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旅游服務業探討論文
時間:2022-12-04 05:24:00
導語:近代旅游服務業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近代中國,隨著旅游業的興起和發展,為其服務的旅館、飯店、游樂場所等,也得以建立起來,并不斷得到完善。它們的出現,為促進中國旅游業的近代化,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近代中國旅游服務業
中國進入近代以后,隨著社會的演進和變遷,具有悠久歷史的中國旅游業,也被賦予了鮮明的時代特色。其中,為旅游服務的旅館、飯店、游樂場所的出現,既是近代旅游業興起和建立的標志,又為它的進一步發展和成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旅館與飯店的興盛
近代意義的旅館和飯店,首先出現在開放較早的上海。1845年11月,英國在上海設立租界,不久美、法等國相繼效仿。起初,租界嚴防華洋混居,后因躲避戰亂,不少市民和外地移民,也紛紛涌入租界,打破了華洋分居的狀態。人口的流動與增加,商業與貿易的繁榮,為之服務的店鋪、旅館與飯店等應運而生。
1847年,英租界內就建起了25家店鋪、1家旅館和俱樂部。1883年,外人投資興建的一品香旅社,為上海有名的大型旅館。在西式旅館業的帶動下,許多中國商人也在通都大邑興建旅館,以滿足旅行者的需要。在北京前門一帶,因外地來京官員、商人和應試舉子的增多,專門提供住宿服務的大小旅館如雨后春筍般地開設起來。如三義客店擁有樓房5間,平房52間,房間布置的樸素淡雅。院落以磚鋪地,配有花壇、樹木,令人賞心悅目。該店以人為本,注重信譽,提出“店家,店家,到店如到家”的宗旨。他們不但為旅客提供開水、茶葉和衛生等服務,而且利用地理優勢,多方面了解商業的信息,使入店商賈及時掌握市場的行情。三義客店以周到的服務,干凈衛生的環境,贏得了顧客的好感。
近代旅館業的興盛,是與商業貿易的發達相伴隨的。為了競爭獲利,廣增客源,各地旅館不斷改善條件,在優質服務的同時,硬件設施也不斷完備。1920年,中華書局總經理陸費逵由上海乘船到廣州、香港。當他所坐的輪船一靠岸,“旅館接客者以小艇及小汽船傍大舟”,服務意識不可謂不強。陸費逵入往旅館,對港、粵兩地的變化驚嘆不已。在他所“覺有五事與從前不同者”,就有兩項是旅館業,“從前無沐浴之所,今則上等旅館均有浴室,間亦有澡堂。從前旅館不多,新式者尤少,今則鱗次櫛比矣”。可以說,除電視、電話等現代通訊設施外,與今天的旅館已無多大區別。
近代商業的發展,人口流動的加劇,為游客服務的飯店逐漸建立。1860年,英國商人禮查在上海建立“禮查飯店”。它位于上海外白渡橋北堍,與黃浦公園相對,處在人氣旺盛之地。一時間,成為外國人的聚會中心,許多大型的宴會就在這個飯店內舉行。
在北京,外商所辦的飯店中,北京飯店首屈一指。1900年冬,法國的傍扎、白來地共同出資,在崇文門大街的蘇州胡同,開設一家小飯店。不久,白來地退出,意大利的貝郎特加入。小店生意紅火,1901年他們將小店搬遷到東單菜市場附近,正式稱作“北京飯店”。1903年,北京飯店遷至長安街,有房屋48間。由于經營得方,北京飯店獲利頗豐,成為外國官員、使節經常舉行宴會的場所。此外,北京的六國飯店,位于中御河橋邊,高樓大廈,極盡華麗。北京是政治中心,官員、士子流動多,人口密集,推動了飯店業的發展。京城南門外的飯館,素以“四大興”聞名,分別是福興居、萬興居、同興居、東興居。城東有福全館、同和樓;城西有同和居、萬福樓;城北則有慶云樓、和興號等。一些今天尚存的老字號飯店,也崛起于此時。如全聚德烤鴨店,創辦于1864年。其建立者楊全仁,最初在北京前門外經營。后來,他集資開店,聘用得人,提出“質量取勝,顧客第一”的口號。所做的烤鴨,色、香、味溶于一體,深受人們的喜愛,成為京城有名的老字號飯店。
