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竹山夢文化旅游發展思索

時間:2022-05-22 04:30:00

導語:石竹山夢文化旅游發展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石竹山夢文化旅游發展思索

夢與以夢為核心的夢文化,是中國整個文化系統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成分和形態[1],在文化旅游成為旅游熱點[2]、體驗經濟在服務經濟之后來臨[3]的新形勢下,讓素有“中華夢鄉”美譽的福清石竹山的祈夢文化在現有基礎上既保存自身特色又服務于旅游發展,這對于夢文化研究的繼續深入,對于旅游業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均是值得關注的事情。

一、夢與夢文化旅游

夢,人皆有之,它是自始至終伴隨人生的生理、心理、精神的一種現象。夢的內容因人的年齡、經歷、志趣、情感、健康狀況及其所處時代、所在國家、所屬民族而有很大差異[4],夢與人類的哲學、藝術、科學生活密切相關[5]。夢文化,即與夢有關的文化[6]。在中華文化史上,夢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內涵[5],是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3]。夢文化涉及宗教、哲學、道德倫理、心理醫學、養生學、社會學、自然科學等領域,其內容豐富多彩[5]。作為夢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祈夢”文化,可以在養生、維護社會穩定、聯結族群、促進文化認同、激發靈感、推進藝術創作等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5]。夢文化旅游是文化旅游的分支[7],它是指以祈夢為主要旅游吸引物,通過旅游者參與,為旅游業所利用并產生一定經濟、社會效益的旅游活動。當前,學界對夢文化旅游的研究較少,因此對夢文化與一般文化旅游的異同進行精確界定還有較大難度。

二、石竹山夢文化旅游發展現狀及優勢

(一)石竹山及其夢文化旅游發展

石竹山是國家4A級景區,位于東南沿海著名僑鄉福建省福清市西部東張鎮與宏路鎮交界處,1987年,它就被列為福建首批省級十大風景名勝區之一,是福建省道教名山,以“中華夢鄉”馳名中外,“九仙祈夢所”是其一大特色。與其相鄰的福建省最大人工湖———石竹湖(東張水庫),是全國首批18個國家水利風景區之一。石竹山祈夢習俗最遲在明代,最早在宋代就已形成。由于不少歷史名人認為神仙賜夢靈驗,因此自明末起,很多善男信女慕名前往。眾多篤信石竹山“靈驗”的福清籍海外僑胞,會在每年農歷新年“接春”到山上燒頭柱香、祈求神明保佑,游客逾30萬人。

(二)石竹山夢文化旅游發展優勢

石竹山以祈夢文化為依托發展旅游業,在資源特色及組合、區位與交通條件、開發基礎等方面具有優勢。

1.資源優勢。石竹山夢文化旅游資源獨具特色,與其他類型的旅游資源、周邊旅游資源可以形成有效互補。石竹山祈夢文化由來已久[7],徐霞客的《石竹山游記》中就有記載[8],是一種頗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不可替代的原生文化[5]。福清市其他地區的自然、人文旅游資源,如三山鎮的海上溫泉休閑養生旅游[9]、石竹湖的水利旅游、靈石山的國家森林公園等,與石竹山夢文化旅游資源互補性較好。素有“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美稱的福清還有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且具有區域差異,如高山的板凳龍、新厝的車鼓舞、海口的舞龍舞獅、幸福社區的十番音樂等等[10]。

2.區位優勢。福清市的區域經濟發展好,離省會城市、平潭綜合實驗區近,這是石竹山夢文化旅游的區位優勢。2011年,福清市位居“全國百強縣”第37位;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55.1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147元,高于福州(22723元,8543元)、福建(21781元,7427元)、全國(19109元,5919元)平均水平,較好的經濟發展狀況為石竹山提供了本地客源保證。石竹山離省會中心城市福州僅40余km,來自福州的游客可以方便地通過不同的交通方式在較短時間里到達。福清市距離處于開發建設熱潮中的平潭綜合實驗區也較近,人們可以很方便地到達。

3.交通優勢。石竹山距宏路鎮2km,距福清市區6.5km。國道324線從宏路鎮區穿過,沈(陽)海(口)高速公路福清互通位于距石竹山不遠的宏路鎮區西北隅,福廈高速鐵路從福清市區邊緣穿過并設站。取道324國道及沈海高速可以方便地到達福建省會福州及福建省其他地區;通過高鐵福清站取道高鐵可以方便地到達全國各地;通過高速路網及平潭跨海大橋可以方便快捷地到達平潭綜合實驗區,通過“海峽號”穿浪型高速客滾船,3小時左右即可到達寶島臺灣;通過沈海高速和機場連接線可以方便地到達長樂國際機場,到達世界各地。

