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利企業集群發展的思考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16 04:13:00

導語:有利企業集群發展的思考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有利企業集群發展的思考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產業集群;政策集群;政策需求;政策供給

[論文摘要】在產業集群形成和發展的不同的階段上,產業集群主體——企業通常會提出不同的政策需求,它的政策密度和廣博性也有很大的差別。由于體制、制度和文化的原因,我國的政策供給存在明顯的不足,表現為政策供給主體缺位、政策協調性差、集群文化薄弱等。因此為了促進產業集群的快速發展必須搭建一整套有利企業集群發展的環境優化平臺、信息服務平臺、監控平臺。

產業集群是指具有一定的產業鏈關系企業,依靠非特定合約,在一定區域內的集聚的現象。目前,關于產業集群研究的理論頗多,比較權威的理論有:彈性專業化模型、集體效率模型、鉆石模型、全球價值鏈模型等。

邁克爾·波特提出的鉆石模型,從宏觀層次上研究產業集群的條件,認為集群成長需要生產要素、需求條件、關聯與支持性產業及企業競爭與戰略四大因素密切配合。政府在其間發揮綜合作用。1985年,他又將一個產品概念的形成到進入最終消費的全過程納入分析的視野,明確了產業集群的微觀基礎。以后幾經發展,構成了全球價值鏈理論。彈性專業化模型則強調了企業內的專業化分工協作的重要作用。集體效率模型將其發展,從外部性的角度強調了企業群內外聯合行動的重要性。

與以上西方學者的明確認識相反,在我國,學者和官員們的模糊認識甚至錯誤認識不少:有人將“扎堆”現象等同于產業集群,更多人看不到傳統產業集群創新的客觀條件,簡單地套用其他國家的做法,一廂情愿發展高科技產業集群。為了促進產業集群的形成,研究基于產業集群的政策集群,尤其是中小企業政策集群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在此作一些粗淺的探討。

一、產業集群的政策需求的基本特征

通常,人們從三個層面分析產業集群的條件:宏觀層面上,它要求有規范的制度體系、一定的基礎教育背景與人才優勢以及技術基礎,這些都是產業集群的基礎條件;中觀層面上,它要求政府采取特定的區域政策吸引專業人才和關聯企業,促成高度靈活性信息流集群,提供各種專業化支持體系,幫助企業嵌入全球價值鏈;微觀層面上,它要求集群內企業之間彼此信任、協同行動,推進競爭,加強學習,鼓勵創新,發揮互補效應,這是產業集群形成的直接原因。

在產業集群發展的不同階段,政策需要的內容和力度是不完全相同的。通常,學者們將產業集群發展分為3個階段。在每個階段,對政策的需求如表1所示。

產業集群不是一個單純的經濟地理范疇。而是一個產業經濟學概念。因此,并不是在任何一個地域內都可以培育出產業集群。只有政府、社區、企業共同努力,在宏觀、中觀和微觀上采取一系列自成體系又密切協作的政策體系——本文稱為政策集群,才能培育出產業集群。

產業集群政策需求的主體是企業,主要是中小企業。其政策需求動機是二分的:一方面,為了促進企業的發展,迫切希望得到一些有利于企業自身發展的“個別”政策,希望政府和社區共同為企業“開小灶”;另一方面,企業也希望政府和社區共同為區域內所有企業創造良好的環境,促進企業價值鏈的形成。這樣的政策需求動機是基于企業對自身發展環境和條件的深刻反思,其需求動機又表現出“大公無私”的特點。

政策需求密度的差異性是產業集群政策需求的重要特點。在集群的形成、發展和成熟階段,中小企業的政策需求除了上表1顯示的內容上的差別外,政策需求的密度也不一樣。在籌建階段,中小企業需要大量的政策引導和一些特殊的政策優惠,政策需求的密度是很大的;在發展階段,中小企業的政策需要密度相對較低,信息服務、環境(經濟的和社會的)整治和工作協調是政策的主要內容,大量的工作是企業自身針對產業鏈作出一些理性選擇。在成熟階段,企業的政策需求密度最低,政府的主要行為模式是逐漸退出。

