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價值論文:儒道思想的當代價值透析
時間:2022-02-16 04:13:07
導語:思想價值論文:儒道思想的當代價值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夏勁項繼光工作單位:武漢理工大學
道家文化中的生態思想
道家思想是荊楚文化中的重要代表,今日仍具有十分巨大的文化魅力。道家思想與儒家思想一樣包涵了豐富的關于“天”、“人”關系問題的重要生態思想。道家理論中所包涵的“天人合一,物我為一”等重要的生態思想與現代生態倫理學的基本觀點從根本上不謀而合,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價值??傮w來看其核心內容主要包涵了“道”的生態思想、生態倫理原則思想和生態倫理規范思想三大部分。(一)“道法自然”思想道家認為“天人和一”是建立在“道”的基礎之上的,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⑦老子認為宇宙中有“道”、“天”、“地”和“人”的四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⑦因此,“道”是最偉大的、是天地萬物的本源。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產生和存在也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因此,天地遵從自然之道,人也應該遵從自然之道。道家告誡人們應擺正自己在天地自然中的位置,天與人不相勝,也不能把自然視為可以隨意被人掠奪和攫取的對象,任何“人為”破壞自然的做法都會導致整個生命系統的和諧關系的破裂;莊子則在“道”的基礎上提出了“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生態思想,強調人們要“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⑦順應“道”的客觀規律,“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⑦“道法自然”和“物我為一”等觀念是道家生態思想的重要理論基礎,它主張人們應該把整個世界看作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自然萬物都在“道”的統攝下共存于同一的系統之中并各以自獨特的方式來體現其“道”的淵源。因此,從“道”的哲學高度出發,道家生態思想既認識到了天人不相勝的一面,又認識到了天人相融合的一面,這是道家生態思想的重要理論基礎。(二)“物我為一”思想道家認為,既然萬物存在和發展的根源都是同一的,即“道”,那么萬物從本源上就是平等的,因此“物我為一”的平等思想是道家生態思想中又一重要特色?!洱R物論》中明確指出,“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馬蹄》中“萬物群生,連屬其鄉”,“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并”的思想也都直接反映出人與自熱萬物平等的觀念,道家思想站在“道”的基礎上強調人與萬物的平等性、同一性;而且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既保持了人與自然各自的生存權利及其特性的自然而然的融合,也保護了人與自然維持各自的生存方式的“自然無為”的關系,其根本目的就是維護自然的和諧狀態?!段淖印氛f,“天地之所覆載,日月之所照明,陰陽之所煦,雨露之油潤,道德之所扶,皆同一和”,因此萬物生成、發展都取決于“和”,只有達到了天地和諧人與萬物才能各得其所。人以自然而然的方式對待自然,自然也以自然而然的方式運行,“澤難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于樊中”。道家“自然無為”思想規定人不僅不可妄加作為,而且還應該以自然而然的方式去維護生態和諧和平衡,一切凌駕于其他生命價值之上的違背自然天性的“為”都是不道德而且不合理的。因此,“自然無為”是“道法自然”的直接體現,也是道家“天人合一”、“物我為一”理論中最基本的生態原則思想,也是保證自然萬物平等和諧的重要途徑。(三)“慈儉四知”思想《老子》說:“我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日不敢為天下先”,這也就是道家基于“道”的生態思想和“自然無為”的生態原則思想而提出的“慈仁益物”、“節儉有度”、“四知”的生態倫理思想?!按热室嫖铩??!按取笔怯衫献犹岢龅闹匾纳鷳B倫理道德規范,它既是天之“道”也是自然的本性;“慈”的本質是寬容,要求人類應當效法自然之道,具有虛懷若谷、海納百川的廣闊胸懷,生長萬物使其維持特性、協助萬物使其生長繁衍、引導萬物使其完善自己。道家不僅主張愛物,而且與儒家“親親仁民愛物”的“仁”德的思想一致,主張“愛人利物之謂仁”,⑦人類的行為不僅不應當破壞他物的自然狀態,而且應當益于他物的自然存在?!按热室嫖铩斌w現了人以自然為師,順其自然增益萬物,無私心、不居功的人文情懷。“節儉有度”。“儉”是道家的另一重要的生態倫理道德規范,也是人在對待自身欲望時所應有的自律準則。《老子》道:“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⑦人類維持其生存必然要從自然界獲取所需的自然資源,但從自然界汲取生命養分的行為必須有度,超過了一定的度就會適得其反?!肮潈€有度”規范要求禁止一切極端、奢侈、過度的行為,不奢求過多的資源,把自己的欲望和行為節制在合理限度之內,有節制地開發和利用自然生態資源,積蓄能量,厚積薄發?!八闹??!八闹笔侵傅兰宜枷胫械摹爸!薄ⅰ爸汀?、“知止”和“知足”四種重要的生態思想。“知常曰明”就是要理解和把握萬物發展變化的規律;“知和曰?!眲t強調萬物存在與發展的根本規律是和諧的狀態;“知止不殆”是強調人要適合而止、適度利用生態資源;“知足不辱”則是要求人們要克制自我欲望。尤其是道家將“和”視為宇宙萬物生成的主要機理,“陰陽和靜”是“道”的本質內涵,認為宇宙萬物都是在陰陽相互對峙與和諧之中共生共存的,自然界的陰陽兩氣相互融合、和諧才使世間萬物得以產生發展。人應當效法自然,謹遵“四知”的生態倫理道德,遵從天地之“道”,遵從自然本身的和諧,達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和之至也”的最高理想境界。
