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生卓越績效管理論文

時間:2022-04-02 03:49:06

導語:貧困生卓越績效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貧困生卓越績效管理論文

一、卓越績效模式簡介

從實質上講,卓越績效管理模式是全面質量管理的一種實施細則,是對以往的全面質量管理實踐的標準化、條理化和具體化。傳統的管理模式可比作“漫灌”,看起來聲勢很大,但效果未必令人滿意;而卓越績效管理模式則是一種“滴灌”,每一分努力都被輸送到最需要的地方。

二、卓越績效模式視野下的貧困生認定體系存在的問題

1.卓越績效管理主體錯位

大多數人認為,貧困生認定工作是高校資助工作的重點,理應由高校來全部完成,因此,為了準確認定貧困生,各高校不得不將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到貧困生信息的采集、真偽的甄別等工作,但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往往事倍功半。在卓越績效管理中,管理目標的實現首先必須要有合格的資源,從這個角度看,大多數貧困生經濟困難產生的原因并不主要是由入學而引發的,而是因為長期的家庭經濟困難所引發的,因此貧困生認定工作的前置信息的核實不應該是高校,而是各級政府部門要提供真實、有效的貧困生信息,進而各高校再根據貧困生在校期間的各種實際表現再進行貧困生等級的認定。因此,政府部門應該是貧困生認定工作的主體。

2.缺乏嚴謹、完善的過程管理

各高校貧困生認定的過程通常如下:本人提出申請———生源地所在政府部門出具貧困證明———班集體討論———輔導員意見。在這一過程中,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首先,有些性格內向、自卑的學生,往往不愿意主動說明自己的家庭經濟情況,而有些家庭經濟不困難的學生,甚至是比較富裕的同學卻積極爭取各種資助,造成有限的資源并沒有分配給真正需要幫助的學生。其次,村委會、鄉鎮等基層部門,常常礙于人情關系而為家庭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學生也出具貧困證明,縣、市民政部門也很少派人實地審核,一般就直接加蓋公章,高校又沒有能力鑒別貧困證明的真偽,這就導致貧困證明的真實性受到很多的質疑。最后,貧困生認定過程中,輔導員和學生干部的權力過大而缺乏監督,不能有效地杜絕人為操縱資助過程,在資助過程中搞弄虛作假、徇私枉法等不公平、不公正的行為。

3.缺少科學有效、持續性的貧困生認定體系

第一,目前,高校大多以2007年教育部、財政部聯合下發的《關于認真做好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為貧困生認定工作的主要依據,這份指導意見只是對高校貧困生做了定性的描述,缺乏定量的標準,由于對貧困生的認定缺乏清晰的標準和量化指標,就造成在實際操作中認定標準多樣化,甚至同一院校不同專業之間認定標準也不盡相同。再加上貧困又具有相對性,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不平衡也會導致對貧困家庭界定不統一。第二,由于自然災害、家庭突發災難等原因,導致原來就經濟困難的家庭雪上加霜或一些富裕生瞬間致貧。但這種臨時性、突發性的災難導致的家庭經濟困難認定工作在實際操作中一般都很難有效、及時地認定并予以經濟補助。第三,重視經濟扶貧,而忽視消除心理貧困。在我國現行的貧困生資助體系中,經濟資助被放在首要的位置,但是對于貧困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承受的心理壓力和由此形成的自卑、敏感等心理卻缺乏足夠的關注和疏導。

三、建立卓越績效模式下的貧困生認定體系

1.構筑分工清晰、權責明確的貧困生認定工作領導體制

為實現卓越績效,必須構建有效的領導體系,領導層應承擔義務或任務。具體而言,就是要構筑分工清晰、權責明確的貧困生認定工作領導體系。當前,高校是貧困生認定工作的主體單位,但實際上,貧困生的認定是一個社會問題,屬于公共事務的范疇,應由政府來承擔。國家應該出臺相應的法規細則,明確政府和高校的權責關系,形成國家宏觀指導、政府微觀施行和高校具體實施的分工格局。在這樣的領導體系中,國家負責制定貧困生資助工作各項政策法規,地方政府則應該承擔起生源地貧困生認定的最重要的基礎性工作,包括協調民政、財政、高校等方面的關系,對出具假貧困證明等一切有損國家利益的違法行為予以制止并追究責任。而高校在地方政府認定的真實有效的貧困生信息的基礎上,結合學生在校期間的各種表現,迅速將貧困生從眾多學生中篩選出來,將國家的資源準確地送到最需要的大學生手中。

