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管理制度改革分析及研究

時間:2022-05-08 10:26:05

導語:體育管理制度改革分析及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體育管理制度改革分析及研究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制度的改變和發展,以及世界體育界格局的改變,體育管理體制作為體育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新的時代,也將面臨著與時俱進的要求。本文利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問法,對我國體育管理制度改革現狀進行分析研究

關鍵詞:體育管理制度;舉國體制;體制改革

1我國體育管理體制的現狀

我國體育制度實行的是“舉國體制”,是指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由政府主導、調控和集中全國人民的、有利于競技體育發展的人、財、物資源,為實現奧運爭光計劃服務的管理模式。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我國體育管理制度中的一些要求和做法已經不能再跟上時代的要求和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市場經濟的大環境需要各行各業按其自己的規律發展,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客觀要求和政府行使行政權力進行宏觀調控,已經與主要是政府在起決定作用的體育管理制度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并且也暴露了后者的弊端。因此,我們應該果斷的對現有的不適應時展的舊體制進行改良或改革,參照已經成功的體育管理制度,或者在我國的特殊國情下進行創新嘗試,目的在于需找一條能促進我國體育發展,并適應當前市場經濟的要求的道路。

2我國當前體育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體育制度面臨的問題不斷暴露,尤其在奧運會后:政府強加干涉的體育體制和市場經濟要求的自由發展的矛盾;人們對體育鍛煉追求的增加與國家公共體育設施有限的矛盾;在提倡人權的時代,高水平競技運動員退役后安置情況;體育行業成才標準高,對未成才的運動員缺少關注等等矛盾。

2.1“強政府、弱社會”的管理體制仍舊保持著主導地位

“強政府、弱社會”是我國舉國體制在另一個層面上的解釋,政府過多的介入體育管理事業,雖然保持了體育事業發展的效率和穩定,但是也打擊了該行業發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并對社會上一部分的投資人造成影響,使得該行業過于依賴政府的投資,一旦失去投資很可能面臨著解散的下場。這種現象看似體育行業還在發展,但這是一種畸形的發展,這將使得體育行業或者團體失去自我創造、生存的意識,成為社會的負擔。根據國外成功的體育制度事例表明,體育依賴于社會是可以生存的。政府管理為主的體制會降低體育的服務質量,使社會形象變差,最終因滿足不了觀眾對體育水平的追求而被淘汰。

2.2體育并不受社會機構的青睞

由于經濟上和政治上對政府的依賴性,限制了體育行業或團體自主權利。我國目前經濟實力并不強,體育團體的社會基礎就更加薄弱了,政府部門對體育社團能否承擔起應盡的責任持懷疑態度,并不肯輕易下放權利。另一方面,由于舉國體制大環境下,體育團體奪得成績是多體現在政府機構利益上的,此外行業也要求公益性等,因此社會機構積極性一直不高。競技體育國家辦的形式必須從一元走向多元,去充分的發揮舉國體制優勢。

2.3行業管理制度不健全、法制化程度低

在我國現存的體育領域里,以《憲法》、《體育法》等相關法律為基礎,加上各行業領域的管理制度、條例和規范,共同組成了現有的體育法規。但現有體育法規多屬行政法范疇內,監管力度和處罰力度有限,而且對民事、刑事法規中相關法律條例的利用程度也有限,可以說在當前競技體育領域中,可供其運行和依靠的法制規程比較少。美國頒布于1978年的《業余體育法》,有效調節了在社會機構辦體育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對美國的競技體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積極影響。相比較下來,我國由于缺乏與該領域相適的法律,政府部門又無法有效的通過法律手段實現對競技體育的宏觀管理,所以目前看來該領域發展還是比較緩慢,而這將極大的限制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和進步。在法制化的大環境建立之前,體育領域的很多運行操作就難以稱得上是依法辦事。

2.4功利思想十分嚴重

舉國體制在我國幾十年屹立不倒,很大程度是因為它是能帶來競技成績的保證。由于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領導人和廣大群眾都急切甩掉“東亞病夫”的招牌,希望有成績能證明給別人看,因此當舉國體制的實行保證了我國體育中的競技體育部分在大型比賽,例如奧運會、各個項目的世界錦標賽中取得驕人的成績,瞬間便成為國人的精神支柱。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價值觀的變化,還有北京奧運會后我國金牌全世界第一等客觀事實的發生,人們正變得越來越理性。相比較金牌數量,可能更關注公眾的體育鍛煉需求能否得到國家的支持,但中國的特殊國情使得“錦標主義”被偷換了概念,廣大群眾的體育要求則一再被忽視。

