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文化與旅游業的聯系透析

時間:2022-04-18 11:00:00

導語:宗教文化與旅游業的聯系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宗教文化與旅游業的聯系透析

摘要:宗教是人類社會中一種普遍的文化現象,在各個領域影響著社會和人類的發展。宗教文化影響著人們的思想意識、審美觀念、生活習慣等各方面,同時,對文學、藝術、建筑等方面的影響也比較深遠。旅游不僅是一種經濟現象,也是一種文化現象。現代旅游業的發展,促進了大規模的文化交流,對宗教文化的發展也起到了促進作用。宗教文化成為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宗教文化與旅游業有著密切的關系,二者相互聯系、相互影響。

關鍵詞:宗教文化旅游業關系。

宗教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世界文化的組成部分。各種宗教從起源到現在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對世界的發展發揮著積極的作用。隨著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增多,許多宗教信徒也加入其中,宗教信眾的進香、拜佛、朝覲活動產生了巨大的旅游流,同時,宗教建筑、雕塑、宗教活動等也強烈地吸引著非信眾的普通游客。在一定條件下,宗教文化可以轉化為文化旅游資源,旅游業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宗教文化的發展及傳播。如何處理好宗教文化與旅游業的關系在當今社會發展中極其重要。

一、宗教文化對旅游業的影響。

(一)宗教文化為旅游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宗教作為人類創造的社會文化形式之一,對人類文化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同時也深化了人類文化。宗教包含著眾多的藝術表現形式,而這些都成為吸引游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陰山山脈發現的陰山巖畫是較為古老的宗教遺存,賀蘭山巖畫也大量地記載了中國北方的原始宗教,這對游客了解中國北方少數民族宗教信仰有著巨大幫助。現代寺廟中,各種宗教題材的繪畫也成為人們了解當地宗教文化的重要環節,從遠古時期的圖騰石刻,中國古代遺留下來的佛教石窟到近代宗教題材的雕塑;從原始祭祀音樂到現代佛教寺廟的佛教音樂、基督教堂中的教堂音樂等。不同種類的宗教,其制度也各不相同,使得各國各地區的法律制度不僅受本地區其他文化的影響,也受到宗教文化的影響。

宗教禮儀豐富而復雜,對于普通游客來說,只有身處宗教文化濃郁的地區才能真正感受各種宗教禮儀的區別。到中亞地區,必定要接觸到伊斯蘭教教徒的飲食起居、社會交往、人生儀禮等,而我們必定要尊重教徒們的各種禮儀,同時也要了解不同宗教的禁忌。所以,宗教對旅游地及旅游過程的文化都有一定的制約作用。在宗教文化的組成部分中,我們不能忽視寺院教育、醫療衛生、慈善事業等。我國的各個佛學院、西方國家由教會開辦的學校、神學院等構成的寺院教育;教會醫院、育嬰堂(孤兒院)等構成的醫療衛生機構;它們都是宗教的載體,對旅游也有特定的價值。

(二)宗教文化為旅游業提供了眾多人文景觀。

世界上各種宗教的信教人數約占世界人口的60%以上,許多國家都非常重視宗教文化旅游資源的利用與開發。

宗教信徒的信仰與求知欲望轉化成旅游動機,形成了以探求宗教文化為目的的旅游潮流。各國各地區形成了許多宗教圣地,沙特阿拉伯的麥加、耶路撒冷、羅馬、梵蒂岡、印度等都成為國際旅游業較為發達的地區。這些宗教圣地成為旅游者到該地區必去的目的地。在我國,宗教種類齊全,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外來宗教與我國的道教共同發展傳播,對我國的文化發展產生了巨大的作用。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有1億多人信仰各種不同宗教,宗教活動場所8.5萬處,宗教教職人員約30萬人,宗教團體3000多個,宗教團體還辦有培養宗教教職人員的宗教院校74所。”很多宗教場所有幾大宗教在我國發展中留下的文物古跡,它們已經成為現代旅游業中必不可少的人文景觀。2006年,在國務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80處中,宗教古跡就有250多處,占有相當大的比重。以佛教為例,在我國中原地區,游客可以感受到漢傳佛教的魅力;到了西藏、青海、內蒙古等地,游客感受到的是藏傳佛教的深邃。同時,佛教根據派別不同,地域不同,其寺院建筑等景觀也有所不同。宗教文化勝跡成為現代旅游業中不可或缺的旅游資源。

(三)宗教文化間接地影響旅游業及其他方面。

宗教文化中的人物故事通過文學作品、影視作品傳到千家萬戶。如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記》講述唐朝玄奘法師西天取經的故事,其中佛教文化深入人心,同時也有一些風景名勝區,如被譽為“孫大圣故里”的江蘇花果山風景名勝區、火焰山,等等。另外一部以佛教為題材的電影《少林寺》

影響更加巨大,無論是武術愛好者還是旅游愛好者,在影片播出之后更是大量來少林寺景區參觀游覽。宗教文化間接地影響著旅游業的發展。另外,宗教文化對旅游飯店也有一定的影響。在弘揚民族文化與地域文化的新時期,旅游者到宗教信仰濃郁的地區參觀游覽時必定要品嘗該地區最具特色的飲食,如新疆、寧夏等地信仰伊斯蘭教的群眾較多,針對這一情況可安排到當地清真餐廳用餐,感受伊斯蘭教的飲食文化;在五臺山游覽時,游客也可以品嘗齋飯。這就要求投資一些與當地宗教文化相適應的旅游飯店來滿足游客的需求,在加大硬件投入的同時也要加大軟件投入,提高服務人員的文化水平、服務意識等。

