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資源弘揚民族文化論文
時間:2022-05-27 09:17:00
導語:民俗資源弘揚民族文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南京市民俗博物館簡介;南京市民俗博物館開發與利用現況;已取得成果、不足以及改進方案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南京素稱六朝勝地,十朝都會,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一組具有典型明清建筑風格的古建筑群、南京地區收藏陳列民俗物品、研究民風民俗、弘揚民間優秀傳統文化的專門機構、資源整合與關聯開發、南京市相關部門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原貌修復、一期工程范圍內的南捕廳歷史街區傳統民居保護的主體部分、民俗技藝現場表演與舊時習俗重現、與各大高校實現基地共建,促進文化交流、民俗資源開發利用,碩果累累、開發中的不足以及改進方案等,具體請詳見。
南京素稱六朝勝地,十朝都會,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南京的民俗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有著豐富的蘊藏,包孕著南京地區主要是漢族人群的共同心愿特征,代表著南京地區人群參與意識的選擇。南京地處長江下游,屬長江流域風俗文化圈,因地理位置、人口構成、社會形態、經濟條件等因素而形成獨具金陵古都特色的民俗文化。
一、南京市民俗博物館簡介
"甘熙故居"始建于清嘉慶年間,為甘熙之父甘福所造。后經甘熙等續建,占地達12000平方米,由三組五進穿堂式古建筑群組成,民間俗稱"九十九間半"。還建有后花園、藏書樓,惜于太平天國時期毀于戰火。現存古建筑面積約8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約6000平方米,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
南京市民俗博物館位于南京市南捕廳15、17、19號和大板巷42號,這是一組具有典型明清建筑風格的古建筑群,"青磚小瓦馬頭墻,回廊掛落花格窗",置身此地,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濃厚的市井生活氣息和古代民居建筑藝術的精巧。
南京市民俗博物館于1986年開始籌建,1992年11月18日正式對外開放,它是南京地區收藏陳列民俗物品、研究民風民俗、弘揚民間優秀傳統文化的專門機構。1982年被列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4月被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是目前我國南方大城市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民居巨宅。
二、南京市民俗博物館開發與利用現況
1.資源整合與關聯開發
2000年6月,根據國家建設部關于申報歷史文化名城傳統歷史街區保護項目的文件要求,在市文物局的統一部署下,把南捕廳歷史街區的保護作為一個整體項目上報國家建設部及省、市建委,并在次年初得了國家建設部的標準,將此項目列入國家財政部2000年度項目,由國家建設部、財政部、國家計委共同下達了項目批文及歷史街區專項補助經費。
《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所述,相關部門現已確定南捕廳街區為南京10個歷史文化保護區之一。從現狀來看,南捕廳巷13、15、17、19號和大板巷40、42、44、46號保存了完整的院落形態,其主要的門廳、轎廳、大廳、后廳、后堂等建筑基本保存完整,街巷布局合理,空間格局有特色,具有整體環境的歷史及藝術價值。
根據南京市民俗博物館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其周邊環境,南京市相關部門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希望把以"甘熙故居"為中心,向夫子廟、江南貢院一帶擴展,發展成為南京市的城市文化標志——金陵歷史文化風尚街區。并制定政策明確指出,對其發展的重點應基于兩個方面:在街區資源方面充分利用和挖掘南捕廳地區特有的歷史文化資源,協調好歷史遺產的保護與再利用,開發旅游與改善居民生活之間的關系;在城市發展方面,聯系新的背景條件和周邊環境,從城市發展戰略和旅游發展戰略的層次上進行精心規劃,處理好經濟發展與城市歷史文化的關系,地方旅游發展與城市旅游戰略之間的關系,展示出城市發展歷程中的地位。
2.原貌修復
經維修專家發現,甘熙故居并非徽派建筑,也不是完全的蘇式建筑,而是和南京本土的高淳、六合等地一樣,有著南京自己的建筑風格,如門樓裝飾較素,顯得簡樸大方,封火墻特別高大注重實用等,整個建筑反映了金陵大家仕紳階層的文化品位和倫理觀念。
一期工程范圍內的南捕廳歷史街區傳統民居保護的主體部分,均為清代中晚期民居建筑,格局完整,保存較好.2002年9月28日,經過一年多時間的動遷和維修,"藏在深閨人未識"的南京市民俗博物館,終于重新向市民開放。2006年5月,甘熙宅第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在南京市政府的關心支持下,甘熙宅第后期修繕及環境治理工程正式啟動。2007年6月18日,甘熙宅第主體部分修繕竣工,除原有的南捕廳15、17、19號建筑,又陸續復原了大板巷42、46號,和后花園、津逮樓等建筑,重新開放后的甘熙宅第完整重現了歷史原貌。
3.民俗技藝現場表演與舊時習俗重現
在2002年時,剛開放的民俗博物館內維修好的三組建筑群內,以清末民國初年為背景,以都市中產階級居住文化為主題,分別推出了《南京傳統民居復原陳設》、《南京傳統民居建筑藝術》、《兒童專題陳列》、《老茶館和票社》等展演展示活動和《明清紫砂精萃》等臨時性展覽,讓人們感受到"老南京"悠遠的文化韻味。
