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國內構建綜合養老保險制度的重要性論文

時間:2022-01-25 02:45:00

導語:探究國內構建綜合養老保險制度的重要性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探究國內構建綜合養老保險制度的重要性論文

摘要:本文就目前我國養老保險制度存在的基金來源渠道單一、交費率高、男女退休年齡差距大等弊端,分析了人口老齡化對養老保險制度的沖擊,并提出建立綜合養老保險制度的必要性及具體措施。

關鍵詞:建立綜合養老保險制度必要性

人口老齡化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社會進步的體現。同時,人口老齡化的過快發展,會導致老年人撫養系數升高,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沉重的壓力。中國由于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以及人口基數大,人口老齡化問題更為嚴重,養老保險制度面臨的挑戰也更加嚴峻。

一、當前養老保險制度存在的弊端

(一)基金來源渠道單一,收支矛盾日顯突出

當前我國養老保險的基金來源主要是保險費的收入及其利息收入和財政補貼。由于經濟條件的限制,保費欠繳的情況非常嚴重,彈性收繳與剛性支出的矛盾日趨突顯出來,加上老齡人口數量的不斷上漲,享受養老金的人數不斷增加,養老保險費用開支增加,成為應對老齡化危機最主要問題之一。

(二)交費率高,企業負擔重

目前的狀況是,養老金的交費率高達30%左右。由于一些企業破產倒閉,經濟效益不好導致養老金收不抵支,拖欠養老金問題特別嚴重。

(三)歷史欠債嚴重,“空賬”運行規模大

我國當前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養老保險制度,但是在實際的實施中卻形成了一種在資金流程上與現收現付制沒有什么本質區別的“空賬”運行機制。1997年《決定》指出已經退休職工的養老金繼續按照過去的標準,這意味著企業要同時承擔退休職工養老金之需和為在職職工積累養老金的雙重任務,造成企業負擔過重,繳費困難,逃費、欠費現象嚴重。

(四)退休年齡偏低,且男女性別在退休年齡上差距太大

退休年齡的高低決定著領取養老金時間的長短。而退休年齡越低,則意味著領取養老金的時間越長,即用于支付養老金的基金需求就會越多。

二、人口老齡化對養老保險制度的沖擊

(一)人口老齡化對養老保險傳統理論的沖擊

經濟學理論認為,由于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存在,私人養老保險市場成為不完全市場,而強制性政府公共養老保險能解決這一問題,此外,公共養老保險還能解決私人保險市場不能處理的通貨膨脹等風險,在這一理論指導下,各國都建立起了比較完善的公共養老保險計劃。但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人口老齡化使得世界各國的公共養老保險計劃都面臨嚴重的財政危機,從而引發了對政府與市場、國家與個人在養老保險提供中各自承擔作用的探討。

(二)人口老齡化對養老保險制度的沖擊

人口老齡化減少了人均GDP的數量,也減少了勞動力的供給,這些因素與老年人口增加相結合,自然影響到我國的養老保險制度。

1.人口老齡化首先體現在老年人口撫養比的變化上。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出現,65歲以上老人的數量逐漸增加,而出生率的下降導致年輕的工作人口日趨減少,也就是說,工作人口負擔的老年人口越來越多,不管今天的老年人以什么渠道獲得資金來源,老年人消費的是現在工作的人所生產但不消費的產品。大量老齡人口的存在勢必對整個社會生產出的經濟資源提出挑戰,也勢必造成人口跨代之間的收入再分配和跨代之間的不平等。從中國未來勞動力供給看,15至54歲年齡人口數量2015年后將顯著下降,55至59歲和60至64歲人口將成為勞動力重要組成部分,這與世界平均老年人口贍養率相比,我國在今后50年的老年撫養負擔增長速度更加明顯。

中國的老年撫養指數超出了在同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下的老年撫養指數的國際平均水平,意味著中國所要承受的老年撫養指數超出了國際上同等經濟發展水平的其它國家,或者說,人口老齡化給中國經濟造成的壓力高于其他發展中國家。大部分工業化國家早在老年人開始消耗大量國家資源之前就實現了繁榮,而中國在沒有實現經濟的繁榮之前就面臨著嚴峻的老齡化,即“未富先老”現象比較嚴重,因此養老對社會提出的壓力更大。

2.老齡人口的增加使得更多的人領取養老保險金,帶來了養老保險資金預算的壓力。1989年全國離退休人數為2201萬人,到2005年增至5088.2萬人,增長了131.2%。領取的退休金從327.96億元升至5308.77億元,增長了16倍多。現在離退休人數不斷增加的前提下,養老保險資金收入小于支出,存在資金缺口。

三、建立綜合的養老保險制度勢在必行

在當前我國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的社會背景下,只有不斷進行養老保險制度創新,建立綜合養老保險制度,才能應對養老保險供不應求的社會矛盾。

(一)實施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相結合的養老方式

在我國現階段,家庭養老仍是目前養老的重要方式,這是由我國社會經濟條件及我國傳統的尊老、敬老、養老的優良文化傳統所決定的。但是,由于老年人口增多,家庭規模不斷縮小,家庭養老也面臨日益嚴重的危機。這就要求我們一方面制定有利于家庭養老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發展多種形式的養老機構,使養老服務社會化。

(二)擴大基金來源渠道,建立多層次的養老保險體系

提高養老金保值增值的能力,實行國有資產變現,發行社保長期債券,進入資本市場等措施,把社保基金做大。

(三)積極發展企業年金計劃即補充養老保險和個人儲蓄養老保險

強化個人自保的意識,加強企業和個人對養老保險的責任與義務,使得養老保險的各個支柱都得以發展和完善,為建立多層次的保障體系打好基礎,為降低基本養老金的替代率,促進個人賬戶實賬運行創造足夠大的活動空間。

(四)逐步做實個人賬戶,解決個人賬戶的“空賬”問題

1.建立賬戶分立制,建立個人賬戶專管體系。將個人賬戶從社會統籌金中分離出來,實行賬戶分立,從而避免社會統籌向個人賬戶“借”的風險。

2.建立專門的基金管理機構來負責個人賬戶基金的管理與營運,確保其保值增值。

(五)鼓勵個人繳費與退休待遇掛鉤,實施積極的促進勞動和就業的養老保險制度

人口老齡化使得工作人口數量下降,同時退休人口數量增加,帶來了社會產出在年輕一代和退休一代之間分配的矛盾。推行繳費與待遇相關聯的養老保險制度,強調養老保險提供中權利與義務的對等關系,對于調動個人工作積極性,帶來更多的社會產出以應對老齡人口的需求具有更積極的意義。

隨著人口預期壽命的延長和出生率的降低,人口老齡化日益成為不可回避的社會問題。因此,建立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綜合養老保險制度,使勞動者老有所養,是社會發展的歷史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