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時代會計監督轉型與優化思路
時間:2022-10-07 10:39:43
導語:數字經濟時代會計監督轉型與優化思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數字經濟背景下,會計工作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會計監督也需要同步轉型。文章在梳理會計監督起源和發展狀態的基礎上,分析了當前會計監督面臨的事后監督為主、信息系統不完善、監督主體配合度低等問題;基于數字經濟時代的發展趨勢和發展要求,提出了會計監督轉型的3種思路,為會計監督轉型實踐提供參考。
關鍵詞:會計監督;數字經濟;轉型
當前數字經濟飛速發展,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會計工作基于對各類新技術的運用已逐漸向智能化、數字化方向轉變,這對會計監督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現有的會計監督工作也顯現出一些不足。因此,文章在梳理會計監督發展歷程的基礎上,分析當前會計監督面臨的問題,提出數字經濟時代會計監督轉型的思路,以提升會計監督的效率與效果。
一、會計監督的起源與發展
“核算”和“監督”是會計的兩項基本職能,會計監督更是會計的靈魂。有效的會計監督對提高會計信息質量,降低資本市場信息不對稱,推動國家治理能力提升至關重要。1956年,第一篇專門探討會計監督的論文正式刊發。1963年,楊紀琬等編著的《會計原理》把會計監督作為為會計基本任務之一。1985年《會計法》頒布,為會計監督的實施提供了法律保障。1999年《會計法》修訂,提出了包括內部會計監督、社會審計監督和政府監督在內的會計監督體系。伴隨著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會計監督在不斷發展中取得巨大成就,支撐中國從會計大國走向會計強國。會計監督一方面是對會計工作進行監督,另一方面是借助各類信息對經濟活動開展監督。市場經濟的有效發展離不開真實的會計信息,經濟社會健康發展也離不開有效的會計監督。然而,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新技術在會計工作中的運用,會計工作正在面臨巨大變革。會計監督的對象已發生改變,會計監督也需進行相應的轉型。
二、當前會計監督面臨的問題與困難
(一)以事后監督為主,建設性作用有限
當前的會計監督主要以對憑證、賬簿等會計資料的檢查為基礎,對會計行為、經濟業務進行事后檢查和懲處。這樣的會計監督具有一定的滯后性,不能及時了解并監控各項行為[1]。企業內部會計監督(比如內部審計部門實施的監督)也較為注重事后監督,事前和事中的監督往往被忽略。這種情況的出現也不難理解,會計的核算是事后的、被動的、過去的,那么會計監督的事后性特征必然更加強烈。然而,隨著數字經濟的不斷發展,數據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大智移云物區”等新技術已經對企業財會工作產生了深遠影響,會計數字化也已經逐漸成為現實,會計核算逐漸自動化,以事后監督為主的會計監督已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
(二)信息系統不完善,數據孤島成阻礙
目前企業的會計核算主要記錄于企業內部的財務系統,企業其他部門可能沒有權限獲取財務系統數據,不能跟蹤會計核算過程[2]。會計信息系統與組織內部其他信息系統的數據并無交互,信息系統相互隔絕形成若干數據孤島。在無法深入了解經濟業務的根本狀況的前提下,內部會計監督實施主體也就難以識別虛假或有舞弊傾向的經濟業務或經濟內容,難以對會計信息質量進行恰當的控制。企業會計信息系統之間的隔絕度更高,外部會計監督主體和政府監督主體,難以訪問企業會計信息系統的數據,難以進行數據的輸入、輸出、保存等。數據孤島成為阻礙會計監督效率和效果提升的大山。隨著企業數字化、會計數字化的推進,這一問題成為制約會計監督的重要問題,給會計監督的有效實施帶來種種困難。
(三)各主體配合不夠,監督體系待完善
當前會計監督的被監督對象數量逐漸增大,監督范圍逐漸擴大,會計監督的任務日漸繁重[3]。會計監督的各個主體需要更緊密地配合,才能更好地完成會計監督的任務。然而在當前的會計監督體系中,內部會計監督者、外部監督者、政府三個重要主體之間的配合不夠密切,削弱了整個會計監督體系的效果。在內部會計監督中,會計監督的范圍劃定不夠清晰,監督人員獨立性較弱,使得內部會計監督流于形式[4]。外部社會監督主體在監督過程中與內部監督的聯系不夠密切,不能或不敢高度利用內部會計監督做過的工作,這也導致監督過程中重復性的任務較多,拉低會計監督的效率。此外,在政府會計監督方面,財政、稅務、審計均是實施政府會計監督的部門,政府會計監督呈現“多頭監管”,強化財政部門在其中的牽頭地位任重而道遠[5]。整體來看,各監督主體只是從自身需要出發,實施特定角度的會計監督,各主體之間的信息共享程度較低[6]。這種狀態也會導致某些會計違法行為不能得到有效監督,各監督主體在責任承擔時出現推諉[7]。
