學再細化的演進過程。十九世紀上半葉的歐美國家自然科學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自然科學領域那種嚴謹務實的科學態度對社會科學的沖擊,產生了反對思辨先驗的實證主義哲學。到十九世紀下半葉,實證主義哲學開始慢慢往社會科學的各個分支滲透,在這種背景下,受實證主義哲學影響的法律科學體系漸漸演變為法律實證主義哲學也即是分析實證主義法哲學。分析法學派奠基人約翰•奧斯丁主張把實在法區別于倫理與社會政策,就實在法的產生而言,簡言以蔽之,實在法經歷了兩個過程,一個是道德化的過程,另一個是合法化的過程,道德化是對原初的利益關系進行道德調整形成應有的權利和義務,或叫“應該的法”,合法化則是在此基礎上做的再一次調整,從而形成法定的權利和義務。由于國家權力的介入,道德化與合法化之間必然產生矛盾,實質上就是立法者制定的法律與“應該的法”之間必然產生的差別[5]。約翰•奧斯丁認為法學家應該關注實然意義上的法律而非這些法律的善與惡,與法理學截然對立的倫理科學所包含的立法科學應該更多關注應然法意義上的法律。而更為激進純粹的分析實證主義者凱爾森直接強調把道德從法律概念中剔除出去,而國家和法律是同一的,國家只不過是強制規范的總和。很明顯,分析實證主義法哲學派重視從規范和秩序的層面出發,論證法律的實際效力。他們在相對法律規范的設定上和法的實施中盡力排除不穩定的、相對模糊的道德的過度影響,促使法律和道德相分離來維護法律的獨立、尊嚴和效力,來維護法律秩序的穩定。但是惡法亦法的說法,不免會成為統治者專制的工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6]。

(二)適用于無因管理制度中的道德與法律關系

托馬休斯曾經指出,法律調整人們的外部關系,而道德支配人們的內心生活和動機,此觀點很容易被反駁。法律并非只關注人們的外在行為,道德也并非只注重人們的內心世界,比如刑法在考量一個罪犯的罪行輕重的時候,往往會審視該受審判者的內心傾向、精神狀況。比如罪犯是故意還是過失的實施犯罪行為,主觀上是希望被害人死亡或者重傷,所以法律行為并非不關注人的內心世界,而只關注法律行為本身。無論自然法哲學派、分析實證主義哲學派還是托馬休斯的道德法律哲學觀都過于絕對片面,無因管理制度本身的構建并非純粹道德或法律的單一產物,而是二者以什么方式什么程度相結合的統一體的產物。博登海默關于道德法律的觀點論述還是比較中肯的。道德原則起初對人們的行為產生積極或消極的作用,隨著道德原則的增強繼而轉化為法律規則,以此加入國家的意志并對違反者施以懲罰。比如早期的道德原則禁止殺人、強奸、搶劫等暴力行為。隨著這種道德原則的加強上升為刑法等法律的規定。但是,僅僅有法律的規定及制裁,往往達不到一種社會和諧的狀態。也可以說法律并非是社會正常健康運行的充分必要條件。比如一個人口密集并且人們相互熟知的鄉里,人們不進行偷盜等違法犯罪活動可能并非基于法律的規制,可能是因為親情道德倫理促使人們和睦相處。在國際法中,與其說是對制裁的恐懼,不如說是國家利益或對世界輿論的考慮,導致了國家對條約和習慣規則的服從[7]。就是在這種演進過程中,道德中的一些基本原則不可避免的進入法律體系并融入其中。而在法律體系之外的道德原則與法律體系及法律體系中的道德原則之間并非隔了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在時代變遷中,人們的價值觀念也在發生著變化,其中的道德原則也在潛移默化中進行著改變,比如同性戀行為就是由被道德所譴責到被法律所允許的一種漸進過程。然而,道德與法律之間并非沒有節點的升華轉化,管見以為,道德和法律之間的節點主要是通過義務予以實現。而義務又是行為人是否成就無因管理的首要考察點。法律中強調的權利和義務關系與道德中強調的義務雖然程度范圍上有所差別,但卻為二者的連接提供了橋梁。道德中的義務更多側重于人們普適的內心情感和大眾所普遍接受的內心愿景。雖然道德義務的強制力不及法律義務那樣強烈,然而道德義務的范圍遠遠大于法律義務。因為法律是抽象的,這意味著法律只從社會生活中存在的千差萬別的事物中,概括出它們的共性,舍棄它們的個性,從而使得法律不可能涵蓋各種事物的多方面的特性,某些特定而非普通的應有權利就得不到確認;法律是穩定的,它不可能朝令夕改,也不可能對隨時展而新生的應有權利作出迅速即時的反映;法律具有國家強制力,這使得它只能強制基本層次的應有權利,而把更廣闊的空間留給道德和習慣,如此等等,法律存在的本身就意味著有一個廣闊的法外權利的空間[5]。所以,道德與法律之間通過義務而發生緊密關聯。

