芻議生物學教學創新及實踐

時間:2022-01-02 10:48:03

導語:芻議生物學教學創新及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芻議生物學教學創新及實踐

一、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

1多媒體技術的應用

多媒體技術能將圖、文、聲、像有機組合,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直觀化,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情景。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充分利用圖片與影像資料的感染力,呈現豐富多彩的生物世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相關知識。對于教學圖片的篩選,一方面采用國外優秀教材中大量彩色、高清的圖片;另一方面,選擇最新的相關新聞圖片或來源于學生所熟悉環境(例如校園)的照片,制作成一套簡潔、精美的教學課件,提高課堂講授的效率和信息量。例如,在講解“外來種入侵”一節時,我們呈現了在校園內拍攝的喜旱蓮子草和福壽螺的照片,學生感到很親切,有共鳴,于是能很快融入到教學中去。對于影像資料的篩選,主要選擇英國廣播公司BBC所拍攝的一些紀錄片,例如,《生命》《人類星球》《美麗中國》《南太平洋》等。在備課時,根據課程需要對紀錄片進行選擇和剪輯,把紀錄片作為課堂教學的一部分,而并非整堂課都讓學生觀看視頻。例如,在“保護教育”一章中,經過剪輯后,所播放的公眾教育使得美國德克薩斯州的奧斯丁政府對墨西哥游離尾蝠進行保護的視頻長度不足3分鐘。

2網絡教學的應用

保護生物學課程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將課程介紹、教學大綱、教學日歷、教學材料、作業習題等教學資源上網共享。其中,教學材料版塊下又包括教學課件、文獻資料、參考書籍、優秀學生讀書報告等欄目。學生在登錄課程后,能夠查閱、下載上述資源,提交作業,并在答疑討論區,通過留言板向老師提問,同時也能夠在同學間進行討論交流,從而有效促進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將課程從課堂延伸到課外,提高了教學效果;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師更好的掌握學生學習情況、了解他們所關心的科學問題,然后對教學做出及時的調整、補充和完善,提高教學質量。

3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最早是由美國哈佛大學于1920年提出的,旨在通過案例形式的教學,培養和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的一種教學方法。在保護生物學的教學中,根據具體教學內容,通過典型案例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使學生認識某一事物的本質特征,從而達到對知識舉一反三的目的。例如,在進行“外來種入侵”一節的教學時,首先給出澳大利亞兔子入侵的經典案例:澳大利亞原本沒有兔子。1859年,一位英國人為了便于打獵,把24只兔子帶到澳大利亞。由于兔子世代周期短,加上沒有天敵,氣候宜人,遍地是可口的青草,兔子幾乎不受任何限制繁衍至六億多只。它們啃食各種牧草、灌木、樹皮,打洞啃吃樹根,導致其它野生動物面臨饑餓,許多野生植物也存在絕種的可能。澳大利亞政府曾經嘗試使用多種方法來消滅兔子,然而都沒有成功。直到1952年,通過引入粘液瘤病毒才將困擾澳大利亞人近百年的兔災控制住。該案例非常簡潔,但幾乎涵蓋了外來種入侵一節教學內容的所有知識點,即外來入侵種的基本概念、入侵途徑、入侵種生物學特征、危害及其防治方法。因此,通過教師循循善誘的引導,由學生歸納總結,能夠更好的理解教學內容。

4讀書報告法

保護生物學是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發展迅速。為了讓學生更好的了解學科前沿動態,拓寬知識面,尤其針對那些畢業后準備繼續深造的學生,培養他們外文專業文獻閱讀能力、文獻綜合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將研究生教育中“讀書報告”的教學方式引入保護生物學課程的本科教學中,并將其作為平時成績的重要參考之一。學生可以閱讀教師提供的文獻,也可以根據自身學習興趣,查閱文獻并撰寫讀書報告。將選擇相同或類似文獻的學生分成一個小組,鼓勵他們利用課余時間討論、一起學習。在學生提交讀書報告后,教師從中選出10%相對優秀的,利用2學時讓學生或學習小組做課堂交流。讀書報告法從選題開始就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自身的進步,有助于增強他們的學習自信心。

二、評價體系

考核一個學生對一門課程的掌握情況僅僅靠一張試卷是無法完全體現的。不少學生依靠考前死記硬背,往往也能獲得高分,但是并沒有真正掌握和理解相關理論知識。因此,在教學中,將平時成績納入教學考核體系。平時成績包括課堂表現(出勤及參與課堂討論情況)、平時作業、網絡教學平臺交流、讀書報告四個方面,共占總評成績的40%。這樣做的目的是加強對學生平時學習情況的考核,希望學生注重對知識的點滴積累,使總評成績能夠更客觀的反映學生的綜合學習情況。在期末考試的形式上,也做了一些新的嘗試。近三年,從原有試卷考試的形式轉變為科研小論文、讀書報告、制作多媒體課件(需附詳細文字說明)等多種形式,以期訓練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寫作能力。在考查內容方面,命題也給予學生更大的選擇空間。改革后的評價體系得到了學生的一致肯定。不少學生表示,寫論文或制作多媒體課件所付出的時間和精力比以往為了應付考試“背書”付出的更多。經過這一環節的訓練,自己對課程相關理論理解得更加透徹,印象更加深刻,對學科發展動態也增進了了解。

三、實踐效果

近幾年,我校學生積極參與了多項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的公眾教育活動,例如,中國-歐盟生物多樣性人才培訓班、“中英2011低碳生活行動”等。學生們充分利用其專業優勢,為重慶高校、中小學生講解動植物分類及生物多樣性知識、深入居民社區開展低碳生活的宣傳及調研活動等,從而實現了保護生物學課程教育從課堂走向社會,實現了教學效果的最大化。在科研活動方面,學生們也表現出較高的熱情,分別以入侵植物的生理特征、昆蟲和植物多樣性調查為研究主題,參加了第十二屆、第十三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并成功申報2012年重慶市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此外,不少學生還積極參與到教師的科研課題中去,他們利用寒暑假跟隨教師到野外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通過這些活動,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作者:劉艷單位:重慶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