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產業結構與競爭力分析論文
時間:2022-08-30 08:50:00
導語:工業產業結構與競爭力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本文選取1998年和2002年資料,以江蘇省為參照系,運用偏離份額分析法,對揚州市工業產業結構和競爭力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揚州市主要工業產業整體競爭力較強,但工業產業結構矛盾嚴峻,成為制約產業結構高度化進程的主要因素。文章最后提出了提升揚州市工業產業結構和競爭力的對策措施。
關鍵詞:工業產業結構偏離份額分析法產業競爭力對策措施
區域產業競爭優勢可以通過區域產業競爭力反映。區域產業競爭力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區域產業結構競爭力,即區域內各產業所占總產值的比重及其相互間比例關系是否合理,以及對區域競爭力所產生的影響;二是特定產業的競爭力,即區域內各產業自身具有的競爭力,表現為特定產業產出品的市場開拓、市場占有和獲利能力,反映了該區域特定產業與其他區域相同產業的競爭能力。區域產業結構及其產業優勢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區域經濟增長的質量和速度,決定了區域經濟整體競爭力狀況。因而,客觀分析區域產業結構及其優勢,對于認識和把握區域經濟競爭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本文基于工業經濟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也基于研究工業結構及其優勢對于揚州市整體經濟發展的現實意義,以江蘇省作為標準參照系,運用偏離份額分析法(SSM)對揚州市工業產業結構和競爭力進行了研究。
偏離份額分析法及數學模型
偏離份額分析法
偏離份額分析法是從產業結構因素和競爭力因素兩個方面解釋區域經濟增長速度的差異。其基本思路是將被研究區域的增長與標準區域的增長的差分解為兩個分量:一個分量是產業結構分量,反映區域增長與標準區域的增長是因結構差異所造成的影響;另一個分量是競爭分量,它反映區域內各部門的增長是因不同于標準區域相應各部門的增長而引起,因而它反映了一個區域的區位優勢與劣勢、區域的相對競爭能力。如果一個地區各產業的增長速度與全國(標準區域)同一產業增長速度完全相同,即排除掉由于各地區同一產業競爭力不同造成的增長速度的差異,那么地區經濟增長速度與全國(標準區域)經濟增長速度的差異則完全是由結構因素所形成的。如果一個地區的產業結構與全國(標準區域)完全相同,那么地區經濟增長速度與全國(標準區域)經濟增長速度的差異只能由地區競爭力來解釋。偏離份額分析法不僅可以分析影響地區經濟增長的結構因素和競爭力因素兩者作用程度,而且可以進行地區間經濟增長的結構因素和競爭力因素差異的比較研究。
數學模型
在分析揚州市工業產業結構與競爭力時,將江蘇省作為揚州市經濟發展參照系,是因為無論從行政隸屬、區域政策、經濟發展度等方面來看均有一定的合理性。基于此,我們建立以下SSM模型。
假設Fi(t)表示t時期江蘇省第i個工業產業的產值,則
式中Fij(t)表示t時期第j區域的第i個工業產業的產值。
用F(t)表示t時期江蘇省工業總產值,則有
ΔFij為j區域第i個工業產業產值的增加額,Fij(t0),Fij(t)分別為j區域第i個工業產業基期和報告期產值。由(3)知,j區域第i個工業產業產值的增加額由以下三個部分組成。
,
為競爭力分量。它是j區域第i個工業產業產值增長額分解的剩余部分,即扣除工業經濟增長分量和產業結構分量之后的增長額。由于剩余部分的正負大小體現了該產業在江蘇省同行業中的相對增長水平,反映區位優勢或地區競爭力對區域經濟增長的作用,故稱為競爭力分量。利用競爭力分量既可以判斷某區域工業產業在江蘇省同行業中所占有的競爭地位,又可以分析江蘇工業經濟增長中各產業部門相對發展和收縮的區域。
,
Pij+Dij為j區域i工業產業與江蘇省工業產業的總偏離量。如果將(3)等式兩端同除以,Fij(tO)則得到以增長率形式表示的SSM模型。
揚州市工業結構與競爭力分析
概況分析
本文選取1998年和2002年揚州市39個工業行業,并以江蘇省作為其上級區域,將同期同行業總產值折成1998年不變價計算。
從表1可以看出,揚州市工業發展水平低于江蘇省平均水平,總偏離量為-1809703.6萬元,其中結構偏離份量為-82749.7萬元,競爭力偏離份額-1726953.9萬元,兩項指標都低于江蘇省平均水平。因此,揚州市工業產業結構矛盾非常突出,而且產業的整體競爭力水平較低。
為揭示揚州市工業發展中的產業結構問題,我們列出了揚州市工業總產值比重前10位的行業的偏離份額分析表,見表2。
由表2可以看出,揚州市工業總產值比重前10位的行業中,產業競爭力分量為正的有8個,其余2個為負值;而結構分量為正值的行業僅2個,分別為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有8個行業為負值。