二、旅游業對宗教文化的影響。

(一)旅游業促進宗教文化的傳播與交流。

宗教文化的傳播與交流方式有神職人員的傳教、宗教信徒的傳教等,而信徒們以朝覲為目的的旅游活動成為最主要的方式之一。旅游活動是人們對物質、精神等追求提高的具體表現,通過旅游過程能夠滿足他們的求知欲望,增加其對不同文化的理解,也包括對不同地區的宗教文化的理解。以呼和浩特地區為例,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呼和浩特有著400多年的歷史。大召為建成最早的藏傳佛教寺院,同時也是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記載了呼和浩特從建城到現在的滄桑巨變。來呼和浩特旅游的游客中幾乎有95%以上的游客會選擇到大召參觀游覽,以了解本地區的歷史、風土人情,對于蒙古族所信仰的藏傳佛教也有更深的了解,對藏傳佛教的傳播起到了促進作用。在佛教圣地五臺山的菩薩頂、峨眉山的華嚴寺、九華山的天臺寺等地,每天都是游人如織、朝山進香,有濃郁的宗教氣氛。伊斯蘭教的三大圣地———麥加、麥地那、耶路撒冷成為穆斯林們向往的地方,一千多年來,這三大圣地成為他們崇拜、景仰和朝覲的首選地。教徒們以能來到麥加朝覲瞻仰為一生中最大幸事,每年朝覲季節來到麥加的朝覲者有200多萬人。

(二)旅游業的發展推動了宗教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宗教政策及文物保護工作得到落實,許多宗教文物古跡得到修繕和恢復。一些寺廟道觀的修繕和發展旅游業也有密不可分的關系。許多地區的宗教活動也得以恢復,許多古籍、文物古跡得到保護,重現了昔日的風采。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內蒙古地區的藏傳佛教寺廟也在逐漸恢復歷史原貌。梅日更召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寺廟,位于包頭市昆都侖區西30公里處,始建于1677年。梅日更召是全球范圍內唯一用蒙古語誦經和舉行宗教活動的召廟。

新中國成立初期,梅日更召尚有5座殿堂,占地面積2.4萬平方米。然而,在“”中,殿堂、佛像、經書和法器均遭到嚴重破壞。近幾年,寺院經堂、僧舍得到修繕或重建,傳統的蒙古語誦經逐步恢復。現在,無論是學者還是普通游客來到梅日更召,都會這濃濃的宗教文化所吸引。梅日更召蒙古語誦經被列為內蒙古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三、宗教文化與旅游資源開發應注意的問題。

(一)避免旅游產品單一,開發體驗性強的項目,恢復重建歷史上著名寺院。

上世紀我國旅游業剛剛起步階段,百姓中流傳著“白天看廟、晚上睡覺”的說法,形象地指出了當時人文景觀中大多以寺院為主,游客每到一地必定安排參觀寺廟,使游客對于寺院并不感興趣。并不是要把所有的宗教活動場所都納入旅游市場當中,旅游行政主管部門應加強對宗教文化旅游市場規劃,推出當地最具代表性的寺院供游客參觀。在旅游產品上不應以觀光或求神拜佛為主,應多開發一些參觀宗教儀式、宗教活動的旅游線路,以游客為主體的參與性項目應該增加,這樣才能使游客真正了解宗教文化的內涵。對一些歷史上非常著名且對當地發展有重大影響的寺院在原址上進行重修,恢復其歷史原貌,繼續開展宗教活動,并不是為了發展旅游業繼續新建一些寺院,這樣更有助于宗教文化及旅游業的發展。

(二)避免宗教庸俗化及偽宗教的出現。

宗教有嚴格的教規教義,有各自的祀神體系,這是一個宗教特征性的內容。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在利益的驅使之下,一些宗教旅游寺廟的經營者不顧宗教的基本規定,在寺廟中高價出售各種物品甚至出現了“高香”(價格昂貴)。有的寺廟中聘請一些“高僧”以能預知未來為名,為游客看相,往往都會說其家中親友有難,必要請神保佑,等等。既欺騙了消費者、敗壞了游客的興致,也敗壞了宗教的聲譽。有些不法分子看到宗教旅游的高回報,私自建廟造像,假借開光物品,高價銷售,牟取暴利。這些都帶來了惡劣的影響。宗教旅游場所應避免此類事情發生,旅游監管部門應加強管理,凈化旅游市場。

(三)加大對導游人員的培訓力度,增加其宗教文化知識。

導游員是旅游活動中的重要環節,其知識含量尤為重要。培訓高水平的宗教旅游導游員,使他們既有較深厚的歷史文化知識,又有專業的宗教知識素養。聘請專家及寺院高僧為導游員授課,使他們真整了解宗教文化的內涵及本地區宗教的發展狀況,為地方經濟服務,提升本地區宗教文化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寶貴貞。近現代蒙古族宗教信仰的演變[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8.

[2]段玉明。中國寺廟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呂大吉。宗教學綱要[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沈祖祥。旅游宗教文化[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0.

[5]曹繪嶷。中國宗教旅游項目開發經營現狀研究[J].社會科學家,2002(7)。

[6]李淥。貴州宗教文化旅游開發初探[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