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企業創業初期表現論文

時間:2022-07-24 06:34:00

導語:民營企業創業初期表現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營企業創業初期表現論文

[摘要]民營企業是改革開放條件下產生的新生事物,它以其靈活的運行機制構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并且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文化特色。無論企業規模大小,企業文化都是內生于民營企業發展過程中的,與民營企業的發展息息相關。其中,“人”構成了企業文化建設的主體。因此,本文主要是從“人”的角度分析其在武漢民營經濟發展中的影響作用,并根據民營企業在不同時期的發展特征,提出“人”在不同文化建設階段中的發展策略。

[關鍵詞]民營企業企業文化

一、武漢市民營經濟衍變過程及發展態勢

1.武漢市民營經濟衍變過程。武漢市民營經濟發展時期大致可劃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79年~1985年。這一時期,武漢確立“兩通起飛”為經濟發展戰略重點,在“九省通衢”的武漢市,有證個體戶首先集聚在傳統商貿流通行業。第二階段從1986年~1991年。經過近10年發展,出現雇工超過8人以上的現象,它們是私營企業的雛形。第三階段從1992年~1998年。大批大中專院校畢業生、復員退伍軍人、下崗職工和科研院所技術人員進入民營企業行列。他們根據自身特長與經濟能力,開始個人創業歷程,民營企業隊伍不斷壯大。第四階段從1999年~2002年。一批在商海中拼搏數年的個體工商戶已經成長壯大,進入“二次創業”,本時期,私營企業也在經歷“蛻變”過程,有的企業搶抓機遇,大膽拼搏,使自己迅速壯大起來。第五階段從2003年至今,個體工商戶開始新一輪增長態勢,在國家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下,促進非公有制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2.武漢民營經濟發展態勢。武漢市民營經濟逐步成為武漢地區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截止2005年底,全市共有個體工商戶二十多萬家,從業人員達四十多萬人,總量保持兩位數增長速度,平均規模也逐步提升。一批民營科技企業經過數年拼搏,成長為本行業龍頭企業,如:凱迪電力公司、楚天激光集團、紅桃K集團、精倫電子公司等。隨著國有企業改革改制,在一般競爭性領域,民營企業在一些行業中成為主體或占據優勢,如服裝制造業、餐館業等。可以說,民營企業已成為武漢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的生力軍,但整體而言還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如:行業構成不理想,規模化程度低;品牌意識薄弱,產品競爭力差;管理模式滯后、現代企業制度不完善;企業目標短視性等問題,至使武漢真正意義上的“百年老店”非常罕見,大多數是“曇花一現”。

二、企業中的“人”與文化建設的關系

在知識經濟時代,影響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僅有企業文化具有獨特性和難予被模仿的因子。大凡成功企業的背后都有強而有力的企業文化,都有明確的經營哲學,員工有共同的價值觀念,有著約定俗成的行為規范;而失敗企業的背后則是僵化的、保守的和脆弱的企業文化。從企業文化的重要作用來講,它是民營企業發展的粘合劑,能為企業帶來高美譽度和高生產力,是民營企業發展的靈魂,直接影響著企業的命運和發展方向。因此,文化戰略將成為民營企業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其中,民營企業文化建設的主體是“人”,主要包括員工和企業家,而無形的企業文化體現的正是有形的“人”的靈魂。進一步說,員工、企業家和企業文化建設之間相互影響和促進,富于企業生機與活力,形成有機的生態系統。簡單歸納而言,三者之間的關系是:企業家對文化建設起著倡導者、培育者、設計者和推動者的作用;員工對企業文化建設主要承擔著傳承、實踐和創新的角色;同時,企業文化又對員工和企業家發揮著制約、影響、引導、激勵、協調等功能。

三、從人的視角提出不同階段企業文化建設策略

1.民營企業創業階段的企業家精神塑造。創業期的民營企業發展的特點是:市場規模狹小、企業知名度低、發展速度緩慢、競爭實力弱,有的公司甚至只有一個人或者幾個人。迫于生存壓力,無從談起企業文化的塑造。而且,在中國家族文化的傳統社會背景下,絕大多數民營企業在創業初期都體現出家族文化的特色,家庭成員之間憑借特有的血緣關系、類似血緣關系、親緣關系,能以較小的成本集結在一起,為共同目標團結奮斗,表現出較強的凝聚性和和諧性。而且,家族成員之間心理契約成本較低,家族管理有利于企業降低監控成本,表現出較高的績效。