揚州市幾個重要的工業行業,如紡織業、普通機械制造業、塑料制品業,它們的產業結構分量分別為-52433.23萬元、-7936.79萬元、-12847.43萬元。這幾個行業的結構分量的負值很大,是導致揚州市工業產業結構分量為負的主要行業。其原因表現為:這些行業大都處于成熟期或衰退期,造成這些行業的平均增長率低于江蘇省工業總產值平均增長率,即
,基數越大則產業結構分量負值越大。揚州市工業發展是以制造業為主體的,各個行業的發展都不是十分突出,而且紡織業、普通機械制造業、塑料制品業等傳統產業比重過大,高科技產業比重相對較小,這些都制約了揚州市產業結構高級化進程。
競爭力分析
表3按產業競爭力大小對揚州市工業行業進行了排名。排名越靠前,競爭力越強。從表3可以看出,揚州市工業產業競爭力呈現如下特征:
揚州市主要工業產業競爭力較強,但整體競爭力較弱。揚州市39個工業行業中有15個行業的競爭力分量為正值,而其余行業非零即負,所有競爭力分量為正值的行業在總產值中累計所占比重高達67.86%,可見揚州市主要工業產業競爭力較強。另一方面,揚州市工業產業競爭力分量為-1726953.9萬元,可見其工業整體競爭力水平較弱。
支柱產業競爭力較強。在總產值比重排名前10位的行業中有8個行業競爭力處于排名的前10位,且揚州市工業產業競爭力分量排名前10位的行業在總產值中累計所占比重達到70.45%。由此可見,揚州市支柱產業競爭力較強,同時產業競爭力強的行業在總產值中所占比重也較大。
高科技產業與新興產業發展不足。揚州市工業的優勢產業基本屬于技術層次較低的傳統技術性產業,而高科技以及新興產業如電子信息、新材料和生物工程等產業競爭力非常弱小。這些代表工業未來發展方向和推進產業結構升級的行業處于發展起步階段,尚未形成相當規模,產業帶動力和輻射力還沒有得到發揮,在工業增長中的先導和支柱作用比較弱。
對策建議
積極創新發揮區域比較優勢
體制創新。進一步推進和規范現代企業制度,強化產權規范制機制和公司治理結構。通過各種手段,加快企業資產重組步伐,積極吸引國內外大公司、大集團參與我市企業資產重組,實施掛靠聯合,發揮專業化協作,做大做強傳統優勢產業。加大資本運營力度,提高產業集中度和資本運營效益,通過股份制改造,爭取公開上市。同時,積極扶持中小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企業,完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強化中小企業信用擔保,促進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形成一批“小巨人”。
管理創新。管理的核心在于對資源的有效配置,而管理創新則是企業持續獲得有效資源配置能力的源泉。要充分借鑒和利用一切先進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手段,結合企業經營實際加以有效運用。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管理觀和發展觀,注重員工的創造性發揮。
技術創新。通過技術創新,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園的建設,形成若干個各具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群體,發展民營科技示范區、大學科技園、農業示范科技區,形成較強的示范作用、吸引力和凝聚力。大力發揮高校在科技創新中的作用,吸引海內外著名高校和公司前來興辦大學科技園和研發基地。鼓勵并支持大企業、大企業集團與高校開展技術交流和合作,聯合創建不同類型的孵化基地,充分吸引外國專家、留學人員,鼓勵科研開發機構人才到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創業,大力發展中介機構和加大對科技服務體系的建設。發達的中介機構,是使中小型科技企業迅猛發展的必要條件,積極利用高新技術尤其是信息技術來改造傳統產業,做大做強優勢產業。筆者認為揚州市應該重點培育電子信息產業、生物醫藥技術、新材料等幾大高新技術產業。
抓住時機促進結構優化
全力推進招商引資(智)工作,以產業鏈中龍頭項目和新興產業項目為重點,帶動工業產業結構優化。招商引資已經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培育區域新興支柱產業的基本路徑,要克服和避免目前招商引資中出現的各種偏差和誤區,吸收各地區成功的招商引資模式,從我市城市空間布局、產業布局角度制定引資戰略。招商引資要按照國際通行方式實行市場化與專業化運作模式。通過設立專門的外商投資促進中心,促進招商引資工作的市場化、專業化、規模化、網絡化、科學化,提高效率和水平,政府要從招商的主角轉變為承擔協調和服務功能,將企業、中介組織推到招商引資的前沿。實施“引資引智雙管齊下”戰略,促進資本和人才的有機結合:完善人才政策體系,構建良好的人才政策環境;建立引進和培育高科技人才和各級各類人才協調發展的格局;吸引人才和培養人才并重,使用人才和留住人才并重。以產業鏈中龍頭項目為招商重點,帶動產業群的合理快速發展。
