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參加鄉村旅游體制研究

時間:2022-06-12 10:10:00

導語:社區參加鄉村旅游體制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區參加鄉村旅游體制研究

1引言

國家旅游局先后推出“華夏城鄉游”和“生態旅游年”,并提出以“旅游產品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目標,促進鄉村旅游的發展。社區參與對鄉村旅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保持“鄉土化”是鄉村旅游開發的重要原則之一,社區居民是參與鄉村旅游發展的主體。近年來云南省楚雄州南華縣岔河村把握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機遇,結合當地傳統彝族歌舞、服飾、建筑、飲食以及婚嫁習俗等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積極發展鄉村生態與文化旅游,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前來度假休閑。

2咪依嚕風情谷旅游發展概況

咪依嚕風情谷隸屬云南省楚雄州南華縣龍川鎮岔河村村委會,離南華縣城北16km。共有旅游資源點196處,其中自然旅游資源50處,包括地文景觀8處、水域風光4處、生物景觀30處、天象與氣候景觀8處;人文旅游資源146處,包括遺址遺跡1處、建筑設施59處、旅游商品56處、人文活動30處[1]。景區共設置馬鞍寨、水景房(新房子村)、三家村、起家大院、腳樓寨、丫口村、新村(彝人古寨)、七家殺豬飯、大岔河、小岔河、彝人古宴等11個旅游接待點。建停車場9個、跳歌場4個、廁所10個、文化活動室650m2、風車7臺、水車7臺、水碓13副、籃球場1個,村莊道路硬化6750m2,民居墻體裝飾5.4萬m2,畜廄搬遷改造1632m2,人畜飲水管線建設7000m。自發展鄉村旅游以來,共投入資金1760萬元,建成旅游接待點11個,農家樂76戶,接待游客100.63萬人次,旅游總收入2198.4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約7000元,是開發鄉村旅游前的10倍[2]。

3社區參與鄉村旅游現狀

3.1社區參與鄉村旅游的主體

參與旅游發展的主要有南華縣政府、南華縣旅游局、南華縣環境監督局、云南大學(主要參與規劃)以及當地社區居民,其中參與鄉村旅游發展社區居民一共12戶。從訪談的結果來看,2006~2008年,岔河村至少有84戶村民直接參與旅游發展。至2011年3月,除岔河人家屬集體經濟,只剩下12戶當地村民經營6處農家樂。

3.2社區參與鄉村旅游的內容

咪依嚕風情谷社區參與鄉村旅游的內容從多元走向單一(表1),目前主要參與農家樂經營。經營農家樂的個體戶參與利益分配,但沒有設立公積金用于公共設施的維護、培訓以及事故處理等。由于沒有旅游培訓、持續的政策引導、信息咨詢以及公共監督等,多數農家樂均屬自生自亡的經營狀態。

3.3社區參與鄉村旅游的模式

3.3.1“農戶+農戶”模式馬鞍寨、起家大院、彝人古宴、古寨客棧、早期的七家殺豬飯、丫口村彝族生態文化村都屬于該種模式,由農戶平均入資,然后共同分擔損失和分配利益。目前僅剩丫口村彝族生態文化村保持這種參與模式,馬鞍寨、起家大院、彝人古宴、古寨客棧4家已停業。

3.3.2“旅游個體戶”模式彝人酒家、彝人客棧、七家殺豬飯目前都屬于該種模式,農戶單獨出資經營,七家殺豬飯原本是七家聯營,后來只剩周姓一家獨營。目前這3家參與的內容都只涉及農家樂,還未發展到更高級的個體農莊模式。

3.3.3“集體經濟”模式岔河人家形式是由岔河村村委會出資辦的集體經濟實體。但是在實現集體經濟的保值增值、建立透明的公眾監督機制、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建立公積金等集體管理機制等方面缺少具體的管理措施。早期的咪依嚕風情谷開發政府起到了很大的帶動作用,如整體規劃、完善基礎設施、資金補助、開拓游客市場等,但是基本上屬于政府“喂一口”,社區“吃一口”。但目前咪依嚕風情谷社區參與還不夠深入,地方村民自發性發展的比例很大,政府、企業、旅行社等外部介入力量很少;參與模式很簡單,主要停留在個體戶獨資經營農家樂的模式上。