政策需求的廣博性和需求量。產業集群的政策既涉及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和社會政治文化.又與地區的中觀政策直接相連,更與企業制度和運行機制有直接的關系,主要包括:國家和地方的產業政策,地方的公共服務規范和相應的運行機制,企業間信息和交易平臺,集群內的企業文化,企業制度及其運行機制等等。這些政策涉及面仍然比較廣,政策需求量也很大。

產業集群政策需求的以上特點留給我們如下的啟示:第一,產業集群的政策需求的內容廣泛,且有明顯的層次之分;第二,政策需求的最終目的是促進集群內所有企業的共同發展,但并不排斥少數企業可以獲得先發優勢,憑借獨有的政策資源獲得快速的發展機會;第三在產業集群形成和發展的不同階段,政策需求的密度是不同的,內容也有較大的差別,它要求政府適時提供相應的政策,而且政策必須集群配套。

二、中國產業集群的政策供給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我國,產業集群的政策供給是欠缺的。首要的原因是政策供給主體缺乏。從發生學的角度看,產業集群現象通常是自發形成的,職業的經紀人在其間發揮重要的作用。在中國,培育和推進產業集群的責任和任務歷史地落到了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的頭上。由于中小企業在產業集群的主體。探討基于產業集群的地方政策供給問題,實際上就是研究地方政府的中小企業政策問題。

將地方政府放在國家行政管理體系的分析框架中.我們可以找到地方政府政策供給主體資格缺乏的癥結。在計劃經濟時期,地方政府是沒有決策的資格的,長期的無所事事也使它們喪失了決策能力,只能發揮“傳聲筒”的作用。在轉軌時期,地方政府的決策權獲得了制度保障,但實際上是無以實現的。因為在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決策是要以“經濟基礎”為后盾的。兩步“利改稅”以及地方企業經濟的持續滑坡使地方財力建立在一個極端不穩定的基礎上。這就使得地方政府陷入兩難選擇:從根本上解決地方財力不足的問題,只能寄希望于企業的快速發展,而企業的快速發展需求政府作出較大的讓步,至少在產業集群的形成階段,政府必須作出一定的犧牲。在這樣的兩難選擇中,理智的政府會以政府經費緊張換來企業發展的辦法。問題就在于,在我國,更多的選擇恰恰與以上選擇相反:地方政府或者向企業作出空頭承諾,或者直接向企業伸手,地方政府(官員)的“吃、拿、卡、要”之風盛行,各種有利于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供給遲遲不能出臺。

其次,產業政策的協調機制不健全,導致政策方向錯位,政策功能耗散。產業集群所需要的政策功能的發揮依賴于政策目標的一致性。這就要求來自不同部門的政策彼此協調,密切配合。這種要求在我國是不容易滿足的。首先,不同部門政策的約束條件不同,行政管理部門的政策約束來自上級行政主管部門的授權,經濟管理部門受到自身財力和權限的制約,公共服務部門追求服務面的大小。不同的政策約束條件下的政策就會有不同的價值取向。其次,政出多門,互相不溝通,導致政策之間沖突,企業莫衷一是,大大降低了政策的權威性和有效性,甚至導致政策功能的整體喪失。

再次,企業競爭策略不當,企業獨立意識過強導致政策定位錯誤。競爭中的合作是現代經濟運行的重要特征。多年來,我國企業并沒有充分認識競爭與合作的關系,將競爭看成是“你死我活”的爭斗。為了贏得競爭優勢,許多企業不惜采取最惡毒的手段:惡意并購者有之,以假冒產品坑害對手者有之,封鎖技術秘密者有之……站在企業的角度看待以上的競爭策略,也許它們是正確的,但是,立足于企業集群的形成與發展,以上策略的缺陷就十分明顯了:沒有合作的競爭,打敗的不僅是對手,最終會拖累自己;沒有遠見的競爭策略,遲早也會將自己推入破產的境地。實際上,合作競爭策略不僅是企業自身發展之路,也是企業集群發展的重要手段。