2.加強貧困生認定過程精細化管理,優化貧困生評定程序

卓越績效評價準則中的過程管理是卓越績效評價準則七大類目之一,涵蓋了組織的所有活動,涉及組織內部所有部門。實施和推進卓越績效管理模式,就是要不斷優化過程管理,查找不足,持續改進。第一,高校應成立專門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機構,由專門的人員定期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認定。第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機構應通過數據抽樣調查,如提取學生在食堂消費數據,計算出學生用餐次數和食堂消費金額,進而建立起學校學生平均消費數據,以服務貧困生量化考核工作。第三,建立以班委、宿舍長為主體,普通同學為補充的貧困生評議小組,制定規范的工作職責,在貧困生評議小組認定貧困生等級后,小組成員應簽字確認推薦意見。第四,簽訂貧困生誠信協議書,凡被認定為貧困生并享受各種資助的貧困生都必須簽訂貧困生誠信協議書,并可以在協議書中標明:若一經發現弄虛作假現象,在校期間所獲資助一律收回。第五,建立貧困生認定后的跟蹤調查制度,貧困生認定后,要定期不定期地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摸底調查,通過問卷調查、學生訪談、查閱校園卡消費記錄等方式了解貧困生的消費、生活、學習、心理等情況。對個別重點對象進行實地家訪,全方位了解學生家庭實際經濟狀況。

3.建立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貧困生綜合認定方法

卓越績效管理模式下績效改進是建立在對數據、信息的分析基礎上,收集和使用數據的技能是成功與失敗的分水嶺。在對貧困生認定的方法上不僅需要有關于貧困生性質、類別等概念性定性分析方法,還需要掌握大量相關貧困生信息,并對這些數據進行測量、分析和改進。因此應該制定一個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貧困生綜合認定指標體系,綜合各方面的情況來認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所謂定性就是要對是貧困生做一個性質上的認定,貧困生就是指學生本人和家庭所能籌集到的資金無法支付其在校期間的學習和生活基本費用,需要外界幫助才能完成學業。所謂定量是指對貧困大學生的困難程度做一個量化指標考核,從而理性、科學地判斷貧困大學生的困難程度。通過貧困生量化考核表,可以科學理性定量認定貧困生,根據貧困生在考核表中的得分高低,依次確定貧困生等級,得分在100分以上的,可以確定為特別貧困,得分在99~60分的可以確定為貧困,得分在60分以下的確定為一般貧困。通過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貧困生綜合認定方法,可以更加客觀、準確地將最大的資助給予最需要資助的學生,使高校貧困生認定工作更加科學化、系統化、合理化。

4.建立貧困生信用制度,加強貧困生誠信教育和感恩教育

建立高校貧困生信用制度,既要重視道德認識和誠信文化傳統的以自我為主要的“軟約束”,也要重視加強對失信行為的懲戒和監管的“硬措施”。具體而言:一要積極推動誠信立法,將貧困生的信用納入高校大學生資助體系;二要建立貧困生信用評價體系,確立科學合理的貧困生信用評價要素,運用有效的數據、不爭的事實對貧困生的誠信度進行評價,并對信用情況實行全程動態的管理;三要建立貧困生信用管理系統,適時考慮將貧困生信用系統和國家個人征信系統相聯網,形成有效的約束和懲罰機制,提高大學生的失信成本。高校還應該加強對貧困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和誠信意識的教育培養,鼓勵大學生誠信做人,尤其是要做好“偽貧困生”的誠實守信教育,提倡人人講誠信、事事按規定的良好風尚。同時還應該加強感恩教育,使貧困生懷感恩之心、行回報之舉,樹立知恩圖報的行為風范,使貧困生能感恩父母、感恩學校、感恩社會、感恩國家,這是資助工作的落腳點和最終歸宿。

四、結語

科學、有效地認定貧困生是確保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公平性的核心要求,引入卓越績效管理模式,加強對貧困生認定過程中的精細化管理,同時運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實現對貧困生的動態管理,并根據經濟、社會的發展,逐年修訂貧困生認定指標,使貧困生的認定工作更加公平、科學、有效。目前,卓越績效管理模式在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中的運用仍處在探索階段,各級貧困生資助工作者可以圍繞卓越績效管理模式的核心要求和管理規范,加大實證研究,進一步完善我國的貧困生資助體系。

作者:葉科嘉吳星旭單位:集美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