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式食品論文:藏式餐飲器皿與食品特色芻議

時間:2022-02-23 11:49:45

導語:藏式食品論文:藏式餐飲器皿與食品特色芻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藏式食品論文:藏式餐飲器皿與食品特色芻議

本文作者:尹浩英張菁工作單位:四川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糌粑盒糌粑盒是藏族盛放日常主食糌粑時常使用的一種器具,從外形上看糌粑盒像兩個相互倒扣著的碗。其實糌粑盒就是兩個木碗,只是在外形上,糌粑盒的碗形更扁一些,在就餐時將倒扣的碗打開,即可當兩個碗使用,在食用糌粑時,可將糌粑配食的酥油放入其中。糌粑盒一般采用木質,在糌粑盒邊和盒底通常鑲有銀花邊,這樣的裝飾工藝常常使淺淡的木質顯出煜煜的銀光,別具美感。糌粑盒除做食具外,也可作為供盒使用。因此,它亦是具有觀賞價值的質樸典雅的藝術品。木齋盒圖1方形木齋盒藏族人喜歡將齋盒稱為糕點盒、食盒、供盒,一般人家將木齋盒作為居家放點心與雜食之用,有時也用來作供奉神靈盛放供品的器具。“齋盒”之名即從這個用途而來。齋盒造型規整莊重,其觀賞性較強,種類較豐富,常見的樣式一般多呈雙合式圓缽形,齋盒的底部較小,口面比底大,腹部較高且鼓。上有一圓蓋,分上中下三臺,上臺為蓋頂,扁圓狀;中臺為蓋身,圓拱形,下臺蓋沿。整個蓋子像一只倒放的沿口外翻的大木碗。齋盒周身漆為黑底,或金底、紅底,刻飾有各式花草紋樣,分別以與底色成對比的其他色顏料勾邊,使齋盒表面上下現出瑰麗華貴的色彩。[1]除實用外,可作為擺設藝術品。比如用于盛裝餐巾紙的木盒外觀也雕刻出精美裝飾紋樣,也沿用抽屜式開合,再如將木齋盒外形作一定的改動,制作成異形點心盒,常用于盛裝精致的糕點小吃等。陶器類器皿藏族傳統民間使用的食具和炊具有很大一部分還是陶器,其悠久的歷史要追溯到昌都卡若新石器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歷經4600多年。在藏族人的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陶器“括碼”,以及用來煮“土巴”、面團的雙耳肚罐“美括”,熱飯、熱菜、保暖用的火爐“乍碼”,盛青稞的缸,烙餅用的“帕浪”,盛酥油茶用的“括地”等都是陶器食器。陶器在藏式餐飲器具的分類中還是屬于比較常見的一類器皿,陶器在餐桌上可配合底座加熱,讓湯汁和配菜能適時烹煮,保持菜肴風味的純正,但餐廳更愿意沿用的是陶器帶給食客的那份稚拙古樸圓潤之感,這也和當今餐飲追求自然返樸歸真的潮流有關。銀器圖2銀器藏族的銀器出現在藏式餐廳中的多以銀器茶具為主。藏族茶具包括茶壺、茶杯、茶葉盒等數種,茶壺多用金屬制成,上刻繁復的雕飾,工藝細膩精湛。茶杯由木頭和金屬組合制成,形狀略似漢族的蓋碗茶杯,分為杯蓋、杯身和杯托三個部分。杯蓋為全銀,而較精致的茶杯多鑲嵌銀料,像頂扁圓帽;杯柄為平柱形,有一沿,蓋身上下遍飾浮雕花紋。杯身為木質,形狀與木碗相似,只是較細,底上包有一層寬銀花邊,上面打鏨各種圖案。杯托大多為銀質,也有的為木質包銀,樣式多種,有的像蓮花座,有的形如鏨花銀碟。不同的造型、不同的花紋配不同的茶杯,上下為一整體,形狀十分精巧。[1]藏式銀器由于工藝制作的原因,在比較高檔的藏式餐廳會運用銀器作為茶具和酒具,而銀器運用作為食具的身份則漸漸引退,被現代藏式餐廳作為裝飾文化符號保留了下來,從而使這種傳統裝飾手法得以流傳至今。具有自然形態的器具圖3具有自然形態的器具藏族人擁有原始大自然崇拜[2]的宗教觀,對天地自然物中的花鳥蟲魚、宇宙山川的特殊熱愛轉化成各種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抽象圖案和具有簡單自然形態造型的器具,在餐飲文化中具體體現在盛菜的食具上,可謂將這種情感貫徹到了細節。如圖3中放筷的筷架是使用天然海貝的外殼,瓷碗的四邊用的是連續的高浮雕蛙[2]的裝飾造型,有的甚至直接用某種植物的枝葉做盤底的裝飾。此外,將自然動植物花紋用于盤碟等都是在藏族傳統餐具中常見的裝飾。