3.4社區參與調查總結

(1)咪依嚕風情谷整體旅游參與意識較高,但積極參與者主要是緊靠公路的村民,而且參與的內容、項目和模式都很單一。

(2)影響鄉村旅游社區參與的主要因素為缺少政策和資金的支持、參與者文化素質以及離公路的距離等。

(3)導致出現以上問題出現的原因主要是缺少有效的社區參與機制。

4社區參與鄉村旅游機制研究

4.1引導機制

4.1.1意識引導云南少數民族鄉村地區比較偏遠、信息閉塞。開展意識引導工作,一方面要引導社區居民拋棄傳統的陋習惡習(如:引導村民學習如何處理人畜糞便,生產和使用沼氣),通過發展鄉村旅游開創新的生活面貌;另一方面要引導企業積極參與旅游開發,向他們介紹鄉村社區豐富的自然與人文資源,改變對鄉村的負面認識。

4.1.2政策引導咪依嚕風情谷的社區居民對鄉村旅游的參與意識和對政府的信任度非常高,如果政府從政策上加以引導,能夠使社區的旅游呈規模化發展趨勢。目前咪依嚕風情谷的休閑娛樂旅游產品過于單一,旅游政策主要傾向農家樂項目發展,造成吸引力下降,成為旅游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制定多樣化的傾斜政策,如重點資金支持“圍獵”、“果園自助采摘”等休閑娛樂產品,就可以維持整個風情谷旅游項目多樣化的可持續發展。

4.1.3資金引導政府把過多資金用于“風情谷大門”“咪依嚕傳說壁畫”繪制等形象工程設施上,資金的使用沒有對社區起到實質性的引導作用。而且實踐證明,只是靠政府直接經濟補助的“輸血”方式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旅游發展困難的局面。咪依嚕風情谷整體經濟比較落后,政府除了直接的財政支持,最重要的是引導外地企業投資當地旅游事業,把當地的土地、植物、河流等自然資源轉化為股本,鼓勵社區與企業實行股份制經營。

4.1.4信息引導由于長期的交通閉塞和信息不暢,村民和地方政府對政府政策和行業信息等的處理方式可能會受傳統思維的影響。政府應該引導村民收看一些新聞類、旅游類、致富類等節目。還應建立專門的學習室,指導村民了解《彝山寨文化旅游發展規劃綱要》、《楚雄彝族自治州鄉村旅游管理規定》、《楚雄市“農家樂”管理暫行辦法》、《楚雄市“農家樂”分布示意圖》、《楚雄市星級農家樂評定辦法》等政策。

4.2決策機制

鄉村旅游社區參與決策機制包括參與主體對是否發展鄉村旅游、鄉村旅游發展方向、發展目標、旅游發展中各環節的具體實施等方面做出抉擇的機制。社區居民參與旅游發展決策可以確保社區居民在旅游發展中的正當權益,如果社區居民不參與到決策過程中將很難從旅游發展中獲得旅游的利益[3]。

4.2.1決策支持咪依嚕風情谷早期旅游發展是“內生+外生”模式[4],當時政府部門在旅游規劃、旅游市場開拓策劃等方面給予了很多支持。但是2008年以來,社區參與發展的模式逐步發生變化,到2011年已經完全走向“內生式”發展。因此社區急需選舉有能力、有才干、積極活躍的村民代表,形成一個有效的決策支持系統———社區旅游發展委員會。此外一些非政府組織或非營利性組織(如果以后岔河村與這些組織合作)也可以加入決策支持系統。可以采取村民代表和村委會人數各半的選舉方法,以防止決策過程中出現“內控”,達到公平、客觀。

4.2.2決策咨詢在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需要建立官方、半官方以及民間性質的決策咨詢機構,構成一個完整的、相互聯系的公共決策系統。目前咪依嚕風情谷應邀請云南大學旅游專業領域專家和學者、南華縣旅游局和環境監督局、岔河村村委會等組成一個“半官方”決策咨詢系統,動態探討旅游開發的定位、設計與規劃、旅游產品營銷以及旅游發展過程中的生態問題等。此外,從長遠發展來看,今后還需借助農村扶貧發展基金會、貧困地區婦女兒童基金會等非營利性組織以及企業等組織提供的信息,構成一個訊息全面的咨詢系統。

