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經濟生態平衡離不開中小企業
時間:2022-05-05 11:32:00
導語:深究經濟生態平衡離不開中小企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如果沒有為大企業配套服務的中小企業和第三產業,絕對不會有大企業的健康茁壯成長。經濟也講生態平衡,即經濟發展過程中各子系統保持動態、和諧的比例關系。
首先,必須明確一個前提,這里所講的經濟生態平衡來自于大森林的啟迪。在原始大森林里.有古木參天,郁郁蔥蔥;也有不少正在成長的小樹,還有灌木叢、藤類、草類、花類,以及飛禽走獸,溫海流水。它們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相依為命,構成了大森林的生態平衡,以及參天大樹茁壯成長的生態環境和營養來源。森林的道理如此,經濟的道理亦如此。
在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活躍在市場經濟中的企業,可以說是一個有大、有中、有小的企業群。例如在美國、日本,既有大企業,也有為大企業配套服務的中小企業,更有因產業性質不同,其最佳規模只能是中小企業、更為獨立的中小企業,和為生產性企業以及廣大消費者服務的第三產業。所有這些,共同形成了經濟活動的生態平衡或生態環境。如果沒有中小企業,以及為大企業服務的中小企業和第三產業,也絕對不會有大企業的健康茁壯成長。據考察,在美國,對于迎接知識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的正是高科技的中小企業。
總之,經濟生態平衡,即指經濟發展過程中各子系統,各行業、產業、企業乃至各種經濟成分,保持動態的、和諧的比例關系,相當于亞當·斯密所講的自然秩序。在這種動態的平衡體系中,各組成部分互為條件,互相依存,各得其所。如果人為地過分強調一個方面而忽略或否定其它方面,就會破壞經濟的生態平衡,社會經濟就會畸形發展,甚至有可能出現大的波折。為什么要講經濟生態平衡
每一個企業都有自己的相對優勢,有些行業適合中小企業,有些行業適合大的企業,如果錯位了,反倒沒有優勢
2.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其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比較優勢和建立在比較優勢之上的社會分工原則。所謂比較優勢,是說每一個人、每一個企業都有自己的相對優勢,在各自都發揮比較優勢的基礎上,形成社會分工,然后彼此之間進行交換,不僅增加了個體效益,還會增加社會效益。這就是說,大企業有大企業的優勢,小企業有小企業的個性,有些行業適合中小企業,有些行業適合大的企業,如果錯位了,反倒沒有優勢。
二是任何企業都是有其最佳邊界的,不是越大越好。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R·科斯教授的著名論文《企業的性質》的劃時代的貢獻,就是證明了企業是有邊界的。當企業采取市場行為,在市場上購買配套產品或相關原料,其交易費用太大的時候,即說明企業規模小了,可擴大企業規模,把在市場上的購買轉換成在企業內部生產;如果在企業內部生產,由于層級加多而產生的官僚主義使管理成本增大,即說明企業規模大了,可縮小企業規模,把在企業內部的生產轉化成社會上的購買或交易。這些基本的經濟學分析告訴我們,企業應因行業、產業、地域的不同選擇最佳規模。什么樣的企業是優秀的
存在于市場經濟中而不敗的企業,一般都是具有競爭能力、增值能力、滾動發展能力的強企業。較小的公司則由于它的靈活性、采取對策迅速、富有革新精神而顯示出競爭力。
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依規模論英雄的思維方式和評價標準,導致片面強調某些企業的作大,而事實上作大的企業有相當多并不是強企業。于是,追求作大的趨勢不僅破壞了國民經濟健康發展應有的比例關系,破壞了經濟生態平衡,而且由于稀缺資源的配置不當而產生了總體上的低效。從一定意義上講,正是經濟生態失衡導致的低效,誘發了市場取向的體制改革。
