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源生態旅游發展策略
時間:2022-07-06 09:39:08
導語:沽源生態旅游發展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生態旅游與可持續發展概述
生態旅游是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于1983年首次提出的,1993年國際生態旅游協會又把其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游活動?!标P于生態旅游的目標普遍認為:“生態旅游應該保護自然資源和生物的多樣性、維持資源利用的可持續性,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笨沙掷m發展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人們在意識到全球生態系統的變化已使人類的生存環境受到嚴重影響時,提出的一種尋求解決生態環境問題、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及共同發展的新思想和新觀念。1980年國際自然資源保護聯盟在《世界自然資源保護大綱》中首次初步提到可持續發展的概念,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中,比較全面和完整的描述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即“可持續發展是在滿足當代人需要的同時,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在自身需要的能力”。可持續發展既是生態旅游的指導思想,又是其最終追求的目標;而生態旅游以生態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為依托,是可持續發展理念與大自然完美結合的產物。
沽源縣位于河北省西北部的壩上地區,為內蒙古高原與冀北山區的過渡帶,屬于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年干旱少雨,年平均氣溫1.4℃,夏季平均氣溫17.9℃,是理想的避暑度假旅游勝地。該縣處于內蒙古高原的南部邊緣,陰山余脈橫貫東西,南部與燕山山地相接??偟牡貏菔悄细弑钡停瑬|高西低,平均海拔1536米。東南山高林密,東部地勢平坦、草地肥沃、河流湖泊眾多,西部丘陵綿延、林田交錯、波狀起伏。全縣主要的生態旅游資源有三類:
1.西部農田林網:1965年沽源縣委在西部的黃蓋淖鄉林源村搞農田防護林建設試點,以防風固沙,減少水土流失,兩年后初具規模。經測定,林帶內的風速可降低、相對濕度增加、作物生長期延長、糧食產量提高了15—20%。縣委、縣政府因勢利導,1968年開始向全縣推廣農田防護林網建設經驗,林網面積達到172萬畝,形成了“林帶交織似網,作物層次分明”的波狀高原面上富有曲線變化和色彩變化的壯觀的“井”字型農田林網觀光帶。適合農業采摘、觀光旅游和自駕游。
2.南部綠色長城:綠色長城地處南部壩頭一線,東西跨越六個鄉鎮,全長120多公里,山高林密,主要為原始次生林及人工栽植的華北落葉松。2000年以來,沽源縣實施了“京津風沙源治理”、“一退雙還”、“三北防護林”等生態建設工程,全縣林地面積達230萬畝,其中原始次生林50多萬畝,該區域森林覆蓋率達到68.7%,形成了現在的“塞北綠色長城”。這里植被茂密,氣候涼爽,物產豐富,動植物種類繁多,其中野生植物1300多種、野生動物200多種,灤河、黑河、白河均發源于此。其中金蓮山風景區2006年被評為省級森林公園?!叭本G色長城”旅游觀光環線形成了一幅渾然天成的生態旅游畫廊,適合觀光、攝影、寫生、科考、登山、自駕車越野等旅游活動。
3.東部濕地草原:這里是沽源縣夏季旅游的核心區,是京西最大的原始草原,由草甸草原和濕地沼澤組成。它以縣城為中心,覆蓋了東、南、北遼闊的區域,是一條南北走向蜿蜒曲折的狹長地帶,南北長約70公里,東西寬約23公里,面積1600平方公里。每逢盛夏,這里氣候涼爽、水草豐美、風景如畫。草原上自然風景區、歷史遺跡遺址、草原度假村和“農家樂”等一應俱全。這里有國家級水利風景區閃電河水庫、河北省第一個國家級濕地公園閃電河;有國家級旅游度假村塞外莊園(4A級)、沽水福源(4A級)、天鵝湖(4A級);還有金代景明宮(大宏城)遺址、金代土長城(金界壕)遺址、察汗淖兒行宮(小宏城)遺址及梳妝樓元代貴族墓葬群等。