2.5人民群眾所享有的體育權益并不平等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策鼓勵“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然后由先富帶動后富”。這一政策迅速發揮作用,使一些沿海或者交通方便的城市地方先發展起來,當地的人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但是這個過程整體畢竟還是緩慢的,中國的農民人口還是最多的,資源配置的不平衡,政策的偏袒和經費的傾斜造成了公民全面發展的機會不平等。機會平等是指所有的人都享有同樣的機會參與社會經濟活動,改善自己的生活狀態,促進社會和諧發展。而獲得公共資源和公共服務是保障機會平等的關鍵。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在經濟社會生活中,公民所被賦予的生存權、發展權、社會生活中的各種權利都應該是平等的,但是由于城鄉差異、地區差異等客觀存在,人們所享受到的實際權益并不平等,體育權益正是其中表現的很明顯的一部分。

3建設中國特色的體育管理體制

目前來看,想要逾越體育體制的現有障礙,解決體育領域內的矛盾和沖突,必須進行體育管理制度的改革,建設具有現代中國特色,符合當下社會發展與群眾要求的體育管理體制。

3.1漸進式體育改革

我國目前采用的漸進式的體育體制改革,它的特點是:在舊體制(存量)暫時不變的情況下,在增量部分首先實行新體制,然后隨著新體制部分在總量中所占比重不斷加大,逐步改造舊體制部分,最終完成向新體制的全面過渡。漸進式的改革重點是“管辦分離”,維持體育行政部門的基本現狀,在其管理機制上做適當調整,將扮有監管角色的體育總局與擁有舉辦職能的各個項目管理中心分開,革除效率低下、監管不力、回應力低等弊端,實現自身的獨立發展。

3.2激進式體育改革

北京奧運會落幕后,體育體制改革的問題暴露的愈加明顯:改革主動權仍然握在體育行政主管部門手上。在我國,非政府的體育組織機構能力和影響力有限,綜合實力并不能對整個體育體制的改革造成影響。因此體育行政部門仍會追求其自身利益最大化,大眾只能將體育體制的改革寄希望于體育行政部門自身覺悟的提高和對形勢的判斷。因此,激進式的改革方式仍然不會出現,我國仍將以漸進式的體育改革為主。當前國際體育環境下,我國的體育管理體制的改革是爭取將中國體育與世界其他強國體育盡快接軌,在這個過程中,我國的體育事業也將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中國的體育體制改革過程必將是一個長期的復雜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也一定會充斥著各個利益集團的沖突和妥協,斗爭和磨合,具有階段性和不可逆轉性。

4結論

經過對我國目前體育體制現狀和社會環境的分析,可以得知,建設和諧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體育管理體制是我國體育管理體制改革的最終趨勢。這便提醒我們,國家的體育管理體制應該要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一致,符合社會全面發展的要求,達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通過國家和社會雙方共同管理體育事業,促進體育事業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最終建立起符合國情,促進發展的體育管理體制。

作者:張磊 單位:運城學院體育系

參考文獻:

[1]韓冰.2008年奧運會后中國體育管理體制改革的戰略選擇[J].科學成人教育學刊,2006,(4).

[2]湯起宇.社會體育管理的基本原理與實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1,(8).

[3]李健伍.淺析中國體育的管理體制與產業運作[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5,(3).

[4]譚皖寧.舉國體制下職業運動員文化素質資本獲得的困境與出路[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1,(6).

[5]重提舉國體制———全國體育局長會議采訪札記[N].人民日報.2001.2.7.

[6]金育強,劉穎,于曉光.我國體育管理體制改革的現狀分析[J].中國科技論文在線.

[7]孫漢超,秦椿林.《體育管理學》[M].人民體育出版社.1999,170.

[8]張守順.體育全球化不對等對我國體育事業的影響及后奧運時代體育改革的路徑選擇[J].四川大學.2007.

[9]周振華.《體制變革與經濟增長中國經驗與范式分析》[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85.

[10]張兆青.北京后奧運時代我國體育改革路徑選擇.[J].湖北體育科技.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