最后,產業集群的制度文化基礎薄弱。產業集群需要相應的制度文化基礎,除了上文提到的合作競爭觀念外,還需要倡導誠信經營、共存共享、冒險與創新等文化傳統和行為準則。其中,誠信經營是合作的基礎,共享才能共存,共存才能共同發展;冒險和創新才能為企業發展營造永恒的發展動力。營造這樣的制度和文化基礎,需要整體的思維和一貫的政策導向。

三、政策集群的效應分析

產業集群需要政策集群,產業集群的預期效應是十分明顯的。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產業集群可以帶來區域的核心競爭力。大量相關企業空間集聚所形成的本地化的產業氛圍,是其他區域最難以模仿的,這就構成了區域的核心競爭力。廣東的順德、東莞等的玩具、食品、服裝、電子、家電以及陶瓷等產業集群。浙江的義烏依靠勞動密集型的小商品生產、貿易與聯托運企業集群,都是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企業集群能夠有效地推動產業結構的升級——上游企業之間、下游企業之間以及上下游企業之間交互過程不斷推進產業的提升.而產業結構的升級又是保持集群長期競爭優勢的關鍵。美國“硅谷”長期保持計算機行業領先優勢便是例證。另外,集群的規模效應易得到政府政策的扶持,這也是維持區域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環節。如,在政府的扶持下,浙江嵊州領帶業發展較快,成為我國領帶產業的重要集群區域,甚至參與了國家領帶標準的制定。

其次,產業集群給集群內的企業帶來競爭優勢。在縱向關系中,各種供應商——客戶鄰近帶來的交易費用節約效應,使交易不確定性所導致的風險成本降低,也使集群內每個企業交易成本的降低而獲得成本優勢。在橫向關系中,同行企業大量集聚使集群內所有的企業都獲得了外部經濟和規模經濟帶來的好處:企業的進入壁壘降低了,企業對原材料、資本、技能、勞動力的利用程度提高了。從戰略上講,企業的競爭優勢會逐漸轉化為價值鏈整體優勢,給企業的未來發展創造條件。

再次,企業集群能夠提高集群內企業的持續創新能力,并最終成為創新的中心。這一效應首先來自關聯企業之間的充分信息流和相互學習。從內在機理方面看,主要是由“本地化”所產生的鄰近效應和社會化效應的結果。所謂鄰近效應,是指企業接近客戶,從客戶尋找創新源;集群內企業之間的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在合作競爭中不斷創新;社會化效應是指企業之間良好的信任關系使企業能夠以低成本進行創新。