三、沽源生態旅游的SWOT分析
1.優勢(Strengths)
1.1區位優勢明顯。是距京、津最近的、面積最大的原始濕地草原,距北京僅270公里,且交通便利。
1.2水資源豐富且檔次高。沽源是黑河、白河、灤河的發源地,可稱之為“三河之源”,大小河流15條,水庫5座,天然淡水淖泊12處,水域面積近7萬畝,水質純凈,魚類繁多。其中閃電河水庫水利風景區屬于國家級水利風景區;特別是青年湖,位于縣城之中心,庫容115萬立方米,城區有如此大的水域,在河北省各縣區中是首屈一指的。
1.3濕地草原獨具特色。沽源草場面積202萬畝,其中濕地草原達60萬畝,水草豐美,綠地如茵,動植物種類繁多,植被茂密。特別是2009年閃電河濕地草原被國家林業局評為河北省第一個國家級濕地公園,更彰顯了沽源濕地草原的獨特優勢和魅力所在。
1.4政府政策支持,奠定了較好的基礎??h委縣政府在上世紀60年代組織在全縣推廣的農田防護林建設,1985年集中全縣的人力栽植的、橫貫全縣東西的“百公里雙萬畝枸杞綠色長廊”,2000年以來的“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一退雙還”等生態工程建設,以及2007年以來“五年禁牧”舉措等,均起到了防風固沙、保持水土、保護生態環境的作用。
2.劣勢(Weaknesses)
2.1景區生態環境脆弱。由于沽源縣地處中溫帶半干旱地帶,降水量少,而對水資源依賴性很強的濕地草甸、湖淖河流、森林植被,如果保護措施不到位,生態環境和水體極易受到破壞和污染。
2.2旅游旺季人滿為患,對草地人為破壞嚴重。近幾年夏季到沽源避暑觀光、休閑度假、會議考察的人很多,初步統計僅2009年—2011年三年接待游客人次分別為50萬、60萬和80萬,旺季時各個景區每天都是車來車往、游人密集,對脆弱的草地造成了很大的破壞。
2.3旅游季節太短。由于沽源地處壩上高寒區,使得以濕地草原為主要特色的生態旅游季節性特別強,旅游季節集中于6月下旬至9月初的兩個多月,其他時間旅游景區都關門歇業,旅游設施設備全年利用率不高,使得當年旅游收入不足反過來又影響了再投資。
2.4政府財力有限,對旅游業投入不足。由于自然條件和歷史等原因,沽源縣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屬于貧困縣之一。政府對旅游業的資金投入不足,總體接待設施檔次較低,旅游服務水平較差,景區的維護和管理跟不上。
3.機會(Opportunities)
3.1回歸自然的休閑度假旅游已逐漸成為大眾化旅游的潮流。休閑度假型游客的日益增多,加上距離京、津、省會、張家口市很近的優勢,無疑給沽源的生態旅游帶來了大好的發展機遇。
3.2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成為游客理想的避暑勝地。沽源地處壩上高原,夏季氣候涼爽、風景秀美、空氣清新且交通便利,加之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京、津、冀等地游客避暑度假的絕好去處。
3.3政府宣傳力度加大,提高了沽源生態旅游的知名度。在上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近幾年沽源生態旅游的宣傳力度大大增強,各種促銷活動日益增多。比如塞外莊園成功承辦了第二屆和第四屆“中國張家口壩上草原旅游節”;2010年7月26日上午在沽源縣閃電湖東岸舉行了“中國沽源首屆濕地文化節暨京張‘心連心’大型文藝演出”;而“濕地草原、神韻沽源”等主題宣傳口號也赫然出現在了京津冀的公路邊大型廣告牌上和電視廣告、報紙中。
3.4西部農田林網和南部綠色長城旅游資源,目前還未完全利用和進一步開發。隨著對二者的投資和規劃力度的加大,沽源的生態旅游規模、范圍和類型還將進一步擴大。
4.威脅(Threats)
4.1周邊各縣競爭對手的威脅。沽源縣周邊的幾個縣均有豐富的草原旅游資源,雖與沽源的草原類型和規模不同,但以草原為依托的景區和休閑度酒店(度假村)很多,且檔次較高,其中張北縣和豐寧大灘是最強的競爭對手。
4.2資源破壞和環境惡化的威脅。干旱少雨多風沙的草原生態環境極易受到自然和人為的破壞。一旦遇到干旱的年份,湖淖水位下降,水域面積縮小,存在著退化消失的威脅,草地質量也會受到影響。而草原植被的人為破壞和景區三廢處理缺失會造成草場沙化、水體及空氣污染、環境惡化。
4.3某些景區的過度開發遏止了以后的發展。比如近幾年在以閃電湖為中心的濕地草原上,建的度假村太多太密。它們為了各自的利益而相互競爭,爭相擴大規模、增加多種娛樂健身項目,大量占用了草地和水資源。
