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打造具有地區旅游品牌發展之路的探析

時間:2022-03-28 04:57:00

導語:論打造具有地區旅游品牌發展之路的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打造具有地區旅游品牌發展之路的探析

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于共同文化節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特色是事物所表現的獨特的色彩風格等。這里所謂的“民族特色旅游資源”指的就是在一定的時代背景下,具有鮮明地域特點的民族文化、風俗、節慶活動等項目,能提供給人們旅游的各種自然資源、人文景觀、配套服務等的軟硬件基礎設施。

近年來,昭通市相繼成立彝學會、苗學會、回學會等少數民族學術研究組織,為進一步挖掘、保護昭通市民族文化起到積極的作用。例如,昭通市苗學會倡導的“花山文化”開發理念,得到了廣大苗族同胞的熱烈擁護,得到了市委、政府的認可,以市一級的名義舉辦苗族花山節,目前在全國還是第一家。首屆昭通市苗族花山節在大關黃連河的舉辦,成為2005年中國昆明國際文化旅游節的一大亮點。顯現了旅游品牌的價值,體現了三個方面的效益,即現實效益、連帶效益和社會效益。交通、通訊、餐飲、小商品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和就業率的提高,既發展了旅游業,促進昭通的蘋果、天麻等行業的發展,又推動力民族文化事業的發展及其他相關產業的開發。本文旨在讓大家關注重視民族特色資源的保護、挖掘、傳承、開發利用,為做大做強昭通市民族特色旅游品牌做初步探討。

一、開發文化產業資源,辦好特色旅游。正所謂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吸收和借鑒了其他地區開民旅游產業的成功經驗,結合昭通市的情況,以下就開發文化產業資源,辦好民族特色旅游提出幾人個措施供大家探討和交流。

(一)提高認識,轉變觀念,抓住機遇,加大旅游產業的民族文化含量。一是走出觀念誤區,樹立通過開發利用民族文化資源,促進旅游產業發展的觀念。應克服把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對立起來的片面認識,樹立起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是為了開發利用,而開發利用是為了更好的保護觀念。正確認識開發利用歷史文化資源的投入產出關系。人文景觀旅游是文化產業和朝陽產業,是有效益的產業,項目建成后政府和企業完全可以從稅收和利潤中收回投入。二是增強機遇認識。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必然形成一個龐大的文化消費群體,這是為旅游文化產業提供了極大的發展機遇。三是進一步提高對開發利用歷史文化資源、發展人文景觀旅游的重大經濟價值的認識。有了優秀的民族歷史旅游文化景觀做平臺,就會吸引更多的游客,人流的增加,就會帶來更大的商品流、信息流和資金流,從而推動我市經濟的發展。

(二)搞好規劃,積極穩妥地開發民族文化旅游資源,打造旅游精品。

開發歷史文化資源,建設以歷史文化遺存為主的人文旅游的景觀,必須在規劃的指導下進行。應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搞好科學論證,防止在規劃實施過程中,給后人留下遺憾。一是人文景觀的開發與自然景觀必須相協調,防止用大量的商業性建筑和人造景點破壞歷史文化景觀周邊的原始風貌。只有盡可能地再現人文景觀的歷史原貌,注意人文景觀與周邊的自然景觀相互協調,營造與之相適應的歷史文化氛圍,才能提高旅游景點的品位,創造良好旅游環境。二是堅持保護和尊重歷史的原則。對民族歷史文化遺存的開發利用必須在經過嚴肅認真的歷史考評、史籍印證、掌握必要的開發手段和科學技術以及搜集、整理出了較完備的歷史資料的前提下進行。在不具備上述條件時,不應盲目開發。否則,既有可能破壞僅存的歷史文化遺存,又有可能開發成與歷史原貌不相吻合的“四不像”工程。因此,對民族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必須從保護民族歷史文化遺產的高度著眼,積極、有序、穩妥的推進。只圖眼前利益盲目開發,將可能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或遺憾。三是注意仿古建筑與歷史遺存的協調、一致。在開發民族歷史文化遺存景點的過程中,在其周邊適當建設部分仿古建筑有時是難以避免的,但必須在查閱、參考有關史料之后方可進行,盡量做到仿古建筑與民族歷史文化古跡的一體性與協調性,形成合力。在制定規劃和實施過程中應由文化、旅游部門牽頭,吸收建設、財政、交通等部門參加,以確保規劃的科學性,全面性和權威性。

