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高專旅游人才發展探析

時間:2022-08-28 02:52:46

導語:高職高專旅游人才發展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高專旅游人才發展探析

一、我國旅游專業高等教育發展格局

(一)旅游高職高專成為旅游專業高等教育主力軍

自2009年始,全國旅游教育培訓統計基本情況,將旅游高等教育在校生數進行了細分。2009至2012連續4年,高職高專旅游專業在校生已占高等教育旅游專業在校生60%以上[4](圖1)。高職高專旅游教育已經成為中國旅游高等教育的主力軍,其在我國旅游人才需求市場中的地位和發展潛力已經超越本科旅游教育。

(二)旅游專業高等教育人才供需現狀

一冷一熱“一冷”是指本科專業旅游教育已呈現相對過剩的“冷”局面。本科旅游專業教育隨著高校擴招,其招生規模及院校數量雖然增加,但旅游專業本科生行業內就業率卻呈逐年下降的趨勢,維系在10%~20%之間[3]。邵金萍對西安市三所一本高校旅游管理專業畢業生行業內就業率的調查顯示,2008年其就業率為20%,2009年則下降為11%[5]。麥可思研究院的《2010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指出,本科旅游管理專業2010年度三年內離職率高達66%,在“2010年度三年內離職率較高的主要本科專業”排行榜中列第五位[6]。結果是大學生對本科專業旅游專業認可度不斷走低,旅游企業則不敢用本科生、留不住本科生。相反,高職高專旅游教育卻越來越“熱”。不僅發展快,而且旅游企業對專科層次畢業生需求旺盛。旅游行業內基本形成“專科生比本科生好用”的共識,專科生的升遷機會也遠遠多于本科生。以筆者所在的專科院校為例,旅游專業畢業生一直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就業率近100%,行業內就業率則在90%以上,基本上是畢業生選擇就業單位,一般都在華東一、二線旅游城市四星級以上酒店和旅行社就業,他們在酒店的轉正時間、薪資待遇往往還優于本科生,顯示出用人單位對其相當高的認可度。在每年安排專業頂崗實習時,都有很多旅游企業主動聯系校方,希望學校能夠派遣實習生,并希望能夠介紹其他高職高專旅游專業畢業生,而對本科生則需求意愿淡薄。

(三)高職高專旅游專業教育大發展的必然性

我國旅游專業高等教育發展格局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它與旅游產業發展息息相關,同時受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國家教育政策、人口與就業等因素的影響,集中表現為旅游人才供需雙方相互選擇的結果。我國旅游經濟每年在以10%左右的速度遞增,目前每年旅游業專門人才缺口至少200萬人,今后還將以每年20萬人的數字遞增[7]。強勁的人才需求推動了旅游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旅游業屬勞動密集型的服務性產業,服務性崗位多,而管理崗位少。一般來說,旅游企業的管理人員要從服務員做起,需要5年以上的一線服務性崗位經驗。這些服務性崗位門檻低,社會參與度深,崗位工資相對較低。這樣,旅游管理本科生會產生巨大的職業失落感。從一個求職者的角度來看,大學甚至名牌大學的畢業生,到酒店當服務員,拋開其他因素,單從經濟利益分析也是不理智的,因為以旅游企業服務人員的低工資,回收大學教育的高投資是很困難的[2]。這樣,其行業就業率低、離職率高,也就不奇怪了。對于高職高專旅游專業畢業生,他們與旅游行業人才的學歷現狀基本一致,不受排擠,其職業期望適當,職業興趣穩定,更愿意從基層干起,因而深受旅游企業的歡迎,成為旅游企業用人的優先選擇。正是由于人才培養的“高契合”,高職高專旅游專業教育迎來大發展契機,主體地位成了必然的選擇。

二、高職高專旅游教育的創新發展

當前我國旅游高等教育發展的實踐已證明,高職高專旅游教育是我國旅游人才培養“最優質的資產”,而本科旅游教育人才培養“相對過剩”的必然改革,還會給高職高專旅游專業教育讓渡很大的發展空間。因此,高職高專旅游專業教育必須加快發展,在擴張規模的同時,要走內涵創新之路,扛起為旅游行業培養“用得好、留得住、有潛力”、滿足行業需求的旅游專門人才的重任。

(一)定位創新:提高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規格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產學結合的辦學方針;立足于高等教育層次,突出應用性、職業性、開放性的職業教育特點的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思路。同時,提高人才培養的目標,從“理論夠用、突出實踐技能”提升到“高素質旅游管理技能型”,使得高職高專旅游教育成為我國旅游業基層和中層管理與服務人才并舉的主要平臺。關鍵是處理好專業知識、能力(技能)、職業素質三者關系,進行“潛力”培養,即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