四、沽源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建議
筆者根據以上對沽源生態旅游的分析結果,針對其可持續發展提幾點建議:
1.制定科學的生態旅游發展規劃
沽源縣雖然也制定了《2009—2020總體旅游業發展規劃》,但尚未通過評估,說明還有不完善之處。應該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修改完善,特別是針對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部分要做科學合理的規劃和論證。
2.樹立“合理開發利用、以保護為主”的理念
首先要樹立“保護第一”的意識,不能只為短期利益破壞了生態環境。其次,要防止只保護不利用的極端主義,忽視生態旅游的經濟功能。應該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合理開發利用生態資源,正確引導旅游企業的經營行為,鼓勵旅游企業綠色經營,使生態旅游在為當地的經濟帶來效益的同時,更要重視其長足發展。
3.完善監督管理機制和體系
在嚴格執行我國的《環境保護法》、《風景名勝區管理暫行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各級政府和旅游行政部門要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制訂更詳細的旅游資源開發與管理、景區經營管理條例,各相關部門要相互配合協作,共同完善政府部門的監督機制和體系,促進旅游經濟和環境保護的法制化、制度化、規范化。
4.加大政府投資力度,完善基礎設施和旅游配套設施建設
旅游企業資金有限且各自為陣,存在注重微觀經濟效益和短期利益的現象。所以縣政府應該積極籌措資金,重點投放在完善景區內基礎設施和旅游配套設施建設方面。比如參與景區游覽線路設計并給以資金支持、改善景區道路、完善污水處理系統、建立垃圾回收點和填埋場、修建一些可以保護花草的圍欄、引人注目的告示牌、木制人行橋、觀景臺、覽勝亭等,還可以在景區內統一規劃修建環保型的廁所、停車場、旅游商店等配套設施。
5.確定合理游客容量,避免景區“超載”
如果單位時間內景區游客容量過多,勢必造成管理混亂,踐踏花草植被、亂仍垃圾、汽車尾氣噪音等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資源現象。所以應合理確定每個景區游客的容量,必要時采取游客分流的做法。比如與簽約的旅行社制定“錯時”游覽計劃,對散客的專人引導等等。
6.加強教育和培訓,提高旅游從業人員素質
旅游從業人員素質高低與景區環境保護有直接的關系。因此每年在旅游季節到來前要做好旅游從業人員(包括管理人員和服務人員)的教育和培訓工作。培訓內容主要涉及有關法律法規、職業道德、經營管理、服務技能、環保知識、服務和環保意識等方面。
7.加強宣傳力度,既要不斷擴大客源市場又要提高游客的整體素質
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以擴大客源市場。同時,在宣傳資料中,要將文明旅游、環保理念和生態旅游的意義滲透其中,使游客在對美好大自然的熱愛和向往中,增強了環保意識。
8.提高當地公眾的參與意識,發揮當地公眾支持作用
要重視對當地居民的環境保護教育,培養他們共同維護景區生態環境秩序、自覺保護當地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生態資源的觀念。使他們不僅看到旅游帶來的短期效益,更要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長遠性和重要性,引導他們成為當地生態資源的保護者、受益者和監督者。
總之,沽源生態旅游的優勢明顯,發展潛力巨大。隨著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對旅游業的高度重視、各項措施制度的出臺和監督管理機制的不斷完善、相關單位的大力支持和積極參與、社會公眾和從業人員素質的提高,今后沽源的旅游業必將上一個新臺階,特別是生態旅游及其可持續發展必將為打造京津后花園、改善當地環境、造福子孫后代做出重要貢獻。
- 上一篇:安監局汛期檢查指導方案
- 下一篇:娛樂場所安全整頓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