(一)儒道生態思想的合理性首先,儒道生態思想堅持了“天人合一”的有機整體觀。整體性是系統論的一個基本原理,儒道生態思想中最重要的共同點也是對當代社會影響最大的就是“天人合一”的有機整體觀。儒家關于“天人合德”、“性天相通”、“天人一體”,道家關于“天地并生”、“物我為一”等思想都反映了他們從樸素的角度對于人與自然的整體關系的把握?!疤烊撕弦弧彼枷雽⒄w性作為基本點把本體論、價值論和實踐論融為一體,將人和自然兩個不同質的系統視為同一本原體。儒道生態思想反對將“天人”割裂甚至對立的觀念,無論是“天”,還是“道”,人與萬物都只有一個本源,并且都是其整體中不可分割、息息相關的組成部分;而且“天人合一”的整體觀不僅僅只是強調人與自然的整體關系,也包涵了自然萬物之間、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的整體關系,它把人與自然萬物視為密不可分的統一整體,并且將天地萬物的存在、發展和滅亡的變化過程當作是一個和諧、有序的整體系統。也正是天地萬物各自有序地運動才保證了天人有序和諧。其次,儒道生態思想強調了人與萬物和諧平等的價值觀。生態系統的和諧穩定關鍵是正確處理人與自然萬物之間的關系問題。儒家的“仁民愛物”、道家的“慈仁益物”等生態思想都強調了人類同其他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價值觀,儒道倡導把人類生態倫理的價值情懷推及到整個宇宙內的生命的價值,正確認識人在天地自然中的位置。人們應當以“仁愛”、“自然”的方式對待人與自然、人與萬物之間的關系,不能把自然視為可以隨意被人掠奪和攫取的對象,強調不平等地利用和破壞自然都會導致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破壞,儒道生態思想極力試圖勸誡世人營造和維持自然界的和諧、平等的大環境,以保護人與自然萬物之間的和諧發展。最后,儒道生態思想提出了天人協調適度發展的倫理觀。可持續發展是實現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社會發展與生態保護相互支持的客觀要求。儒家主張“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注重人要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發展自我,“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其“圣王之制”思想則更具體地規定了人們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過程中如何保護生態平衡、保持適度發展的倫理規范;道家強調“見素抱樸,少私寡欲”,提倡人們適當地克制自我欲望,適合而止、自然而然,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以至“常足”。儒道生態思想中關于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合理利用自然自然實現自我發展、保護生態系統平衡等方面天人相協調和適度發展的生態倫理道德觀念也是當今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內容。(二)儒道生態思想的局限性我們探討儒道生態思想的價值并不是說要用急功近利的態度去用傳統文化思想來解決現代社會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任何時代、任何民族創造的文化財富都要受到其特定的歷史條件的制約,儒道生態思想畢竟是一種樸素的、直觀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很多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局限性。首先,儒道生態思想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成就,但是由于歷史條件的局限,它更多地是強調在農業文明時代人類應該如何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以及實現自我發展的問題,它更適合于自然經濟下的傳統的、局部的、表層的生態環境問題,而現代社會中出現的生態問題則更為復雜、深層的,這也注定了儒道生態文化無法完全適用于今天的生態問題。其次,儒家的“仁愛”思想具有人類價值和利益的本位觀及其狹隘性,人際道德是最基本的道德,而生態道德是次要的道德,是一種有親疏差別的道德階梯結構;道家的生態思想強調“無為”、“自然”,順應“道”是人的一種本質規定和行為準則,是一種被動地適應人與自然關系的生態思想。最后,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仍具有樸素的、直觀的、甚至是猜測的特點,它的倫理思想的是主要表現一種大宇宙觀的人生哲學,而缺乏對于人的行為規范的構建;而道家的“道”思想則把自然本源高度抽象化、神秘化,有一種神秘主義色彩,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了儒道生態思想在當今社會發展中更好地發揚其積極作用。
