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管理創新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23 03:08:00
導語:企業管理創新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經濟環境下中小企業的機遇與風險
(一)經濟全球化帶給中小企業巨大的壓力和引力
經濟全球化拓展中小企業成長空間。經濟全球化是一個客觀的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經濟全球化拓寬了中小企業國際化成長路徑。一是生產要素市場和產品市場開放范圍和深度在擴大,世界統一的大市場和區域市場正在形成,為中小企業國際化發展帶來機遇。二是WTO規則和協議以及國際慣例,改善了中小企業發展的國際制度環境,貿易壁壘和跨國投資障礙逐步拆除,關稅逐步降低、國際貿易發展迅速,自由化程度提高,有利于中小企業在全球市場上組合資源和開展營銷。三是跨國公司的全球戰略又為中小企業提供發展機遇。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日益加深,國際分工進一步深化,跨國公司自身將產業鏈的不同環節分別布局在不同的國家,把越來越多國家的某些生產經濟環節納入該跨國公司的全球生產與服務網絡之中。美國波音公司生產的波音客機,所需零件來自國外1500家大公司和1.5萬家中小企業。
經濟全球化增大中小企業的威脅和風險。由于進口商品和跨國公司的競爭,中小企業生存和發展空間被壓縮了,給國內中小企業帶來很大的競爭壓力和風險。發達國家企業憑借其技術、品牌、管理和資本等優勢大舉進軍我國市場,這意味著企業贏利和成長空間壓縮。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發達國家利用技術優勢逐步加高市場進入的技術門檻,如綠色壁壘、繁瑣的不透明的合格檢驗程序、苛刻的技術標準、知識產權保護、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條款削弱我國價格優勢,阻止我國企業出口。我國企業面臨“入世”帶來的人力資本國際流動的挑戰,特別是跨國公司的人才爭奪戰和國外優質人力資本大量進入對國內企業的劣質低質人力資本的巨大壓力。
(二)知識經濟帶給中小企業的壓力和推力
當前技術環境對管理創新的影響可以用高新技術、知識經濟、信息經濟和網絡經濟等概念來描述。知識經濟、高新技術、以微電子技術、信息技術和現代通訊技術相接合為特征的信息技術革命,加上經濟全球化使企業的社會環境變得空前復雜多變。
以高新技術為特點的技術環境給中小企業帶來的機遇和風險。一方面,高新技術為決策、新產品開發、市場開拓、組織設計、流程再造、戰略管理、制度創新和企業文化等提供了技術支持,使得組織內部的操作與整個組織的運行機制發生急劇的改變;面對信息化、網絡化把管理創新推向軟件化管理決策、虛擬化經營策略和扁平化組織結構;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有機結合,實現了信息流、商務流、物流、資金流、價值流之間的高速協調,使物流、信息流的成本迅速降低,給中小企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成長機遇。另一方面,新技術不斷出現;產品生命周期和技術周期縮短、新技術增加了替代品威脅,日新月異的新技術應用增加中小企業技術研究的風險,加速中小企業技術老化和老產品死亡。
知識經濟給中小企業管理巨大挑戰。知識經濟時代,管理創新是密集型知識的共享、更新和應用。知識經濟社會里,知識和人力資本在經濟增長和企業發展中的作用已經超過了資本和土地,使得生產函數及其報酬遞減規律改寫——知識成為生產函數的獨立要素,于知識和信息變動成本幾乎為零出現報酬遞增。知識流和信息流和無形資產使企業邊界虛化,與傳統的物流和勞動流等有形要素決定企業邊界清晰形成鮮明對照。使得管理對象的重心發生重大轉移。由于人力資本在企業中的作用超過資本,加之專用人力資本的稀缺性,員工除了獲得薪金以外,還有人力資本產權要求。
(三)網絡經濟給中小企業發展帶來更多機遇
網絡經濟和電子商務為中小企業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空間。隨著國內網絡技術的日趨成熟和應用,以及網絡軟件和產品服務推廣,中小企業市場空間拓展了,市場信息收集、處理和變得簡便、快捷、準確,大大縮小了與大企業競爭的劣勢地位。因特網改善了企業和客戶的關系,使企業和客戶直接交流、相互了解,銷售信息更加準確,生產定制。管理決策的數字化和編程化使常規決策更加快捷科學。電子商務與網絡化制造結合,供應鏈管理、客戶關系管理、產品生命周期管理共同構成了制造的增值鏈。海爾、奧柯瑪等5家大型企業集團組成的366個成員單位中,80%是中小企業。
中小企業管理創新的路徑
創新是“企業家對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約瑟夫.熊彼特,1932)。“管理創新是指創造一種新的更有效的資源優化整合范式”(芮明杰,1996)。
(一)管理理念創新:樹立科學發展觀
樹立競合觀。市場經濟本質是一種競爭經濟,競爭則是在市場規則下對資源和市場的相互爭奪,是能力的較量。但把市場競爭夸大為你死我活的競爭是錯誤的。合作作為競爭的手段,成為合作競爭。競爭與合作的統一在于合作是為了培育競爭優勢、提高競爭實力,從合作中獲得更多的利益。按競爭對手與合作伙伴統一體的新觀念來調整競爭企業之間的關系,在宏觀上還有助于減少重復建設,優化資源配置,調動各個方面的積極性。中小企業主動納入競爭與合作的企業網絡之中是中小企業發展新模式。
