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農業對食品安全保障優勢
時間:2022-05-30 08:36:35
導語:都市農業對食品安全保障優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概括都市農業與食品安全的定義,闡述我國食品安全現狀,論述都市農業對食品質量安全的保障優勢,提出緩解食品安全問題的5種都市農業生產模式,對進一步解決都市農業的食品質量安全問題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都市農業;食品安全;生產模式
1引言
近年來,各種“黑心食物”在新聞媒體頻繁曝出,食品的質量安全問題相繼爆發,給產業和社會帶來巨大沖擊,食品安全越來越成為社會焦點問題。聯合國糧農組織認為食品安全指的是人類的一種基本生存權利,應當“保證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得到為了生存與健康所需要的足夠食品”。雖然目前我國食品安全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食品安全治理仍存薄弱處,食品安全隱患和食品安全事件時有發生。為了加大農產品的產量,在生產加工過程中經常會使用輔助藥物來解決病蟲害等問題,導致人體食用后,身體機能產生不良影響[1]。傳統農業運輸途徑長、加工環節多,食品安全問題常有發生。而都市農業距市場近,對市場熟悉,經營者可及時、準確的了解市場供需,有助于生產一些高附加值的優質農產品或時令農產品[2]。都市農業是中國城市“菜籃子”供應的主體,國外諸多研究也論證了都市農業可以增強食品的數量安全,但目前尚缺乏將都市農業作為解決城市食品安全有效途徑的系統研究[3]。
2都市農業簡介
2.1都市農業定義。“都市農業”是20世紀50、60年代被美國的經濟學家第一次提出,是指在都市的郊區,邊緣地帶,依托都市的人才、資金等優勢,創建旅游及休閑觀光等多功能的現代農業,以適應現代都市發展繁榮需要。我國研究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王全輝等研究總結得出我國都市農業模式包括復合型的北京模式、重視生態農業的上海模式、以休閑為特色的南京模式、自主創新的深圳模式和以生態文明為主的武漢模式[4],這些模式各具特色,又相互融合。2.2都市農業功能生產功能。通過發展都市農業,為都市居民提供新鮮、安全的農副產品,滿足城市居民日常消費需要。生態功能。都市農業是構成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元素,對保護自然生態,改善人類生存環境起重要作用。生活功能。都市農業給人們提供了社會交往平臺,滿足了人們的精神文化需要,如觀光休閑農業。都市農業還可以作為“窗口農業”,起到教育與示范作用。都市農業的普及既滿足了城市居民的消費需求,也回應了社會的生態需求,同時增加了市郊農民的日常收入[5]。
3我國食品安全現狀
農藥獸藥殘留、重金屬污染問題需要引起重視;微生物污染問題、違規使用添加劑、非法添加仍存在。食品安全受到了消費者的普遍關注。我國目前存在的食品安全問題主要有:3.1部分蔬菜、水果中殘存化肥、農藥,少量食品存在重金屬污染施用在作物上的殘留農藥通過植物果實或通過。環境、食物鏈傳遞給人、動物。據相關報道,“砷毒”、“血鉛”等事件仍存在,我國應對汞、鉻、鎘、鉛等重金屬進行重點防控。3.2部分食品微生物、細菌含量超標,部分食品濫用激素及添加劑適當的某些微生物可以幫助人體更好的消化吸收,但食品中的微生物超標會對人造成嚴重危害。一些罐裝食品、午餐肉、火腿中,其梭狀芽孢桿菌超標,會使食用者神經中毒,短期包括言語、呼吸困難等,長期有致死的可能。食品激素與添加劑的濫用會致癌,會引起急、慢性中毒。如某些人工甜味劑、色素等經動物試驗證實可致癌。
4都市農業對食品質量安全的保障優勢
4.1都市農業生產過程監管嚴格。我國設立質量認證制度。通過建立“綠色通道”,統一協調和組織;通過商品運輸網絡高效流通。建立統一的質量標準,保證食品生產、加工、運輸、批發、零售,全過程均能滿足相應標準要求。建立了信息追蹤系統。食品安全追蹤系統有助于確定產品的身份、歷史和來源,提高了通過生產和銷售鏈追蹤產品的能力。食品安全涉及公共安全,食品安全追蹤系統有待相關部門進一步開發運用[6]。4.2都市農業產品運送距離短,利于城市人才、資金、技術的利用。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全國都市現代農業暨“菜籃子”工程現場交流會上表示,都市現代農業的首要任務是最大限度滿足城市居民的食品需求,主要發展生鮮農產品,保證了蔬菜水果的新鮮衛生。都市農業的農產品供應鏈短,可以為城市居民提供更新鮮、更價廉的農產品。發展都市現代農業,有利于引導城市資金、技術、人才等投向農業,也可加快轉移農業剩余勞動力。都市農業是推動農村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孵化器”。加快發展都市現代農業,有利于促進新技術、新運行模式與農業的對接轉化。