天津的“洋飯店”也競相設立。1905年5月16日,天津同宴樓飯店,打出招牌說,專做包辦英法大菜、西式點心,各國馳名洋酒、汽水等諸品,罐頭食物俱全。1910年,新亞飯店在天津建成,其廣告介紹說:“津埠為畿輔名區,中外官商群焉戾止,風氣既日見開通,市面亦倍臻盛。雖飯莊酒館斗勝爭奇,然求其中西粹美,雅俗咸宜者實寥寥無幾焉。敝店有見于此,不惜巨資,就奧界滿春樓舊址,大加修飾,特行擴張,廣招名手,專做英法大菜,并備寓客房間,床帳陳設,雅潔無倫,既幾凈而窗明,更神怡而心曠。樓下設有新式球案,風晨月夕可隨意流連。他如各國洋酒、罐頭食物并于鮮果品、十錦點心等,無不應有盡有”。這種新式飯店,集吃、住、娛樂等功能于一體,適應了商旅往來、貿易繁盛的新形勢,為內地飯店開風氣之先者。
出門在外,食宿為先。中外旅館、飯店的建立,不但表明城市商業的繁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外出旅游的需要。近代社會劇變,中外文化交流,離家出行者漸多,飲食服務業的興盛,是時展的產物。
二、新型游樂場所的出現
近代開關以后,伴隨著西學東漸的沖擊,歐風美雨的洗禮,中國傳統的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在上海、天津、北京、廣州等大城市,一些公園、私家花園、歌舞廳、戲園、跑馬場等,眾多新型的娛樂場所紛紛建立起來。
1、近代公園的建立
上海黃浦公園(人們習慣稱為“外灘公園”),位于黃浦江與蘇州河匯合之處。1866年,由租界工部局組織,征集大批人力,先從洋涇濱挖掘河泥,填平低洼的灘涂,將沿江的灘邊建成駁岸。在所圈范圍內植樹種草,整修道路,建設亭臺茅舍,噴泉水池。1868年,公園基本完工,占地30多畝,初名“公家花園”。它面臨黃浦江、淞江,風景秀麗。但所謂的“公家花園”,卻只是對外國人開放,不許華人入內游觀。此舉引起國人的不滿與義憤,1878年11月,商界名人陳詠南、吳虹玉、顏永京、唐廷樞等人,聯名致函工部局,提出準許華人入園的要求。工部局不得于1886年5月,宣布公園有條件地對華人開放。同時,為緩和中國民眾的憤怒情緒,工部局答應另建公園,專供華人游覽。1890年12月,在“蘇州河浜,南自白大橋起,另建華公園,為華人游息之所”。起初,該園名為“新公園”,第二年又改稱“華人公園”。
1907年春,天津開始籌建公園,地址在“錦衣衛橋之北,地基開朗,囂塵遠絕。近方壘石為山,鑿池引河。園之四周,圍以雜樹”。可見,這是一所起點較高的公園,為人們“游目騁懷”之勝地。1908年6月,北京農事試驗場內的一座博覽園,宣布對外開放,內設植物園、動物園、博物館、蠶桑館等。對游人則有茶園、咖啡館、游船、四輪椅、二人轎、人力車,成為人們的娛樂之地。20世紀初年,其他各省也多有興建。如直隸、奉天、江蘇、吉林等,紛紛建成公園,供人們游覽觀賞。
2、私家花園的興起
除公共公園外,還有許多官員、富商、紳士建成的私家花園。北京的皇親國戚、達官貴人,所建私家花園之多,為其他地方所不及。如各王府住宅花園,聞名中外的頤和園、圓明園。明末清初的學者孫承澤之故居,人稱“孫公園”,為一所著名的私家花園。孫公園位于琉璃廠西南,分前后兩部分,中間修有一條小巷。前孫公園為主宅,后孫公園為別墅,極有氣派。前孫公園呈方形,長寬各90多米。后孫公園稍窄長,院落寬闊,有假山亭榭,樹木花草,清新自然。上海的徐園,又稱為“雙清別墅”,為私人徐棣山所建。初在滬北老閘唐家弄,每逢元宵前后,張燈供客夜游,那燈兒是雇巧工制的,玲瓏剔透,無奇不有。且年年不同,歲歲各異,頗能引人入勝。并有曲會,畫會,梅會,又制燈謎,由游客隨意猜射,猜射中了,獎以畫冊文具。此后,由孫玉聲等結成萍社,有陸澹安、謝不敏、徐行素、蔣山傭,為萍社“五虎將”。他們懸燈謎于文明雅集,再移至大世界游樂場,社友擴至數百人,進步書局刊成《春謎大觀》五書。孫玉聲所著的《海上繁華夢》說部中,也涉及徐園鴻雪軒的焰火花炮,張燈懸謎的盛況。
3、新式娛樂方式的引進
