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對上市企業利潤的影響因素

時間:2022-04-05 04:43:00

導語:小議對上市企業利潤的影響因素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對上市企業利潤的影響因素

摘要:2006年2月15日我國頒布了《資產減值》準則,規定已確認的資產減值不得轉回,對于資產減值制度而言這一規定具有重大意義。本文主要研究了資產減值轉回規定的演變,結合案例分析了我國資產減值制度的變化對上市公司造成的影響,進而探討新準則中資產減值有關規定的意義。

關鍵詞:資產減值上市公司利潤影響

一、引言

我國《企業會計制度》和《企業會計準則》規定(以下簡稱“舊準則”),企業應當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終了,對各項資產進行全面檢查,合理地預計各項資產可能發生的損失,對可能發生的各項資產損失計提資產減值準備。1998年頒布的《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規定對應收賬款、存貨、短期投資和長期投資計提減值準備,2000年頒布的《企業會計制度》規定計提資產減值的范圍增加了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在建工程、委托貸款,由此擴大成了八項資產減值準備,并要求上市公司必須執行資產減值相關規定。舊準則還規定“已確認并轉銷的資產損失,如果以后又收回,應當相應調整已計提的資產減值準備”。

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頒布了新的企業會計準則(以下簡稱“新準則”),不但單設《企業會計準則第8號——資產減值》,還在《企業會計準則第2號——長期股權投資》、《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等準則中涉及相關資產的減值問題。依據新準則的規定只有部分資產可以轉回,《資產減值準則》中涉及的資產、生物性資產準則等均明確規定不得轉回(具體規定見表1)[1]。

表1:資產減值會計政策表

資產名稱計量屬性已確認損失轉回

《資產減值》準則涉及資產可收回金額不得轉回

存貨可變現凈值可以轉回

消耗性生物物資可變現凈值可以轉回

生產性生物物資可收回金額不得轉回

公益性生物物資不作減值處理——

投資性房地產(成本模式計量)可收回金額不得轉回

投資性房地產(公允價值模式計量)公允價值未明確規定

建造合同成本未明確規定

所得稅資產應納稅所得額可以轉回

未擔保余值公允價值可以轉回

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計量)不作減值處理——

金融資產(攤余價值計量)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現值可以轉回

金融資產(權益工具投資及其相關衍生金融工具)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現值不得轉回

石油開采權(探明礦權)可收回金額不得轉回

石油開采權(未探明礦權)公允價值不得轉回

由于資產減值會計處理存在著利潤管理的可能性,資產減值會計政策一直是會計規范體系中的一個焦點。新準則明確禁止減值損失轉回的規定是資產減值制度新的突破,此項規定將對企業特別是上市公司的利潤產生較大影響。新準則是否能完全遏制企業利用減值準備進行盈余管理的行為?舊準則中資產減值相關規定究竟對上市公司的利潤造成了怎樣的影響?《資產減值》的出臺與實施又將對上市公司產生怎樣的短期和長遠影響?本文將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二、舊會計準則下資產減值對上市公司利潤的影響

舊準則允許資產減值的轉回并且規定轉回金額增加企業當期的利潤,從而為企業利用減值準備轉回制造虛假利潤開啟了方便之門。

由于我國上市公司面臨著諸多的監管,而這些監管又往往以較為單一的財務指標作為評價依據,因此上市公司管理層為了迎合管制,必然會利用各種手段來進行盈余管理。有關學者對資產減值準備通過不同的方法和視角進行了實證研究,較一致地得出了上市公司利用資產減值準備政策進行盈余管理的結論。向凱(2004)對我國配股上市公司盈余操縱的實證研究表明,資產減值與壞賬準備項目和經營性應收項目等兩個項目是以配股為動機的盈余操縱的主要手段[2]。趙春光(2006)對資產減值與盈余管理關系的實證研究表明,減值前虧損的公司會以轉回資產減值進行盈余管理來避免虧損,減值前盈利的公司會以轉回資產減值進行盈余管理來避免盈余下降[3]。