因此,企業家在民營企業創業初期表現出創業者個人的熱情和雄心、創新精神、敬業精神和價值觀等方面對企業文化塑造起著重要的鋪墊作用,其身居群眾之中具有超權力的人格感召力。依據中國國情而言,以創業者精神為楷模的家族管理在創業初期也不嘗為一種合適的經營方式。2.民營企業成長期“員工”素質的提高。民營企業進入成長期后,一般表現為:資金迅速擴張,人員大量增加,企業產品逐漸被社會認可,組織機構迅速膨脹,市場迅速擴大且占有率驟升,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競爭力。可以說,成長期是企業文化形成的關鍵時期,尤其是決定企業文化特色的核心價值觀的提煉和文化的沉淀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否則,沒有相應文化支撐的企業越是快速發展,文化危機就越大。這一時期,除了初期企業家的精神塑造和模范帶頭之外,文化建設更應從提高員工素質著手,這里的素質不僅指科學文化水平,還包括文化理念,道德品行等。員工素質的提高增加文化進步色彩,同時有益的文化如同營養液促進員工全面發展。具體地說,提升員工素質的途徑有以下幾種方式。

(1)培訓。培訓的內容包括理念和技能的培訓,通過理念培訓,傳播企業家的精神與理念,企業科學的治理理念及發展目標,企業價值觀及企業哲學等,正強化員工的價值觀。通過技能培訓一方面增加企業競爭實力,另一方面增強員工的競爭信心,有助于企業發展的穩定。

(2)溝通與參與。企業在制定發展戰略時,讓員工更多地了解企業發展目標,構造公平、透明、參與機制,使企業與員工相互信任,形成共同奮斗的文化氛圍。如構建企業內部信息網絡和論壇,有助于信息的上行與下行;或者變革高度集權的管理為集權與分權相結合的模式,加大員工主人翁的責任感,滿足員工不同層次的需求。

(3)激勵。建立有效的獎勵激勵機制。根據員工特質與崗位性質,合理設置報酬體系;通過職務晉升、授權和職責豐富化促使員工發展;從物質和精神上擴展激勵手段。

(4)引進。民營企業用人惟親不能惟賢的作法應被擯棄,通過健全、科學、規范的用人機制廣泛地吸納人才,物盡其才,人盡其用,制定公平合理的績效考評制度,大力促進各類人才的合理流動與配置。

3.民營企業成熟期的文化延伸戰略。在全球市場一體化和激烈的競爭中,能真正進入成熟期的企業必是行業的佼佼者,具體特征如下:企業具備相當規模,知名度較高,競爭實力強,但利潤與銷售收入增長速度放緩,企業競爭動力逐步轉向文化力競爭。這一時期,企業核心價值觀已確定,發展方向明確。然而,企業是個動態的、開放的系統,其中人是企業中生生不息的資源,新鮮血液不斷地補充。文化不僅在企業內部深入與傳播,更應以超前的速度、戰略的眼光將企業文化精神延伸到人才的主要來源地,否則企業將迅速走向衰竭。進一步說,文化延伸戰略的主要對象是人力資本,其主要來源地是本地各大高校。確切地說,企業與高校可以通過無形文化的手將“人”這一重要資源聯系起來,可以達到雙贏的效果。具體策略有:

(1)企業家講壇。企業家經過數年乃至數十年的拼搏,具備獨特的經歷和人格魅力。企業家可把企業精神及企業故事通過講壇方式傳播于高校中,不僅能夠樹立企業形象,宣傳企業精神,更為吸引人才做好輔墊。而且,高校學生可以通過企業家講壇拉近與社會的距離,學習更具主動性和目的性。

(2)企業獎學金設置。企業在高校中設置獎學金,一方面可以激勵優秀人才,另一方面可以選擇優秀人才深入企業中實習,其意義從企業長遠角度看,有利于人才儲備,節約人力資本;從學校角度看,有利于人才培養;從學生角度看,有助于更快適應社會及就業。

(3)企業與高校教師隊伍合作。高校教師具有較高的研究素質及知識的超前性,企業與之合作能協助企業發展,不僅是企業的智囊團,而且是企業豐富的資源。高校教師也可通過企業這個實踐基地,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積累豐富的實踐經驗,反饋于教學。

4.民營企業衰退期的文化變革。民營企業衰退期呈現出市場占有率下降,銷售額和利潤都開始明顯下滑,管理體制落后,內部矛盾沖突擴大,員工隊伍出現不穩定等現象。其深層次原因在于思想觀念陳舊,缺乏發展的動力和活力。因此,唯一解救的方法是大膽進行文化變革,從改變價值觀入手,重構企業文化,重新確定企業發展思路,恢復員工信心。

四、結束語

民營企業作為武漢市經濟發展的生力軍和重要組成部分,對武漢發展做出了舉足輕重的貢獻。持續發展和保持競爭力的關鍵在于文化力的培育,企業文化的建設主體是人,即員工、企業家和企業文化建設之間相互影響和促進,富于企業生機與活力,形成有機的生態系統。基于企業生命周期的不同發展特征,文章從人的視角提出不同階段企業文化建設策略,即民營企業創業期的企業家精神塑造,成長期重視員工素質提高,成熟期進行文化延伸戰略以及衰退期的文化變革,從而對武漢民營企業發展提供一個基于人的戰略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