隨著西學的傳播,社會習尚的變化,西式歌舞逐漸為國人所接受,為之配套的歌舞廳、新戲園等,也紛紛涌現出來。1896年,法國舞蹈家維多利亞非里來華獻藝,引起巨大轟動,時人記述:“所用衣服,美麗非常,加以舞態歌聲,并皆佳妙,以故觀者神搖目眩,幾訝彩云萬朵,降至瑤臺”。1897年11月,上海道臺蔡鈞在上海洋務局布置舞廳。廳內地板,“以蠟磨光,可以為鑒,蓋為跳舞而預備也”。廳內上方,懸燈三千盞,奇形異彩,光怪陸離,顧而樂之,不啻仙境。廳內四壁,繡彩繽紛,畫屏如嶂,鮮花盆景,嬌艷動人。華人尚紅,而此更金碧輝煌。加以電光燭光,光彩越發絢爛。并且,搭建平臺一座,請在上海的外國樂隊演奏。如此中西兼備、富麗堂皇的歌舞廳,“以中國人員而設舞會娛賓,此為嚆矢”。
新式歌舞廳而外,許多公、私花園演成著名的戲園。駐華的外國人競相建立戲園,1871年,他們所建的蘭心戲院毀于火災后,又集資重建,有樓座兩層,“院內宏闊,層樓整飭,華麗奇巧”。“圓頂高懸燈一具,燈光下射各隅,院內如白晝,故謂為太陽燈也”。表演的戲臺“以畫扇屏幅立障臺,能隨戲樣照而成景,各類變化可觀”。這些戲園,可謂融中西文化一體,“中戲西臺兼用,實向日所未見”。以致觀者眾多,“西商皆擬屆期以閨閣偕往,想華人之帶巾幗類以去者亦必甚多,果然則中外男女一時之大快樂場也”。上海等大城市的洋戲園中,還經常表演魔術,中國人稱之為“西洋幻術”。還表演騎術、馴獅、馴虎、馴象等,這些表演與傳統的戲法、馬戲風格迥異,因而觀者如織。
上海、天津等開埠通商后,西方人喜愛的賽馬,也逐漸被移植而來。1851年,英人組成跑馬場董事會,在上海修筑跑馬場。每年春秋季節,都要舉行賽馬活動,連續進行三天。此項活動新奇而具有刺激性,引起許多居民觀看。對上海賽馬的盛況,時人記載說:“是日,西人賽馬,士女觀者如堵”;看夷人跑馬,“士女云集,舉國若狂”1872年的上海賽馬,盛況空前。據《申報》報道:“西人咸往觀焉,為之罷市數日。至于游人來往,士女如云,則大有溱洧間風景。或籃輿笱轎得得遠來,或油壁小車轔轔乍過,或徒倚于樓上,或隱約于簾中,莫不注目凝神,觀茲奇景。而蹀躞街頭者,上自士夫,下及負販,男女雜沓,踵肩摩,更不知其凡幾矣。昔人所謂前有墜珥,后有遺簪,方此之際,殆又甚焉。誠海內之巨觀,古今所僅有者也。惟華人觀者過眾,幾于無處容身”。上海風氣日開,對西人的游樂項目,人們喜受有加,觀者如潮。
天津的賽馬場上,也是人滿為患,熱鬧非凡。每年春秋賽馬之時,就會出現:“人聲嘩然,蹄聲隆然,各國之旗飄飄然,各種之樂嗚嗚然,跑馬棚邊不啻如火如荼矣。傾城士女,聯袂而往觀者,或駕香車,或乘寶馬,或暖轎停留,或小車獨駕,衣香鬢影,盡態極妍,白夾青衫,左顧右盼,聽奏從軍之樂,暢觀出獵之圖,較多錢塘看潮,萬人空巷,殆有過之而無不及焉”。北京每年的賽馬,不少婦女也參與其中,花樣百出,頗為壯觀。
西方娛樂休閑方式的傳入,使城市居民樂趣橫生,大飽眼福。在外來風尚洗禮下,傳統娛樂文化增添了新的內容。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新型娛樂業促進了旅游的興盛和發展。人們扶老攜幼,觀光游覽,感受到本國內的異國文化。
【參考文獻】
[1]陸費逵:港粵一瞥[J],中華教育界,1920(8).
[2]秦理齋:上海公園志[J],旅行雜志,1930(1).
[3]姚公鶴:上海閑話[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姚廷遴:清代日記匯抄[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5](清)張燾:津門雜記(卷下)[M],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
- 上一篇:旅游資源開發風險分析論文
- 下一篇:鄧小平旅游經濟思想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