實踐證明,成熟的市場經濟,由于潛在的自然秩序的作用,因而更趨近于經濟生態平衡。因為市場經濟特有的優勝劣汰的機制可以使各種行業,大、中、小企業保持適當比例關系。因而存在于其中的一般都是具有競爭能力、增值能力、滾動發展能力的強企業。這既是市場經濟對企業的要求,也是經濟生態平衡體系衡量企業是否優秀的首選標準。
讓我們從理論的分析回到現實,人們驚訝地發現,相當多的有識之士在不約而同地贊美中小企業。美國學者莫蒂默·朱克曼在談到美國新經濟(知識經濟)的根源時,對中小企業的作用給予了意味深長的贊譽,認為較小的公司更能激發人們的開拓精神和個人的創造性。在環境迅速變化的今天,較小的公司則由于它的靈活性、采取對策迅速、革新精神和能夠吸引最優秀的人員而顯示出競爭力。
又如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在他所著的風靡世界的《經濟學》中十分深刻地指出,《財富》500大企業的重要性,相對于經濟中其余部分的增長來說,是逐漸下降了。隨著中小企業重要性的上升,競爭壓力即使是對最大企業也是一種侵蝕,不僅安排的就業人數沒有中小企業多,就銷售額來看,也大大地落后了。
在這里,人們表面上討論的是大小,實際上探討的是強弱,因為中小企業機制靈活,適應了快速變化的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規模適宜,管理成本不高,約束硬化,可以及時清算。
3.應當特別重視中小企業
社會應當為中小企的發展創造寬松的條件,就企業自身而言,首要的是戰略管理,其首要原則是發揮比較優勢。
為了造就充滿活力的經濟生態平衡環境,在當前發展中小企業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無疑,社會應當為中小企業的發展創造一系列寬松的條件,例如融資、信息服務、產業準入等,然而就企業自身而言,在未來的經濟發展中,中小企業首要的是戰略管理。
經濟管理有兩個層面,一是戰略管理,二是日常的運行層面管理。戰略管理決定企業的發展方向,決定企業的市場定位。如果戰略管理出了問題,即使運行層面的管理再精細,企業也可能會出大問題。
中小企業戰賂管理的首要原則是發揮比較優勢。我們曾經指出,所謂比較優勢,是指每個人、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相對優勢,都有自己最擅長的方面,如果能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尋找到適合本企業的市場定位,那么這個企業在基本方向上就可能先勝一籌。
改革開放初期的鄉鎮企業,作為中小企業之所以在當時能蓬勃發展,就在于他們發揮了自身的比較優勢。這些企業當時的優勢在于規模小,且直接面對市場,機制靈活,主要生產一般勞動密集型產品,且工藝簡單,一學就會,雖然質量不如一些大型國有企業的產品,但價格較低,適應了在當時我國居民收入水平有限,對產品需求的檔次較低,對價格較為敏感的經濟態勢。
然而,今天的經濟形勢已不同于以往,中國的經濟開始從一個較低層次上告別短缺。沒有特色的中小企業在低層次的過剩中很難生存。中小企業必須重新尋找自己的市場定位,而這個過程依然是一個重新認識自己比較優勢的過程。
那么,中小企業在進一步的發展中其比較優勢究競是什么呢?其一.規模小,機制靈活,能夠根據市場的變化,及時調整經營方向,這是中小企業機制上的優勢。其二,中國幅員遼闊,市場空間很大、頗具層次.中小企業的戰賂定位可以在區域性和產品特色上下功夫。這是中小企業生存空間方面的優勢。其三勞動密集和勞動力的廉價,是中小企業在資源占有方面的優勢。不同的中小企業應當從這些普遍原則出發,尋求生存空間.提高產品質量。
需要指出的是.中小企業在進一步的發展中應當盡可能地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但并非都要辦成高科技企業。應當明確,即使到了知識經濟時代,也并不是就不需要工業經濟時代的產品了,而是要用知識經濟時代的技術,去生產物質產品。況且,實事求是地看.我國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依然是一個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知識經濟等三元經濟并存的時代。
- 上一篇:憲法之平等權及保護透析
- 下一篇:政教分離的憲法價值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