4.2.3決策評價目前咪依嚕風情谷已經通過《中國旅游資源普查規范》和《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等指標體系對社區旅游資源進行分類、統計和評價,但是社區發展旅游的利益是多方面的,由于旅游的發展,風情谷在環境方面已經出現了一些負面現象,如農家樂垃圾成堆、污水亂排等。結合社區現實狀況,還需建立一個完善的決策評價指標體系,具體應該包括旅游經濟效益評價、環境效益評價、文化影響評價以及生態影響評價。

4.2.4決策反饋建立一個完善的決策反饋系統,更能體現以社區參與者的公眾利益為中心,更加透明,在雙方自愿的基礎上達成各種發展協議,否則個人與集體之間的利益沖突會成為旅游發展中的障礙。咪依嚕風情谷以各村寨權威人物為核心,成立“旅游發展討論小組”,向旅游發展委員會表達村民的各種建議和利益要求。

4.3利益保障機制

鄉村旅游社區參與的利益保障機制指各種利益相關者從維護自身利益出發而進行利益維護的機制,主要涉及利益表達、利益分配以及利益補償3方面。完善的利益保障機制可以協調參與者之間的矛盾,切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5],推動社區鄉村旅游業的和諧發展。

4.3.1利益表達由于彝族社區村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因此需要以村委會作為中間協調,聽取社區村民和社區外其它參與者的利益表達,協調多方參與者的利益需求。此外,還應形成參與者自下而上表達和自上而下反饋的雙向利益表達機制[6],使參與者提出的利益要求得到有效的處理。當地社區居民可以通過“社區旅游發展討論小組”表達自己參與旅游的意愿。

4.3.2利益分配利益分配主要涉及旅游收益分配、就業和培訓機會的獲取等。目前咪依嚕風情谷的主要受益分配形式就是農戶自主經營獲得利潤,或村民參與農家樂服務獲得工資,利益分配形式比較單一。如果日后當地旅游發展形式呈現多元化,還可以建立公積金、公益金、按股分紅等多種利益分配方式[7]。社區居民獲得利益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參與旅游就業,但是目前岔河村大部分村民還未參與到旅游發展中來。要恢復旅游項目的豐富性,提供更多的旅游就業參與機會。咪依嚕可以通過舉辦鄉村旅游經營知識講座、鄉村旅游服務技能培訓班、鄉村旅游能工巧匠傳承人培訓等形式發展一支鄉村旅游人才隊伍。建立健全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鄉村旅游培訓體系,建立一批鄉村旅游帶頭發展人。

4.3.3利益補償咪依嚕風情谷旅游發展過程中曾出現公共用地與村民個人利益發生沖突,造成村民對政府的信任度降低。一些被占用土地而又沒有能夠參與旅游利益分享的居民暗自對村委會及其上級政府部門感到不滿,因此對征地補償、拆遷安置補償等制度應加以完善并且落實實施。

4.4監督評估機制咪依嚕風情谷的監督評估機制主要是針對社區環境衛生和“岔河人家”集體經濟實體的跟蹤監督。目前咪依嚕風情谷旅游發展過程中已經開始出現環境問題,各村應迅速成立衛生檢查小組負責防止垃圾亂倒和污水亂排的監督工作,保持良好的村容村貌。另外對“岔河人家”這個集體經濟實體的資金投入、設施建設、人員裁聘以及效益分配等各方面實施綜合監督和考核,使其充分體現該經濟實體的“集體”性質。

5結語

鄉村旅游的持續發展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社區各種事物在不斷發展變化。因此,希望本文能夠拋磚引玉,吸引更多旅游學、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等方面的專家學者真正深入農村調研實踐,通過更多訪談和數據觀測,找出彝族社區鄉村旅游發展的客觀規律,不斷健全鄉村旅游社區參與的機制,促進鄉村旅游事業和諧持續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