近幾年,某些上市公司趨于自身利益的驅動,大玩“減值沖回”游戲,利用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和沖回“熨平”企業業績,從而達到保牌、摘帽、增發、配股目的的現象更是層出不窮。如:ST科龍2000年凈利潤為負6.78億元;2001年的凈利潤為負l5.56億元,其中計提了資產減值準備6.35億元;在面臨3年連續虧損必須退市的壓力下,2002年ST科龍的凈利潤為1.01億元,其中資產減值準備轉回了3.5億元。

為了進一步了解舊準則中資產減值規范執行的效果,筆者對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股票池”中的300家被重點關注的上市公司2005年中報進行了調查分析。據統計,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無形資產減值和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準備三項合計數占公司2005年中報稅前利潤的比例達到20%以上的公司共有34家,比例達到100%以上的主要包括G華新、愛國股份、陜國投A、華北制藥等7家上市公司,其中G華新高達570.97%,愛國股份高達554.64%。通過調查表明,許多公司2005年前半年度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差異懸殊,進一步分析其會計報告,可以發現企業在計提資產減值準備上隨意性很大。以G華新為例。該公司近五年來計提減值準備情況如表2,數據顯示2001年至2003年G華新計提減值準備余額變化幅度平緩,沒有出現較大的波動,然后2004年時卻出現了突變,相比2003年減值準備余額竟翻了將近四番。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雖然不能排除資產確實減值的可能性,但更有可能是公司以此作為利潤調節的手段。G華新(專門從事水泥的生產和銷售)所從事的行業因投資需求的拉動呈現出近年來的景氣高點,但它卻仍在當年高額計提減值準備,則很有可能在此后行業景氣下滑的年份里大幅度轉回以往年份計提的減值準備,以資產減值準備為手段進行利潤平滑化處理。

三、新會計準則下資產減值對上市公司利潤的影響

新準則明確規定了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時間,提出了資產減值跡象的判斷方法和資產可收回金額的計量方法,使資產減值損失的確定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引入了資產組的概念,難以估計可收回金額的單項資產應當并入所屬資產組確定可收回金額;對商譽應該進行減值測試,以確定是否應當確認減值損失。同時,新準則明確規定,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交易性證券(類似舊準則中的“短期投資”)不再考慮減值問題。除交易性證券外的金融工具(包括原應收款項、委托貸款)和存貨的資產減值損失允許轉回;權益法核算的長期股權投資、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無形資產(包括商譽)的資產減值損失不再允許轉回。資產減值日后能否轉回的區別,正是新準則較舊準則在這方面的實質性突破。

本文將再次以G華新為例,依照新準則中《資產減值》第十七條“資產減值損失一經確認,在以后會計期間不得轉回”的規定,在該企業2005年年報數據的基礎上重新計算利潤總額,進而分析該項規定對上市公司的影響。G華新在2005年年報中轉回的資產減值準備情況如表3。

表3:2005年年度減值準備轉回金額(單位:萬元)

項目

名稱壞帳

準備短期投資跌價準備存貨跌價準備長期投資減值準備固定

資產減值準備無形

資產減值準備在建

工程減值準備委托

貸款減值準備

金額1240.98056.95318.003742.31056.420

依照新準則中資產減值的相關規定,“壞賬準備”、“存貨跌價準備”、“委托貸款減值準備”三項在減值影響因素已經消失的情況下,減記的金額應當予以恢復,并在原已計提的減值準備金額內轉回,轉回的金額計入當期損益,因此這三項減值準備對當期利潤的影響在新舊準則規范下計算出來的結果是一樣的,變換資產減值制度并不會對利潤總額的調整產生影響。舊準則中的“短期投資”類似于新準則中的“交易性證券”,新準則規定對于交易性證券取得時以成本計量,期末按照公允價值調整不再考慮減值問題,對于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損益;舊準則規定“短期投資”在期末按成本與市價孰低計量,對于市價低于成本的差額,計提相關的跌價準備,由于此處的市價相當于公允價值,因此在舊準則中“短期投資跌價準備”轉回計入損益的金額相當于新準則規定下按照公允價值對賬面價值進行調整并計入損益的金額,兩種制度對利潤的影響是相同,無須對利潤總額進行調整。G華新2005年轉回的“長期投資減值準備”均為以前年度計提的權益法核算下的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準備,按新準則的規定,該項不得轉回,由此依據新準則規范計算出來的利潤總額將比舊準則減少318.00萬元。與此類似的,還有“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無形資產減值準備”、“在建工程減值準備”在新準則規定下都不得轉回,進而將使得利潤總額再減少3798.73萬元。此外,G華新是一家專門從事水泥生產、銷售的專業化公司,所擁有的資產中并未包含生物資產、石油開采權,所以不必考慮這些因素的影響。由此可得出,按新準則調整的G華新2005年利潤總額如下所得:

新的利潤總額=2005年年報利潤總額-“長期投資減值準備”轉回數-“固定資產減值準備”轉回數-“在建工程減值準備”轉回數-“無形資產減值準備”轉回數=8137.78-318.00-3742.31-56.42-0=4021.05萬元

按新準則規定不準轉回的四項減值準備的總金額占G華新2005年利潤總額的50.59%,這部分利潤僅僅只是賬面盈余,并沒有獲得現金流的支持,亦不能提高企業的償債能力,經過調整后,G華新新的利潤總額由原來的8137.78萬元減少至4021.05萬元,凈資產收益率由原來的5.11%下降為3.31%,新的利潤總額剔除了企業利潤中所包含的部分沒有現金流支持的非經常性損益,將更真實地反映該企業2005年度的經營成果,也有益于企業盈余質量的提高。

據媒體對2004年度減值損失轉回金額最大的前20家上市公司年報的分析結果表明,通過轉回前期資產減值損失不同程度人為調整損益,2家ST公司成功地摘除了ST;4家上市公司避免了當年出現虧損;6家上市公司維持或提升了公司業績。新準則中禁止資產減值準備在以后會計期間轉回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以上情況的發生,上市公司想利用計提資產減值來調增或調減當期或以后各期業績的這種手段將大打折扣。

四、結論

新準則將于2007年1月1日率先在上市公司開始實施,新舊準則中的重大變更不但將對2007年年報業績產生較大影響,有些甚至會提前影響到2005年和2006年的年報。針對《資產減值》準則的新規定,許多公司都將2006年視為歷年減值沖回的最后期限,同時,已經過去的2005年也成為了上市公司以各種名目增加計提減值準備的最后機會。隨著2007年新準則將首先開始在上市公司中推行,那些已經利用大幅減值準備“隱藏利潤”的公司,特別是一些已經被ST處理的企業,鋼鐵、房地產、煤炭和貿易等行業的上市公司,這是它們利用“秘密儲備”爭取扭虧為盈的最后機會。因此,新準則將使企業有強烈的盈余管理動機趕在新準則實施之前將減值準備沖回,從而對于2006年的凈利潤將會產生很大的正的影響。根據2006年中報的數據,*ST銅城轉回638萬元,是其凈利潤的34.51萬元的18.49倍,與此相似的還有GST化工、G安信,文中討論過的案例G華新亦在2006年上半年中轉回固定資產減值準備561.03萬元,占中報凈利潤的12.04%。近期內資產減值準備轉回對公司對公司的影響由此可見。

從長遠看,新準則中資產減值的實施將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企業利潤操縱。權益法核算的長期股權投資、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無形資產等是企業計提減值準備的主要項目,在舊準則規范下由于對是否發生了減值、減值的金額到底有多少等方面的判斷上存在很大的操縱空間,從而為企業操縱利潤提供了途徑。新準則在資產減值跡象判斷上要求更加明確、可收回金額的計量原則更具實務操作指導性,并且明確禁止了這四項減值準備的轉回,從而大大縮小了企業利用資產減值進行盈余管理的空間,有利于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的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情況下壞賬準備和存貨跌價準備的計提和轉回為更多公司用來操縱利潤。然而壞賬準備、存貨跌價準備等四項的計提轉回在新舊準則中并無不同,資產減值準則的實施將不能完全改變上市公司利用減值準備進行調節企業利潤的狀況,因此完善資產減值準備準則的工作仍任重道遠。主要參考文獻:

[1]2006年財政部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

[2]向凱.我國配股上市公司盈余操縱的實證研究.財會通訊[J],2004;10

[3]趙春光.資產減值與盈余管理——論《資產減值》準則的政策涵義.會計研究[J],2006;3

[4]張勁松,管楠楠.資產減值準備與上市公司利潤操縱的相關性.商業研究[J],2006;9

[5]張旺軍.資產減值會計新政策解讀.財會月刊[J],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