(一)普及穿透式會計監督方式
以事后監督為主的會計監督方式,制約了會計監督的效果。隨著新技術的興起和數字經濟的發展,會計監督須向“穿透式”監管方式轉變。穿透式會計監督意味著,會計監督不僅僅關注會計行為、經濟行為的形式,更關注經濟業務的實質。會計監督能夠看穿經濟業務的表面現象,檢查并監督經濟業務的實質,實施事前參與、事中追蹤、事后反饋一體的全流程監督。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與各類新技術的應用,穿透式會計監督已經從理想變成現實,并已經取得一定成效。伴隨會計數字化的推進,不普遍實施穿透式會計監督,就難以充分發揮會計監督的作用與功能,難以適應經濟社會對會計監督的要求。普及穿透式會計監督,將切實促進會計監督在改善信息質量、維護相關者利益、維護市場經濟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實踐數字化會計監督場景
數字經濟浪潮下,“大智移云物區”等新技術的應用給會計工作帶來巨大變化。當前會計監督中智能化、數字化的監督工具使用較少,在會計智能化、數字化變革的趨勢下,傳統的監督形式難以實現令人滿意的會計監督效果。解決這一問題,僅靠監管上零打碎敲式的轉變遠遠不夠,更需要將各類新技術恰當地運用于諸多會計監督的場景中,以精準地聚焦會計監督的重點,大幅提高會計監督的效率。恰當地設計數字化會計監督的情境,實現會計監督的實時化、在線化,有助于掃清會計監督死角,將會計監督人員從繁重的重復性、結構化的工作中解放出來,有助于為會計監督提供有效的數據抓手和監管依據,促進會計監管人員更好地作出職業判斷,全面提升會計監督的成效。
(三)建構強協作會計監督體系
隨著時代的發展,會計監督對象正在不斷變革,會計監督的范圍正逐漸拓展,良好的會計監督離不開默契度高、協作性強的會計監督體系。為應對數字經濟時代的要求,需在現有的會計監督體系的基礎上,構建更科學的會計監督體系,恰當地界定會計監督主體、厘清監督主體的職責,協調監督體系的運行與控制機制,構建監督主體之間的配合機制。監督主體方面,可以將利益相關者(投資者、債權人、其他利益相關者)納入會計監督體系,以在滿足利益相關者對會計信息日益關注需要的同時,促進會計監督體系的完善。在監督主體配合機制方面,可以適當調整各個監督主體的工作職責,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在配合機制方面,建立并完善合理的監督主體間信息共享的機制和協作機制,構建更緊密的會計監督網絡。
四、結語
數字經濟的發展帶動會計工作變革,新技術的發展及其在財會行業的應用,給會計監督轉型與優化提出新要求。當前會計監督面臨諸多問題與困難,在深入分析時代要求和技術發展趨勢的基礎上,文章提出普及穿透式會計監督、實踐數字化會計監督、建構強協作的會計監督等建議,以期為數字化與會計監督深度融合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謝獲寶,向同.二十年會計監督改革與發展的成就、問題和展望[J].財政監督,2019(1):27-36.
[2]許金葉,朱鴦鴦.區塊鏈信息技術對會計監督的影響研究[J].會計之友,2018(1):156-160.
[3]劉勝良.我國會計監督工作的成效、問題和未來展望———基于財政部2018年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公告的研究[J].財政監督,2018(22):8-12.
[4]吳守峰.試論《會計法》頒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J].中國總會計師,2014(2):68-71.
[5]唐國平,劉忠全,劉金洋.我國會計監督現狀及優化思考———基于《會計法》修訂的分析[J].財務與會計,2017(21):28-31.
[6]吳聯生,陳向民.關于新《會計法》的討論綜述[J].財會通訊,2000(5):16-17.
[7]牟巧初.《會計法》相關問題探討[J].財會通訊,2013(34):34-37.
作者:孫倩 胡登艦 單位:蚌埠工商學院 安徽財經大學
- 上一篇:矮林經營主要模式及啟示
- 下一篇:證券投資基金對證券市場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