(三)利用好學(協)會、專業研究會的職能,重視并抓好文物資料的挖掘和搜集工作。不斷充實博物館的內在含量。最近幾年,各地相繼建成了一批文博、文物和民俗、文化館所。但大部分館所展品數量少、民族歷史文化信息不強,應盡快進行補充、完善。一是組織力量加大搜集館藏文物和歷史資料的力度。二是對現有的館藏文物資料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保護。防止由于潮濕、蟲咬、腐蝕等原因而變質、破損。三是在有條件的展館應采用聲、光、電等現代科技手段,賦予歷史文物新的生命。給游客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從而提高對水族游客的吸引力。

(四)創新投資機制,走出一條在政府引導下,主要通過市場機制開發建設民族歷史文化旅游景觀的路子。資金短缺、投入不足是制約民族歷史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的突出問題。解決這個問題,除政府要有一定投入外,主要應通過市場化運作籌資,實現投資多元化。一是建立民族歷史文化旅游資源保護開發專項基金。投資主要用于道路、環境等基礎設施建設和民族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與發掘及項目開發的貼息息。二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民間資本投入。對于旅游景點的配套附屬部分,如游樂、民族服飾、民俗文化等設施的投入,均可放開,通過招商引資和民間資本投入的市場動作方式予以解決。三是政府在投入的資金在使用上要突出重點。防止遍撒“芝麻鹽”的平均主義做法,爭取支持一個,就建成一個,叫響一個,就有回報。大關黃連河景區的開發成為一個成功范例。

(五)加大對民族歷史文化旅游產品的宣傳和營銷力度。一是通過報紙、廣播、電視等大眾傳媒全面系統地宣傳昭通民族歷史文化。二是通過文藝形式宣傳昭通的民族歷史文化。有計劃地組織作家、藝術家用歌曲、電視劇等形式反映我省的民族歷史文化。昭通的作家群為此正做著積極探索。三是出版部門應有計劃地出版一批有權威的、質量上乘的圖書、圖片,系統地介紹我市的民族歷史文化。四是從策劃管理的源頭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五是努力營造有利于旅游產業的良好環境。加強旅游購物商品的質量監督。如民族服飾、手飾、地方特產、旅游紀念品市場加于規范。

二、近兩年昭通市旅游經濟產業的狀況

2004年,昭通市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全市生產總值(GDP)達145.67億元。昭通市旅游業呈現了良好的發展勢頭。2004年全市共接待海內外旅游者193.6萬人次,比上年增長49.49%,實現旅游業綜合收入42888.28萬元,比上年增長31.4%。為使旅游業成為昭通市的主導文化產業,昭通市進一步加大了對景點景區的投入,完善旅游設施,使昭通市旅游業開始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僅大關縣黃連河景區2004年共實現營業總收入89萬元。現在公司經過改制后,加大了對攀巖、漂流、驚魂飛越等項目進行規劃。2005年中國昆明首屆國際文化旅游節昭通大關分會場活動中舉辦了首屆昭通市苗族花山節。西部大峽谷溫泉生態園是全國最大的露天溫泉。到2004年末,已投資了近2億元的資金,大峽谷溫泉在原有規模的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將文化與自然資源溫泉水、大石頭、青山綠水、金沙江風光有機結合,將川、渝、滇、黔文化有機結合,使這里成為中原文化,川、渝、滇、黔文化的一個大展臺。溫泉大峽谷自開始營業以來,共接待游客247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6.3億多元。昭陽區大山包生態旅游,是云南最具規模的觀鶴勝地;彝良小草壩山水落石出公園、鹽津豆沙關歷史文化走廊、水富銅鑼壩避暑勝地、威信扎西紅色文化革命歷史教育基地等相繼成為昭通的旅游資源。在昭通市,旅游資源成為昭通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獲得了雙豐收。昭通市有開發價值的民族文化旅游景點還有很多,值得研究、值得規劃開發。

三、昭通市發展旅游產業中的民族類文化優勢

昭通市位于云南省東北部,地處滇、川、黔三省結合部,有彝、苗、回等23個少數民族52萬人。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昭通古稱"朱提"、"烏蒙",自秦開"五尺道"、漢筑"南夷道"后,便成為中原文化傳入云南的重要通道,是早期云南文化的三大發祥地之一,為我國"南絲綢之路"的要沖。近現代以來,這里曾誕生和哺育了一大批杰出人才。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經昭通,中共中央在威信召開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扎西會議",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昭通素有"咽喉西蜀,鎖鑰南滇"之稱,處于昆明、成都、貴陽、重慶等中心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輻射的交匯點,位于國家規劃的"攀西--六盤水經濟開發區"腹心地帶,是云南的北大門和滇、川、黔三省經濟、文化的交匯重地。隨著內昆鐵路的建成通車,由公路、鐵路、航空、水運組成的立體交通網絡已具雛形。以旅游資源內涵而言,有生態游、文化游、休閑游、探秘游等。

