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原創:企業管理的創新思維論文

時間:2022-10-19 09:38:00

導語:獨家原創:企業管理的創新思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獨家原創:企業管理的創新思維論文

摘要:傳統的企業管理思維已不能適應新的商業環境的變化。因此理論和實踐都迫切需要建立一種與現代商業環境相適應的企業管理新思維。本文分析了現代商業環境的特征,闡釋了現代商業環境下企業管理的新思維.研究了新思維指導下的企業管理導向問題,為現代企業管理提供了方法論上的指導。

關鍵詞:商業環境,管理思維,管理導向,企業管理

上世紀80年代后期,特別是進入90年代后,企業所處的商業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經濟全球化、計算機網絡普及、知識取代資本成為核心生產要素、顧客需求的多樣化導致企業競爭加劇和商業環境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和復雜性前所未有地提高,企業管理和經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商業環境的變化從根本上改變了時間和空間對企業的限制,不僅擴大了企業可利用的資源,而且加劇了企業之間競爭的壓力。傳統的企業管理思維已不能適應新的商業環境的變化。因此都迫切需要建立一種與現代商業環境相適應的企業管理新思維。

一、現代商業環境的特征

(一)經濟全球化

現代商業環境的一個重要和顯著的特征就是經濟的日益全球化。有人形象地把當今世界比喻成“地球村”,可以預見。未來世界的全球化的浪潮將會越來越洶涌。經濟全球化促進了貿易與技術的擴散。導致國內競爭的國際化,要求企業戰略的制定必須具有國際視野。

(二)計算機網絡的普及

互聯網自20世紀70年代商業化以來。在全球呈爆炸式增長.目前用戶數已達7億之多。在互聯網迅猛發展的同時,內聯網(.Intranet)、外聯l網(Extranet)等局域網在信息技術的支撐下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企業的組織架構和運作流程也因此發生了巨大的變革。電子商務作為一種全新的交易方式,具有消除中介的特征.它的發展使商業交易的時空得到無限拓展。商家甚至可以在零庫存的清況下維持正常的商貿業務,這無疑將極大地提高勞動生產率。

(三)知識成為核心生產要素

在工業經濟時代,資本是最核心的生產要素。20世紀90年代以來。資本增值的規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高科技企業的資本回報率遠高于傳統企業。貝佐斯、楊志遠和大衛•費羅、馬云、李彥宏這些沒有資本、只有知識的年輕人所獲得的巨大成功令人矚目。這都說明今天知識已成為比資本更重要的生產要素。

(四)顧客需求的多樣化

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企業的新產品研發能力不斷加強、研制周期大大縮短。與此相對應的是產品的更新換代速度加快、消費結構發生改變,消費需求多樣化。同時,計算機網絡的普及,使得消費者能夠。貨比三家”,對產品及其相關信息的搜索更便捷,交易博弈中消費者的主導性大大提高。消費者需求的多樣化和快變性對企業的產品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業之間基于產品創新速度的競爭更為激烈。

(五)社會經濟環境的復雜性

在經濟轉軌時期,構成社會經濟環境的諸多要素存在著不穩定和不確定性。價值觀多元化增加了企業管理的難度,文化背景多元化、收入差距擴大導致消費需求多樣化,法制社會建設過程中表現出的政策法律環境的不穩定,資本市場風險的不確定性、稅收政策的多變性等等都將直接影響企業組織的穩定性,企業必須調整策略以適應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上述因素導致了現代商業環境的復雜性、動態性和多變性,對傳統的企業管理思維形成了巨大的挑戰。

二、企業管理的復雜性新思維

復雜、動態、多變的商業環境要求企業的管理者必須拋棄機械的、還原論的傳統管理思維,代之以復雜性思維來考察企業的發展、制定企業的戰略、指導企業的管理。復雜性思維本質上是以整體性思維、非線性思維、過程性思維、情境思維為主要特征的考察事物運動變化的思維方式。

(一)整體性思維

企業組織原本就是一種復雜的有機構成。要準確地描述出來幾乎是不可能的,惟其如此,才使得任何對社會生活中的事件的分析都不能孤立地進行,而必須用之以整體性思維。在我國,烏杰教授在《整體管理》一書中主張管理忌諱。片面思維”。而應當強調管理思維的整體性,即管理者必須把對象整體地裝入“腦子”才有利于決策、控制和管理;席酉民等人所倡導的。和諧管理理論”強調,系統不僅要達到復雜系統(包括大量子系統或組成部分)活動的一種相互合作、協同的作用和效果。更應注重人和子系統的積極主動性的發揮,以使系統成為一個和諧整體,形成總體穩定、協調、能動發展的動態機制等等,都充分體現出這種整體性思維。

(二)非線性思維

在企業這種復雜系統中。充滿了無數的非線性相互作用,從而使得我們在很多情況下必須以一種非線性思維來進行分析和考察。現今社會是一種以高度的組織結構復雜性和信息網絡連接為特征的社會,經濟全球化、計算機網絡的普及、消費需求的多樣化和社會經濟環境的復雜性使企業所處的商業環境具有一種飄忽不定的性質,從而使得管理者不得不面對不可預見的未來進行決策。在這種復雜的因果網絡中,最顯而易見的解決方案通常是沒有功效的。一項好的決策總是需要相當的時間來收集數據,分析結果并提出相應的措施。但是有關的數據常常是零亂的、非定量的、甚至是缺失的。其結果是.任何決策當它起作用的時候可能就已經過時了。為此,在一個復雜的、非線性的世界中,決籌者必須保持一種高度的敏感性。