最后,集群的輻射效應。產業集群帶動臨近地區經濟與社會發展。為了獲得以上得效應,地方政府必須采取切實有效的政策,而且政策也必須集群。

四、中小企業政策集群模塊設計

我們可以按照如下模塊設計中小企業制度。

1.環境優化模塊。該模塊包括三個子模塊:經濟環境模塊,政治環境模塊和社會文化環境模塊等。

經濟環境模塊的基本內容。第一,維護平等競爭,培育專業市場。分工的細化使中小企業專用性增強,這必然會造成集群系統的信息效率下降,進而導致整個集群的退化。為防止這種退化趨勢發生,地方政府應制訂保護平等競爭,限制壟斷的政策,鼓勵發展同行的多極平等競爭,嚴禁在一個專業內由獨家或少數幾家企業經營,并且鼓勵集群內某些支柱產業適當地超比例發展,使其生產適當地過剩。通過這種措施,使許多特質交易(專用性)在地理上集中在一起,從而有效地減少其專用性,降低集群內交易成本,促進集群的發育。如,針對農村信息傳輸手段較為落后的特點,政府可以引導興辦專業市場,實現制造業小企業與商貿業小企業的專業化分工,使它們共享銷售網絡所帶來的外部經濟性,降低中間品交易的不確定性風險。第二,為中小企業建立與大企業的戰略伙伴關系牽線搭橋。中外大量的產業集群的發展歷史表明,中小企業的集群和長久的發展離不開大企業的幫助,建立與大企業的戰略伙伴關系,既是中小企業的生存之道,也是產業集群的形成之理。中小企業與大企業的戰略伙伴關系的種類可以多樣化:以產品、銷售、原材料供給、承包服務等中心可以組成多種多樣的伙伴關系。從層次上看,可以是緊密的,也是是松散的。在眾多的關系結構中,以新型零部件加工和服務為中心建立與大企業的網絡狀集群是符合中國國情的。因為這樣的產業集群結構比較充分地尊重了中小企業的自主選擇權,也構筑了與大企業的相對穩定的關系。地方政府應利用稅收政策刺激大企業將“非核心資源”的生產制造環節甚至產品設計、售后服務等“外包”出去。大企業(在集群中通常稱為核心企業)只需保留與經營人才、商譽和技術秘密有關的核心資源。在這方面,我國還存在明顯的不足。長期以來,我們過分地強調大企業的“霸主”地位,大企業始終在向“大而全”的方向發展,多數的生產中間產品的中小企業難以進人大型企業的產業鏈。地方政府必須破除市場分割保護的舊觀念,切實維護小企業的權益。要引導大中企業的技術改造項目和規模擴張圍繞自身的核心資源來展開,而將一般的零部件及半成品,通過“外包”給中小企業,形成大中小企業的協作產業集群。第三,培育生產資料交易租賃市場,使集群內企業在生產資料使用上調劑余缺,資源共享。第四,積極引導和推動企業建立行業自律性社團組織,政府監管與行業自律并舉,共同規范市場秩序,制止無序競爭。在組建方式上可以企業自發建立,也可以在企業自愿前提下,由政府協助組建。公務員之家

政治環境模塊的基本內容。政府機構轉變職能,變領導為服務。必須建立一支高素質的行政管理隊伍和健全的行政管理制度。這些制度必須與產業集群的其他政策形成默契,產生共鳴。

社會文化環境模塊的基本內容。第一,要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為基礎培養區域文化。中華民族有很強的以地域為中心的鄉土文化傳統,在人際交往中注重五緣(血緣、親緣、地緣、行緣、學緣)。因此,在培養區域文化時,應著力以“舉業興家…‘立業為家”的鄉土文化理念吸引區域內企業集聚起來,并以此留住人才,繁榮和發展集群區域。要積極引導人們的“緣”理念,倡導人們在社會交往和企業交易中重視承諾,嚴守承諾,逐步建立誠信的文化氛圍和行為準則。第二,以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為基礎,結合集群的內在特征,培養出有時代感的文化。倡導專業化、開放型的生產方式;鼓勵人才流動;倡導風險、信任與合作。運用輿論的力量,大力宣傳、引導集群文化的形成。政府職能部門與社會中介機構聯合,對集群內企業進行公正客觀的信譽評級,向集群內外公布,對信譽良好的企業大力推介,對信譽差的則給予警示。地方政府在必要時應介入,運用法律、行政手段等對危及集群整體的敗德行為加以干預。

2.網絡服務平臺模塊的基本內容。首先,建立暢通的信息交流渠道,完善信息交流手段。其次,促進產學研合作。地方政府應促成集群與大學、研究機構的合作。合作內容包括:直接同希望創辦新企業的投資者合作;為當地現有企業提供咨詢,解決技術難題,培訓技術人才,協助技術轉讓,鼓勵科技人員以技術人股或直接創辦科技小企業,促成委托開發,等等。合作中應采用多種組織制度,如星期日工程師,廠內研究所,企業研發中心,或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結成戰略聯盟,形成虛擬研發組織等。再次,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法律保護。企業產權制度、薪酬制度、激勵制度等必須保護創新者的利益,同時為知識創新工程和有關的人員創造良好的條件。如建立創新科技園,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科技成果推廣計劃等。最后,強化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這已經是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理當成為集群政策中的前提。在此不多論述。

3.監控平臺的基本內容。中央國家和地方政府在提供服務的同時,必須對中小企業集群內的企業進行必要的監督和控制。監督企業嚴格遵守國家地方和集群區內的法律法規,控制和打擊一切違法違規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