5緩解食品安全問題的都市農業生產模式
生產基地模式。指生態環境條件良好,遠離各種污染源,可定期監測,具有一定面積和可持續生產能力。生產基地經過水、土壤、環境條件嚴格檢測,環境優越、無污染;建有科學的生產體系和高標準質檢體系,保證了食品質量安全[3]。市民農園模式。市民租賃近郊區土地種植花、蔬菜,開展庭院式經營,享受耕種、田園生活的樂趣。擁有土地的農民既可出租土地,也可幫市民照顧農田。自耕自種,減少了化肥農藥施用,保證了食品品質。休閑觀光模式。有保護環境生態、美化環境和觀光旅游等功能。種植的無污染、優質農副產品和各類花卉,既可觀看又可讓市民參與其中。市民可選擇購買生產的蔬菜、瓜果等贈送親朋,觀光農業緩解了食品安全問題。互聯網農園模式。通過互聯網應用平臺,建立起農民和消費者之間的合作關系。如常州的都市e農莊[7]。在線打理農園,在線配送下單。目前借助互聯網技術的網絡農業平臺建設正在推進中,將生產場所的農作物生長情況及溫度、濕度等數據到網絡平臺供消費者監督,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5]。特色種養模式。體現的是都市現代農業的生產性功能。主要進行優勢資源和特色農產品的開發,向社會供應優質、安全的農副產品,以適應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提升了經濟效益,保證了食品質量的安全。
6建議和意見
都市農業模式能一定程度上緩解食品安全問題,但霧霾天氣、土壤污染等因素都是引起食品安全問題發生的隱患。6.1政府部門應進一步加強監管政府部門應高度重視食品的質量安全,加快完善有關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加大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的投入力度,保證安全認證工作有序開展,為保障食品的質量安全提供幫助。6.2提高消費者對都市農業的參與度,統籌都市農業產區的分布提高消費者對都市農業的參與度,建立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信息溝通渠道,食品的生產過程要吸引消費者參與,在全程建立可追溯體系,提高都市農業的整體競爭力,對于解決食品安全問題有著重要的意義[5]。一些優質的農產區盡量不搞工業,遠離工業污染,以保證食品安全。6.3推進食品安全標準的制修訂,開展標準宣貫培訓,保證標準執行到位推進食品中農獸藥殘留限量及其檢驗方法、食品(含食品添加劑)等標準的制修訂。完善食品標準制定,推動食品安全標準與國際接軌。積極開展標準宣貫培訓,保證標準執行到位,以生產滿足標準要求的合格安全食品。
7結論
現代都市農業可以有效地做到源頭管理,更容易從田頭到籃頭,確保食品質量安全。“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應強化政府的食品安全監管,提高消費者對都市農業的參與度,統籌都市農業產區的分布,推進食品安全標準的制修訂,開展標準宣貫培訓,保證標準執行到位,用嚴格的監管制度保障著舌尖上的安全。使都市農業真正實現從農田到餐桌的完美對接,守好從農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線。
參考文獻
[1]高鵬.行業聚焦_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的現狀及發展對策[J].食品安全導刊,2017(09):47.
[2]王振.現代都市農業對保障城市食品安全至關重要[J].農產品市場周刊,2012(17):36.
[3]杜姍姍等.食品安全導向下的都市農業發展模式_以北京蔬菜生產為例[J].地理科學進展,2012(06):783-791.
[4]王全輝,劉義誠.中國都市農業發展模式研究和可持續發展建議[J].中國農學通報,2012(32):166—170.
[5]王娜等.調查研究_都市農業背景下的成都市農產品質量安全[J].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2017(07):2819-2823.
[6]何德華,周德翼.武漢都市農業發展中食品安全管理研究[J].商場現代化,2007(03Z):2-3.
[7]陳莉莉等.基于社區支持農業的食品安全解決途徑_以常州的都市e農莊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2(07):4376-4380.
作者:宋佳鈺 單位:東北農業大學