三、無因管理制度中道德的“積極引導”與“消極規制”作用

綜上關于道德與法律的關系所論,道德與法律的關系之于無因管理制度是基于一定的法哲學為依托的。在確定了這種哲學觀點以及明確了道德法律關系的節點之后,具體到無因管理制度本身,道德如何發揮著自身的獨特作用呢?筆者就道德對于無因管理制度的影響從兩個方面予以闡釋。第一,道德的積極引導作用。真正促使管理人行事管理行為的并非是法律制度所設計的賦予適法管理人以相對于本人的債權請求權。畢竟此種權利的享有建立在管理人多方注意義務的基礎之上,管理人的管理行為稍有差池就有可能負擔侵權損害等賠償責任。權衡權利與此對應之謹慎注意義務不難發現,絕大多數正常之人不會基于法律的如是規定而冒險求得一債權請求權。正如匈牙利法學家朱利葉斯•穆爾認為的那樣,“道德唯一的權威是以人們對它們的認識為基礎的,即它們指明了行事的正當方式。使道德規范得以實現的并不是外部物理性強制與威脅,而是人們對道德規范所固有的正當性的內在信仰。”[8]社會中的每一個體的行為并非全部由法律予以規定,個體內心的道德傾向也會使其做出行為選擇,同一需要無因管理之事務,不同個體會有不同的選擇,這本身就能說明指導社會個體實施管理行為并成為管理人的主要是自我內心道德的引導作用。這種道德的積極引導正如開啟無因管理大門的一把鑰匙。正如無因管理構成要件規定的那樣,管理人不被本人約定義務和法律強制規定的義務所約束,但是管理人卻產生了為管理人管理事務的意思并把此種意思轉化為管理行為予以實施,這種不受民法意義上約束的意思的產生正如筆者前文所論述的那樣,這正是道德之力的作用使然。第二,道德的消極規制作用。受到道德積極引導作用的管理人開始著手實施管理行為,然而,這種管理行為的實施本身并不能肆意妄為不加考量。從法律的角度來考量,法律為了規制不適當不適法的管理行為,針對不適當不適法行為下的無因管理效果予以否定。但是,法律的這種強制規定是否可以真正意義上實現阻撓管理人實施不適法的管理行為呢,如若管理人權衡不適法帶給自己的不利益與不適法帶給自己的利益之后發現后者更優時,此時法律的否定考量是否能夠起到阻止管理人的不適法行為呢?所以,管理人一旦著手實施管理行為,其管理行為能否真正按照本人明示的意思或者管理人運用常人思維能夠推斷出的本人所希冀的意思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管理人內心的真意,也就是內心道德的作用,一個善良并且注重外界輿論的管理人在實施管理行為的時候不會不盡到正常范圍內注意義務的,也不會不去考慮本人的意思的。申言之,在管理人著手實施管理行為的時候,其內心的道德會對他的管理行為產生一定的抑制和鞭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點較法律的不適法規定本身更具規制作用。當然,如果管理人不顧及內心的善良道德而實施不適法的管理行為對本人和管理人本身造成法律上的不利益,這個時候法律的作用便體現出來了。綜合二者,筆者可以以一形象例子說明之,管理人猶如一“足球選手”,無因管理的不適法的法律規定猶如“足球場”的邊界及球場上的各種犯規禁忌。道德則有較多含義,道德猶如“愛好”一般積極引導促使管理人這一“足球選手”步入球場。比賽之時,道德猶如“選手”的“職業道德”促使并鞭策其好好比賽而不妄為、并促使其對場地以及其他“選手”的適當注意義務,如若該“選手”出界或違反比賽禁忌,則會導致犯規,此時猶如管理行為之不適法。所以,一個法律可以是符合技術標準的具有完美形式的體系,也可以是符合功利標準的具有效率的運行過程,但它要成為一個完善的法律,在它的最上端還有一個道德的標準,這一標準提示著某種批判的尺度。

作者:郭如愿 單位:首都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德國民法典(第四版)[M].陳衛佐,譯注.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273.

[2]王澤鑒.債法原理(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48.

[3]楊長泉.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問題———以對自然法學派與分析法學派的論戰的解讀為視角[J].凱里學院學報,2008(2).

[4]王聞賢.法律與道德的距離—兼論民法與道德的界限[J].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4).

[5]曹剛.論法律的道德理念[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4).

[6]王聞賢.法律與道德的距離—兼論民法與道德的界限[J].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4).

[7]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鄧正來,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