15號東偏院是老茶館和票社的展覽展示。"票友者,戲曲之友也。"---票友結成的業余演戲團體,素稱"票社"。目前還有定期的票友活動。287南捕廳17號,夢回童年,這里展出的是南京地區傳統的工藝、民樂和食俗。這里還擺放有一些從古代流傳下來的益智游戲,如:九連環、華容道、七巧板、孔明鎖及斗草等等。此外,還有伴隨了幾代中國人成長的讀物--小人書。這里所有的玩具和圖書都免費向觀眾開放。
在15、17、19三個號的大廳中,17號的大廳造價比較高、工藝較為豪華。在修復時,工作人員僅在上面刷了些清油,最大程度地保護了原貌。這里是皮影戲廳。四進和五進是傳統民藝和民樂的展示區。民藝廳是五彩斑斕的民間手工藝品的世界,分云錦、刺繡、絨花、民藝結、茶桶、食格、石雕、木雕、花燈、剪紙、民間版畫、繡品等十幾個專題陳列。目的在于頌揚廣大勞動人民的創造才能,以引起全社會對瀕臨失傳的民間技藝的重視。
4.與各大高校實現基地共建,促進文化交流
南京市民俗博物館作為南京市民俗展示的匯聚地,同時也作為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與南京市多所高校進行基地共建,并舉辦了很多有推廣意義的,同時也是弘揚了南京歷史民俗文化的大型活動。
南京市民俗博物館于2003年4月與我校簽署了共建協議書,證實稱我我校得共建單位。自共建以來,我校與南京市民俗博物館舉辦了很多大型的民俗民藝推廣活動。例如我們所熟悉的很受學生歡迎的民俗民藝進校園活動,今年已經成功舉辦了四屆,在學生中也掀起了一股民俗熱潮。還有個各類型的講座與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這些舉措以及舉辦的活動,不僅是對于南京市民俗博物館的一種廣泛選宣傳,這更是對于南京市民俗文化的一種大力推廣。
三、已取得成果、不足以及改進方案
1.民俗資源開發利用,碩果累累
如今的熙南里一帶街區,已經成為南京市除新街口、夫子廟之后的第三大街區。這是南京市民俗資源的一大匯集地。甘熙故居是南京地區現存規模最大、型制最完整的明清傳統民居建筑,現有旅客規模近萬人次,發展潛力巨大。
就民俗博物館自身而言,各建筑的修復以及場景的重現在不斷的增加著游覽的人數。而各種各樣的合作項目也讓民俗館曾加樂于外界的各種交流與聯系。而近兩年來,相關的開發部門也已經在甘熙故居周圍建立手工藝制作和交易市場。這將是一條類似于北京琉璃廠性質的商業步行街。在形成商業步行街后,牛角鋪、銀器鋪、銅器鋪、糕點鋪、茶鋪、刺繡鋪、古玩鋪、字畫鋪、文房四寶鋪、顏料鋪、樂器鋪、布鞋鋪、中藥鋪等中國傳統精致手工藝品將云集于此。在這些店鋪中,可以展示特色商品,展示制作材料和工藝,并出售制成品。同時,游客也可以親自參與到制作過程中。
如今老字號店鋪李順昌、綠柳居等數十家已經進駐,甘熙故居之南的熙南里正以嶄新的面貌舉著古風遺韻迎接著各方賓客的到來。
2.開發中的不足以及改進方案
南京市民俗博物館雖然已經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與重視,進行了修復與開發,但是還是有很多方面未能得到很好的保護。如民俗技藝的傳承問題。民俗館中很多優秀的老藝人都已年近古稀,但是誰能成為其接班人成了民俗博物館的新難題。現在已經有很少人對它感興趣并且能夠熱愛它學習它。所以,這些寶貴技藝的傳承成為一項議題。
第二就是南京市民俗博物館的內部資金來源有限,而且日常的活動很多,還有民俗館內眾多的老藝人,這也成為如何在開發利用至于進行創收,也成為民俗館的艱巨任務。
綜合上述分析,得出四項建議。
一是對于民俗老藝人技藝傳承問題,可以在博物館內組建類似于老年大學或少兒藝校之類的學習班。對于有一些簡單易學的手工技藝可以以授課形式教授給小孩或老人。
二是評事街民俗文化旅游一條街聯動甘熙故居旅游開發,重點展示南京民俗風情。為了彌補民俗街經營效益不確定性,在再在熙南里一帶開辟古舊家具經營與古玩市場,力爭成為華東地區古玩的集散地。
三是利用甘熙故居已有的小吃文化,結合清真寺,開發回民飲食、特色小吃等,推出品牌,建立民族文化旅游線路,以反映出這里曾經密集居住過的回民及其特有的文化。
四是為了盡快收回、維修、使用全部"甘熙故居"古建筑,為南京增添一處新的文化旅游景點,應對民俗博物館作大規模擴建。目的是全面開發"甘熙故居",以展示中華文化的內涵,把這進而建設成為一個融文物陳列、旅游商貿、娛樂休閑、民俗活動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旅游區。
民俗文物和民俗事象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結晶,通過對民俗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而達到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目的,使人們受到鄉土藝術的熏陶,激發愛祖國、愛家鄉的熱情,引導人們樹新風、棄陋俗,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服務。
【參考文獻】
[1]秦勇.南京民俗、民間文化的開發與保護[J].雜談,2007,(5).
[2]袁少芬.論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2).
[3]陳剛.文化轉型時期的價值關懷-當代國人的精神危機及價值重建[J].南京社會科學,1995(2).
[4]胡兆亮.文化資源價值的三個特征[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3).
[5]黃海碧.關于優化文化資源配置的思考[J].創作談,2002(2).
[6]趙長華.以可持續發展論指導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J].復旦大學學報,2005(5)
- 上一篇:央企廉潔文化心得體會
- 下一篇:街道社區平安建設工作匯報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