積極實施沿江大開發戰略,大力培育和合理規劃新興產業群。實施沿江開發戰略,能夠搭起一個承接國際資本和產業轉移的新平臺,構建一個建設國際性制造業基地的新載體,加速新型工業化步伐,為實現“兩個率先”提供新的動力源和增長極。要搶抓國際產業轉移的機遇,大力承載產業的梯度轉移,延長產業價值鏈,提高產業附加值,促進區域共同發展,更好地參與長三角經濟一體化的進程。
在產業轉移過程中,既要依靠市場的力量,在企業與企業之間通過技術轉讓、合作、兼并、合資等方式進行,也要在政府層面上,通過省政府對地方政府和企業的規劃指導,以及地方政府之間的合作來展開。
培育企業競爭優勢
繼續推進“三改一加強”工作,夯實企業基礎管理,提升企業現代化管理水平。在改革、改制、改組過程中,一方面要修正和規范企業各項管理制度,加強制度化管理意識,夯實企業基礎管理;另一方面要充分運用現代化管理理念和手段改造企業流程,提高企業管理柔性,加強企業駕御風險能力。同時要建立企業危機預警、管理和監控體系。
樹立現代競爭意識,加強企業間競爭與合作力度,培育與形成企業的競爭優勢?,F代企業競爭不再是你死我活的惡性競爭,而是合作中的競爭、雙贏競爭。因而企業在制定競爭戰略時要充分考慮利益相關者的策略反應,強化共贏的理念。企業競爭能力的高低取決于企業競爭優勢,而競爭優勢的形成則決定于企業核心能力,所以,企業在經營發展過程中要始終把培育核心競爭能力作為首要任務,即從企業參與競爭的產業的吸引力,企業在該產業中能否形成相對優勢,企業能否進入有比較優勢的戰略價值鏈環節以及能否形成合理的產業構成等四個方面尋求和培育企業核心競爭能力。
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提高企業技術能力。積極加強與地方科研院所的合作,大力推進產學研聯合,鼓勵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進入企業或獨資建立研發機構,推進高新技術成果的轉化;優化科技資源配置,積極穩妥地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和有效推動科技創新的政策支撐體系與工作機制,支持大中型企業建立獨立的研發機構,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要進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發揮政府投入導向與杠桿作用,加大財政、稅收、金融支持力度,鼓勵企業增加技術開發投入,引導社會資金參與科技開發,建立和完善高新技術風險投資機制。
加強品牌建設,培植優勢品牌和著名品牌。我市企業(產品)品牌建設和保護,特別是一些傳統優勢產業的品牌建設和保護一直未能得到重視,嚴重制約了行業發展。對一些傳統優勢產業如玩具業、三把刀、食品等傳統消費品,要進一步做大做強,必須強化品牌意識,使其成為優勢品牌乃至著名品牌。
加大政策支持和政府引導服務力度
加強領導,營造環境。調整經濟結構,提升產業競爭力,是經濟工作中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我市要順應市場經濟發展和加入WTO的要求,加大政府的宏觀調控力度,強化領導,營造環境,確保經濟結構調整方案的實施。計劃、經濟綜合主管部門要切實加強結構調整的具體協調指導,抓好督促檢查,推進工作落實;各級財政、工商、稅務、金融、科技等部門要顧全大局,密切配合,發揮職能作用,主動做好工作,共同推進全市經濟結構調整,與此同時,還要不斷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管理,使揚州市真正成為最適應人居并創(樂)業的最佳場所之一。
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積極創新良好的市場環境。繼續推進行政管理體制和政府機構改革,建立廉潔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范的行政管理體制,按照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把政府各部門的工作重點轉移到搞好宏觀調控、維護市場秩序、創造良好社會環境和向公眾提供各種服務上來。加快政府審批制度改革,大幅度減少行政性審批,規范審批行為,真正做到規范程序、簡化手續、提高政府辦事效率。強化監督機制,執法部門要依法監督,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同時加強自身建設,制定失職、瀆職追究制度,強化廉潔自律、依法行政。政府部門要定期國民經濟發展趨勢信息,引導企業調整產品結構和組織結構,傳遞較全的市場信息,減少市場盲目性和不確定性因素。積極籌建并發揮商會、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的作用,糾正政府職能錯位,努力創新公開、公平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
- 上一篇:油菜產業競爭力研究論文
- 下一篇:外貿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