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內部控制系統建構

時間:2022-07-22 11:06:49

導語:酒店內部控制系統建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酒店內部控制系統建構

COSO委員會在上世紀70年代就著手對企業內部控制問題進行了系統研究,并于2004年結合《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在財務報告方面的具體要求,出臺了最新報告《企業風險管理框架》,表明企業內部控制從重視內部控制本身轉向重視風險管理。2008年五部委(財政部、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和保監會)聯合了我國首部《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2010年4月26日,五部委聯合了《企業內部控制應用指引》、《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指引》和《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指引》,標志著以防范風險和控制舞弊為中心、以控制標準和評價標準為主體的規范體系基本建成,這體現了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日益融合,風險導向已是內部控制的發展方向。隨著我國酒店業的不斷發展,規模化、集團化式的形成,酒店經營環境日益復雜,面臨各方面的風險不斷增加,基于風險導向型內部控制體系的建立矣迫在眉睫。

一、我國酒店內部控制的管理現狀

近幾年以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市場化程度的加快,一些酒店類企業已經開始認識到酒店內部控制的重要性,也引入了內部控制機制,但是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諸多問題。

(一)沒有形成完整的酒店內部控制框架

歷年來,酒店業在星級評定的影響下,制度了星級服務標準、質檢制度及相關規定等某些基本的內部控制操作,但基于內部控制方面的文件或管理實務涉及的較少,比較重視客房、餐飲環節的程序控制;較重視客房、餐飲的服務管理和控制,卻忽視對行為的控制,內部審計監督弱化或未設內部審計部門,有待進一步改進。

(二)風險管理的意識薄弱

風險管理涉及到對風險的識別、計量、控制、防范等多個環節,加之酒店業面臨的外部環境日益復雜化(從單體走向集團化,傳統營銷挑戰等),風險管理的難度增大。大部分酒店企業還都沒建立完整的風險管理體系,風險管理的意識薄弱,能力也很欠缺。國際領先酒店集團大多采用風險度量模型和信息系統的支持。國內酒店業在這方面起步較晚,處于摸索階段。

(三)經營業績及服務水平逐年下降

酒店業經過不斷擴張后,行業競爭加劇,人工成本等酒店經營成本持續上升,招工慌,中高端酒店人才難足,員工流失率大,新招的員工培訓不足,匆忙上崗,服務不周,投訴率上升,客源下降,等等現象,最終造成利潤持續惡化。

(四)成本核算不規范

酒店業的成本核算過于簡單,食材、物耗等以領用時入成本,核算比較粗,未做到精細化計算及分析,單位成本上下浮動較大,主要酒店業物料管理系統未全面鋪開,有些已使用管理系統,但為方面核算,采用倒擠方式計算成本,未細化成本標準及損耗,以及損耗的責任問題。

二、風險導向型內部控制體系構建

(一)完善治理結構,提供組織保障

2004年的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航油期貨巨虧55億美元事件以及最近發生的中信泰富外幣合約巨虧155億港元,說明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缺陷是重要原因。風險導向型內部控制主要是從治理結構入手,整合組織架構、業務流程、資金運營、會計及審計體系。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企業章程,建立規范的公司治理結構和議事規則,明確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在決策、執行、監督等方面的職責權限,同時要建立問責機制和權力制衡機制,形成權力制衡—治理監督—管理有序的良性循環,最終實現管理效率和有效的管理控制。

(二)營造企業文化,強化內控環境建設

創下連續30多年贏利的美國西南航空公司的企業文化是“員工第一,顧客第二,只有快樂的員工才有滿意的顧客”。而國內大部分酒店以“顧客永遠是對的”、“顧客第一”、在處理客人、顧客、個人時,寧可酒店吃虧、不讓客人吃虧,寧可個人吃虧、不讓酒店吃虧等等的企業文化氛圍,易造成員工不被受尊重及員工忠誠度降低。在“員工第一”的企業文化支持下,才會擁有最有生產力的團隊,員工平均服務顧客的數量才會上升,員工的效率及忠誠度提升,酒店將逐步建立一種領導重視、全員參與、以風險為導向、以控制為手段的企業文化,內控制度在各層次才能得到有效執行。只要真正提高了員工效率,實現了有效的人力資源控制,客源和利潤自然會滾滾而來。

內控環境主要是董事會、管理層和財審人員對待會計業務及審計事項的處理態度,進而影響著財審人員的職業行為方式,從而對內控的實質效果產生影響。酒店應加強內控文化建設,著手對董事會、管理層的風險管理哲學和風險偏好、會計職業操守、會計機制的制衡機制、審計再監督等方面,營造積極向上、誠實守信、合法合規的會計環境,不斷夯實內控環境。

(三)強化風險評估與控制,實施風險管理監督

風險是指一個潛在事項的發生對目標實現產生的影響。管理層要對酒店進行風險識別,收集分析并綜合處理相關的內部及外部數據為企業提供可靠、及時的風險管理信息,酒店管理過程中存在那些風險、哪些風險應予以考慮,引起風險的主要因素是什么,這些風險所引起的后果及嚴重程度如何,風險識別的方法有哪些等。對風險識別及分析可結合國際先進經驗并運用現代計算機技手段,采用定性分析法與定量分析法,如風險事項列表、符合性及實質性測等。

管理層在識別、評估風險之后,結合風險承受度,權衡風險與收益,確定風險應對策略,包括風險規避、風險承受、風險降低、風險抑制、風險分擔及風險應對。控制活動是管理層采用相應的控制措施,將風險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內的政策及程序,如:不相容職務分離、授權審批、會計系統、財產保護、預算、運營分析、績效考核及重大風險預警機制和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機制等。

(四)不斷優化信息化系統

信息系統是指企業利用計算機和通信技術,對內部控制進行集成、轉化和提升所形成的信息化管理平臺。針對酒店業信息化系統模塊化現象,管理層應著手研究部前臺系統、餐飲收銀系統、采購、庫存及成本控制系統與后臺會計系統進行對接,利用成本控制系統動態分析各個營業點物料領用、報損、成本核算情況,為酒店業全成本核算及風險管控提供數據依據,會計信息化、集成化管理平臺建設應當加強信息系統運行與維護的管理,制定信息系統工作、信息管理制度以及各模塊子系統的具體操作規范,及時跟蹤、發現和解決系統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充分利用信息系統來收集、整理、分析、評價各種信息,并在酒店內部實時傳遞,分析內部控制缺陷產生的原因,并有針對性提出和實施改進方案,實現酒店內部控制的不斷健全和完善。

(五)內控手冊的建立

內部控制標準的產生,以文件的形式以實行可靠的經營和財務報告制度,是一項公司完善經營和財務控制制度的政策和程序,編制實施《內控手冊》的目的,是為了進一步規范酒店內部各個管理層次相關業務流程,分解和落實責任,控制酒店風險,保證財務報告真實性,確保企業資產安全高效運行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建立和健全內控手冊,是貫徹落實《公司法》、《會計法》、《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及上市公司監管規定等一系列法規的必然要求;實施內控手冊,有利于進一步促進各項管理制度的協調和完善,更加有效地體現現代管理的理念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