(二)結構創新:調整專業設置,適應旅游產業發展2011年,全國高職高專旅游相關專業在校生36.54萬人,其中旅游管理專業占50.26%,旅游外語專業占12.56%,其他專業占37.18%[4]。教育部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旅游管理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2009年調研數據顯示,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兩個專業的在校生人數占總數的82.74%[7]。此數據表明,我國的高職高專旅游專業人才培養結構過于集中,造成了旅游專門人才集中于酒店、旅行社的單一局面,其他旅游行業則非常少。這樣的人才培養結構已跟不上旅游產業的發展要求,必須調整專業設置,改革現行的教育部高職高專旅游類專業目錄,加強涉外旅游、導游、旅游社經營與管理、景區開發與管理、旅游休閑與服務、旅游規劃、旅游電子商務、分時度假網絡管理、會展旅游、旅游資本運營、旅游衛生保健等專業人才的培養。

(三)體制創新:學校主體與社會多方參與相結合高職旅游人才的培養應堅持學校的主體地位,同時需要旅游企業的積極參與。政府要通過立法,把職業教育變成企業內生的行為,而不是外在的一種囑咐或壓力、一種被置于“買方”的、處在鼓勵參與的客體地位[8]。發揮旅游行業協會的鏈接作用,行業協會應獲得政府授權負責旅游企業的職業教育與培訓,并在政府指導下,與學校合作,建立校企互動的平臺,協調企業用人需求和學校的人才培養,構建校企合作的橋梁,保證校企緊密結合,提升專業服務產業能力。其中,轉變企業在校企合作中被動、兩可的狀態是旅游人才培養體制創新的關鍵。

(四)模式創新:推進校企深度合作構建“面向企業、工學結合、深度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一方面學校教育要緊貼行業要求,校企互動,融合發展。校內建設全仿真實訓室、生產經營性實訓室,校企共建,企業培訓進學校,學校教育進企業,建立跟班實習和頂崗實習機制,培養學生的崗位適應性和針對性,重點應放在管理類崗位。另一方面,要以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為目標,將職業素質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培養有潛力、高素質、兼容性好的旅游管理與服務人才。實現校企共訂人才培養方案、校企共享教學資源與設備、校企共管教學過程、校企共監教學質量、校企共選訂單學生。

(五)學制創新:實行彈性學制和學分制實現高定位的專業發展目標,必須實行彈性學制。學生可根據行業特點、企業需求及個人發展需求,自主選擇上課的教師、選擇上課時間,進行揚長教育。彈性學制必須與學分制并行,配以模塊式課程計劃和相應的教學管理制度。這樣,既能從學生個體實際突出教學方式的靈活性,又能夠將專業基礎、專業方向、專業發展有機結合,因材施教,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

(六)課程創新:建立系統性、模塊式課程體系調研表明,現行課程設置基本上是“三段式”(即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執行上,過分強調技能培養、面向一線基層,忽視了基礎課程系統的構建,限制了學生的知識視野,對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不足。系統性、模塊式課程體系服務于高定位人才培養,應該由基礎課程、方向課程與發展課程三個模塊組成。基礎模塊具有奠基功能,以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實踐教學環節為主的必修課組成。方向模塊使學生根據自身能力和興趣,選擇本專業方向學習必須選修類課程并取得學分;發展模塊具有發展功能,由大量的選修課組成,用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體現院校特色課程、地方特色課程。課程內容要與職業資格對接、課程教學與企業實踐對接、課程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

(七)師資創新:完善“雙師”結構和評聘制度現有專業師資結構中,傳統型教師比例偏高,專業常規師資力量比較充足,“雙師型”教師比例相對較低,來自行業和一線的專業兼職教師比例偏低。創新發展重點是“雙師”結構教師隊伍培養和評聘制度。既要大力促進專業骨干教師積累企業工作經歷和樹立行業影響力,又要努力使來自服務與管理一線的有豐富經驗的專家作為兼職教師承擔相應比例的教學任務,同時完善評聘制度,建立有效的團隊合作教學機制,比如校企之間的技術研討、經驗交流以及傳、幫、帶的制度化建設等。形成數量充足、結構合理、機制有效、德藝雙馨的專業教學團隊。

(八)評價創新:實施第三方評價建立就業單位、行業協會、學生及其家長、研究機構等利益相關方共同參與的第三方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制度,將畢業生就業率、就業質量、企業滿意度、創業成效等作為衡量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并對畢業生畢業后至少五年的發展軌跡進行持續追蹤。通過對這些評價的信息化管理與分析,為教學質量管理、專業設置優化、人才培養方案修訂、課程調整創新、制度設計等提供科學依據。

2009年底國務院頒布《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提出把旅游業培育成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的戰略目標。這一戰略目標的實現,關鍵在旅游專業人才的培養。因此,高職高專旅游專業教育必須乘勢而為,努力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滿足旅游業用人需求,同時探索系統培養,為實現旅游強國目標提供人才保障。

本文作者:楊榮斌黃金琳工作單位:安徽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