昭通的旅游資源集自然、人文景觀兩大類,多姿多彩。五尺道、僰人縣棺、漢孟孝踞碑、摩巖石刻、東晉霍承嗣墓壁畫、朱提遺址、威信觀斗山石雕群。歷史文化遺存:扎西會址、羅炳輝故居、劉平楷故居、龍云故居、龍氏祠堂、盧漢故居,歷史建筑文化保護工作在進一步開展。大山包高原風光及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森林公園水富銅鑼壩、省級風景名勝區黃連河瀑布群、鹽津白水江和蓮花洞、巧家的藥山和金沙江奇石、彝良小草壩等。各族人民文學藝術豐富多彩,創造了許多鼓舞民族精神,陶冶民族情操的氣墊恢宏、意境優美的民歌、傳說、神話;民族原生態歌舞起源很早,早在宋代苗族蘆笙舞就進入朝廷表演;儺戲、花燈、四銅鼓、打鼓草、關河號子、苗族花衣、彝族剪紙等民族文化和民俗風情:望帝(杜宇)傳說、鶴城的崛起等。隨著歷史的發展,各民族的歌舞正處于不斷完善之中。昭通要發展旅游業,就要把這些資源較好地繼承下來,加以保護利用。昭通現有的苗、回、彝等主要少數民族在云南雖然算不上典型,但是經過多種文化的撞擊,留下了特有的文化遺存,這不僅從葬俗上至今保存得較為完整的懸棺墓、崖墓、梁堆、石棺墓和土葬、火葬葬式可見一班,而且儺文化、銅鼓文化、土陶文化都是“人無我有”的。奇特的自然景觀與濃郁的民族風情、豐富的人文歷史景觀和革命歷史文化名勝相結全的旅游資源尚待開發。積極開發,建設民族特色旅游產品的意識不斷增強。在全省致力于建設“旅游、文化大省”,并將旅游業確立為全省支柱產業的大環境下,昭通的旅游業的發展也迎來了大發展的春天。

四、開發昭通市民族特色旅游資源的目標。

根據昭通市的實際情況,只能把優勢資源為基礎,以旅游市場為導向,圍繞“三基地一屏障”建設,深度挖掘旅游資源價值。從發展昭通全局上整合資源,將旅游資源優勢化為經濟優勢,打造好民族特色旅游品牌,帶動相關產業,盤活地方經濟,推動昭通市的經濟發展。可喜的是:旅游部門在市政府的領導下,在繼續完善“十五”規劃的基礎上修訂“十一五”旅游發展規劃。預計到2010年,全市游客接待量及旅游業占整個GDP總量的比值將會大幅上升。“旅游業本質上是一種文化產業”這已成為越來越多的人們的共識。充分利用好文化資源,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昭通文化資源十分豐富,在很多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因此,應該實施精品工程,以打造昭通品牌,創立昭通流派,構筑昭通特色為目標,不斷擴大以大山包為主的烏蒙高原生態觀光旅游產品,五尺道歷史文化探秘產品,銅鑼壩森林、大峽谷溫泉渡假、黃連河花山節旅游產品,以“扎西會議”會址為主的紅色旅游產品的影響。“十五”期間精心打造、培育的旅游線路已初見效:昆明—會澤—昭陽—大關—鹽津—水富昆水公路沿線的景點為一條旅游線路;昆明—會澤—昭陽—大關—鹽津—威信,然后由威信—宜賓(瀘州)或威信—鎮雄—畢節—遵義為跨省旅游線路,以這兩條線路為依托,昭通市特色旅游片區開展已走上健康、強勢發展的軌道。從而展現昭通民族、民間文化資源,使昭通的優秀文化產品,旅游產品走出市外、省外;實現開發昭通市民族特色旅游資源,力爭取得良好的現實效益和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開發歷史文化資源促進旅游產業發展”,海峽新生網

2、《2005昭通市年鑒》,2005年8月,德宏民族出版社

3、劉建忠、馬勝虹,“羅永康釋疑‘花山文化’”,2005年4月30日,昭通日報網絡版

4、李躍芳馬康鳳曹阜金戴云強,“我市文化產業發展的有利因素”,2005年6月24日,昭通日報網絡版

5、李躍芳馬康鳳曹阜金戴云強,“對我市發展文化產業的對策建議”,2005年6月24日,昭通日報網絡版

6、《昭通市文物古跡情況介紹》,2004年6月

7、昭通旅游何時突出重圍,2002年1月,貴州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