4.開發基礎。已有的旅游基礎設施、已成功舉辦的節事活動、與高校等研究機構的合作及眾多海外僑親,是石竹山進一步發展夢文化旅游的重要基礎。截止2010年底,福清市有四星級旅游飯店4家,三星級5家,旅行社12家,全年共接待海內外游客126萬人次,為石竹山面向福清市及海內外游客提供了旅游接待基礎。2008年、2010年、2012年,福清市和臺灣合作舉辦了三屆“夢文化節”,文化節規模大、參與范圍廣、影響深,在深化福清與臺灣經貿、文化、宗教對接與互動的同時,擴大了石竹山品牌的海內外影響力,為推動其旅游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在2008年的首屆“夢文化節”期間,石竹山道院、四川大學宗教與社會研究創新基地、廈門大學道學與傳統文化研究中心聯合發起并舉行了“夢與中西文化學術研討會”,中國大陸和港澳臺眾多學者參與了研討。這次世界首次夢文化研討會有力地推進了海內外華人夢文化研究[5],也有力地推動了石竹山祈夢文化研究及“中華夢鄉”文化品牌建設[8]。大量的福清海外僑親是石竹山夢文化旅游的重要客源基礎之一。

福清僑親遍布東南亞、歐美、澳洲、非洲等112個國家和地區,人數多達80萬,這些海外華僑和新移民經常回祖籍地探親訪祖、觀光旅游或從事商貿活動[10]。他們到石竹山游覽、祈夢,為石竹山的發展帶來大量的資金投入,有力推動了石竹山旅游業及其他事業的發展。石竹山進一步發展夢文化旅游除了上述發展優勢外,也存在一些不足及不利的外部環境,諸如人才缺乏、資源開發不夠合理、基礎設施不到位、旅游商品特色不鮮明、知名度還有待進一步提升、與仙游九鯉湖同質競爭等等。

三、石竹山夢文化旅游發展對策

脫胎于傳統經濟又高于傳統經濟的體驗經濟,以為消費者創造值得回憶的活動為商品,消費者的活動過程即為體驗過程,亦即商品的消費過程。旅游活動本身在很大程度上為一種體驗過程。通過宗教文化旅游而體驗宗教不同于世俗的真善美和慈愛、寬容、博大,對不少旅游者頗具吸引力。對于素以“簽真夢靈”享譽八閩的石竹山而言,游客對體驗的追求為其更好地發展祈夢活動提供了新的契機,但是也應注意以下問題:第一,溝通協調問題。政府在進行旅游資源開發時,應針對不同群體對旅游資源的不同要求,進行有效的溝通與協調,盡量照顧到各方的利益。比如,游客要獲取的是“旅游價值”,當地居民及相關管理部門要獲取的是“經濟價值”,宗教組織及全體社會成員要獲取的是“社會價值”,這些要求都有其合理性,都應該照顧到。政府要避免因過度強調單方利益而使他方利益受損,甚至使旅游資源遭到破壞,要避免國內其他宗教旅游景區發生的游客旅游活動影響宗教活動場所的神圣性,干擾宗教活動的正常進行。政府還要通過與各方的溝通協調,分清管理權界,既各司其職又互相協作,平衡利益關系,既照顧局部又著眼整體,在最大限度內照顧各方的價值追求,推動石竹山夢文化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第二,市場細分問題。市場細分可以提高游客的滿意度,爭取更多“回頭客”。到石竹山旅游的人,既有只為祈夢而來的,也有為勞心之余參禪悟道、放松身心而來的,也有介于兩者之間的。旅游開發部門應為不同類型的游客提供有差異的旅游服務。第三,合作共贏問題。如前所述,石竹山周邊有豐富的自然旅游資源,有海上溫泉、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深得旅游者喜愛的旅游吸引物,福州市區及其周邊縣(市)的旅游資源也很豐富,旅游開發部門應堅持合作共贏原則,充分發揮交通優勢和區位優勢,把這些不同類別、區域分布上較為鄰近的人文、自然旅游資源高效整合,共享客源,共同發展。讓慕石竹山之名而來的游客在游完石竹山之后可以到福清其他地區、福州其他地區、福建甚至海內外其他地區進行其他類型的旅游活動,讓其他旅游景點、其他地區的游客能夠被吸引、被介紹到石竹山體驗、參與夢文化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