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創業教育融合工商管理研究

時間:2022-01-17 11:24:18

導語:創新創業教育融合工商管理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創新創業教育融合工商管理研究

摘要:初創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決定了創業成敗。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起步較晚,高校絕大多教師數沒有從事過相關企業的經營管理工作,特別是初創企業。高校設置的課程目標導向不夠明確,學生學習針對性較弱。該文主要研究如何在高等教育課程中融合初創企業生存與發展所需要的工商管理一系列課程,提高學生學習的針對性和目的性,提高初創企業的成活率。

關鍵詞:創新創業;初創企業;工商管理;融合

國家教育管理部門推出一系列鼓勵、扶植大學生創業的政策,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在校期間嘗試創業或選擇創業這一特殊就業形式。[1]創新創業教育是我國當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然而由于機制問題,高校的創新創業往往距離實際市場應用很遠,企業和社會資源介入高校往往又障礙重重。創新創業教育就是要打通高校與企業與社會資源之間的屏障,疏通教育知識向商業應用的路徑,整合高校、企業、社會資源,促進就業、創業,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的氛圍。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中最為核心的就是課程體系,課程體系作為體現學校教育理念、展現教學成果的中心樞紐。創新創業教育的核心是人。創業本身就是一項風險巨大的事業,成功率不高,加之高校學生沒有工作經驗、社會經驗、管理經驗,更加容易導致創業失敗。目前我國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中對于學生多以灌輸、概念性引導為主,實際體系設計課程融合不足。高校設置的創新創業課程多為簡單的創業指導課程,其中涉及的工商管理類的課程目的或者課程成果多數為撰寫創業計劃書。往往是為了創業計劃書讓學生去模仿與復制,學生不知曉創業中企業法人的申請、創辦、企業內組織架構的設立、商業模式的設計、營銷推廣、財務核算等這些基本企業職能是融合在初創企業這個實體內的,彼此關聯彼此依賴,并有著時間的先后順序。所以學生的學習效果只能從一個方面或者片面地看待創業計劃書,對于企業的整體性、系統性的思考比較少。另外企業的創立發展是以一個時間軸為指引,通過各種職能互相作用來推動企業發展,初創企業前期、中期、后期需要的企業管理知識也不同。前期多數要開拓市場需要經濟法、營銷專業知識,中期管理財務管理專業知識和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知識需要跟上,后期主要是企業管理和運營管理專業知識。

1以初創企業成立和發展為目標融合工商管理多學科課程體系的意義與原則

基于此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的構建從理念上體現了“以生為本”的教育哲學[2],聚焦于學生的能力提高和結果導向。與傳統的課程設置相比,更加體現了結果導向,以初創企業的結果導向,真正樹立學生的中心地位,培養學生主動作為的意識與能力。先讓學生熟悉企業和商業模式,再通過相關課程進一步由淺入深了解企業運營,再結合實踐與比賽讓學生真正激發創業內在動力,從而實現創新創業課程成果轉化。以初創企業生存和發展的課程體系融合要把握以下幾個原則:(1)以初創企業生存與發展為中心,而不是以課程為中心。要以企業生存發展需要的知識與能力為目標來設置人才培養方案,學生在目標的驅動下掌握核心的知識,了解創業知識、熟悉企業創辦流程、基本途徑、方法,能夠解決創新創業中遇到的問題,具備解決企業負責經營問題的能力。(2)對教育教學進行反向設計而不是教師主導課程。要以企業存活為起點,反向設計課程,從而設立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提高課程體系與市場的鍥合度,而不是教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要先讓學生了解企業,再去有針對性地去學習如何創立企業、發展企業。(3)聚焦企業和市場的目標結果而不是面面俱到。一切教育教學活動和課程體系緊緊圍繞目標進行設計,在評價的基礎上進行改進,課程難度隨著核心目標和學生學習效果進行梯度的遞進,讓學生成為企業生存與發展的主人,增強信心強化結果。