藏族人由于受特殊地域環境的影響,其飲食原料與制作方法與內地漢族飲食相比具有很大的區別。在藏族醫學古典名著《四部醫典》及其注釋認為,人體健康之道,首先是講究飲食原料和方法。要了解一個民族餐飲文化的內涵首先要了解其食物的性味和作用、大致的分類,總的來說,藏族餐飲可以分為兩大部分:飲品和菜點。飲品圖4飲食品茶。茶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飲料,也是待客的主要飲料之一。藏茶屬于藏餐廳必備的飲品,藏族素有“不可一日無茶”的說法,飲茶的目的在于交流,在于品味濃郁的藏式風情。總的來說,藏茶可分為糌粑茶、奶茶和酥油茶。如奶茶是牧區藏民和半農半牧區藏民的日常飲料,藏語稱“俄甲”。奶茶的制法是在茶壺或茶鍋里放進茯茶,讓水沸煮,待熬成咖啡色,然后往熬好的茶水里放進鮮奶,再燒開即成奶茶。奶茶能止渴、消食、解除疲勞,由于這類食材原料易得,奶茶的口感也很舒適,因此成為高原常見的飲品。再如酥油茶是藏民普遍喜飲一種飲品,同時也作為高原藏區待客的飲料。制普通的酥油茶時,將茶葉熬成紅湯,把茶渣篩濾出來,再將熱的茶湯倒入事先放有酥油、食鹽的桶內,隨后倒入鮮奶。為了保證較好的口感,有時打酥油茶還要加入幾個生雞蛋同時攪拌,待酥油等食料充分而均勻地溶于茶湯以后裝入陶制的壺內,放在微火上保溫,可隨時趁熱取飲。制作酥油茶的原料豐富,因而此茶含有較高的蛋白質、脂肪,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酸奶。酸奶主要在秋夏兩季飲用。其做法是將新鮮奶煮沸,倒入容器中,待牛奶不燙手時加入酸奶酵頭攪勻,放在溫度適宜的地方,幾小時后牛奶凝固成嫩豆花狀,即成酸奶。飲用時,可加上白糖。經過發酵的酸奶比鮮奶的脂肪酸增加了2倍以上,在發酵過程中產生的乳酸菌還可以產生人體所必須的多種維生素,同時還具有鎮靜、催眠、開胃、補氣等作用。由于原料的特殊性,品嘗酸奶需要等待特定的季節與時段。菜點糌粑。它原本屬于農牧區藏民的普遍主食,后來由于藏餐廳將其作為藏式餐飲的特色食品而更加流行。制作糌粑的原料主要是青稞。現代醫學證明,青稞中的β-葡聚糖具有預防結腸癌、抗氧化、抗衰老和降低膽固醇等重要作用,同時,其中含有的類黃酮具有調節毛細血管的脆性和滲透性、保護心血管系統、清除自由基、抗腫瘤、抗菌及病毒等多種功效。糌粑類食品被藏族人世代食用,如今在藏式餐廳中開發出將糌粑面與玉米、小麥等混合制作的面點還是很有特色的。藏蕎面。藏蕎面藏語讀為“查烏”,為栽培作物,性涼,莖直立,淡綠色或帶紅色,有少數細弱多枝,光滑或在莖節處和小枝上具乳頭狀突起。具有治療龍赤巴、培根病,治腹瀉等功效,由蕎麥做的蕎麥面營養豐富,分冷食與熱食兩種,口感滑嫩,香味較強。藏牦牛肉。牦牛主要生長在西藏、青海等海拔4000m以上的地方,常年野生放養,免疫力強,身材高大,肉質細嫩味美,在高原菜品中也常使用炒、燒、燉等多種烹飪工藝制作成不同味型的美食。同時為了便于長期保存,藏牦牛肉被制作為牦牛肉干等食品。牦牛全身都是寶,牛皮、牛骨與牦牛角等還都可為裝飾工藝及藥用的佳選。野生菌類。高原的野生菌類一向是藏族常用的副食原料,是高原食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如西藏野生的黑木耳,寄生于林芝和亞東等原始森林枯木上的菌類,含有一定的抗腫瘤活性成分,其他菌類如松茸、青㭎菌、羊肚菌等由于在特定海拔地區才能生長,具有味鮮、嫩的特點,適合烹飪加工,常常作為菜肴上等的佐料,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營養價值很高。總之,藏式傳統餐飲食材的選擇和藏式傳統餐具的配合使用需要緊密聯系在一起,二者的結合是藏族餐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繁復精美的圖案使藏式餐具擺放在餐桌上的形式感更強了,同時傳統的餐具多采用傳統的工藝制作手法制作,在向食客展示傳統藏族民間工藝的同時,也體現了藏式餐飲豐富的文化內涵。正因為如此,人們在品味獨具地域特色的民族飲食的同時,也對優秀的傳統民族文化做到了更好的繼承與傳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