現代科技的高速發展帶來了人類社會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也加劇了人與自然的疏遠甚至對立。在尋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過程中,儒道生態思想得到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的重視,成為人類解決當前生態危機的一種極為寶貴的思想資源。德國著名漢學家卜松山指出,“在環境危機和生態平衡受到嚴重破壞的情況下,強調儒家的‘天人合一’,或許可以避免人類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⑧美國物理學家和文化學家F•卡普拉則認為,“在偉大的諸傳統中,據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是最完善的生態智慧,它強調在自然和循環過程中,個人和社會的一切現象和潛在兩者的基本一致”。⑨儒道傳統生態思想盡管存在其固有的局限性,但是同樣也以其所內涵的豐富生態思想而具有極其重要的當代價值。(一)儒道生態思想是現代生態意識的哲學基礎儒道生態文化注重整體思維,“天人合一”思想將人置于自然之中,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統一,持續發展,把人與自然貫通于一體,看作是一個統一的有機系統?!疤烊撕弦弧彼枷氩粌H揭示了人作為自然的一部分,不能離開自然而存在,更不能凌駕于自然之上,人們只有正確地認識自然、合理地利用自然才能更好地適應自然,更重要的是它也認識到了人在認識、改造自然中的主觀能動性。中國傳統生態文化辯證地回答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是我國古代辯證思維在生態倫理問題上的深刻體現,為現代生態倫理思想的發展提供了一種合理的、思辨的思維方式,是樹立現代生態環保意識的重要哲學基礎。(二)儒道生態倫理思想對構建現代生態倫理體系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儒道生態文化包涵了豐富的“仁愛萬物”、“慈仁益物”等生態倫理思想,并且把對人的道德關懷推及整個世界,要求人類應心懷與一切生命同樂的“仁”德情懷、“慈仁”態度去關愛萬物、尊重生命,這是一種生態倫理學意義上的重大突破。儒道生態倫理思想所追求的是一種廣義的道德,將人的倫理關懷推及整個自然界,表達了對自然萬物的樸素的關愛、同情和保護情感,在倫理道德層面上實現了人道與天道的融會貫通,實現了人際道德與生態道德的和諧統一,這種生態倫理的訴求與現代的生態倫理學主張和原則非常一致,儒道生態倫理思想的道德價值取向是中國傳統生態文化的核心內容和重要體現,對于現代倫理學體系的完善和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三)儒道生態思想是構建可持續發展觀的重要思想資源現代社會追求可持續發展強調自然環境、自然資源的長期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首先是一種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儒道生態思想要求人類重新審視自然及其發展規律,重新認識自然萬物的價值;儒道提倡“取之有度,用之有節”、“節儉有度”、“知止不辱”,反對暴殄天物,在生態文化思想方面表現出一種對于物質享受的節制和對自然資源和合理利用。儒道生態思想豐富的可持續發展內涵有助于促進傳統生產方式由粗放到節約的轉變,形成綠色、環保、節能的可持續性的生態生產方式,在滿足自身生存、發展的需要的同時,又要保證其他物種的生存、發展,保護萬物生存、發展的自然資源和環境,人與自然持續發展。儒道生態思想不僅對于促進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促進生產方式的根本轉變具有重要的價值,而且也是現代社會追求可持續發展重要的生態思想資源。(四)儒道生態思想為建設兩型社會提供了寶貴的精神支柱人的文化意識具有決定和塑造人的行為的內在力量,從深層次制約和支配個體和社會活動影響。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力量,文化的價值更是體現在社會制度、戰略目標、經濟模式、技術形態等方面上的選擇和創新方面。儒道生態思想不僅為我們從深層解析生態和諧社會建設、發展的內在機理提供了極其重要的啟示,也為兩型社會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資源補充、精神支撐作用和廣闊的生態系統視野,傳承和發展儒道文化中積極的生態思想是健康發展生態社會、構建與兩型社會相適應的嶄新文化觀念體系的必然要求?,F代社會發展對于生態倫理體系的構建和完善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和極大的壓力,如何實現人類社會與生態系統和諧、可持續發展也成為了現代人類社會發展的主題。生態文化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研究,傳承和發展儒道生態思想對當代社會,尤其是兩型社會的建設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和意義。當然,儒道生態文化的價值不只是對于社會現代化建設拾遺補缺,更重要的是要批判地繼承和發揚傳統生態文化思想,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正確地吸收儒道傳統生態思想中積極的文化養分,促進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融合、互補、發展和完善;摒棄其固有的局限性,極大地發揮傳統生態思想的文化推動力作用,使儒道生態思想在推進現代生態倫理學理論的發展、促進兩型社會建設健康發展并為建構與之相適應的嶄新的觀念文化體系的方面展現其更加鮮活地生命力。
精品范文
7思想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