2以初創企業成立和發展為目標融合工商管理課程的基本構架和體系

以初創企業生存發展為目標緊緊圍繞企業運營與創立發展為指導思想。創新創業教育的反向思維要將企業的生存與發展確定為學習成果,再來設計課程體系,這種體系會以企業商業模式為基礎,再來構建支撐體系,讓學生先明白什么是企業什么是商業模式。根據學生專業背景的不同再來進行教學策略的實施,例如理工科專業的學生多進行技術商業化案例教學或者前沿技術商業化探索來引導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思考;經管專業學生要進行情景化教學和實踐教學。最后對于學習效果進行評價。評價方式可以多樣化,核心還是要以創辦初創企業的數量和質量以及以初創企業資格參加國家互聯網+比賽獲得社會投資為最終目標。基于以上的方法分析結合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改革與實踐,探索構建與創新創業能力相適應與專業教育相融合的課程體系,將簡單的創新創業課程融入工商管理多學科內容。(1)創業精神。創業精神是學生創新創業的內在核心動力,讓學生自我有意識的理解和明白“什么是創業”“為什么要創業”“為什么我們要學習創業”這三個關鍵問題,才能讓學生明白。《創業學》《創業教育概論》等課程就是這樣的基礎理論課程。這些課程可以跟通識教育基礎課(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相結合,培養創新創業和跨專業學科意識,用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相結合的方式,改變高中時期被動接受知識的觀念,增強自身的主動性,使其能夠從國家發展和自身未來職業生涯規劃認識到創新創業能力的重要性。[3]我國高等教育從原來的精英教育發展成為現在的普及教育,隨著畢業生每年的畢業人數逐年增加,大學生就業壓力在不斷提高,通過這樣的基礎理論學習,讓學生知道,他們不再是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大學生,他們的未來要面臨嚴峻的就業競爭。[4]學生沒有接觸過社會,不了解社會就業壓力,在學習和生活上得過且過,要讓學生明白他們未來需要面對的現實,只有主動去接受現實才能讓自己有動力去面對未來的生活。第二課堂就是舉辦創新創業講座,聘請社會上創業的青年企業家和優秀的創業校友,為學生現身說法,讓學生認識到創業過程的價值和意義,激發學生的創業激情,樹立未來職業生涯的目標。這些年輕企業家跟學生有更多共鳴,可以起到校外導師的作用。(2)創業知識。創業知識是以初創企業成立和發展為目標融合工商管理多學科課程體系的核心內容。也是學科基礎創新課。一般在第三學期和第四學期開設,這是擴展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和夯實創新創業的學科基礎相關知識的關鍵時期。課程要以企業運營原理和商業模式作為課程的重點,讓學生知道和了解企業運營原理和商業運行規律。《企業運營管理》《企業經營管理與實踐》《認識實習》等課程的融入讓學生了解企業,熟悉企業,知道商業如何運行。工科專業的學生可以將這類課程融入到創新創業教育中。經管專業學生需要加強對企業的認識,可以通過實習,深入了解企業運營實務。在認識企業運營的基礎上,加入基本的《經濟法》,讓學生知道如何設立和開辦企業的法律流程,了解在初創企業的時候有哪些法律風險;加入《市場營銷學》,讓學生熟悉營銷的基本含義,具體如何去做市場調研、消費者行為研究、市場預測等內容。運用案例教學,將成功的案例與失敗的案例由授課教師或者校外企業家舉辦講座,讓學生參與進來,分享學習感悟,進一步深入了解企業的創立與發展。授課教師可以引導和鼓勵有一定創業意識的學生結合本專業學科基礎理論和實踐,去參加校內外創新創業大賽,充分體會和體驗創新創業的過程,增強創辦初創企業的能力。(3)創業能力。第五學期與第六學期是大學高校的核心專業課程和實踐課程的集中教育時期,這個時候講創業教育和專業教育相結合,開設《財務管理》《企業運營管理實務》《績效管理》等課程融入到校企合作、虛擬仿真實驗平臺等實踐課程中,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利用校友會和企業實習實訓基地,將有創業需求和實踐能力強的學生,提供多的企業實踐和商業實踐的機會,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創立和發展企業的方法與路徑。(4)創業品質。開設與專業核心課程相匹配的有助于提升學生項目開發與設計訓練的專業選修課程,從學科專業、科學實踐與創新創業的深度融合入手,開設交叉學科,以擴展大學生創新創業精神、思維和視野為主。如《行業發展趨勢與機遇》《科學發展前沿講座》等,專業選修創新課一般選擇在第六學期教學。(5)創業實踐。開設集中實踐創新課帶領學生進行創業實踐。這類課程不拘泥于課堂和講座,還包括創新創業大賽、課題申報、專利申請以及初創企業創辦等多種類型,這是對學生前期學習的綜合實踐檢驗。充分借用校企合作平臺和實習實訓基地參與創業實踐全過程。引導和鼓勵大學生從第五學期開始進行創新創業課題探索,由學生自主選擇指導教師,由指導教師帶領參加大賽、技術研發、項目開發、初創企業創辦等。鼓勵學生到校內科創中心和孵化園區參與微型企業創辦,企業管理和運營。