確立學習觀。組織學習能力和員工的學習能力是決定中小企業競爭力和環境適應能力的決定因素。企業學習,不僅是知識學習,從自身管理中學,更要從環境中學習、總結、還要從其它企業的成敗中學習,從競爭對手那里學。組建學習型組織、營造學習氛圍、學習型文化、創新文化,是管理創新的基本路徑。
(二)管理內容創新:核心能力管理
核心能力管理。企業核心競爭力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顯示出來的競爭優勢,擅長發明獨特技術、開發獨特產品、使用獨特營銷手段和拓展新市場需求。面對全球競爭,絕大多數中小企業發展的致命弱點是缺乏核心競爭力。核心能力管理包括核心競爭力的識別、規劃、培育、應用和維護等五個環節。識別就是判斷企業自身的優勢、劣勢、能力和資源,確定企業要培育的核心競爭力及其支持要素。規劃是在識別的基礎上,企業必須要有個富有前瞻性的核心競爭力發展計劃,保證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常盛不衰。培育新的核心競爭力需要長期艱苦細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應用就是要使核心競爭力能在企業的多個領域中發揮作用。為保護和維系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領先地位,企業要定期和不定期對核心
競爭力評估,確定其發展方向。知識管理。在知識經濟社會,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首先是知識創新能力。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提出企業核心競爭力是組織中的積累性學識,特別是如何協調不同的生產技能和有機結合多種技術流派的學識或知識。中小企業只有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不斷增加知識總量,實現企業持續快速成長目標。知識管理就是通過對知識的“獲取——處理——傳遞——應用”這一完整過程進行引導和約束,促進知識的生產和流動,使知識在企業中實現增值,從而達到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直接目標,并最終造就企業市場競爭的持續優勢。
危機管理。首先要有一個積極的危機和風險防范態度,要變被動管理為主動管理。其次,在不影響企業贏利能力的前提下,力爭減少避險費用,從單純風險投保轉化為有選擇性的投保;要從單純的承擔風險轉變為有計劃有組織地分類控制風險。再次,建立健全高效靈敏的信息系統和危機風險監控系統,健全預警機制。最后要采取以全程風險管理為中心的綜合防范方法,努力化解風險。
(三)組織創新:提高組織適應力
建立學習型組織。企業唯一持久的競爭優勢是具備比競爭對手更快學習的能力。知識經濟要求中小企業更加重視知識的積累和更新。知識管理要與“學習組織”結合,營造一個不斷學習的氛圍,將員工學習的行為制度化,通過經驗規范和價值觀的傳遞,通過知識交流、共享和集體參與,以在職學習、聯機培訓、遠程教育和企業知識網絡等方式,提高員工的技能素質。還向個人提供借以發現、挖掘和優化已創造的共同知識的工具,在“干中學”的模式中提高員工的技能。
健全網絡組織。很多著名企業通過網絡組織獲得持續快速成長。國際商業巨頭采購和制造商定制,企業的聯合和合作、許多的聯合在網上完成。中小企業還可以通過戰略聯盟、網絡戰略、大企業業務外包。面對互聯網帶來發展的機遇與挑戰,成長型中小企業開展一系列管理創新,如電子商務、網絡定制,使企業快速融入全球網絡之中。
虛擬組織。網絡經濟給眾多中小企業提供了發展機遇。很多具有核心能力的中小企業通過網絡招標、談判,把自己沒有優勢和低價值的業務外包給其他在這個業務有具有競爭優勢的小專精專業化中小企業,實現優勢互補,提高自己的競爭力和贏利能力。將這部分業務外包,實際上就是將這個業務單位或組織虛擬化。不僅如此,很多中小企業建立網上商店、網上訂貨等自己電子商務網站或委托專業電子商務網站從事網上營銷訂貨活動,實際上將購銷組織虛擬化。此外,網上招聘也是人力資源部門的虛擬化。很多中小企業通過虛擬組織成功應對網絡經濟和信息經濟的挑戰,使自己專心于自己核心能力,形成了獨特的競爭優勢。
(四)管理方式創新:以電子商務和物流為中心
沿著全球價值鏈,通過敏捷制造(AM)、精益生產(LM)、制造資源規劃(MRP-)、企業資源規劃(ERP)、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IMS)、計算機輔助技術CAD、CAM等現代管理技術,使物流供應鏈與電子商務有機融合,使中小企業能夠充分利用全球化所給的開拓市場機遇,在全球范圍內組織資源,實現專業分工,發揮特定價值環節上的價值創造能力。
參考文獻:
1.AndrewCampbell&KathleenSommersLuchs,CoreCompetency_basedStrategy,InternationalThomsonBusinessPress,1997
2.查爾斯.M.薩維奇.第五代管理[M].謝強華等譯.珠海出版社,1998
內容摘要:經濟全球化、知識經濟和網絡經濟環境下中小企業面臨更多的機遇與風險。中小企業要提高核心能力、環境適應力和持續快速成長能力,迫切需要管理創新。
關鍵詞:中小企業持續成長管理創新
- 上一篇:企業全面創新管理論文
- 下一篇:銀行信貸部個人先進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