(三)過程性思維

隨著競爭的日益全球化以及變化節奏的加快,如何保持對市場的迅速反應能力和獲得全球化運作的好處,便成為當前許多企業所面臨的問題。為了適應這種新環境的不穩定性,“尋找正確戰略”的概念已經被“戰略靈活性”的思想所替代——既能夠設定一個明確而寬泛的戰略方向,又能夠隨著顧客需求的變化和新的競爭威脅與機會的出現而不斷地適應和學習。而且許多組織已經發展出了一種更加全面和綜合地看待自己的視角,即不再把自己看作是一系列被清晰界定的職能,而看成面向顧客的流程的集合。就像企業流程再造理論(BPR)告誡我們的,不應當把注意力集中在單個部門如何工作,而應當把注意力集中在這些部門如何協同給顧客傳遞價值,集中在信息和產品是如何流經整個組織的。

(四)情境思維

受傳統科學和理性主義的影響,以往的管理理論大都帶有普遍真理的色彩,追求理論的普遍適用性和最合適的原則、最優化的模式,但是真正在解決企業的具體問題時.卻常常顯得無能為力。復雜性科學為我們提供的基本洞察是:那樣一種全局性的、完整的優化觀念不過是一種形而上學的虛構,在任何意義上都不可能得到經驗的證實。這種思想在管理學中的體現,就是所謂的權變觀。這種觀點的實質是,在企業管理中要根據企業所處內外環境、條件的變化而隨機應變,沒有一成不變、普遍適用的管理理論與方法。當然,權變觀并不能為管理一切組織提供通用的管理原則.但是可以作為在具體情況下的企業診斷和管理行動的指導方針。也就是說,管理應視情境而定。這種情景規劃并非對事情發展進行預測,而是指讓企業的各類管理者多思考企業未來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

三、新思維指導下的企業管理導向

(一)由實物經營向虛擬經營轉變

傳統企業的經營形式是在固定的時間以固定的模式進行運作,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的運動是在現實空間中進行的,企業提高經濟效益的主要途徑是通過規模經濟來降低生產成本,用企業內部行政化管理來取代市場交易費用。網絡環境的快速成長賦予了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的結合以新的內涵,企業可以在網絡空間中迅速完成信息運動和商流過程,企業間協作的交易費用大大降低,企業間跨越時空障礙的合作變得日益便利,從而促使了企業經營的形式由傳統的實物經營向虛擬經營轉變。虛擬經營是指兩個或多個擁有核心能力的企業,依托網絡環境,徹底打破地理上的限制,僅保留企業中最關鍵功能,而將其它功能虛擬化,使外部經營資源與企業內部資源中具有競爭優勢的活動聯系起來,通過共享彼此的核心能力,使共同利益目標得以實現。

(二)組織結構扁平化

傳統企業的組織結構是自上而下、等級控制的金字塔型,決策層與作業層之間存在著龐大的管理中間層。導致組織對環境變化反應遲鈍。現代商業環境下,消費者在交易中的主導權更加突出,消費需求趨向個性化、多樣化,大規模生產逐漸被小規模定制取代,要求企業對市場機會的反應更加敏捷,傳統的組織結構中的中間組織的監督協調功能和上傳下達功能被計算機網絡代替,企業的組織結構向著敏捷的扁平型的柔性組織轉變。扁平型柔性組織,減少了中間層,極大地發揮員工的創新能力,有利于企業獲得外部信息,有助于企業內部信息的交流和溝通。以保證信息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及時性,使企業對環境變化反應敏捷,及時有效地為市場提供個性化和多樣化的產品和服務。

(三)重視合作與聯盟

經濟全球化和計算機網絡的普及,導致市場的全球化和競爭的全球化。在龐大的市場上,面對強大的競爭對手及日益多變的顧客需求,單個企業能力的有限性越來越突出,各種形式的企業間合作與聯盟成為一種潮流。“新型企業沒有明確的界線劃分,它的作業過程、運行系統、操作及全體職工都相應地與顧客、供應商、合作伙伴、甚至競爭對手相互作用和有機聯系在一起。其競爭優勢表現在通過建立聯系實現互利而創造的價值上。”同時,長期以來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傳統行業的分界線也正在變得模糊起來,并從許多方面消失。在這樣的背景下,企業可能會經常意外地發現,所面對的是那些不處于同一個行業、不太可能遇到的競爭對手,基于常規競爭與合作的戰略,將讓位于共同進化的戰略。因此。管理者要把自己的企業看威由供應商、主要生產者、競爭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共同組成的商業生態系統有機體的一部分,而不是把自己的企業看做單個的企業。商業生態系統的目標是生產對顧客有價值的產品或服務。整個系統常常傾向于圍繞其中一個或多個核心企業指引的方向,合作演進各自的能力和角色。在

這里,競爭主要不再是在產品與產品、公司與公司之問進行,而是在商業生態系統之間進行。

(四)強化學習創新能力

傳統的商業環境中.企業獲得競爭的優勢主要來自于資金和核心技術等。但在現代商業環境中,知識取代資本成為企業的核心生產要素,而知識的獲取和創造依賴于企業的學習創新能力,因而學習創新能力成為企業核,0能力的內核。企業的競爭優勢主要來自于學習創新能力。由于知識能夠在網絡環境中以邊際成本接近零的情況下被迅速復制和分配,所以這時一個企業的惟一競爭優勢取決于其能否從現有知識中創造新知識的能力。即學習創新能力。這種學習創新能力不僅是為了避免企業脫離既定目標,而且更重要的是形成超常規的洞察力.通過戰略行為的實施,創造新的競爭優勢,獲得行業競爭的關鍵制勝因素。

參考文獻:

[1]芮明杰等.新經濟•新企業•新管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彭新武.進化管理學[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3]李自如,李玉瓊.網絡環境對企業生態系統的影響效應[J].求索,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