3大力推進多元支持的延伸課程建設

(1)強化校企合作中的創新創業能力。校企合作、產學結合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需要強調校企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合作共贏、深度融合,使教學實踐與市場結合起來,能夠創造更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高校可以利用社會資源打通企業、高校、社會三者的初創企業創立和發展路徑。在學生的實習和實訓中,獲得一些實際工作經驗并結合自身專業發現創業機會。(2)在校園中營造創新創業的氛圍。利用校園內各種宣傳陣地對于創業進行正面的引導,宣傳體現創業精神、創業意識及創業能力的校風、校訓和典型的人物及事件,削弱那種認為穩定的工作比充滿風險的創業更可取的傳統文化的影響,努力在校園里形成“推崇創新、尊重創業、支持冒險、寬容失敗”的精神文化環境,讓創業文化植根于大學文化中。[5](3)開設網絡創新創業課程。利用網絡課堂,提供優質創業課程和企業管理課程。提供網絡創業、網絡檢索、網站管理、網頁設計、網絡營銷等學習內容。最大程度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創業能力,為他們的發展提供更大的空間。

4結語

新時代背景下創新創業教育為高校提供了學生培養的新路徑,促進了高校教學與實踐的融合,整合了企業、社會各種資源。初創企業的創辦和發展給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業項目的落地也是產學研結合的重要教學成果。只有繼續深入教學改革,提供政策支持,提升雙創教師隊伍素質,才能確保雙創教育開花結果。當前社會政治、經濟環境開放,無論是大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的內在需求還是外在環境,創新創業教育都是學生通往成功道路的基本方法和實現目標的根本途徑。[6]

參考文獻

[1]石羅晶,許金海,盧錦椿,等.基于企業戰略思維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J].人才資源開發,2020(13):46-47.

[2]杜洪濤,傅臣家,蘇郡,等.基于成果導向教育(OBE)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構建的初步研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20(6):126-127,199.

[3]孫文琦,蒙長玉,王文劍.應用型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課程體系研究[J].現代教育管理,2020(7):75-81.

[4]朱愛輝.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改革研究———以旅游管理專業為例[J].高教學刊,2016(8):14-15,17.

[5]蔚婧,李道江.面向創新創業教育的新型高校實驗教學模式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7,4(9):20-21,28.

[6]樊紅云,劉冬雪.“雙創”背景下高校創新創業課程體系構建研究[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7,38(8):87-89.

作者:詹義洲 劉昊 張震 周乙 李俊芳 單位:1.三峽大學科技學院 2.三峽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